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行业市场分析1_第1页
造船行业市场分析1_第2页
造船行业市场分析1_第3页
造船行业市场分析1_第4页
造船行业市场分析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造船行业市场分析1船舶行业介绍1.1船舶产业链及分类船舶工业位于整个产业链的中游,包括船用配套设备、造船厂、拆船厂等,上游为生产船舶所需的原材料,如造船板、油漆、电缆等,下游为承担海上运输贸易的航运业。全球经济贸易直接影响航运业的景气度,从根本上决定船舶工业的景气周期。船舶一般可以分为军船和民船两大类。民船通常按用途进一步划分为海洋工程船、运输船等,其中运输船占据主要位置。以载重吨位来看,同属运输船的干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种船型载重吨位合计占比接近90%,为世界三大主流船型。2021年,全球船舶中,油船占运力比重29%、散货船占比43%,集装箱船占比13%,杂货船及其他船占比15%。1.2以史为鉴:交付量中枢整体上移,本轮周期或已至底部海运贸易的繁荣与衰落以及模式的变化决定着运输船舶的需求端变化,但造船的长周期性,以及未来贸易市场不确定性,经常会导致船舶市场的供需失衡,除此之外,船舶市场还会有一些投机性的订单(目的是后期赚取高利润),也会导致供需的失衡。自1896年以来,全球造船行业共经历了近10个周期,每个周期需求都减少了40%以上。一般一个大的上升周期可能会持续数十年,随后的下行周期也会持续十余年。但我们注意到:1)船舶交付量底部上移:历次下行周期,需求约减少4成以上,但随着交付量基数变大,底部也整体上移;2)下行周期通常短于上行周期,本轮下行周期已持续12年,交付量累计降幅达46%:第一轮大的下行周期是1920-1940年大萧条期间导致的产能过剩、贸易量下滑,周期持续约20年,与之相对应此前的上升周期持续约30年;第二轮大的下行周期是1973-1987年期间产能过剩、贸易量下滑,持续时间约15年,与之相对应1945-1973年上行周期持续了约28年;而从最近一次船舶交付量高点2011年至今已有近12年时间,与之相对应1988-2010年的上升周期持续了近22年,且根据Wind、Clarksons数据,2021年全球造船完工量为8602万载重吨,相较于2011年高点15891万载重吨已经下滑46%,且近年来交付量已经基本企稳,中国船舶工业协会预计2022年全球交付量在9000万载重吨左右,因此从船舶交付量来看,我们预计目前或已经接近本轮下行周期的底部。3)船舶新接订单指标领先于船舶交付量3-5年时间。2006年3月,全球新接订单达到高峰,12月出现次高峰,随后在2011年1月全球船舶交付量达到高峰,从时间间隔看,2006船舶新接订单和2011年船舶交付量高峰期间间隔近5年。船舶新接订单第二轮上升周期在2013年12月达到高峰,船舶交付总量在2017年1月达到高峰,时间间隔约为3年,可见新接订单和交付量高峰时点的间隔有所缩短。最近一次船舶新接订单高峰出现在2021年3月,若按照新接订单领先交付量3-5年时间计算,则其2021年新接订单对应的最新一次船舶交付量高峰或在2024-2026年。2集装箱船、LNG船等高价值船型先后启动,油船有望接力目前,全球主流船型结构正在逐渐从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转向以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LNG船、客船为主的五大船型发展。从运力水平看,根据UNCTAD、Clarksons数据,2011-2021年散货船在总运力中的份额从39%上升到43%,集装箱船的份额基本稳定在13%,而油轮的份额从31%略降至29%。不过,散货船本身就是大吨位船型,若以新订单金额计算,根据国际船舶网、Clarksons数据,2021年全球新船订单金额共计1096亿美元,其中集装箱船428亿美元,占比39.1%,LNG船219亿美元,占比19.9%,这表明高价值的集装箱船、液化气船正在成为支撑订单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集装箱船、LNG船、油船、散货船四种船型的发展趋势。总体上,我们认为本轮周期的上升,先后是由集装箱、LNG船等高价船型的带动,未来一段时间油船有望接力。1)集装箱船:本轮船舶新订单数量的上升,最早是由于疫后贸易复苏带动了集装箱船订单的率先增长。由于供给端交付量增长乏力,在手订单依然维持较高水平。但目前集装箱运费价格已经回落至疫情前水平,随着港口拥堵环节,运力释放,箱船造船价格及订单将回归理性。2)LNG船:俄乌冲突对欧洲天然气运输途径的冲击,导致目前全球LNG船新订单和运价迭创新高,全球主流船厂已排产至2027年,鉴于技术瓶颈因素,短期内LNG船大幅扩产并不现实。目前中国船厂取得认证步伐加快,有望这一期间抢占更多市场份额。3)油船:2020-2021年的油价低位以及高船价抑制了船东的投资热情,但近期俄乌冲突对全球原油贸易航线的改变,中国近期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以及高油价的支撑,使得油运市场供需面逐渐反转,油船有望接力箱船和LNG船成为下一轮订单增长的支撑。4)散货船:过去两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高通胀对干散货航运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目前集装箱运费有所下降,导致一些货物从干散货市场流入集装箱市场,长期来看,散货船市场仍然充满不确定性。2.1集装箱船:疫后贸易复苏,带动集装箱船订单率先增长疫情后贸易复苏,带动箱船率先增长。从需求端看,疫情恢复后全球经济持续复苏,国际贸易迅速恢复增长,从供给端看,受疫情影响,船舶运转效率明显下滑,各国加大了港口输入型疫情防控力度,导致船舶在港停泊时间延长,降低集装箱供应链运转效率。集装箱运力出现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2022年1-2月,全球运力集装箱船运价指数SCFI、CCFI分别达到5109.6、3587.9的高位。