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三9月语文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烦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人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C.科学技术渐渐从实验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某些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将来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紧密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人们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我们要注意科学各部门之间的对话,努力找出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叙述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举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
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科学崇拜"主要体现为: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科学崇拜”的危害。(4分)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受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严沧浪(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阮亭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其重点虽各有不同,然而如果就这三种诗说产生之时代背景而言,则他们却都是因为有见于当时诗歌中属于兴发感动的这一种质素之逐渐消亡,因此才倡为种种诗说的。
沧浪之兴趣说,乃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补偏救弊之言。阮亭之“神韵"说,则是针对当时格调派的模拟因袭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至于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之宗法南宋,重视工巧堆垛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从以上的论析来看,中国历代诗论虽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然而其兴衰更替的变化,却隐然是有着一线脉络可寻的。其实在中国诗论中,除了重视声律格调用字用典等偏重形式之艺术美一派的各家主张外,其他凡是从内容本质着眼的,盖无不曾对此种兴发感动之力量,有所体会和重视,只是因为不同之时代,各有不同之思想背景,因此各家诗论,当然也就不免各有其偏重之点。周秦两汉之际,在儒家思想笼罩之下,于是遂有“比兴”“言志"之静论,虽然也曾注意及“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然而其重点却全以政教感化之实用的价值为主。如孔子论诗之从“可以兴,可以观”,到“可以群"“可以怨”以及“事父"“事君”之说,和《毛诗·大序》之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美教化,移风俗”,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至于魏晋以来,则儒学既已逐渐式微,于是一般文士遂对于文学之独立性有了普遍的觉悟,于是当日之诗论,遂亦对“心"与“物”之感发作用,有了纯艺术性的体认,如陆机《文赋》所提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及钟嵘《诗品》所提出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种种说法,便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及至佛学盛行之后,其禅宗一派渐与中国固有之道家思想相融汇,因此对于“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逐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体认,因此对诗之品评,乃又形成了一种玄妙的喻说之方式。严羽之以禅悟喻诗,自然便是此一派诗论的最好代表。而后此之诗论,遂多不免有严氏之影响,王阮亭的神韵说,当然便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证。至于静安先生之境界说的出现,则当是自晚清之世,西学渐入之后,对于中国传统所重视的这一种诗歌中之感发作用的又一种新的体认。故其所标举之“境界”一词,虽然仍沿用佛家之语,然而其立论却已经改变了禅宗妙悟之玄虚的喻说,而对于诗歌中由“心"与“物”经感受作用所体现的意境及其表现之效果,都有了更为切实深入的体认,且能用“主观"“客观”“有我"“无我”及“理想"“写实”等西方之理论概念作为析说之凭借,这自然是中国诗论的又一次重要的演进。
(摘编自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材料二: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王国维所标举的“境界”自有其特殊含义。《人间词话》第6、7两则作了如下说明: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在他的《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文学之事。"第二年,署名“樊志厚①”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王国维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文学小言》)。总之,作品的“原质”不但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有“真景物、真感情",这才可谓有“境界”。联系王国维词作来看,他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己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观堂外集·苕华词又序》中王国维说,真正的大诗人,“又以人类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这种感情出自诗人“自己之感",又和人类的基本普遍感情相通,是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以血书者"之感情。这才是王国维向往的最高的“真”。只有具备这种“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陆机《文赋》所说:“恒患意不称物,降不达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阁”中的“闹"字、生动地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景象、传递了人们路春的无限兴致;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也写活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作者疏散闲适的情趣,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故曰著此两字,“境界全出矣".
(摘编自黄霖、周兴陆《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
【注】①樊志愿:一说是王国雄自己的托名,一说是与王国雄“同学相交垂三十年”的樊少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但材料一侧重于“境界”说的产生与时代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对“境界"的理解。
B.材料一认为“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都重视感受、感发,且三者产生的原因都和这一质素在其所在时代逐渐消亡有关。
C.严羽以禅悟喻诗、喻说玄妙,此后诗论多受其影响,王阮亭神韵说便是一例,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切实
