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边塞征戍类对比阅读_第1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边塞征戍类对比阅读_第2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边塞征戍类对比阅读_第3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边塞征戍类对比阅读_第4页
高考诗歌专题训练:边塞征戍类对比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专题训练------边塞征戍类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落日怅望[唐]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过五原胡儿饮马泉①[唐]李益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注】①唐代五原县属盐州,今为内蒙古五原。中唐时,这里是唐和吐蕃反复争夺的边缘地区。李益曾为幽州节度使刘济幕府,居边塞十余年。1.下列对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诗首联中“千里”与“片时”比照,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反衬下文自己久留不得归家的惆怅之情。B.马诗颈联写景由远到近,“入”字写出夕照逐渐暗淡的动态过程,也表明诗人伫望之久、乡愁之深,近一步渲染出感时伤逝的情绪。C.李诗首联中“旧是”一词说明五原这片草丰景美的土地曾被吐蕃占据,透露出诗人失而复得的欣慰,也暗含对昔日国难的感慨与忧思。D.李诗颔联用“笳声”这一意象,蕴含着忧伤的情调,营造出悲凉的气氛,微妙地表现五原一带局势依旧紧张、边防尚未巩固的现状。2.两首诗尾联都有“照”容颜这一细节,请结合诗歌探究这一细节意蕴的相同点。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陇头水①卢照邻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②,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③。陇头水二首(其一)皎然陇头水欲绝,陇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④,寒声咽幔军。素从盐海积,绿带柳城分。日落天边望,逶迤入塞云。【注】①陇头水:既指陇山之水,亦是汉乐府旧题。②去水:逝水,征人西去而水东流。③勤王:尽力于王事。④枪垒:用尖竹木筑成的壁垒。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以诗人登上陇山的所见所闻起笔,在描写与叙述中奠定全诗的基调。B.卢诗的五、六句借“千年树”“九月霜”两种景物把荒凉的边塞景象呈现得淋漓尽致。C.皎诗的五、六句借助白色的盐海、翠绿的柳城两种景物再现了边关的风物风貌。D.两首诗都擅长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描写再现边地意境,其结句的效果各有千秋。4.这两首诗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的手法加以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上曲[唐]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塞上曲[宋]王镒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移戌腰金印,将军度玉关。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家族帜满阴山”运用夸张手法,写军队兵多将广,展示了声势浩大的气势。B.“黄云连白草”描写了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的景象,突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C.“霜冷髑髅哭”一句说天寒地冻,连髑髅都被冻哭了,极言边塞天气的寒冷。D.“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以马、雕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边疆难得的宁静。6.这两首诗在情感上和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概括说明。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渡易水陈子龙①并刀②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注]①陈子龙:明末官员、文学家,当时建州女真族统治者已改国号“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②并刀:并州产的刀,以锋利著名,后常以之指宝刀。塞上曲戴叔伦①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②。[注]①戴叔伦:唐代中期著名诗人。②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时思归乡里,上书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渡易水》重在抒写诗人由古人古事所触发的思想感情,言近旨远。B.《寒上曲》主要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情壮志,语气坚决,很有气势。C.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均可见出诗人激荡的内心情感和饱满的爱国激情。D.两首诗尾句均化用典故,而《塞上曲》反用其意,这是戴叔伦基于班超爱国精神的升华。(2)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作谈谈你的理解和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胡歌岑参(唐)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陇头吟①王维(唐)长安少年游侠客,夜上戍楼看太白②。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身经大小百馀战,麾下偏裨万户侯。苏武才为典属国③,节旄落尽海西头。【注】①陇头吟:汉代乐府曲辞名。②太白:金星。古人认为它主兵象,可预测战争。③典属国:汉代掌管藩属国家事务的官职,品位不高。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对照,让本诗上升到了政治层面,使诗歌境界得到了提升。B.两首诗都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而王诗还塑造了戍楼上的长安少年和夜月吹笛的征人形象。C.王诗七、八句写偏裨副将身经百战,立下累累军功,现如今已经成了万户侯,作者对其赞誉有加。D.王诗运用典故,写苏武尽忠于朝廷,报效祖国,回来后做了个典属国,颇含深意。9.