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_第1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_第2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_第3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_第4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案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内部文件,版权追溯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目标导航]1.从农业、封建化、汉化的角度,综合分析归纳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重点)2.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难点)一、背景1.前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2.状况:与汉族的经济和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3.趋势: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4.矛盾:鲜卑贵族的民族歧视政策和巧取豪夺,更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5.主观:冯太后和拓跋宏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二、内容1.经济方面:均田制(1)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2)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3)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2.政治方面(1)三长制①原因:宗主督护制存在很多弊端。②内容:设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③作用:使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改变了隐瞒户籍的状况;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2)整顿吏治①原因:吏治混乱,各级官员贪污严重;孝文帝重视对官吏的治理问题。②措施:制定俸禄制度,按政绩的好坏考核地方官吏。③意义:吏治得到一定的改善,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3)迁都洛阳①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条件①北魏统一北方,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文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③各民族生活在一起,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社会矛盾①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②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机。(3)个人因素①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太后执掌朝廷实权。②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主题二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北魏迁都后①“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②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史料解读]①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②“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①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②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①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②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③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成功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当。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1.(2018·哈尔滨高二检测)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答案B解析本题抓住限定词“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2.(2017·北京海淀期中)某位同学在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整理了以下表格,表格内容因果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改革前的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A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农民耕种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B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C豪强地主隐瞒土地、人口,逃避赋税徭役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D民族矛盾激化,威胁北魏统治发动对南朝的征讨答案C解析由于豪强地主的行为影响地方管理,故孝文帝改革设立三长制、推行均田制,C项正确。3.(2017·临沂高二检测)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4.(2017·江苏盐城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496年,孝文帝针对北魏各部族没有姓氏的情况,发布“制定姓族”诏文,“详定北人姓”,共一百二十姓。规定正员郎以上的高官须由鲜卑八姓、汉族四姓者担任,其余各姓只能充任一般官员。材料二有人认为“对于鲜卑族的灭绝,孝文帝有责任,因为他将鲜卑族的一切符号抹去,加速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族的衰亡”。(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姓族”改革的特点。(2)你是否认同材料二的观点?请说出你的理由。答案(1)特点:以诏文形式推行,以族定姓;参照汉族姓氏,按姓氏划定政治等级。(2)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北魏国家的衰亡、鲜卑族的灭绝与孝文帝改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对孝文帝改革不应该否定,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推行形式、姓氏来源、姓氏等级的划分依据等方面概括。第(2)问,材料二认为孝文帝改革导致了北魏国家和鲜卑民族的衰亡。依据孝文帝改革的积极影响,论证材料观点的错误性即可。[基础达标]1.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南朝交战,其战书写道:“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这说明北魏统治者实行的是()A.民族团结政策 B.民族平等政策C.民族歧视政策 D.民族自决政策答案C解析北魏太武帝用少数民族进行作战,并“减……贼”,这反映出鲜卑贵族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其做法必将引发深刻的民族矛盾。2.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 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D.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以得出,整顿纲纪,赏罚严明,改革旧制,官吏多遵纪守法,也就是吏治有所好转,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3.下面是北魏时期实行的一种制度,对此评述正确的是,该制度()A.是中央官制,加强了集权B.意在减轻农民的负担C.健全了基层行政体制D.使政府对人民的统治松弛答案C解析材料所示为地方上的三长制,不是中央官制;这种制度保证了国家租税赋役的征收,并没有减轻人民负担;政府通过此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而不是放松;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4.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农民耕种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答案D解析从孝文帝改革中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承担的义务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中农民耕种国家土地的同时,需要承担租役的义务,故D与题意相符。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均田制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农耕的小农,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D项。6.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项。[能力提升]7.(2018·扬州模拟)孝文帝改革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派大臣陈庆之出使北魏,他在宴会上大言不惭:“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言词中充满对北魏的蔑视,自以为长江以南才是“正朔”的所在。但是当他亲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回到梁朝后观点大变:“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孝文帝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也为北魏后期的统治埋下了无穷的隐患,特别是孝文帝大定姓族,移植门阀士族制度,在经济利益上一味向鲜卑贵族让步,这对尚无文化积淀可言的鲜卑贵族来说,无疑是给了他们滋生腐化的肥沃土壤。凡此种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摘编自郝松枝《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1)根据材料一指出陈庆之在出使前后对北魏的看法有何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说明北魏社会变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有什么差异?你是否同意材料二的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变化:从蔑视北魏野蛮落后到承认它礼仪兴盛。原因:孝文帝改革,北魏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差异:材料一肯定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发展进步,材料二认为全面汉化的改革导致北魏的速亡。同意:全面的汉化消磨了北魏政权的活力,滋生腐败,加速了北魏政权的灭亡。不同意:经过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逐渐恢复,促进了民族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