深入、中西融合,不在此内。
D.王国维崇尚文学之“真",认为“真文学”才能造就伟大的诗人,还认为“真"有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真”是与哲学相通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论述时多次用到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两者都使文章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B.国诗论流派,有着眼于内容本质的,有偏重于声律典故的,未必有高下之分,但前者代代相承,隐有脉络。
C.孔子“兴观群怨"说,是用诗对人们进行政教感化,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中,文学还未具有独立的地位。
D.以议论为诗、诗歌中缺少鲜明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依王国维的观点,这种诗歌必属无“境界”之诗。
3.下列选项,不属于“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补偏救弊原因的是(3分)
A.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语言。
————严羽《沧浪诗话》
B.江西诗有其流弊,永嘉四灵欲转移江西诗风而无其才力……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C.有明一代,徒以貌袭格调为事,无一人具真才实学以副之者。
———翁方纲《神韵论》
D.有清一代词风,盖为南宋所笼罩,……装点字面,几于铜墙铁壁,密不通风。
———王镇坤《评〈人间词话〉》
4.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什么样的古典诗歌才称得上有“境界”(4分)
5.请根据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诗论发展的介绍,谈一谈应如何评论古典诗歌。(6分)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却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衍生出了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抹茶道源自中国唐宋年间盛行的点茶法,所采用的茶叶形式是末茶,可以将茶叶和汁液一起饮用,充分体会茶的口感。而煎茶道则源自中国明朝“崇简去繁"的泡茶法。抹茶道在日本经历了几代茶道大师的改良,已经成为日本茶道的主流和日本的文化国粹。窗明几净的茶室,萦绕鼻端的花香和熏香,以及精工细作的美食,古朴典雅的茶具,充满仪式感的进茶过程······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②茶道四谛中的“和",代表的是和谐、和悦,它是支配整个茶道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的是形式,而和悦则注重内在的情感。在茶事过程中,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都有自己“和”的标准:一只好的茶碗不管外形如何,必须要有良好的手感,让客人在饮茶时不至于感到太凉、太重或者太轻,这种体验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而茶室之中的香气也不宜太过强烈、刺鼻,要轻柔散漫地弥漫在室内,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经过白色窗纸的过滤,投进茶室中的光线要轻柔,诱人冥想,这是光感与茶之间的“和";当风从茶室外的老树上吹过,沙沙作响的树叶声和煮水的咕噜声和悦地交汇在一起,这是听觉上的“和”。和谐的环境之美和参与者的人格之美交汇,在茶室之中奏响“和"的乐声,令人沉醉。
③“和”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和”中有不同,是君子之气。而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日本茶道之中的“和”要求茶室中每个人都保持恰如其分的表现,周到的茶室安排,体贴入微的照顾,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和悦,如和风习习,令人舒畅。
④在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敬"这一意念的,应该是茶汤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一座"指的是所有参与茶事的人,而“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都将获得平等的对待,人们互相尊重,共享一种和谐的茶室氛围。宾主之间的相敬相爱是出于本心的流露,从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⑤《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里的“敬”有严肃、认真的含义,也有慎重之意。这种“敬"是对内的恭敬,是自身的修行和内省的精神,这也是孔子对世人的教诲。在日本茶道之中,茶友之间的交往也以此为道德指针:既要求对别人尊敬,也要求对自己修养磨炼。日本抹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曾经说过,“敬”的思想真谛最忌讳的是“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必须要“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这才是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
⑥“清”指的是清洁、整齐,是受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而在日本茶道之中,“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之中,茶人要随时泼洒清水清洁地面。在迎接贵客的时候,还要擦干净庭院里的树木和石头。茶室之中更要求一尘不染,就连烧水用的炭都要提前洗去浮尘。通过这些行为,才能达到祛除身外污浊、内心清净的目的。
⑦在佛教之中,“清"是指清净洁白,《法华经》倡导“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这一思想内化在茶道之中,就是茶道的“清"。禅宗总是教导人们要致力于保持清净的无垢之心,心中不能存任何的杂念和邪念-“勿生妄想”。日本茶道一直都致力于抑制或者摒弃那些邪念,让茶庭成为一个无垢清净的世界,让每一个进入茶庭的人都保持清净观念。
⑧作为日本茶道四谛中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它决定了茶道存在的意义。在概念上,日本茶道和禅宗是紧密联系的,而“寂”在梵语中就是指“静寂"“和平”“静穆"。在日本茶道之中,“寂”又和“至纯"“孤绝”相接近,表示修行者或者茶人在完成了对各种事务的否定之后,进入到一个了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茶道中的“寂"和佛教中的“寂灭为乐”具有相通之处,都是消除了心中的妄想与烦恼之后,达到无念无想的境界,这也是茶道的最终目的。在烦恼的世俗之中,寻找一处可以闲居、独处、寂静无为的地方,才能打造出一个安乐祥和的世界。而在茶室之中,听着松风,看着落叶,独饮一杯清茶,或者与同好共对茶釜,这种宁静是一种心的解脱。
⑨“和、敬、清、寂"表达了茶道精神的禅悟:和与敬是茶事之中主客的心得,清与寂是茶事、茶庭和茶具的心得。《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茶道让茶人有了存在的姿态、心性,而诚信、谨慎、仁义、礼法、修身、知足、求善心、劝天道、净心灵、辨是非、应时节、思盛衰、分轻重、厚朋友、顺天理,都是茶道所教诲的日常教训,用来修身养性,济度世人。
(摘编自刘嘉《茶界中国·和敬清寂,日式茶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的抹茶道和煎茶道都源自中国,但作为日本茶道主流的抹茶道历史更为悠久。
B.抹茶道村田珠光对于“敬"的思想的阐释,符合孔子在《论语》中对世人的教诲。
C.日式茶道中的“清”主要讲究用茶环境的清净无垢,甚至连烧水用的碳都不能染尘。
D.日式茶道中的“和敬清寂"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修为过程,“寂”是茶道的终极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茶道文化形式丰富,连进茶过程都充满仪式感,这跟它“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核紧密相关。
B.茶事过程中,环境之谐美体现了“和”的形式;恰如其分的言谈举止则体现了“和"的情感。
