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池莉《水与火的缠绕》的评论干预_第1页
论池莉《水与火的缠绕》的评论干预_第2页
论池莉《水与火的缠绕》的评论干预_第3页
论池莉《水与火的缠绕》的评论干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池莉《水与火的缠绕》的评论干预

《水与火的命运》是中国现代“新创作主义”代表作家池立的小说。它讲述了从一个简单无知的女孩到16岁的故事的开始,并在沉默和内向中长大的经历。这部小说的特色在于,叙述者在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情况下经常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公开的评论,这种评论造成了小说价值观的统一。下文就将对叙述者和小说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旨在阐明叙述者这一行为的操作方式及对全文主题的形成所起到的作用。一、《水与火的命运》中的叙述者(一)叙述方位的干预赵毅衡认为,小说有人称之分,但是叙述者却并没有。第一人称小说的得名是因为叙述者自称为“我”,第三人称的小说只是叙述者避免称呼自己罢了,于是小说文本就出现了叙述者的隐现问题。第三人称小说给人一种客观的感觉,源于叙述者在整个叙述行为中不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突破口直抒胸臆,叙述者大多只能通过人物之口表达见解,但仍然很受限制。这样,叙述者要想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只能“借对叙述中的人和事的评论间接地显示自己的思想”,(1)33这就是“干预”。《水与火的缠绵》在叙述方位上采用的是“隐身叙述者+全知视角”,但在这本书中当情节发展到一些关键点的时候,叙述者似乎总是迫不及待地跳出全知者“上帝的角色”,进入所讲的故事,去向读者指点迷津。从人称的划分上来说,这是一部第三人称小说,但是叙述者的频频出现使这部小说并不能被称为一部客观的小说。赵毅衡认为,“文本所表达的主观的感知、认识、判断、见解的来源”(1)27就是文本的主体,这样一来这部小说的叙述者就承担了整部小说主体意识构建的很大一部分任务。(二)叙述者的心理变化池莉是中国当代“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人物,《水与火的缠绵》作为一部写实作品是非常贴近现实生活的。小说不仅以武汉这座真实的城市为场景,还把中国1980-1998年的真实历史,作为小说故事的发生背景。这样一来,小说中的很多文化元素都能够直接引发读者的共鸣,叙述者的大量评论多是情不自禁的直抒胸臆或评判是非,读者在紧张酣畅的阅读中,并没有感到叙述者的这一行为是生硬的道德说教,反而自然而然地将其当成小说应有的一部分来阅读。这样的文本有一种强烈的“逼真性”,其中主体分化因为大量的评论几乎消失,文中的叙述基本上都是可靠叙述,隐含作者、隐含读者、叙述者、叙述接收者、人物之间距离相对较近。(三)对于父母话语的自由式转述文本中的价值观总会由具体的语言组织而成,但是文本中的语言归属有时却难以分辨。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有大量的评价性话语属于直接自由式或间接自由式的转述,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句子可以判断是人物所说,有的句子缺乏这样的判断特征则可以看做是叙述者的话,但是还有一些句子因叙述者和人物语言风格类似,很难判断所属。例如,在高勇和曾芒芒双方的父母聚在一起商谈婚礼筹办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段:“他们在一起,抚今追昔,感叹世风日下……不要让他们错误地以为,他们的父母就这么软弱可欺。孩子啊!他们的父母可不是普通百姓,没有多少文化,只知道一味溺爱孩子,孩子结个婚,父母恨不得掏空自己一辈子的血汗钱。”(2)153后半句如果单独提出来看会以为是叙述者“跨层”了,但是结合前文,可以推断出是对父母话语的间接自由式转述。这部小说的所有价值判断性的话语中,有许多是叙述者的“直抒胸臆”。例如上一段写曾芒芒被车间领导找去谈话,接下来另起一段:“所有的人,都宁可犯政治错误,而不愿出生活作风问题。因为政治错误毕竟还是有思想的人才会犯的,而生活作风错误,那就等同于流氓了。”(2)35紧接着是叙述者对曾芒芒的肯定评价。这段话就是叙述者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错误”和“生活作风错误”做出的“常识辩护”。小说中还有一些话很难分清出处,例如在曾芒芒受到父母的批评教育后,文中另起一段:“曾芒芒不懂的事情还多着呢……茫茫啊,你慌乱什么?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给谁看?放下你的抹布吧!……关注原则性的大问题,好吗?”(2)79从文中的评论干预可以看出,叙述者的一贯话语风格是温婉平和的,但是这里的语调显得急促气恼,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语言风格上很接近曾芒芒的母亲郝毓秀,但又没有迹象表明是郝毓秀在说话。在这里,叙述话语的归属就变得比较模糊。二、干预功能分类《水和火的结合》(一)结果即后果胡亚敏在《叙事学》中认为,叙述者进入文本的“公开评论”包括解释和议论两种。解释就是:“告诉读者一些以其他方式难以得知和理解的事实,以便使他们更全面和清楚地了解事件的真相和意义。”(3)105它又分为介绍和分析两个方向,介绍就是叙述者“概述故事的基本情况,如时代背景、人物身份、故事梗概和结局等等”。