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_第1页
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_第2页
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_第3页
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_第4页
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0李广难封的悲剧性因素【摘要】李广的难封之悲剧给后人留写了无限的感慨!很多则是同情。如陈子昂的"何如七十载,白首未封侯"①,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②,“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③李广终其一生,大大小小七十余战,不过三千石,不得封侯。而他的部下,所谓的"才能不及中人"者却一个个的封了侯,超过了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悲剧!李广曾自己慨道:"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悲剧呢?本文从大的两个方面来试着论述其原因(一)社会因素。包括李广一生所生活的三个阶段即: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分别分析了李广的经历及其功绩,以及他所不能封的原因,其中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一笔带过,重点写了汉武帝时期李广的作战经历及其功绩和难封的因素。(二)个人因素。外部条件固然是李广难封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李广本身的性格因素也对他的难封起着非常重要的因素。《史记》中关于这方面最典型的记载就是那次李广自述的坑杀降卒的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如他性格中的心胸狭窄、好意气用事、没有远大的政治目光等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他的难封!应该说李广的难封的悲剧性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很难说明究竟哪个因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本文把有关李广难封的因素放在一起却不说明哪个才是关键,正是鉴于此! 【关键词】李广;难封;悲剧性;因素。"冯唐易老,李广难封"④这一千古名言揭示了李广一生的悲剧命运-难封!引起了古往今来多少人的惆怅和伤感。李广的一生功绩的确不可埋没。从前人的诗里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⑤。"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⑥"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李广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并且避之数岁不敢入侵。这当然与他的才能和战绩是分不开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飞将军"却终其一生不得封侯。是什么使这样一个"飞将军"的命运如此多舛、如此坎坷。"李广悲剧是一种意外后果,他与许多行动者的行为都有直接或间接联系,但这种后果的责任很难归之于任何一方。"⑦王传武的观点的确有道理:并不是某个人、某个因素造就了李广的悲剧,但追根溯源却都和他们有一定的关系。(一)时代原因:包括三个时期即汉文帝时期、汉景帝时期、汉武帝时期。

汉文帝时"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⑧。显示了非凡的勇猛和才能。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文帝的一句话就注定了李广的命运"惜乎,子生不逢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我们都知道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说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的盛况!"文帝本修黄老,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净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⑨文帝时期大力发展国力,对匈奴大都采取防守或是和亲的政策。在说自从高帝"白登之围"后,国力明显下降,无力与匈奴相抗衡,与匈奴取得了屈辱的和平环境。在没强大的国力的支持下、没必胜的信心下,汉文帝是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的!文帝时的不用武力是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到了汉景帝时,李广正当壮年,正是为国出力的美好时光!可惜国内依然是和平的发展的大好环境,看来李广又要荒废才能了!不知是应该为李广可喜呢,还是为国家可悲呢。这时国家出现了内乱,面对景帝的削番,"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印、济南王辟光、茁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他们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反叛了!虽然景帝诛了晁错仍然没能平息叛乱,这时,景帝不得不动用武力,派遣大将军窦婴、太蔚周亚夫将兵诛之。这时,李广在周亚夫的手下"广为骁骑都蔚,从太蔚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本来这对李广来说是个升官的机会,很可惜,他私下接受了梁孝王的将军印,孰不知,梁孝王和景帝素不睦⑩,可以说这是李广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导致的,结果"还,赏不行。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可以说这一次是李广难封悲剧的开始!

到了汉武帝时期,可以说英雄有了用武之地。"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汉武帝一反文帝、景帝时的修养生息政策,大力用兵,准备用武力征服匈奴,李广在汉武帝时期主要参加了5次战争:

第一次是"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

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

第二次是"其后四岁,广以卫蔚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第三次是在元朔六年,广复为后将军,从大将军攻打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第四次是在元朔八年"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乃令士持满毋发,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会日幕,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罴,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汉法,博望侯留迟后期,当死,赎为庶人。广军功自如,无赏。"

