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通览概要·知识体系考点突破·素养提升情境视点·思维激活通览概要·知识体系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考点突破·素养提升考点1农业经济——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理清发展线索』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主要方式)发展阶段耕作方式变化农具的变化原始阶段刀耕火种石、骨、木商周时期石器锄耕(耜耕)石、骨、木;青铜农具(少)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发达地区)铁制农具(发达地区)汉代牛耕普及全国耦犁→一牛挽犁唐代铁犁牛耕曲辕犁2.土地制度井田制出现于商周时期,是一种土地国有的所有制形式;春秋时期,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产生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问题土地兼并,社会分化,阶级矛盾激化土地国有制北魏、隋唐都曾实行过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唐朝后期,均田制瓦解租佃制战国时期出现,宋代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租佃制的发展3.经营模式(小农经济)形成铁犁牛耕的出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作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精耕细作的主要推动力『深化历史理解』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手工业为辅的特点。(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模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2.古代农耕经济难以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1)政治因素:封建土地私有制很难实现社会财富的积累及向商业资本的转化。“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既不能积累财富,也不能拓展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难以推动工业化。(2)经济因素: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不利于商品市场的扩大和农产品的真正商品化。(3)思想因素:以农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资本不能成为工商业资本。3.“聚族而居”的地主田庄经济概念田庄是汉代社会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进行生产、生活的经济实体原因土地和人口是田庄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东汉政府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东汉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豪强地主势力进一步扩展,这为地主田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特点①规模大,多种经营,生产中实行集约化的协作劳动,自给自足;②聚族而居,宾客相附,等级森严;③带有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④拥有私人武装作用田庄既有田庄主对田庄内的劳动者进行残酷剥削,作为割据势力的政治支柱和经济基础的一面,也有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一面4.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表现及影响(1)原因: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④南方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⑥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⑦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2)过程:①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②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追赶北方。③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④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⑤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明显超过了北方。(3)表现:①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②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③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4)影响:①对经济布局的影响。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南北差距日益缩小,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共同促进我国古代经济的发展。②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进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④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南方教育不断发展,教育文化中心不断南移,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⑤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⑥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5.由租佃关系的变化看封建经济的发展(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战国时期
租佃方式产生汉代
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①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用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②宋代以后,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至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③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④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①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6.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流向北人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边疆移民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华人外流我国古代出现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2)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政治因素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环境因素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经济因素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3)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意义①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③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④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国防的巩固。⑤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把握高考趋向』[典例1]
[2021·湖南卷]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核心素养本题以西晋至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答案:A解析:正确选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晋到唐朝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占田制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而隋唐实行的均田制普遍授田,增加了自耕农的数量,说明西晋至唐,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A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材料涉及的是对土地占有的变化,没有涉及政治,B、C项排除;D项结论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练习1-1]
[2021·全国乙卷]表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经济的发展。据表格信息可知,从西汉末期到东汉中期,位于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如代郡、太原等郡的民户数量大大减少,而位于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郡的民户数量则迅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农耕社会,民户数量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说明长江以南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所以选择A项。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的势力发展较快,且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大族,B项错误;隋唐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东汉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平衡,C项错误;表格中民户数量总体上是增加的,民户大多是个体农耕,D项错误。[练习1-2]
[2021·湖南卷]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宋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田种过稻子后种植小麦,进行轮作,并且种麦前会去除稻根,这体现了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理学精神,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A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赈灾方式不合理,C项排除。[练习1-3]
[2022·湖北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氾胜之书》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中
种,七月、八月犁
