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百合花》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百合花》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百合花》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百合花》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品读文章析真情——《百合花》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小说独特的叙事角度。2.领悟战争年代的人性美。【重难点】:1.叙述者“我”的多重身份。2.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创作于1958年,即新中国成立的第九年。此时,中国的经济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文化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从1949年到文革开始的1966年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十七年文学时期,这一时期的创作有一鲜明特点:与政治紧密结合,突出英雄人物及其作用。而在茹志娟的《百合花》中,这一特点却并不突出,作者保持着高度的文学自觉,保持着相对独立而清醒的创作姿态,铺开了一幅描绘人性美的画卷。二、重点解读(一)第一人称叙述提问:本文的叙述角度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明确:角度:第一人称叙事。好处:①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②便于抒发情感,进行详细心理描写;③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故事性;④通过对“我”的详细描写,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⑤使故事情节叙述得杂而不乱,情感更加动人。其实,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进行作品文本分析时,可以与作者生平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茹志娟1925年生于上海。3岁时(1928年)亡母,幼年随祖母做手工活为生。11岁(1936年)进上海私立普志小学读书,一年后辍学。13岁(1938年)祖母逝世,曾被送入上海基督会所办的孤儿院。后经补习插班入浙江武康中学。18岁(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后担任苏中军区前线话剧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岁(1944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后任文工团组长、分队长、创作组副组长。22岁(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6岁(1951年)创作的话剧获南京军区55年文艺创作二等奖。30岁(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33岁(1958年)发表多篇短篇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清新的文风受到茅盾的赞赏,从此声誉鹊起。茹志娟曾有过军旅生活,小说中的叙述者“我”可以看作是作者本人的映射。作者用“自己的”眼睛为广大读者“转述”了一个真情流露的军民故事。(二)叙述者的三重身份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或词组来概括一下小说的叙述者,即课文中的“我”的文化身份,用什么词比较合适?明确:新女性。文中的“我”有着先进的思想和活泼的性格,是位知识分子,这些宝贵的特质无疑是颠覆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认知。正是叙事者“新女性”的文化和教育背景赋予小说以独特的叙述视角。下面,具体分析一下叙述者的几重身份。1.矛盾的制造者和见证者例一:我不禁对这通讯员发生了兴趣。……我拼命忍住笑,随便地问他是哪里人。……“在家时你干什么?”……“你多大了?”……“参加革命几年了?”……“你怎么参加革命的?”……“家里还有什么人呢?”……“你还没娶媳妇吧?”……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7-24)例二:“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通讯员乘这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30-35)例三: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36)思考:通过以上文段,总结“我”所具有的特点。明确:矛盾的制造者和见证者。在小说中,矛盾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我”的矛盾的制造者和发现者这一身份是《百合花》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那么“我”是怎样“入戏”的?开头: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对我抓了半天后脑勺,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包扎所就包扎所吧!反正不叫我进保险箱就行。“我”很自然地将包扎所和保险箱联系起来,似乎包扎所的安全系数仅次于保险箱,可见“我”内心对于上级安排的不服气。思考:“我”为什么会不服气?明确:这种不服气表面似乎是因为好强,但其实是“我”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受到特殊看待和特殊保护,“我”是女同志,但女同志也是战士,然而“我”却没有被当作真正的战士对待,在“我”看来,所有的战士都是一样的,不应该男女有别,这段不起眼的隐含着“我”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从这段描写就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不老实”的女子。这个开头在写作手法和情感动因上都为后文“我”制造矛盾和发现矛盾的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只有“我”这样的新女性才会去刻意而友善地制造矛盾,同时也只有“我”这样的新女性才会有足够的胆量和好奇去关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矛盾。后文还有一处十分相似的描写:凭经验,我晓得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个女同志的缘故。女同志下连队,就有这些困难。道理相比前文是一样的。刚才的分析特别强调了一句话:这个开头在写作手法和情感动因上都为后文“我”制造矛盾和发现矛盾的行为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写作手法好理解,无非是为后文某某情节做铺垫或埋下伏笔,但是“情感动因”怎么回事呢,铺垫或伏笔是怎样设置的?思考:“情感动因”是什么?明确:性别意识。从“性别意识”的角度出发,在提到的矛盾中很容易发现,作者构建了两对异性关系:“我”和通讯员,通讯员和新媳妇。