第五次也是李广的最后一次出战,元狩四年,我们先来看看汉武帝的态度"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自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杀。"李广自结发起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七十多仗,威名远扬,以至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侵犯。然而李广没有能够裂土封侯。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广尝与望气王朔燕语,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切固命也?'朔曰:‘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曰:‘吴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吴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至今大恨独此耳。'朔曰:‘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也。'"这段因果报应说显然不能叫人信服。能够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是李广功少,在几次战争中李广均落了下风。那么是什么导致李广功少的呢?肯定不是李广的才能的问题,相反李广正是凭借自己的勇敢和胆识一次次化险为夷。如在李广被捕的那次战争中"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于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数十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如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正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胆识才能逃脱。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在李广的五次对匈奴的战争中,有两次未遇敌,两次以少战多,而有几次都是任后将军无缘与敌人遇见,更不用说建功立业了,在他第四次的战争中,以四千低四万犹能杀敌,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功过相当,而在同年的战争中霍去病带一万骑,杀敌八千九百多,虽然损失过半,却仍然得到二千二百户的封赏。要彻底的分析李广难封的悲剧还不得不提到汉武帝的著名的两大将卫青、霍去病。卫青何许人也?卫青本系家奴,因其姐卫子夫的入宫贵幸,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光五年,寸功未立的他就被命为车骑将军,首次出战就带兵一万!我们来看看卫青的几次出征:第一次:元光五年青为车骑将军,带兵一万,斩首数百。第二次:元朔元年带三万人,斩首数千。第三次:元朔二年,至于陇西,捕首虏数千人,畜数十万,走白羊、偶烦王。以三千八百户封为长平侯。而他的部下如苏建、张次公也皆封侯。第四次:"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高阙得右贤裨王十余人,众男女五千余人,畜数千百万"。亦封青六千户,而青的三个儿子及其他的手下如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等皆封为侯!第五次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由此,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卫青寸功未立就被封为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就带了一万,以后增加到三万、五万,最多的一次就有骑兵五万,步兵数十万,他的儿子及其部下也都一个个封了侯;而李广呢?带的兵最多的一次才一万人,他的败大都因为寡不敌众而失败,与霍去病相比更不用说了,《史记》中载"大将军姊子霍去病年十八,幸,为天子侍中。善骑射,在从大将军,受诏与壮士,为骠骑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以千六百户封为冠军侯。以后又封为骠骑将军,所带的兵都是"常选"(即从汉军中选取的精锐)。他带的兵数大致和卫青相似。同是也可以看到,每次打仗卫青、霍去病都是做前队,而李广却大部分做了后卫,失去建功立业的机会,廉颇八十尚能"吃饭",何况李广才60左右,汉武帝为什么要如此部署呢?《史记》中载:"是时王夫人方幸与上,宁乘说大将军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今王夫人幸而宗族未富贵,愿将军奉所赐千金为王夫人亲寿'。大将军乃以五百金为寿。天子闻之,问大将军,大将军以实言,上乃拜宁乘为东海都尉"。这番话无疑说明一个问题即卫青、霍去病尊宠的根源--外戚身份。而汉武帝的做法即拜宁乘为东海都尉无疑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重用外戚天经地义,卫青、霍去病等人的尊宠来源与皇帝的恩泽,当然这和他们本身的才能是分不开的。卫青、霍去病战绩不俗,几乎攻无不克、站无不胜,这更加坚定了汉武帝选用外戚的决心和信心!有了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理解李广为什么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被重用了,李广的门第决定了他不会像卫青、霍去病被重用,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将军,与刘氏没有丝毫血缘关系,不被重用何来功绩,何来封侯之说!还有就是李广与卫青、霍去病关系不深,要不然卫青、霍去病的手下那么多人封侯必定有一个是李广。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李广先是"生不逢时"后是逢时却不被重用,可以说这既是这个时代造就了李广的悲剧,也是汉武帝造就了他的悲剧。时代这个因素是一个必然的因素,而汉武帝只是执行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个偶然的决策者,如果不是汉武帝换了别人的话,为了维护刘家的天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在这个大背景下也一定会这么做的。我们来看看这个时代大背景:

西汉在建立之初就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即所谓的匈奴的威胁,前面也曾提到,汉高祖刘邦曾率大军征伐,结果被困平城,七日后方才逃脱。军事上的失利以及汉建立初的民生凋敝的状况,使得西汉统治者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发兵匈奴,转而委曲求全,采取"和亲"政策以求发展,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汉武帝即位后,形势开始发生变化,经过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西汉的国力逐渐增强,出现了"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11的富足局面,这是经济上的有利的变化;政治上西汉内乱清除,政权集与中央。汉初,刘邦大封同姓王,后又定白马之盟,言"非刘氏二王,天下共击之"本意是巩固刘家的天下,想不到却引发了叛乱。汉文帝时,济北王和淮南王先后反叛,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不过这些叛乱不久就被平定,他们还大大削弱了藩国的权利。这是政治上的有利变化。这两个有利的变化为对匈奴发动战争准备了基础,是反击的时候了,打仗必先选将,将的选择往往能对全局起关键性的作用,选择好的话往往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反之,则会损兵折将。从当前的形势我们可以看能够影响到汉武帝选择将才的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经济基础及由其决定的文化政治上层建筑。西汉是农业社会,其农业生产较前朝有长足发展,铁器已普遍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生产传统。不过西汉社会在经济形态上仍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劳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12描述的就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的生产劳动的典型形式。这种生产方式反映到文化领域就表现为古代中国人强烈的家族观念。与此相应,在政权方面,家族制度是立国之本,国家为帝王一家所把持,打上了深深的宗族烙印。武官的任用也不例外。第二个因素是武官对于国家政权的特殊重要性。“武官掌兵,而军队具备抵御外敌与维持国内统治秩序两个职能,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稳固封建王朝统治有极端重大的意义”13。所以说皇帝要维护本朝统治,必须把握住军权。只有把握住军权,才能牢牢的控制住一个国家,才能高高在上,有绝对的领导权。但皇帝不可能带兵打仗,因此选用忠诚可靠的武将就成为皇帝特别重视的问题。第三个因素是汉武帝对刘姓宗亲防范甚严,很不信任。这是受济北王、淮南王和"七国之乱"的影响的。吴王濞本为汉高祖所封,后来汉高祖发现他有反相,诫之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者,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为一家也,慎无反"14(《史记》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这番告诫丝毫不起作用,内祸的发生使汉武帝接受了同宗亲并不可靠的教训。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不敢也不会将兵权交给同姓宗亲。第四个因素是汉武帝目前面临的形式,前面已经说过,国无内忧,政权集中,财政宽裕;匈奴虽然强大,但人数有限,与西汉比起来要差很多,在说匈奴的兵器也不如西汉的先进,其国力远不如西汉,汉朝只要有决心打败匈奴是肯定的。因此,并没有十足的压力迫是汉武帝任命一批真正有才能的武官!以上四个因素中,前两个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社会因素,其中第一个因素点明了皇帝亲缘关系的存在原因;后两个是汉武帝时期比较突出的历史因素与时代因素。前两者使皇帝亲缘关系成为汉武帝选择武官的第一条主线,后两者则摒除了宗亲,降低了武官才能的重要性,四者相结合,汉武帝在理论上任用武官的最佳选择就是外戚。即汉武帝围绕两条主线来选用武官:皇帝亲缘关系与官僚间依附关系。依据前者则任用外戚,依据后者则任用外戚的附僚。汉武帝实际也是这样做的,史家有言:"武帝三大将皆由女宠"15。所谓的三大将即: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他们三人的擢升经历极其相似。卫青、霍去病前面都已经讲到。我们来谈谈李广利。"李广利,女弟李夫人有宠于上,产昌邑哀王。太初元年,以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曰:贰师将军""(上)欲侯宠姬李氏,乃以李广利为将军,伐宛。"在《大宛列传》里可以看到他败的一塌糊涂,而汉武帝却一再姑息,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是外戚。当然一个王朝的维持单靠皇帝一家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多的人为他们卖命、效力,这时他们就需要扩大统治基础,需要广纳贤才,让出一部分权利与皇族外的人分享。为鼓励他们参战,汉武帝重赏军功,同时起用一批与皇族没有亲缘关系的武官。他们中有许多人得到了汉武帝的器重,相继以战功得侯,表面上完全以本事领获封赏。然而,才气无双的李广却未能跻身列侯,难免读者发问。这说明,才能也许并不真正是非皇族出身的武官加官晋爵的首要标准,他们之间的竞争被一个潜在的因素主宰着。仔细分析一下在对匈奴战争中封侯的人,疑惑便可迎刃而解。这些人中存在着潜在的联系,要么是非外戚依附于外戚。除卫青、霍去病外,通过击匈奴获得侯位的军人全部是跟随卫青、霍去病的裨将或校尉,也可以称为卫青、霍去病的附僚。跟随卫青的将领有:平陵侯苏建;岸头侯张次公;合骑侯公孙敖;龙额侯韩说,他是汉武帝男宠韩嫣的弟弟;陟轵侯李朔;从平侯公孙戎奴;随城侯赵不虞;乐安侯李蔡;博望侯张骞;众利侯郝贤等等。

霍去病的属下有:符离侯路博德;从骠侯赵破奴;宜冠侯高不识;义阳侯卫山等等。李广曾也"有幸"作为裨将两度随卫青出战。但卫青并未把他视为自己的嫡系,没有给予重视。前面已经说过在李广的出征中有几次是任后将军的,根本无机会与匈奴接触,更别说立功了!