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答案:特点: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有260多种;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解析:(1)根据“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得出种类多,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先秦时就有总结农业技术经验的农书,说明源远流长;根据“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得出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根据“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得出内容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根据“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得出增加了西方农业科技成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答案:比较: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析:(2)异:根据材料“则麦耐旱,多实”“秧田用水”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方种植耐旱农作物小麦等为主,南方地区水田多,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根据材料“悉皆五、六月中……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得出北方重视因地因时制宜,注重防旱保墒,根据材料“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得出南方重视秧田用水;根据材料“豆类作物的轮作”得出北方利用轮作达到施肥作用,根据材料“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得出南方重视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同:根据材料“起到了绿肥作用”“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概括得出都重视施肥;根据材料“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概括得出都重视农田用水的管理;还可从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为后世积累了经验等角度进行回答。[练习1-4][2022·湖南学业水平等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答案: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解析:(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及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解析:(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主题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
考点2手工业生产——从“工商食官”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从先秦到秦汉形成与发展(1)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从魏晋南北朝到宋元发展与繁荣(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方烧制白瓷(2)隋唐:制瓷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明清辉煌与滞后(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在某些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手工业产品: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深化历史理解』1.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历史悠久,分布广,规模大,分工细,种类多。(2)技术世界领先,产品远销欧亚,深受赞誉。(3)多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模式并存。(4)手工业布局的变化与经济重心南移相对应。(5)明朝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6)始终是农业的补充,没有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7)手工业技术世代传习。2.明清时期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为主转变为民营手工业为主的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3)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4)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3.中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出现生产领域技术革命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5)技术水平——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难以得到交流提高。『把握高考趋向』[典例2]
[2022·广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
)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核心素养本题以清朝瓷器贸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特点的理解。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答案:A解析:正确选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练习2-1]
[2022·全国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练习2-2]
[2021·北京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①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②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③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④国内民众的购买力下降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瓷器远销欧洲,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领先世界,而且清前期技术创新,重新占领了欧洲市场,①②正确,A项正确;明中叶以后,中国的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瓷器在国内的消费量较大,③④错误,排除B、C、D。故选A项。考点3商业发展——从严格控制到打破时空、相对宽松『理清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兴起、发展和繁荣(1)商朝人善于经商,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步履维艰(1)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2)商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有所发展隋唐时期范围扩大,贸易繁荣(1)长安、洛阳等城市商业繁荣(2)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起来(3)出现柜坊和飞钱(4)对外贸易发达,广州是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打破时空,空前繁荣(1)商品种类繁多,东京(开封)城市商业发达(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4)元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商品品种齐全明清时期继续繁荣,“商帮”出现(1)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专业性工商业市镇(2)大量农副产品,如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进入市场,成为商品(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和晋商『深化历史理解』1.中国古代城市演变的特点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以前,市坊分开,严格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从城市布局和分布上看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从市民阶层的变化看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影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也推动了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2.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1)特点①纸币出现。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打破了地域限制、市坊不分;不受时间限制;官府对商业活动也不再严格监控,这使得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③商品经济繁荣。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商品经济呈现繁荣景象。④政策变化。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⑤榷场贸易发达。榷场是宋代官办边境贸易场所,以通辽、夏、金的互市贸易。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⑥海外贸易发达。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即是海外贸易税收。(2)原因①唐朝中晚期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②北方多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③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的劳动力,推动南方经济较快发展。④宋朝统治者执行了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⑤宋代科技、思想、文化高度繁荣,促进经济的发展。⑥若干民族政权的并立,给商业贸易创造了空间。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化(1)农业方面①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②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③货币地租代替实物税,实行赋役征银。④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的组成部分。(2)手工业方面①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雇佣众多工人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3)政治维新方面:明朝后期出现的改革运动和市民运动构成了生机勃勃的中国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相对应,为了维护统治,明清统治者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4)思想文化①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③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④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⑤对文化教育的影响: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5)社会结构与价值观念①明清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关系未发生根本变化,但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和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市民阶层不断壮大,新型劳资关系出现。②逐利崇商和去朴从艳的社会风气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上下形成逐利崇商的社会氛围,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奢侈逐渐成为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新时尚。『把握高考趋向』[典例3]
[2022·全国甲卷]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核心素养本题以宋朝海外贸易商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商业贸易的认识和理解。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答案:D解析:正确选项分析: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错误选项分析: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练习3-1]
[2022·浙江卷]白居易有诗云:“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
。……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赁,春酒断瓶酤。”诗作反映出(
)A.草市渐成规模,交易商品丰富B.富商大贾辟建会馆C.商业活动未曾受到官吏的监管D.“俞大娘航船”规模宏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水市通阛阓(街市),烟村混舳舻。吏征渔户税,人纳火田租。亥日饶虾蟹,寅年足虎……堤喧簇贩夫。夜船论铺货,春酒断瓶酤。”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民间草市的发展情况,A项正确;会馆在明清才出现,排除B项;C项太绝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国内航船的规模,排除D项。故选A项。[练习3-2]
[2022·全国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市镇繁荣,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练习3-3]