C.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其思想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内化为茶道中的“清”,即“勿生妄想"。
D.茶道与禅宗的融合,使日式茶道升华至禅悟的哲学境界,具备了修身养性、济度世人的功能。
3.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论述的中心,接着分而论之,最后总结茶道精神的禅悟心得,脉络清晰。
B.文章第②段论述茶道之“和”时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茶事过程中“和"的标准,内容丰富。
C.在论述“和敬清寂”时,每一部分都先阐释概念,再对比儒家或佛家思想,论证有力。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如第⑧段论证“寂"时就采用了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4.文章开篇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日式茶道思想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重庆市西北狼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超新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以当时的甲骨文刻划,该甲骨文记录的意思是有新的大星出现于大蝎座旁。我国古人习惯于把这类突然极明亮地在天空出现一段时间然后又慢慢消失的星体形象地称为“客星"。
超新星爆发是银河系里最壮观的天象,是恒星演化到晚期所发生的最后一次爆发。近二十多年来,在多次的国际会议中,各国学者相当频繁地提到了著名的中国超新星AD1054以及它的遗迹——蟹状星云,AD1054就是我国史籍中所记载出现于宋代的“天关客星”:
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客星)出天关东南,可数寸,岁余稍没。《宋史天文志》
嘉佑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11日),司天监言“自至和元年五月客星晨出东方,守天关,至是没"。《宋史仁宗本纪》
天关客星可见期共达22个月。1731年,英国贝维斯在金牛座发现了一个云状物,后被命名为“蟹状星云”,因为其外形象蟹。1921年,瑞典天文学家注意到蟹状星云的位置与1054年天关客星的位置相近,估计它们可能有联系。之后,邓肯和哈勃等测出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根据蟹状星云的大小和已知的膨胀速度,1942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证实了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的遗迹。1968年蟹状星云脉冲星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论证,因为利用该脉冲星的自转周期和自转周期变化率的测定值,根据快速自转中子星的磁偶极模型,可以成功地解释蟹状星云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能量来源,同时算出该脉冲星的年龄与天关客星爆发至今的时间间隔相近,有力地说明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的遗迹。因此,1054年我国天关客星的发现,为超新星遗迹和中子星的起源与演化提供了有力的历史证据和宝贵资料。
(摘编自汪珍如《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
材料二:
利用古代天象记录解决现代天文学问题这一方法有其必要性,是由现代天文学学科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种特点主要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其一,现代天文学是一门对天体进行观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其二,现代天文学的观测与研究对象大都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要更精确地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或者提出一种理论往往要在长时段的观测积累的基础上,而理论之正确与否也有赖于观测资料来加以验证。人类的观测能力是有限的,而对古代天象记录进行现代天文学意义下的研究,则尽可能地化解这一矛盾。
古代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天象记录,这构成了应用这一方法的可行性。由于天象的重要星占价值,历代官修史书均有专门的部分(“天文志"“五行志”“灾异志"等)来记载象征着天命转移的天象,尤其是特殊天象更是受到历代史官的重视。客星记录也不例外。
欧洲、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的缺失,使得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古代记录具有唯一性。对此,英国天文学家克拉克与斯梯芬森曾专门讨论过。正像中国古代拥有大量丰富的天象记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文化的原因,其他文明天象记录的缺失之原因也大抵如是。
上述必要性、可行性与唯一性使得古代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天象记录在现代天文学视野下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也使得古代天象记录作为观测数据而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一部分。
(摘编自吴燕《中国的古客星记录的现代研究》)
材料三:
古代的科学思想方法或理论能被用为现今理论形成的一部分时,也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的”。我国汉代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创造了一种有别于古希腊逻辑演绎体系的算法,这种算法比较机械,却正符合计算机的程序化。吴文俊先生利用增乘开方法与正负开方法在HP25型袖珍计算器上编制程序,竟可以解高达5次的方程,而且可以达到任意预定的精度。他说:“继续发扬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的机械化特色,建立机械化的数学,是本世纪以至绵亘整个21世纪才能大体趋于完善的事。"
科学史研究还可以为现代科学提供研究资料。1955年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看到我关于中国历史上的超新星纪录和射电源关系的论证之后,兴奋地说:“建立在无线电物理学、电子学、天体物理学的‘超时代’的最新科学——无线电天文学——的成就,和伟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纪录联系起来了。”王元等3位院士指出:“通过我国古天文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现代所得的一些天文现象的研究得以大幅度‘向后’延伸。这种‘古为今用’的方法应受到广泛重视。"近几十年来,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来研究超新星遗迹、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等问题,已成为各国的热门课题。
除以思想方法和资料运用与现代科学相交叉外,科学史还以本身的研究工作为现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提供借鉴。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有很具体的应用科学史是20世纪才建立起来的一门现代学科,与数理化地生相比,只是一个后生小辈,但它发展很快,研究领域在不断扩充,研究方法在不断地现代化,如计算机手段、量化分析等只要我们思想清楚,方向正确,不懈努力,相信我国的科学史事业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好。
(摘编自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史中关于“天关客星”的记载,因罕见而引起中外学者关注,对现代天文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B.尽管中国古人对“天关客星"的观测目的与现代天文学家并不相同,但古今观测的结果大体相同。