(3)105分析就是“由叙述者出面分析事件的缘由,人物的行动、心理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3)105在《水与火的缠绵》中,上述两种情况经常一起出现。例如,故事进行到曾芒芒和高勇互相见对方家长的时候,叙述者插入了这样一段:“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是男方首先要被女方的家长挑选。没有结婚的姑娘,总归是高傲的。这就是民间所谓的‘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2)79如果读者对这一点不是很了解,可能就会对高勇、曾芒芒两人见家长的顺序及心态感到困惑,这一解释正好进行了补充。除了上述情况,叙述者有的时候在介绍背景的时候会引申出判断和结论。例如在说到高勇和曾芒芒两人的婚礼仪式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叙述者说:“他们真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孩子啊,你们可不能辜负了父母!……他们不要你们花多少钱来赡养,关键的是,孩子得从精神上多多关注和满足父母。”(2)156-157在这一段的中途叙述者急不可耐地跳入了情节,发出自己的呐喊。(二)被解读路径之一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认为:“大部分叙述评论并不提供事实,而是与受述者作道德判断上的呼应,是一种主体性整合的方式。”(1)42这种解释性评论最常见的用途是:“试图用社会上大家都同意的规范,来解释情节中的离奇行为。”(1)43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有些事件如果不解释,不同时代的读者可能会误读人物的动机,这时叙述者就出来统一全书的被解读路径。例如文中叙述到在曾芒芒和高勇决定结婚的消息遭到了双方家长的激烈反对的时候,读者可能会天然地同情起二人来。这时候叙述者跳出来解释了家长这一行为背后的道理:“就传统习惯和社会现实来说,儿女结婚其实是父母的责任……现在的年轻人,毫无经济实力,每个月的工资,刚刚维持自己吃饭,在单位都是集体居住……不依靠父母怎么成?因此说……他们的暗示与威胁,不是空话,是实实在在的危险。”(2)143这样一来就消除了前面提到的读者可能会对故事产生的误会,叙述者维护并统一了自己的主体意识。(三)评论式的干预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说到评论干预,认为:“其中数量最多的,要算评价式评论,即叙述者跑出来对人对事直接做判断。”(1)44这种评论容易“把一种价值观直接加在叙述上”,(1)45是叙述者统一全书价值观最直接有利的方式。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有的评价性评论由词组成,有的由短句组成,而更多的是段落式的评价。书中由词和短句组成的评价式评论多半用来评判人物。文中提到高勇的母亲高德静的时候说:“她说话太字句斟酌,太意味深长,也太毋庸置疑了。”(2)105其中三个形容词都是叙述者对高德静的直接评价,而这些评价会直接影响读者对这一人物的看法。除了形容词一类的评论,还有一些句子式的评论。例如叙述者在描述曾芒芒交往的第一个男友宋劲松的时候,尽管抓其精髓地展现了体现宋劲松有问题的言行,但还是要在随后总结出这类男人的问题之所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说‘大男人,小心眼’,此前曾芒芒不相信这是一个规律,现在她信了。”(2)24在评论干预中,还有一些评论是大段式的。比如在曾芒芒车间的领导都因为“生活作风问题”找她谈过话以后,单位里的人都对曾芒芒表现出一种奇怪的态度。这时叙述者替曾芒芒打抱不平,同时也把这背后的原委说给读者听:“社会有一个很奇怪的游戏。尽管你洁身自好,并无所取,他们还是要给予你。他们一定要把每一个人纳入一种饲养和给予之中。然而他们又把这种饲养和给予设置得神秘鬼祟,就像戏弄小孩子:给你糖吃,不给你糖吃……”(2)36叙述者的自我解读降低了误读的可能性,消除了理解上的歧义。三、评论干预:现实与理想的恋爱冲突池莉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强烈的写实性为主要特点。上文讨论的是这些评论干预的形式及功能的类型,本部分要讨论的是它们对统一全文价值判断,突出文本主题的贡献。小说中曾芒芒的婚恋悲剧,实际上是一个现实生活压碎理想生活的悲剧。上文曾谈到评论干预的“解释和解读故事背景”这一功能,叙述者用大量的背景介绍和引申性评论营造出了一种“社会历史具有压迫感”的效果,例如曾芒芒五次相亲失败后的精神压力、她和高勇双方家长的拉锯战;婚后家庭、单位、医院、商店的无形钳制……读者在通篇的阅读体验中感受到的是生活对人的步步逼近。曾芒芒曾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希望,这样的希望多半是基于外界的看法,当这种现实根基不牢的希望遭遇到真实的生活的时候,便很快就走向了幻灭。小说中的评论干预还有“呼应道德判断”和对人事的“直接性评论”两点,它们和前一点一样,一同统一全文要表达的“现实与理想的婚恋冲突”的主题。於可训在《池莉论》中谈到该小说的悲剧性时,认为书中“这些所谓的‘退守’和‘屈从’也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负值,恰恰相反,就生活的法则而言,人们常常是借此以维系整体的生存与发展”,(4)并将这种矛盾形容为“古老的困惑”。在《水与火的缠绵中》,曾芒芒迫于社会道德的压力忍住了生活的一切苦难,只有叙述者跳出来为她的内心呐喊,让身处现实生活之下的读者在社会赋予的习惯性压力下醒过来,正确地理解叙述者想说的一切。四、叙述干预的人性途径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