前一对中,“我”是矛盾制造者,后一对中,“我”是矛盾见证者。再者,不管是我跟通讯员挑起的婚恋方面的话题,还是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尴尬的交际活动,都是以异性关系为中心的。换句话说,不管是“我”制造的矛盾,还是“我”发现的矛盾,都是以异性关系为中心的,所有的矛盾都因为“我”的存在得以产生或呈现,而“我”的性别意识又是制造和发现矛盾的主要动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动因”。性别意识并不是小说的主题,但它却推动着“我”去制造和发现矛盾,从而隐形地支撑起了小说的整个架构,从而给其他内容以充足的空间。小说着力表现的是战争年代的人情美、人性美,如果叙述者只有第一层身份,这一主题很难被全面表现出来,即使有所呈现也难以打动读者。那么,下面再来看一下“我”的其他身份。2.具有浪漫气质的想象者课文中穿插了两处“我”的想象。第一处:我朝他宽宽的两肩望了一下,立即在我眼前出现了一片绿雾似的竹海,海中间,一条窄窄的石级山道,盘旋而上。一个肩膀宽宽的小伙,肩上垫了一块老蓝布,扛了几枝青竹,竹梢长长的拖在他后面,刮打得石级哗哗作响。……这是我多么熟悉的故乡生活啊!(12)绿竹青山,拾阶而上,这是多么优美静谧的场景。思考:这一段文字美在哪里?明确:①动态美(小伙拖毛竹)与静态美(竹海)结合;②视(画面)听(毛竹刮打石阶的声音)结合;③镜头的切换,宏观(一开始的竹海)微观(特点小伙子拖毛竹)结合;④将情感融入了想象中(对故乡的怀念与热爱)。第二处: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48)这一处想象有两个场景,一个是故乡中秋节祭祀月亮的情景,一个是“我”想象中此时此刻小通讯员所停留的地方。通过阅读上下文分析“我”这个时候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呀?是大战前夕,作者却在这里插进这么一段抒情性的想象,这是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思考:作者在这里插进这么一段抒情性的想象,这是不是可有可无的闲笔?为什么?明确:想象了几年前等着香尽、吃糖的“小同乡”和现在为革命英勇战斗的“通讯员”,两者形成了对比,突出小通讯员的成长,也表达“我”对他的牵挂和思念。这样优美欢快的场景出现在战争中的回忆里,不免让人心生感慨,是战争让这样原本属于我们美好的中秋场景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中秋夜的炮火,使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美好,表达小说中的“我”的和平美好的向往。正是因为战争,才让“我”在原本应该和家人团聚的中秋节时身处异乡,才让一位普普通通的拖毛竹的小伙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战场,“我”的想象中渗透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小通讯员的牵挂,而在战争前夕进行这样的一番想象,更能看出小说中“我”的敏感与细腻,向往着美好的一切。思考:模仿第一部分的格式,概括“我”的第二重身份。明确:具有浪漫气质的想象者。不论是竹海的想象还是关于中秋节的想象,都刻画都十分细腻,有声音,有色彩,有气味,充满了自然美。“我”的心灵所看见的全是简单与美好,竹海中,石阶上,质朴的小伙拖着毛竹;中秋节,故乡里,天真的孩童唱着歌谣;哪怕是在战场上,“我”所想到的也只是小通讯员的成长与勇敢,而不是血与火的较量。这两段段描写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氛围,使自然美与人性美实现了高度的融合。3.细致的观察者文中除了“我”的想象画面描写外,还有大量的对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动作神态描写,以及一些诸如对百合花棉被的细节描写,比如:例一: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7)例二: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41)这是两处前后照应的描写,既反映了通讯员心情的变化,同时“野菊花”的意象也象征着一种明朗轻快的心态,渲染着一种轻松的氛围。第7自然段中,“我”在观察通讯员的时候,就发现了他枪筒里插的几根稀疏的树枝,还颇有情调地想这“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体现了女孩子独有的细致。而在第41自然段这里,在小通讯员走的时候,“我”又看到了他背后的枪筒。这次里面多了一枝野菊花,并且野菊花“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多了一朵花这种细节非常小,而“我”不但看见并记住了,并且细致描绘出了野菊花抖动的情态,这种描写富有情调,笔触细腻,是女性视角下的描写特色,同时也体现了茹志娟本人柔和优美的语言风格。思考:模仿前两部分的格式,概括“我”的第三重身份。明确:细致的观察者。这些描写体现了“我”作为女性的细腻心思,将文中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鲜活,生动传神,同时也更能体现出文章想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纯洁而美好的感情。这样的女性视角提供了一个柔和细腻的氛围,使文章与“人性美”的主题更加契合,带给读者一种良好的阅读体验和心灵上的享受。三、课堂总结本节课要注意的一点内容是,分析叙述者的“多重身份”只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所采取的一种分析手段,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不能将其割裂开。小说的叙述者“我”是矛盾的制造者和见证者,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想象者,是个细致的观察者,“我”不仅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当局者”,也是捕捉一切的“旁观者”,“我”的眼睛是展现人性美的窗口。四、课后作业1.小说中的“我”是个细致的观察者,请找出“我”发现的其他细节。参考答案:第8自然段:刚才在团部我没注意看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看来,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第32自然段: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的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第34自然段: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第44自然段: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的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的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第62自然段: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第64自然段: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2.除了女性叙述视角,《百合花》中还塑造了一个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