C.古代天象记录是现代天文学学科建立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天体运行的规律,验证相关理论。
D.阿拉伯等文明中世纪乃至之前时期的天文记录之所以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受文化因素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引述“天关客星”的史料时,在古代纪年日期后标注公元纪年日期,体现了作者严谨细致的写作态度。
B.材料一附上关于客星记录的甲骨文图片,既佐证了文本相关内容,又让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文章更加通俗易懂。
C.在阐述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应用价值时,材料一具有从古到今的纵向视野,材料二则进行了中西方的横向比较。
D.我国古代天文、算术等诸多领域有丰富成果,但在现代仍未得到充分发掘利用,说明我国科学史研究大有可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李约瑟认为,不能轻视中国从汉到元、明制作星图的传统,欧洲文艺复兴以前没有能与中国星图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
B.中国保留了世界上最悠久完整的地震记录,既为工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材料,也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C.中国古代丰富的太阳黑子记录,填补了世界相关领域的空白,成为现代天文学太阳黑子活动11年周期规律的有力佐证。
D.《左传》中对月食有系统的记载始于公元前720年,这一时间与古希腊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首次记录月食的时间相一致。
(4)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假说和验证的过程。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5)学校开展“学史增信"系列活动,若以“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
重庆市二0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短视频有其短处,更有其长处。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受众掌握一部经典电影的精髓,并了解大概剧情,确有存在之价值。有人喜欢长篇大论,有人喜欢提纲挈领。有人愿意耐下性子看完一部长电影,也有人愿意抽出零散时间欣赏一部电影的精华。这是不同的“刚需",不宜以自己的口味否定另一种口味。只要不同的受众感受到不同的幸福体验,便足矣。
有人形象地把这种电影解说称为“电子榨菜”。既然名谓榨菜,意味着它扮演着佐料、佐菜的角色,有增进食欲、丰富口味等效果。既然如此,就不能用要求佛跳墙的标准来要求榨菜,更不能指责它为何代替不了满汉全席。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给多元化的大众需求提供一种可能,能够让人们在支配琐屑时间时找到一种出口,能够让人们在电影盛宴中夹到几筷子精品,那就有存在的价值。更何况,“电子榨菜"还具有“反哺功能”。具体而言,很多人吃了这种“电子榨菜",进而想看整部电影,在这个过程中,“电子榨菜”形同电影推荐单,能够吸引更多人看长电影。
电影解说是一门艺术,需要硬功夫,如果不对整个剧情进行系统把握并加以消化,是很难做到出彩的。而事实上,“电子榨菜"的创作者们就电影解说确实下了力气,把电影的精华浓缩在短短几分钟内,没有慧眼,没有提炼能力,没有剪辑实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们的劳动值得肯定。
(摘编自《看向“电子榨菜”的目光应多些善意》
材料二:
与人们日常随时随地刷手机不同,用餐时间和地点相对稳定,“电子榨菜"比其他碎片化观看更容易专注沉浸,同时获取成本低,从内容到时间人们都无须额外支付,就能在日常工作生活的夹缝中加速获得快乐。有人用“电子榨菜”消磨独自用餐的“孤独",也有人架起屏幕昭告天下“请勿打扰”,保护一人份的自在;无论看什么、听什么下饭,人们都意图在虚拟的屏幕中暂时寻找一块舒适的情绪环境,或者自由地掌控一小段时间,将现实拥挤的时空,在心理层面上想象性地拓展。
闲暇时光的娱乐无可厚非。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并把休闲看成是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中国文字“休"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美善、福禄,“倚木而休”表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对自然的敬畏。“闲"常被引申为道德、法度,通“娴”,有思想纯洁与安宁的意思。只是在当代竞争社会,追求绩效让人们深感时间紧迫。因此,很多人无法在几十分钟的用餐时间“无所事事",加速娱乐或获取信息,成了某种兼顾与平衡的选择。
不过,屏幕把“电子榨菜”与先贤哲人所思考的闲暇、休闲区分开来。触屏观看可以自由选择内容,并可以使用智能按键解决观看过程中的个性化诉求,大多数功能体现出高效性、便捷化的特点,例如倍速、跳过片头广告等选项,大大简化了“电子榨菜"的播放和观看过程。这般操作下来,一顿饭的工夫,即使较长的剧集、综艺、纪录片,刷完也不是问题,吃饭娱乐两不误。只不过长此以往,人们可能逐渐失去了对完整文艺作品的耐心,以“小帅和小美”为代表的“三分钟看电影"“五分钟追剧”泛滥全网,不仅压缩了影视作品时长,同时暴力拆解情节人物,通过降低理解难度的方式,迎合用户高效休闲、加速娱乐的趋势。可见,人们在用“电子榨菜"调味加料、调节食欲的时候,要提防别被“电子榨菜”彻底更改了口味。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们依赖技术体验感知世界,已然成为一种媒介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数字原住民,“Z世代"的成长伴随互联网媒介的迅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是生活标配。近年频繁的线上社交、学习和工作,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体验情绪、补偿心理。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几乎成为身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被看作是游离于身体之外的第六种感觉器官。人们愿意并能够将情感体验、情绪价值等需求转向虚拟世界,随时筑起个体精神世界的虚拟空间,以此抵消物理空间对人精神的强占关系。当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逐渐深度介入人们日常生活,加之疫情等因素,加快了人类身体演化为“自然肉身科技赋能”的新形态,有研究者提出人类已经是一种初级“赛博格"。人类原本依赖身体感官体验世界,认知世界,未来感知外部世界的渠道将逐渐深度依赖技术手段,同时人们也开始习惯技术赋能所带来的存在体验。
(摘编自赵丽瑾《电子榨菜:不止是场景消费下的娱乐需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短视频的优点是时间不长、信息量丰富,短视频因此获得受众群体的喜欢,成为很多人消遣空余时间的方式。
B.制作精美的“电子榨菜”能够激发受众观看整部影视的欲望,促使他们走进影院、打开电视,去追完整的影视剧。
C.在忙忙碌碌的当代社会里,人们借助于“电子榨菜",可以获取某些信息或自我娱乐,来维持精神上的平衡。
D.“电子榨菜”拆分人物情节并广泛传播,迎合了用户的娱乐需求,但长此以往,人们就会失去欣赏完整文艺作品的耐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子榨菜"和完整电影都有着各自的受众群体,在科技信息时代,它们各自满足着多元化大众的不同需求。
B.“电子榨菜”的创作者如果具有善于浓缩电影精华的慧眼及高超的剪辑能力,作品就会受全社会欢迎。
C.人们利用手机欣赏“电子榨菜",是为了在日常工作忙碌之余,从中获得短暂的快乐,弥补精神上的需求。
D.“电子榨菜”的出现,与人们受科技时代的线上学习、社交等影响,习惯了在虚拟世界里体验情绪、补偿心理有关。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电子榨菜"主角永远都是“小帅”“小美",内容多是快节奏解说配画面“剧透”。
B.“电子榨菜"容易让人专注沉浸,会给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增添一份距离感。
C.“电子榨菜”既可以缓解年轻人的孤独和焦虑,也给年轻人独自用餐添加了一些乐趣。