当然了,李广难封的悲剧和汉武帝是脱不了干系的"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取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16最明显的一次就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太初元年的那次出征"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伐大宛引兵而还,往来二岁。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其夏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二出敦煌者六万人,负私从者不与。牛十万,马三万余匹,驴骡橐他以万数。多赍粮,兵弩甚设,天下骚动,传相奉伐宛,凡五十余校尉。宛王城中无井,皆汲城外流水,于是乃遣水工徙其城下水以空其城。益发戍甲卒十八万而发天下七科谪,及载牖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这场战争终于打胜了,然而其代价是惨重的!殊不知汉武帝看中的不是少死多少人、不是如何多赢几场战征,而是如何维护刘家的统治、如何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其他的都不重要。在他的眼里,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是自己人,而李广、李陵充其量是个人才而已,“李陵之才气,及其全军之勇决,令千载下读者为之想慕不已。…唯当时之军人中,豪杰和近宠判为两党。…今平心论之,则两党中亦各有奇才,惜乎武帝之未能以公心善用之耳”17。在《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话"上(汉武帝)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己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18遇见汉武帝这个看待"人材"如此态度的君王,李广只有自叹:生又何欢,死又何苦!(二)个人因素。也就是李广的性格因素。(1)好意气用事,不考虑后果。在元狩四年的出征中,大将军卫青受皇上告诫,不让李广为前部"恐不得所欲",我们来看看李广的态度,"广时知之,固自辞与大将军","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当时李广是卫青的下属,面对上司他却公然不服从命令、指挥。试想这样一个部下,怎么能取得领导的好感,从这件事来看"难封"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2)心胸狭窄,滥杀无辜。在李广被贬为庶人后,路经霸陵亭时,因为霸陵尉喝醉了,呵斥李广停"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还有就是李广在一次战争结束后杀了八百降卒。霸陵尉能有什么过错,他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而已。相比前人,李广他太有点心胸狭窄了。韩信可以忍受流氓地痞胯下之辱,而复召之任官。李广自己也是一个军人,为什么就不能忍受一个普通的士兵的尽职尽守!至于无缘无故杀降卒更显得莫名其妙!报复心如此的重,试想怎么能成大事。

(3)胸无城府,没有政治见解。这个就突出地表现在他接受了梁王的印绶。结果"还,赏不行。"或许在那个时候他确实不知道梁王和景帝有那么一段插曲,但是做为一个将军首先要确定自己的位置,到底该站在哪一边的,到底是在为汉景帝打天下还是在为梁王打天下,这个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搞不好自己的前途没了是小,还有可能祸及家人。李广由于缺乏远大的政治眼光,看重眼前的利益而最终丧失了封候的机会。在那个时候,汉景帝和梁王谁才是真正的主角应该是很明了的了,可惜李广一步错,步步错,这个也有可能最终导致他的难封。(4)不善言辞,脾气古怪。

《史记》中载"广讷口少言。"但与霍去病的"少言不泄"绝不相同。李广不但平时少言,关键时刻更加无语,不但不说话,脾气还很倔强,如前面说的他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公然藐视上级领导,古往今来喜欢这样的属下的人不会很多。再有就是在元狩四年的出征中"(卫青)因问广、食其失道壮,青欲上书报天子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其实,汉武帝、卫青还是给李广机会让他解释原因的,可惜倔强的李广不给自己机会去解释。"遂引刀自刭。"霍去病平时也是不爱说话,可是当"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时,他却冒出"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于是"由此上益重爱之"。同样的少言,却取得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其实论杀敌报国的、论忠心耿耿的李广绝不比霍去病差,只不过李广的话都在心里,没有表露出来而已。孰不知汉武帝需要的就是说漂亮话的将军,哪怕你到时没有实际的行动呢!在这一点上,霍去病要比李广做得好!(5)李广的国士之风很难与专制主义大一统的政治形式相适应,因而不可能避免酿成悲剧。汉武帝时代是中国两千年专制制度的开始,汉武帝所推广、施行的董仲舒的《春秋》公羊之学,及其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都是为维护其专制统治服务的。汉武帝之前,多种学说盛行,比较有名的有:法家、道家、儒家、墨家等等。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外儒内法"也就是我们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之后,儒家的正统地位就确立了!

李广的悲剧就在于他处在封建专制制度实行的初期,在他的思想中,先秦时代的士风、思想、人格的成分还占据着重要的空间,还在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先秦时期的"士",都是以道自任,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就是对他们这些人而言的!可惜的是李广的那种崇尚个性自由、豪放不羁的思想和生活作风与汉带大一统的思想,与逐步完善的专制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水,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汉武帝需要的是对他绝对服从的下属,而不是那种对军队放任自流对军队没有约束力的将军,更不是不严格执行甚至违背他的旨意的将军。于李广相比,卫青、霍去病是更好的人选。李广生活在那个时代,而不能脱离那个时代而独立存在,他突破不了那个时代对他的局限,所以不可能不受到排挤以至由此自刭!李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