《胡歌》《陇头吟》均为边塞诗,在抒发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出塞隋·薛道衡边庭烽火惊,插羽夜征兵。少昊①腾金气,文昌动将星。长驱鞮dí汗北,直指夫人城。绝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妖云坠虏阵,晕月绕胡营。左贤皆顿颡sǎnɡ②,单于已系缨。绁xiè马③登玄阙,钩鲲临北溟。当知霍骠骑④,高第起西京⑤。燕歌行唐高适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注】①少昊上古帝王名,主兵戈事。②顿颡:叩头。③绁马:拴马。④霍骠骑: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天子让人为他修建宅院,他却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⑤西京:指长安。10.下列对《出塞》诗句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以烽火陡燃、夜间征兵起笔,突出军情紧迫,继写将士出征,长驱敌境。B.“绝漠”四句写暮秋大漠寒夜笳声、孤雁哀鸣,烘托出战士悲凉的思乡之情。C.“连旗”四句展现双方交战的情形,出塞将士所向披靡,敌军已现溃败迹象。D.“左贤”六句写隋军将士势不可挡,大破敌军,擒获敌首,立下了赫赫战功。11.这两首边塞诗结尾处都运用了典故。请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所用典故表达的不同情感。12.薛道衡的边塞诗雄壮刚健,请结合《出塞》诗中的相关意象赏析这一风格。参考答案:1.B2.相同点:①时光流逝的感伤;②容颜衰老的怅惘;③羁旅思乡的愁苦。【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情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B.“由远到近”错;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颈联的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意思是“临水却不敢看我的倒影,是因为害怕容颜已变改”。诗人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尾联充溢着一种时光流逝,容颜衰老的怅惘,以及因羁旅而愁苦思乡的惆怅落寞的心绪。“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意思是“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这两句直抒胸臆,收束全篇。五原饮马泉是一面历史的镜子,诗人从饮马泉眼前的景色,回想到饮马泉的历经变迁,从饮马泉的历经变迁联想到自己多年从军的坎坷生涯。国势的衰颓,战乱的频繁,个人的失意,使忧国思乡的诗人在军旅中度过了大半生,消耗了美好的青春,而今面容憔悴,年华消逝。“照”字,照出了诗人的命运,国家的局势、边防的安危以及回首往事功业未成的沉痛心情。进而产生了时光流逝、容颜衰老以及羁旅思乡的愁苦。3.A4.相同点:两首诗都借边塞凄寒之景(借景抒情)表达戍边将士的悲伤之情。不同点:卢诗以议论(直抒胸臆)作结,表现出征人面对征战之苦的淡然,包含着保家卫国的豪情。皎诗以景结情,以征人回望天际暮云作结,意境开阔,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充满怅然之情。【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A.“两首诗都以诗人登上陇山的所见所闻起笔”错误。从卢诗的“征人一望乡”来看,应是以“征人”登上陇山起笔;皎诗开头直接描写陇山之水,并不是诗人登高所见。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卢诗“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可见写了陇山至高,被征发戍边的将士久不归乡,只好站在高山顶上远望家乡所在的方向,以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描写了边塞典型的景物,流淌不已的关河水,带不走满腹的思乡忧愁,黄沙漫漫无边遮断百转归肠。战马系于千年不朽的老树上,旌旗飘扬于九月的寒霜间。借“千年树”“九月霜”两种景物把荒凉的边塞景象呈现得淋漓尽致。借景抒情情境交融,以哀景衬托哀情,给人悲伤凄凉之感。“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将士满目含悲,泪水潸然间,呜咽声起,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将士的关爱和同情,对发动穷兵黩武战争的统治者的愤恨。《陇头水》,写征人离乡背井远赴边地的凄凉伤感,却又以景为主,情景交融。“陇头心欲绝”两句,一起笔即直抒胸臆,写征人登上六盘,听闻陇水,心生悲伤,哀痛欲绝。三、四句写战地生活,枪影摇落,军帐寒冷。五、六句写四季风物,白色是盐海堆积而来,绿色是边城杨柳分布而成。最后两句,意境开阔,以征人回望天际暮云作结,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借助白色的盐海、翠绿的柳城两种景物再现了边关的风物风貌。七、八两句“日落天边望,逶迤入塞云”写久久伫立遥望,不知不觉间夕阳西下,眼前只剩连绵不断的群山无边无际深入边塞直达云端。以景结情,以征人回望天际暮云作结,意境开阔,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充满怅然悲伤之情。两首诗都擅长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描写再现边地意境,其结句的效果各有千秋。5.D6.①情感上:戴诗表达了战胜敌人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之情,王诗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②语言风格上:戴诗呈现出雄浑豪放的风格,王诗呈现出沉郁悲凉的风格。【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以马、雕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边疆难得的宁静”错。“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两句意为“战马嘶鸣着掠过旧时战场,金雕认得昔日打猎的山丘”,这两句通过马、雕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出边疆战事的频繁。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特点,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戴诗前两联首先展现了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的英雄气概。而尾联则直抒胸臆,以“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的情感,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息。