D.“电子榨菜"的选择要有所讲究,不能让“电子榨菜”影响了进食的好心情。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如何推动“电子榨菜"的健康发展,使之得到更多受众群体的欢迎?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创造的文化,包括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类,它们分别发展着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科学技术作为最富革命性格的生产力,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为人类提供日益增多的方便与享受,使人类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19世纪以来,尤其是20世纪,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获得完满解决。
但由于科学技术是从研究自然界(尤其是物理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一种“物质化”方法,或“非人格化"方法,其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用池田大作的语言来说,“科学之眼”自有其限定性,因为“科学的思维法产生了轻视生命的倾向,容易忽视活生生的人的真实风貌",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
这首先表现在,对人类的生命意义而言,科学技术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指引。诚然,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二战期间,爱因斯坦与“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
科技需要人文文化弥补的又一理由是:科学技术可以提供日益强大、有效的工具理性,却不能满足人类对于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终极关怀等层面的需求,总之,无法提供人类区别于禽兽的“价值理性”。而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困扰,往往发生在“价值理性"管辖的领地,发生在“意义危机”烦频袭来之际。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有若干超越性的意义,可以成为文明人类公认的生活准则。诸如不忍之心、羞恶之心、恻隐之心、仁爱之心,都是贯通古今、中外认可的。“人无信不立",何尝不是成熟的现代市场交易所应遵循的经济伦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须臾不可脱离的黄金法则。
人文文化的不可或缺,还在于它能够提供人类所心向往之的审美情趣,这便是中国人将其与“礼"并称的“乐"。这种功能并不能用现金额度核算,但对于人类而言是绝对需要的。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对立,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密的产物,但二者间达成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良性互动关系又是完全可能的。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便是人文学者借鉴科学实证原则的成功一例。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科学将继续长足进步,这是可以预期的,因为人类创造的“工具理性”已经赢得了无可阻遏的前行势能;而人类的“价值理性"还较为脆弱,我们并未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便是古人所云“礼乐所由起,百年积德而后可兴也”,而今天的中国人应当有此“百年积德"的自觉。
(摘编自冯天瑜《两种文化协调发展的随想》)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斯诺《两种文化》一书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分子和科技知识分子以及各自代表的文化正日益分化,彼此逐渐疏远,有无法沟通之势。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相伴科学而发展的技术已渐渐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从哲学、文学、史学各个角度,仔细审察科学在人类世界的角色。库恩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指陈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研究经常受当时一些主题的约束。在主题转变时,科学研究的思考方式甚至表达思维的语言,也跟着转变了。于是,表面上看来是纯粹独立的科学研究,其实往往不能避免受社会的制约。
相对地说,人文与科学两个文化之间樊篱必须拆除。将来的世界,文化既是多元,而文化体系与社会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又会有更多的互依与纠缠。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他认为,数学与物理的关系就像是在茎处重叠的两片叶片,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人文与科学之间又何尝不是人类心智中分离而又叠合的两个园地呢
我们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我们的目的,只在提示同学们,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
(摘编自许倬云《人文与科学之间》)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技术因具有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而让人们盲目崇拜,在较长时间内被许多人认为是能解决所有难题的有效途径。
B.与科学技术相比,仁爱、诚信等中国古代优秀的人文传统,能够为解决现代人类的“意义危机”提供更大的帮助。
C.科学技术渐渐从实验室深入一般人的世界,科学研究往往受到时代主题的影响和制约,这都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
D.人文学者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审视科学发展与社会的关系,而科学家也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来说明科学的某些内容。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科学与人文相对立,但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将来文化体系和社会体系之间的紧密互动,要求人们设法减少这种对立。
B.人类的“工具理性"发展迅速,“价值理性”发展则相对滞后,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
C.人们只要更多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文,或广泛运用人文的方法来开展科研,就能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
D.我们要注意科学各部门之间的对话,努力找出跨越学科的观念。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
3.关于材料中所引用的论据,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池田大作关于“科学之眼"的论述,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
B.叙述爱因斯坦与奥本海默反对使用原子弹的事例,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C.举费孝通借鉴科学实证主义方法开展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研究的例子,是为了证明科学和人文完全可能实现良性互动。
D.杨振宁在著作中借用布莱克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
4.同是讨论两种文化的关系,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科学崇拜”主要体现为:相信科学的完美,视科学为万能,只关注科学自身的发展。请结合材料,分析“科学崇拜"的危害。(4分)