[2022·广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表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摘《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摘《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答案: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解析:(1)根据“明代财政收入”可得出材料一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在财政税收方面的数量与作用;根据“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可得出材料二中的“三言”“二拍”,描绘了当时的生活场景,有利于我们从日常生活消费的角度了解白银流通的情况;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根据“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得出材料三可从白银货币化存在的问题的角度研究。(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答案: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人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解析:(2)影响:综合材料和所学,可从促使明朝税收体系的转型;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城镇商业繁荣;一定程度上拉大了贫富差距等角度概括。(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答案: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解析:(3)根据所学可得出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以及实物史料,如银锭;图像史料,如相关的世俗画作品。考点4经济政策——从“重农”的辉煌到“禁商”的落伍『理清发展线索』
时期发展历程重农抑商政策战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产生西汉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发展官营商业——严格中唐以来鼓励对外贸易,官商分利,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来源——松动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固守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明朝海禁政策(1)内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2)实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专制统治清朝闭关锁国政策(1)内容: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寸板不许下海(2)后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深化历史理解』1.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1)原因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根本原因)②中国一向重视农业的传统思想(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③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影响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的作用。②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产品的流通和交易又是必然的,抑商政策阻碍了产品的流通,妨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到封建社会后期,特别是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明清统治者把工商业和农业对立起来,采取各种措施,极力压抑和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些做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2.海禁及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同点(1)内容: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严格限制对外贸易。(2)出发点:明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倭寇勾结,防止倭寇的侵扰;清朝是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郑成功的反清势力相联系。(3)根本原因:明清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4)社会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3.16世纪后中国开始落伍的经济表现及原因(1)表现:在经济方式上,仍固守家庭经营方式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滋长;在经济政策上,仍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中外交流。(2)原因: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朽黑暗;小农经济阻碍社会分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影响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和海外贸易发展;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束缚了人们思想,影响了科技创新;传统科技没有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转变。总之,腐朽的专制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关系,是导致中国在近代落伍的根本原因。『把握高考趋向』[典例4]
[2021·全国乙卷]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核心素养本题以宋代工商业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答案:C解析:正确选项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宋代官府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不要舍弃农业而去发展工商业,但苏辙认为当时出身于农、工、商业的家庭,许多人都不再从事家庭中原来从事的行业,而是成为“士”,即知识分子;郑至道认为士农工商都是百姓的本业,自古以来没有人能够改变。这说明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人选择从事与原来不同的行业,即社会群体间的流动性增强,社会阶层发生了变化,所以选择C项。错误选项分析:材料信息说明一些人从事的职业发生了变化,其原因主要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此时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并不相同,D项错误。[练习4]
[2022·浙江卷]中华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海路绵延,联通中外。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海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认知,不正确的是(
)A.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B.宋元时期,海外商运发展,商品远销东欧、北非C.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D.明清时期,禁止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明清推行海禁政策,是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不是禁止,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情境视点·思维激活情境视点1西汉时期盐铁官营政策的利与弊汉武帝时期的桑弘羊(前152~前80年)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该政策的提出也使中国工商业开启了国家控制的时代,“从财政上支持了武帝的文治武功,对西汉王朝的强盛起了重要作用”。但盐铁官营随后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官衙生产效率低下、质次价高、强卖强买等,百姓怨声载道,终于在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诏令郡国推荐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展开辩论,以讨论盐铁官营等政策,“问民间所疾苦”,史称“盐铁会议”。随着桑弘羊在这场辩论中的失败,盐铁官营政策也告一段落。——王玉《盐铁官营政策分析》(上海社科院)[新视角]高中教材对西汉时期的盐铁官营和国家专卖制度主要持肯定态度,认为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维护了中央集权。而材料则指出盐铁官营政策产生了诸多弊端。[新思维]汉武帝为解决财政危机,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效,但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缺陷。积极作用遏制了富商大贾生产盐、铁的可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打击了豪强富商,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巩固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中央直接掌握社会的经济命脉,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消极后果产品价格贵、质量差,政府强卖强买,样式和规格单一,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很多困难和不便生产盐铁的地方距离农民生产生活地域太远,运费成本高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该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经济垄断,这一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演练1]
[2022·九江市一模]西汉桑弘羊认为:“楚之云梦、齐之孟诸,有国之富而霸王之资也……鼓铸煮盐,其势必深居幽谷,奸猾交通山海之际,恐生大奸。”大农盐铁丞孔仅等上疏:“愿募民自给费,因县官器,煮盐予用,以杜浮伪之路。”桑弘羊等人意在强调西汉政府应(
)A.垄断战略资源以加强中央集权
B.推行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C.盐业私营以提高市场活跃程度
D.移民戍边以维护政治稳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桑弘羊等人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公卿大夫掌握了“山泽之利”,致使他们经济实力强大最终独霸一方,因此主张由国家垄断战略资源,盐业专营以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并不是保护小农,排除B项;桑弘羊主张盐铁官营,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移民戍边,排除D项。故选A项。[演练2]
[2022·吉安市三模]司马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保施工监管合同3篇
- 2024年度高端摩托车租赁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年武汉地区记账代理业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绿色施工与节能要求3篇
- 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材料与工艺(陶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水利工程围板定制与水利设施保护协议3篇
- 2024年标准个人借款与连带责任担保协议版B版
- 2024年版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实施合同
- 2024年度实习培训生岗位实习协议书模板集锦2篇
- 2024年度室内木门行业联盟合作发展合同3篇
- 环境工程的课程设计---填料吸收塔
- 道路运输达标车辆客车货车核查记录表
- 儿童诗儿童诗的欣赏和创作(课件)
-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共3页)
- 五笔常用字根表3746
- 新生儿肺气漏
- 气管切开(一次性气切导管)护理评分标准
- 保安工作日志表
- 姜太公钓鱼的历史故事
- 数控车床实训图纸国际象棋图纸全套
- 电子政务概论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