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3_第1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3_第2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3_第3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3_第4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生字词2.掌握诗歌大意(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诵,抓住节奏,感受声韵美2.能够完整背诵(三)情感目标1.想象诗里的情景,体会诗人情感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掌握诗歌大意2.体会诗人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上有五大文明古国,现如今只剩中国的文化精髓还保存下来,而诗歌更是我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现代的我们创作多是其他体裁的作品,但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能忘。学习优秀的古代诗歌,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还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吧。《观沧海》1.了解作者曹操: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师北上,大败乌桓。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乐府,是原来是汉武帝是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1)整体感知①朗读诗歌,读准字音②请个别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③配合注释,了解诗歌大意参考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2)学生分组合作,回答一下问题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观)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2.赏析诗歌(1)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参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2)研读与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问: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能吞吐日月,含孕星辰?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探究交流。教师总结:这是—个想象的境界。水天相连,浩荡无边,实在是壮观。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星辰的气势,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结合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3.小结《观沧海》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实虚结合,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还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1.认识背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2.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2)配合注释,掌握诗歌大意(这首诗通过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参考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3.同学们有感情地齐读。4.赏析诗歌(1)第一句诗歌里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体现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杨花”、“子规啼”;点明时令、渲染了一种黯淡、凄楚的气氛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详解: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2)第二句诗里的“闻道”一词体现诗人怎样的心情?为何?明确:惊惜之情。(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4)“我寄愁心与明月”中的“愁心”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何而“愁”?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参考答案:寄:寄托,托付。与:给。——“愁心”即对朋友远行偏远蛮荒之地的牵挂之心;是对朋友自身遭遇的同情之心。作者因友人无端被贬而愁,为友人的前途命运而愁。——①明月是圆的,让人想起“团圆”这个概念,如果月圆人不圆,就会引起望月人的情思。②明月升起时,天地之间是宁静的,明月的光辉是柔和的,人们在夜的宁静中沐浴柔和的月光,容易引起无限的遐思。③明月升起,远隔两地的亲友都能同时看到它,千里可共,因而人们望月时容易想起远方的亲朋和故乡。④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它象征了亲情友情的纯洁。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具有以上特点,所以,再也没有什么比一轮明月更能让人产生思乡,怀旧,念远之情。(5)“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身边。(二)小结同学们,经过我们的学习和分析,你们能够概括出这首诗歌的写作特色吗?请同学来大胆尝试一下。(1、融情入境、情景交融;2、客观事物人格化)(三)作业:1.完成相应练习册2.背诵两首诗歌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以及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二)能力目标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三)情感目标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主题。教学重难点1.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以及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三、教学过程《次北固山上》(一)认识作者与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2.参照注释,同学自主译句参考译文: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稍到远方的太阳。3.请同学说出自己的诗歌大意,老师点评(三)赏析诗歌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2.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意,章法上引出尾联“乡书何处达”,表达自己羁旅思乡的感情。两句诗表现了诗人一种迫切的行舟心情。)3.古来很多人称赞其中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们知道是哪两句吗?为何?请赏析一下。答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此联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构图,我们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一联诗所写的景致,也许你就能理解了。如果我们将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景色看成一幅画,那么这副画的构图如下:因为“潮”水涨满,几乎平了两岸,所以其实可以将“潮”与“岸”看成一条水平面,而这就是这副画中的主体——“面”,它几乎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而“帆”其实是一叶扁舟,由于风的顺和正,所以帆取直线造型,不过这一条直线在茫茫大江中只能算一个点。同学们可以尝试想象,诗人正在这艘船上,他倚着船栏,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一片江水,浩浩荡荡,茫无际涯,岸在很远的地方,而家乡更是杳无音讯,越发觉得自己在这个世间的渺小了,怎能不产生思家恋乡的漂泊之感呢?4.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5.分析: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6.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了诗的主题,主题是什么?(思乡)这句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赏析。答: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简述“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在这里,诗人为什么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居他乡,久不得归,心中十分惆怅。正好此时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于是诗人触景生情,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了。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在此,诗人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思乡之情得到了最好的升华。)(四)教师小结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包含着自然的理趣。请同学们再次齐读品味。《天净沙·秋思》(一)导入同样是写乡愁的诗词,《次北固山下》写得明朗而又深沉,那《天净沙•秋思》带给我们的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让我们一起进入诗歌来品味品味。(二)解题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三)整体感知1.老师划分节奏,再请学生朗读2.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给你们的感觉是怎样?请个别同学带着感情来朗读。可是这全篇曲子当中并没有写悲凉、哀伤、伤感,你又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你是从哪些文字中读出来到的?(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明确:(1)生可能会答“凄凉、忧伤”等。(2)师生可从“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分析这些景物所代表的苍凉之感。另外,“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边上有生机的地方,但并不是他的,这种人有我无的心态使他更加感到凄凉。细水涓涓似泪流,这流水原来像泪水呀。再结合一下断肠人,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日夕惆怅小桥头,这小桥还美吗?(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