1.C(C.“说明科学越来越依赖人文”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科学似乎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研究。与此同时,人文学界开始……"可知,是为了说明“今天,这一隔膜却似乎变薄了”。)
2.A(B.“要求人们的关注点要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错误,原文只说“从人类整体而论,必须协调发展科学和人文”“二者之中,人文文化发展尤其需要关注",但并不是“从物理世界转移到精神领域上来”,而是二者必须要共同协调发展。C.“只要……就"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有些学者,尝试跨越人文与科学之间的鸿沟,以了解不同学科的语言观念。另一方面,科学家也正在从人文的角度,尝试说明数理科学的内容”“注意科学各部门间的对话,也在尝试使不同学科中已经发展的一些观念彼此对比,找出跨越学科的若干观念",可见目前只是一种尝试。D.“想更好地求取知识,就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术语”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学科的界限其实是暂设的,寻求知识的过程不过在设法了解自己及观察四周的世界;许多学术的术语,也不过是我们为了方便观察而设计的视角而已",表达的是不同学科的有些观念可能只是学术术语不同,但实际上有共通处,可以跨越学科,但并不是说“要忽略学科的界限,抛开学术的术语”。故选A。)
3.C(A.“是为了证明科学思维法不如人文的思想方法好"错误,根据原文可知,是为了证明科学应用“显然不足以解决人的精神领域的各种问题”,因为“因而有赖人文的思想及方法的补充与矫正",并不意味着“不如……好”。B.“是为了证明科学家无法保持价值中立"错误,根据原文“科技是‘价值中立’的,但是作为社会人的科学家却不应是价值中立的……联袂反对使用原子弹,便是从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的”可见,是为了说明科学家不应保持价值中立,应有人类良知和社会责任感。D.“是为了证明人文和科学在人类心智上是同根同源的关系"错误,根据“杨振宁先生在《美与物理学》中借用诗人布莱克的诗句,形容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可见,是为了说明“物理学的浓缩性与包罗万象的特色"。故选C。)
4.①材料一从科技文化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出发,分析人文文化的补充与矫正的作用,强调两者要协调发展,特别要关注人文文化的发展;②材料二重点梳理科学与人文从疏远到融合的趋势,强调要拆除二者之间的樊篱。(4分,一点2分)
5.①相信科学的完美:忽视科学“非人格化”“价值中立"的特点,将加剧其轻视生命的倾向,导致其畸形发展,造成对人类的危害。②视科学为万能:看不到科技无法提供价值理性的局限性,将导致人类意义危机的加剧。③只关注科技自身的发展:忽略科学研究受到社会的制约、人文与科学可以沟通的客观事实,会阻碍科学的良性发展。(4分)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王静安(王国维)的“境界”说重视感受作用在作品中具体之呈现,严沧浪(严羽)的“兴趣"说重视感发作用本身之活动,王阮亭的“神韵”说重视由感发所引起的言外之情趣,其重点虽各有不同,然而如果就这三种诗说产生之时代背景而言,则他们却都是因为有见于当时诗歌中属于兴发感动的这一种质素之逐渐消亡,因此才倡为种种诗说的。
沧浪之兴趣说,乃是针对当时盛行的江西诗派之“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的补偏救弊之言。阮亭之“神韵”说,则是针对当时格调派的模拟因袭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至于静安先生的境界说,则是针对清代词坛之宗法南宋,重视工巧堆垛之风气的一种补偏救弊之说。
从以上的论析来看,中国历代诗论虽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主张,然而其兴衰更替的变化,却隐然是有着一线脉络可寻的。其实在中国诗论中,除了重视声律格调用字用典等偏重形式之艺术美一派的各家主张外,其他凡是从内容本质着眼的,盖无不曾对此种兴发感动之力量,有所体会和重视,只是因为不同之时代,各有不同之思想背景,因此各家诗论,当然也就不免各有其偏重之点。周秦两汉之际,在儒家思想笼罩之下,于是遂有“比兴"“言志”之静论,虽然也曾注意及“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然而其重点却全以政教感化之实用的价值为主。如孔子论诗之从“可以兴,可以观",到“可以群”“可以怨"以及“事父”“事君"之说,和《毛诗·大序》之从“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到“美教化,移风俗",这种种说法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至于魏晋以来,则儒学既已逐渐式微,于是一般文士遂对于文学之独立性有了普遍的觉悟,于是当日之诗论,遂亦对“心”与“物"之感发作用,有了纯艺术性的体认,如陆机《文赋》所提出的“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及钟嵘《诗品》所提出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等种种说法,便都可以做为此一派诗论之代表;及至佛学盛行之后,其禅宗一派渐与中国固有之道家思想相融汇,因此对于“心”与“物’之感发的作用,逐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体认,因此对诗之品评,乃又形成了一种玄妙的喻说之方式。严羽之以禅悟喻诗,自然便是此一派诗论的最好代表。而后此之诗论,遂多不免有严氏之影响,王阮亭的神韵说,当然便是其中最好的一个例证。至于静安先生之境界说的出现,则当是自晚清之世,西学渐入之后,对于中国传统所重视的这一种诗歌中之感发作用的又一种新的体认。故其所标举之“境界"一词,虽然仍沿用佛家之语,然而其立论却已经改变了禅宗妙悟之玄虚的喻说,而对于诗歌中由“心”与“物"经感受作用所体现的意境及其表现之效果,都有了更为切实深入的体认,且能用“主观”“客观"“有我”“无我"及“理想”“写实"等西方之理论概念作为析说之凭借,这自然是中国诗论的又一次重要的演进。
(摘编自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材料二:
《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王国维所标举的“境界"自有其特殊含义。《人间词话》第6、7两则作了如下说明: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王国维在他的《文学小言》中说:“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也,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也,后者感情的也。……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文学之事。”第二年,署名“樊志厚①"的《人间词乙稿序》亦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
王国维认为“真文学"当不受功利的干预。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文学小言》)。总之,作品的“原质"不但有“情”有“景",而且必须有“真景物、真感情”,这才可谓有“境界"。联系王国维词作来看,他所说的“真”不仅仅是真切的一己之情,而且是诗人对宇宙实底、人生本质、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和体悟。《观堂外集·苕华词又序》中王国维说,真正的大诗人,“又以人类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这种感情出自诗人“自己之感”,又和人类的基本普遍感情相通,是诗人“不失其赤子之心"“以血书者”之感情。这才是王国维向往的最高的“真"。只有具备这种“真”的艺术境界,文学才能“与哲学有同一性质,其所欲解者皆宇宙人生根本之问题"。
陆机《文赋》所说:“恒患意不称物,降不达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而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阁"中的“闹”字、生动地渲染了杏花怒放、大好春光的景象、传递了人们路春的无限兴致;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也写活了明月泻辉、花影摇曳的幽境和作者疏散闲适的情趣,都能把“真景物、真感情"表达得极真极活,故曰著此两字,“境界全出矣”.