所以,全诗昂扬向上,表达了必将战胜敌人的信念和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爱国豪情。王诗中,诗人首联以万里黄云白草展现了边塞荒凉凄清的氛围。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说天寒地冻,连髑髅都被冻哭了。在一联里,我们既能看到边塞战士将士无人收尸的惨状,也能看到那些依然在忍受着极寒的活着的将士。环境虽恶劣,却因为颈联所说的“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的战争之频繁,以及尾联中暗含的身份之低微(高级将领都可以远避于玉门关内)而不得不长守此地,无法归家。所以,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在语言风格上,戴诗同前人述志慷慨的边塞诗风一体同出,吟咏壮士一去不复还的豪言志向。“满”“不遣”“愿得”“何须”等词志气高昂,意气风发。同时,诗歌整体的遣词造句酣畅淋漓,一气之下,充分体现了盛唐边塞诗雄浑豪放的语言风格。而王诗则采用“黄云”“白草”“霜冷”“髑髅”等意象,营造了一副天寒地冻、衰草凄迷、尸骨在野的凄凉场景,充分展现了边塞严寒、荒凉的恶劣环境,尽显悲凉。所以,王诗呈现的是一种沉郁悲凉的风格。7.(1)C(2)①相同之处:都表达了清除边患、抵御外辱、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渡》诗以并刀夜鸣写出报国志向,诗人途经“燕赵”旧地,想起荆轲,渴望效命疆场;《塞》诗写大唐军队敢叫胡儿有来无回,士兵们以身报国,表达了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②不同之处:《渡》诗隐含忧国伤时之情,而《塞》诗昂扬向上。《渡》用易水故事,抒发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后两句通过对比,写物是人非,表达对国事危机的无限隐忧(忧国伤时)。《塞》诗整首诗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表达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豪情,雄健壮烈。【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C.“两首诗语言深沉,苍凉悲切”错误,《塞上曲》通俗明晓,并不深沉;《塞上曲》壮怀激烈,并不“苍凉悲切”。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之处:《渡易水》“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中“并刀匣中鸣”“悲歌最不平”由物显志,壮士心中不平,表现作者报国的急切愿望。《塞上曲》中“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定让忽而有来无回,“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中“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写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两首诗歌都表达出一种报效家国的宏伟志愿。不同之处:《渡易水》中后两句与前两句进行对比,感叹物是人非,山河破碎。“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写易水流淌,天青草绿,山河依旧,可惜这里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诗人借易水兴感,显然是为了说明那些统治者醉生梦死,意志消沉,一味宴安享乐,早就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可怜”一词,仿佛是为荆卿惋惜,实为抒发那种知音难觅、报国无门的愤懑。《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写巍巍大唐旌旗飘扬,突厥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愿得此身长报国”写作者作为大丈夫想建功立业,以身报国。诗整首诗洋溢着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昂扬向上,表达了作者义无反顾、舍生忘死的豪情。8.C9.相同点:两首诗歌都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借此表达了对他们长期征战之苦的同情。不同点:①王诗通过戍楼看星的长安少年,表现了渴望建功立业、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通过月夜吹笛的陇上行人(征人),表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及思念家乡的愁思;也通过身经百战却依然沉沦边关驻马流泪的关西老将与裨将封侯做对比,表现了对统治者赏罚不公的满怀愁情;②岑诗把“黑姓蕃王”与“关西老将”作鲜明对比,痛斥了汉、蕃两族将领苦乐不均的现实。【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C.“现如今已经成了万户侯,作者对其赞誉有加”错误,本句是说这位关西老将“身经大小百余战”,曾建立过累累军功,然而老将立功之后并没有好的结果。部下的偏裨副将,有的已成了万户侯,而他却沉沦边塞。关西老将闻笛驻马而不禁泪流,这当中包含了无限的辛酸苦辣。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胡歌》中,诗人写了锦帽貂裘的黑姓藩王寻欢作乐,过着豪奢繁华的生活,而关西老将却历经苦战,到七十岁仍旧征战不休,二者形成对比,突出边塞将领长期征战的苦楚,痛斥了汉、蕃两族将领苦乐不均的现实。《陇头吟》中,诗人先写一位充满游侠豪气的长安少年夜登戍楼观察“太白”(金星)的星象,表现了他渴望建立边功、跃跃欲试的壮志豪情,紧接着出现了月照陇山的远景:凄清的月夜,荒凉的边塞,在这里服役的“陇上行人”正在用呜咽的笛声寄托自己的愁思。五到八句写关西老将听笛而引发内心愁思,不仅泪流满面,自己身经许多战役,手下将领都封侯了,自己还在贬官驻守,通过二者待遇的对比,表达对统治者赏罚不均的不满;据此可得出:两首诗都用了对比手法,都塑造了关西老将的形象,都表达对他们长期征战的同情。不同在于《陇头吟》是用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的壮志豪情,与实际边塞生活的艰苦形成对照,突出边塞生活的艰苦;以关西老将长期驻守与偏将封侯形成对比,表达对老将的同情;而《胡歌》则是把汉蕃对比,通过二者苦乐不均的待遇表达对关西老将的同情。10.B11.《出塞》借霍去病的典故表达匈奴已灭,将士得到封赏的豪迈之情。《燕歌行》借李广的典故谴责边防失策、将帅无能,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写军中苦乐不均,令战士心寒,讽刺将帅骄奢,不恤士卒。12.“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句写到寒夜里“笳曲”之哀,寒风中“孤雁”的嘶鸣,叫人肝肠断绝。以乐声、雁声烘托绝域的悲哀气氛,富有表现力。使全篇在雄健壮阔之中透出悲凉,比一味豪放更耐人回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