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测试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测试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测试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测试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测试题- 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一、选择题1.(《管子·小匡》认为商人“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鬻贵。是以羽旄不求而至,竹箭有余于国;奇怪时来,珍异物聚”。材料旨在说明()A.商业发展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B.商人以贱买贵卖提升经济实力C.商业活动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D.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迅速2.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

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

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3.汉朝时,儿童从七岁开始每年收“口钱”23钱,“以食天子”;成年男子每年要缴纳“军赋”120钱;所有人不定期的还要交“献税”63钱,供皇帝祭祀宗庙;不服徭役的男子要交“更赋”若干钱,以雇人代役。这说明汉代()A.编户人口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标准

B.税收目的是服务皇室经费开支C.税收制度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

D.税收方式有利于商业贸易活动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认为古代政府的抑商政策,“名为抑商,实为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下列最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即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初算缗钱”反映的是()A.完善税收制度

B.增加财政收入

C.抑制商业发展

D.打击偷税漏税6.《唐会要》中记载“开元十三年,横海军节度使郑权奏……渡黄河,南与齐州临邑县邻接,有灌家口草市一所。倾者,成德军于市北十里筑城,名福城。”该材料能够反映的是()①草市产生于唐朝②该草市在城郊③该草市在水运便利的地方④这时草市已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7.下表是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表时间户数(人口数)北宋初期北方人口100多万户,南方人口230多万户。宋元丰三年北方人口459万户,南方人口830万户。影响上表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长短变化

B.王朝力量变化

C.疆域面积变化

D.经济格局变化8.宋朝负责丝织的绫锦院,在宋太宗端拱元年有兵匠(织工)1034人,宋真宗戚平年间拥有锦绮机400余张。宋徽宗崇宁三年建文了文绣院,招收刺工300人。东京还有与纺织紧密相关的西内、东内染院,西内染院有工匠613人。这表明当时()A.已出现从事纺织业的专业户

B.官营和民营手工业发展都很快C.官营手工业生产效率较高

D.官营手工业规摸大,分工细9.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在唐宋之际,都城制度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领土疆域和城市人口的缩减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10.(《燕翼诒谋录》记载:“东京相国寺乃瓦市(指临时设立的集市)也,僧房散处,而中庭两庑(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容万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趋京师以货物求售、转售他物者,必由于此。”由此可知,宋代东京()A.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B.城市治安出现了混乱C.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D.政府重视商业税征收11.据记载,在明代松江,“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18、19世纪之交的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居民普遍从事丝织业生产

B.居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居民的纺织品消费水平较高12.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

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

D.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13.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近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

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14.清代笔记中记载:“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室,取之不竭,最为便利。燕地苦寒。冬时比户皆卧热炕,西山之煤价不甚昂,颇获利济”。这反映出()A.北方的人口流动频繁

B.北京已成经济中心C.北京采煤业较为发达

D.北京居住人口过多15.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C.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徽商经营品种单一16.1686年,清政府设立广州十三行。从官府的角度来说,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说,十三行又是清政府的代表。行商是得到官府承认的唯一合法机构,因此,“通过行商采购的货物,必须由行商抽取一部分手续费,然后以行商的名义办理出口报关”。这表明清政府()A.禁止中外贸易往来

B.重视海关税收征收C.维护外商经济利益

D.废除闭关锁国政策17.清代的骚路(官路)通达各省省城及边疆的重要城市,如山西境内,“八十里乐平到柏平骚,五十里平定州平潭骚,八十里……”,在此基础上,晋商开辟出茶马之路。这表明()A.政府十分重视保护长途贩运业

B.民间服务性行业已达较高水平C.清朝官道修建有利于商业发展

D.市镇商业发达使抑商政策松驰1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清朝户部右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现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严厉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审议报告最后说:‘臣等详阅所奏……所论专利商而不便于国’”。材料反映出()A.王茂荫给天子的奏折推动清政府开始实行币制改革B.马克思认为王茂荫为商人指使不便于国而利于商者C.马克思认可王茂荫的货币政策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D.王茂荫的货币改革主张与洋务派官员的思想相一致19.“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朝倭寇成患,甚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朝贡贸易的弊端

B.外贸无利可图C.倭寇日益猖獗

D.“海禁”政策的恶果20.乾隆后期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各国商船之事”。对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等要求,谕旨指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为紧要。”据此推断乾隆帝()A.以天朝观念应对英国人

B.注重维护国家海权完整C.认清了英国通商的本质

D.对与英国交往有所警觉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先生2015年3月11日在两会发言中指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带上了中国的丝绸、金银财宝,沿途散给这些小国,巩固汉朝对这些小国的影响。后来中亚、西亚的人发现丝绸是好东西,然后把丝绸带到了罗马帝国……在这之后,每当有战乱,或者西方的需求变小了时,这条路也就不通了。因此,从有了这条路后,往往是通的时间短,断的时间长……到了安史之乱,唐朝从中亚一直退到长安附近,丝绸之路基本上不存在了,变成了中亚内部的一条路。材料二17至18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比唐、宋两代获得更大的发展,形成了空前的全球性大循环贸易,并且一直延续和保持到鸦片战争前夕而不衰。这一时期,从广州起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迅速增加到7条,抵达世界7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此之多的外国商船和商品来广州进行贸易,使珠江之滨的广州呈现出一派外贸繁荣的景象。英国人威廉?希克为之惊奇,并发出了广州珠江的商船可以与伦敦泰晤士河相媲美的感叹:“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就像伦敦桥下泰晤士河。不同的是,河面的帆船形式不一,还有大帆船,在外国人眼里再没有比排列着长达几英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根据百度有关资料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畅通的关键因素,分析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广州繁荣的原因。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符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搞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代,福建南部经济有较大变化,人口增多,手工业进步,农田水利改善,为海外贸易的开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唐代中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闭塞,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转而以海道为主。五代十国时期,连续占据泉州的王延彬、留从效、陈洪进都注意发展海外贸易,从中取利。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正式在泉州设市舶司,这在泉州历史或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都是一件大事。设司以后,泉州港可以直接发船到海外贸易,也能接纳外来的商船,因而进出口贸易便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在海外交通方面的地位,迅速赶上广州。泉州城南,逐渐形成为外国商人和水手集中居住的地区。与之相应,泉州出现了不少外来宗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的庙宇以及外来侨民的集中墓地。元朝,泉州港更加繁荣。许多外国商人,水手随着海船来到泉州,这个港口成为各国人杂居的海港都市。马可·波罗说:“我敢说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所以大汗在此港征收税课,为额极巨。”伊本·白图泰在这里看到大船百数,小船千余。泉州港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也是世界头等海港之一。一方面是“蕃商”川流不息出入泉州,另一方面,泉州也是中国商人出海的首选地。海上丝路将中国与海外诸国连接起来,来往频繁,有如一家。著名的地理著作《岛夷志略》成书于14世纪中期,作者汪大渊长期在泉州生活随海船出海经商。这本著作记录了海外地名二百余处,涉及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群岛、印尼群岛、印度次大陆及其周围地区、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和北非。此书写成后,收在当时泉州的地方志内,成为当时泉州人的航海指南,也是这一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详尽记录。——杨俊峰《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1)根据材料,概括泉州港兴盛的原因及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泉州港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DBCBDD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ABCABCCDD二人、非选择题21.(1)因素:中央王朝的统一和控制;西方对丝绸的需求。原因:中国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政治上的分裂);航海技术的进步,海运在对外贸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