(摘编自黄霖、周兴陆《王国维〈人间词话〉导读》)
【注】①樊志愿:一说是王国雄自己的托名,一说是与王国雄“同学相交垂三十年"的樊少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王国维的“境界”说、但材料一侧重于“境界"说的产生与时代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对“境界”的理解。
B.材料一认为“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都重视感受、感发,且三者产生的原因都和这一质素在其所在时代逐渐消亡有关。
C.严羽以禅悟喻诗、喻说玄妙,此后诗论多受其影响,王阮亭神韵说便是一例,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切实
深入、中西融合,不在此内。
D.王国维崇尚文学之“真”,认为“真文学"才能造就伟大的诗人,还认为“真”有不同的层次,最高层次的“真"是与哲学相通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论述时多次用到举例论证,材料二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引用论证,两者都使文章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B.国诗论流派,有着眼于内容本质的,有偏重于声律典故的,未必有高下之分,但前者代代相承,隐有脉络。
C.孔子“兴观群怨”说,是用诗对人们进行政教感化,在这一时期人们的意识中,文学还未具有独立的地位。
D.以议论为诗、诗歌中缺少鲜明的形象和真切的情感,依王国维的观点,这种诗歌必属无“境界"之诗。
3.下列选项,不属于“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补偏救弊原因的是(3分)
A.大历以前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语言,本朝诸公分明别是一副语言。
————严羽《沧浪诗话》
B.江西诗有其流弊,永嘉四灵欲转移江西诗风而无其才力……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
C.有明一代,徒以貌袭格调为事,无一人具真才实学以副之者。
———翁方纲《神韵论》
D.有清一代词风,盖为南宋所笼罩,……装点字面,几于铜墙铁壁,密不通风。
———王镇坤《评〈人间词话〉》
4.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什么样的古典诗歌才称得上有“境界"(4分)
5.请根据材料一中作者对中国诗论发展的介绍,谈一谈应如何评论古典诗歌。(6分)
1.(3分)C【解析】从原文“其所标举之‘境界’一词,虽然仍沿用佛家之语,然而其立论却已经改变了禅宗妙悟之玄虚的喻说,而对于诗歌中由‘心’与‘物’经感受作用所体现的意境及其表现之效果,都有了更为切实深入的体认”可以看出,王国维的“境界"说还是受到了“兴趣”说的影响,首先是沿用了佛家“境界"一词,而从“更为切实深入的体认”可以看出,“境界"说有对“兴趣”说的发展。
2.(3分)B【解析】题干中“代代相承"不正确,原文用的是“兴衰更替”,不同的流派不全是相承的关系。在原文论述中,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的诗论会有相似处,那是因为关注的核心内容有相同处,但并不一定是继承的关系。
3.(3分)A【解析】“兴趣"说、“神韵”说、“境界"说补偏救弊的原因都是所处时代诗歌“兴发感动”这一质素的消亡,只是“消亡"的具体表现不同。A项是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和“兴发感动”无关。B项是说江西诗派以文字、议论入诗,C项是说有明一代,模拟因袭,D项说时人受南宋诗歌创作影响而堆砌文字,从原文可知,后三项都造成诗歌缺
乏兴发感动的力量,故选A。
4.(4分)①有“境界"的诗歌需要情与景的统一。②有“境界”的诗歌要“真",即有真情真景。
③诗中的真情应有普世价值意义。④有“境界”的诗歌还须有鲜明真切的表达。(每点1分)
5.(6分)①(内容)在评论诗歌时,要把握最核心的内容,如诗歌带给人的兴发感动。②(方法)评论诗歌不能离开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时代的主导思想、经济政治环境会影响诗歌创作。③(方法)评论诗歌既要有对前人诗论的继承,也要有扬弃。④(理念)评论诗歌除了中国传统的诗论理论,也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概念。(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日本茶道源于中国,但却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衍生出了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抹茶道源自中国唐宋年间盛行的点茶法,所采用的茶叶形式是末茶,可以将茶叶和汁液一起饮用,充分体会茶的口感。而煎茶道则源自中国明朝“崇简去繁"的泡茶法。抹茶道在日本经历了几代茶道大师的改良,已经成为日本茶道的主流和日本的文化国粹。窗明几净的茶室,萦绕鼻端的花香和熏香,以及精工细作的美食,古朴典雅的茶具,充满仪式感的进茶过程······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
②茶道四谛中的“和",代表的是和谐、和悦,它是支配整个茶道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的是形式,而和悦则注重内在的情感。在茶事过程中,触觉、味觉、视觉和听觉都有自己“和”的标准:一只好的茶碗不管外形如何,必须要有良好的手感,让客人在饮茶时不至于感到太凉、太重或者太轻,这种体验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而茶室之中的香气也不宜太过强烈、刺鼻,要轻柔散漫地弥漫在室内,这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和”;经过白色窗纸的过滤,投进茶室中的光线要轻柔,诱人冥想,这是光感与茶之间的“和";当风从茶室外的老树上吹过,沙沙作响的树叶声和煮水的咕噜声和悦地交汇在一起,这是听觉上的“和”。和谐的环境之美和参与者的人格之美交汇,在茶室之中奏响“和"的乐声,令人沉醉。
③“和”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和”中有不同,是君子之气。而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日本茶道之中的“和”要求茶室中每个人都保持恰如其分的表现,周到的茶室安排,体贴入微的照顾,言谈举止和表情的和悦,如和风习习,令人舒畅。
④在日本茶道中,最能体现“敬"这一意念的,应该是茶汤之中的“一座建立”思想。“一座"指的是所有参与茶事的人,而“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都将获得平等的对待,人们互相尊重,共享一种和谐的茶室氛围。宾主之间的相敬相爱是出于本心的流露,从而达到自然的、非理性的交融。
⑤《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这里的“敬”有严肃、认真的含义,也有慎重之意。这种“敬"是对内的恭敬,是自身的修行和内省的精神,这也是孔子对世人的教诲。在日本茶道之中,茶友之间的交往也以此为道德指针:既要求对别人尊敬,也要求对自己修养磨炼。日本抹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曾经说过,“敬”的思想真谛最忌讳的是“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妒忌能手,蔑视新手",必须要“请教于上者,提携下者”。这才是真正领悟了“敬"的禅意。
⑥“清”指的是清洁、整齐,是受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而在日本茶道之中,“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在被称为“露地”的茶庭之中,茶人要随时泼洒清水清洁地面。在迎接贵客的时候,还要擦干净庭院里的树木和石头。茶室之中更要求一尘不染,就连烧水用的炭都要提前洗去浮尘。通过这些行为,才能达到祛除身外污浊、内心清净的目的。
⑦在佛教之中,“清"是指清净洁白,《法华经》倡导“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这一思想内化在茶道之中,就是茶道的“清"。禅宗总是教导人们要致力于保持清净的无垢之心,心中不能存任何的杂念和邪念-“勿生妄想”。日本茶道一直都致力于抑制或者摒弃那些邪念,让茶庭成为一个无垢清净的世界,让每一个进入茶庭的人都保持清净观念。
⑧作为日本茶道四谛中的第四个构成要素,“寂"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它决定了茶道存在的意义。在概念上,日本茶道和禅宗是紧密联系的,而“寂”在梵语中就是指“静寂"“和平”“静穆"。在日本茶道之中,“寂”又和“至纯"“孤绝”相接近,表示修行者或者茶人在完成了对各种事务的否定之后,进入到一个了无的世界,这里没有声音,也没有色彩。茶道中的“寂"和佛教中的“寂灭为乐”具有相通之处,都是消除了心中的妄想与烦恼之后,达到无念无想的境界,这也是茶道的最终目的。在烦恼的世俗之中,寻找一处可以闲居、独处、寂静无为的地方,才能打造出一个安乐祥和的世界。而在茶室之中,听着松风,看着落叶,独饮一杯清茶,或者与同好共对茶釜,这种宁静是一种心的解脱。
⑨“和、敬、清、寂"表达了茶道精神的禅悟:和与敬是茶事之中主客的心得,清与寂是茶事、茶庭和茶具的心得。《礼记》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茶道让茶人有了存在的姿态、心性,而诚信、谨慎、仁义、礼法、修身、知足、求善心、劝天道、净心灵、辨是非、应时节、思盛衰、分轻重、厚朋友、顺天理,都是茶道所教诲的日常教训,用来修身养性,济度世人。
(摘编自刘嘉《茶界中国·和敬清寂,日式茶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的抹茶道和煎茶道都源自中国,但作为日本茶道主流的抹茶道历史更为悠久。
B.抹茶道村田珠光对于“敬"的思想的阐释,符合孔子在《论语》中对世人的教诲。
C.日式茶道中的“清”主要讲究用茶环境的清净无垢,甚至连烧水用的碳都不能染尘。
D.日式茶道中的“和敬清寂"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修为过程,“寂”是茶道的终极意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本茶道文化形式丰富,连进茶过程都充满仪式感,这跟它“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核紧密相关。
B.茶事过程中,环境之谐美体现了“和”的形式;恰如其分的言谈举止则体现了“和"的情感。
C.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其思想对日本茶道影响深远,内化为茶道中的“清”,即“勿生妄想"。
D.茶道与禅宗的融合,使日式茶道升华至禅悟的哲学境界,具备了修身养性、济度世人的功能。
3.下列关于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提出论述的中心,接着分而论之,最后总结茶道精神的禅悟心得,脉络清晰。
B.文章第②段论述茶道之“和”时从四个方面阐释了茶事过程中“和"的标准,内容丰富。
C.在论述“和敬清寂”时,每一部分都先阐释概念,再对比儒家或佛家思想,论证有力。
D.文章论证方法多样,如第⑧段论证“寂"时就采用了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
4.文章开篇说“日本茶道源于中国”,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日式茶道思想里的中国传统文化渊源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1.C2.C3.B4.①日式茶道思想的核心是“和、敬、清、寂"。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这一思想源于《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在日式茶道之中,茶友之间的交往既要求对别人尊敬,也要求对自己修养磨炼,这种“敬”的思想,是以孔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精神为道德指针。③茶道中的“诚信、谨慎、仁义、礼法、修身”等日常教训,与《礼记》中“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的思想相通。④产生于中国本土的禅宗,对“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有着直接的影响,呈现出茶道和禅宗之间的一脉相承。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主要讲究用茶环境的清净无垢"错。原文是“而在日本茶道之中,‘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选项与原文不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禅宗从中国传入日本"错误,原文只有“禅宗总是教导人们要致力于保持清净的无垢之心,心中不能存任何的杂念和邪念”“日本茶道和禅宗是紧密联系的"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最后总结茶道精神的禅悟心得”错误,文章最后为“都是茶道所教诲的日常教训,用来修身养性,济度世人",应该是总结茶道精神的修身意义;
C.“再对比儒家或佛家思想”错误,文中谈到日本茶道和中国儒家佛家的关系,没有与儒家和佛家的对比;
D.“采用了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错误,没有比喻论证的手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日本茶道文化用丰富的形式支撑着同一个精神,那就是‘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和’的最高境界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说明‘和’中有不同,是君子之气。而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可概括出,日式茶道思想的核心是“和、敬、清、寂"。茶道之中的“和”,就在于与志趣相投的人,谈论到各有所见的话题时,依旧能够保持差异,这一思想源于《论语·子路》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结合“”可概括出,在日式茶道之中,茶友之间的交往既要求对别人尊敬,也要求对自己修养磨炼,这种“敬"的思想,是以孔子“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的精神为道德指针。
结合“《论语·颜渊第十二》中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在日本茶道之中,茶友之间的交往也以此为道德指针:既要求对别人尊敬,也要求对自己修养磨炼"可概括出,茶道中的“诚信、谨慎、仁义、礼法、修身”等日常教训,与《礼记》中“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的思想相通。
结合“在佛教之中,‘清’是指清净洁白,《法华经》倡导‘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这一思想内化在茶道之中,就是茶道的‘清’。禅宗总是教导人们要致力于保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塘打桩施工方案
- 济南地铁8 号线施工方案
- 绿化栽植夜间施工方案
- 铝塑板装修店面施工方案
- 深州蓝色铁皮围挡施工方案
- 窨井改造方案
- 钻前工程方井施工方案
- 资阳异氰酸酯固化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变频电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日用化工品塑料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蒋诗萌小品《谁杀死了周日》台词完整版
- TB 10010-2008 铁路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 黑色素的合成与美白产品的研究进展
- 建筑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金蓉颗粒-临床用药解读
- 社区健康服务与管理教案
- 2023-2024年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3年(中级)电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必刷500题)
- 藏历新年文化活动的工作方案
- 果酒酿造完整
- 第4章-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