近期箱船运价及订单逐渐回落至疫情前水平。从需求端看,受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力逐渐恢复,以及俄乌冲突导致需求疲软等影响,对进口商品需求有所减少;从供给端看,全球集装箱运力温和增长,虽然当前集装箱船拥堵情况仍处于较高水平,但已基本恢复至2021年年中时水平,运力温和增长。集装箱供需失衡情况得到缓解,集装箱运价、新接订单量均有所回落。但总体上看,集装箱船运价、全球手持订单量仍然处于中长期高位,新造船价格仍在持续增长。手持订单占全球船队运力比例是衡量航运市场未来供需水平的一个从常用指标,该指标通常受3个因素影响:新签订单量、交付量、船队规模。一般该指标越高,代表未来市场的船队的规模会快速增长。2020年全球集装箱手持订单与船队运力比例下滑至10%以下,为近30年低点,自疫情恢复后集装箱船订单持续攀升,目前Alphaliner集装箱船手持订单数与全球船队运力比例已回升至40%,这表明未来集装箱船队规模扩张动力在不断提升。2.2LNG船接力,新船订单及运价激增,中国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目前,全球主流船型结构从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逐渐转向以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LNG船、客船为主的五大船型发展。从新接订单看,全球LNG船新接订单金额从2021年一季度开始逐季攀升,2021年全球订单金额达175.3亿美元,而2022年仅前三季度,全球LNG订单价值已经达到287.06亿美元,相比2021年超出百亿美元。俄乌冲突致欧洲LNG海运量激增,运价暴涨,利好全球LNG船造船市场。目前,俄乌冲突导致乌克兰过境天然气供应不足,短期内仅能通过海上运输LNG补充欧洲缺口。美国、卡塔尔是欧洲最主要的LNG供应国,而卡塔尔已经与亚洲其他国家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大部分供应量已被锁定,则欧盟从美国进口LNG将导致LNG海运量激增,预计欧洲也将借此机会大量建造LNG船,以保障天然气进口的稳定性。据中国水运报、Clarksons数据,从现有订单来看,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交付200艘LNG船舶(目前保有量为691艘),总运力新增1700万吨。LNG船是高端船型代表,建造难度高,国产替代迎机遇。天然气一般需要在零下163摄氏度的低温状态下被压缩至液态,以“泛亚”号为例,船上LNG重约8万吨,因此对于运输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低温绝热技术、液舱晃荡分析技术、动力推进系统和装卸货管路系统,都是LNG船的关键技术。此外,在一些关键材料和设备方面,例如低温液货泵、天然气压缩机等特种材料设备需从欧美、日韩进口,我国整船国产化配套率约60%左右,整体上看,材料类以国产为主,设备类主要视船东倾向性而定。由于关键材料及设备的功能对LNG船而极其重要、价值量高,因此国产替代取得突破,将对产业链发展起到极大支持作用。技术门槛致LNG船短期扩产难,主流船厂排期至2027年。LNG船大幅涨价的主要因素为供给关系,据证券时报报道,目前全球主流船厂的交船期已排到2027年,LNG运输市场供不应求状态预计持续较长时间。而LNG船产能大幅扩张之所以不现实,主要是由于想要开展LNG船业务,船厂、核心设备及材料厂商必须获得准入资格——来自法国GTT公司的资质认证。根据证券时报网报道,GTT拥有MARK系列和NO系列两大液货围护技术,凭借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垄断性地出现在全球90%以上的LNG船。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共有5家船厂获得认证,分别为沪东中华、江南造船(中国船舶子公司)、大船集团(中国重工子公司)、扬子江造船、江苏招商局重工。韩国在LNG船领域占主导地位,我国市占率不断提升。韩国作为先行者,在LNG船领域长期占据近9成市场份额。根据VesselValue数据,2018年中国获得LNG船订单10笔,约占当年全球LNG新接订单总量的13%,且平均单船价格约为0.56亿美元。据证券时报网援引Clarksons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0月初全球新签LNG船订单128艘,其中韩国100艘,中国28艘,占比达22%,此外,前9个月订单平均单船价格也上升至1.86亿美元。这表明我国正在逐渐打破韩国在LNG船领域的垄断,且订单质量在不断提升。随着近年来中国获得GTT认证资质的船厂数量增加,新增产能逐渐落地,我国在全球LNG船市占率有望不断提升。2.3油船:油运供需面逐渐反转,油船市场有望接力自2020年初开始,受全疫情影响、宏观经济下行、新能源替代等多因素影响,OPEC原油产量大幅下滑,虽然随后的国际石油需求逐渐恢复,但OPEC对原油增产更为审慎。从全球油船新接订单量来看,自2021年3月以来成下滑趋势,随着造船完工交付,手持订单量也成下降趋势。究其原因,1)2020-2021年原油、成品油运价处于低位,明显限制了船东的投资热情。BDTI、BCTI分别为原油运输指数、成品油运输指数,衡量在国际贸易中采用邮轮进行原油、成品油运输时价格的变动。2021年,BDTI、BCTI年度均值分别为643.72点和532.16点,分别同比下降7.8%和6.6%,市场整体走势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较为相似。2)新造船价格显著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订单量。2020年12月以来,全球新造船价格指数(油船)累计上涨32.4%。3)除此之外,由于其他船型订单激增,船厂可用交付船期有限,也限制了油船订单的增长。近期油运市场供需面逐渐反转,需求端前景乐观,供给侧增长有限。从需求端看,一方面,俄乌冲突叠加俄油禁运方案,导致欧盟增加从美国、西非、中东等地进口,另一方面,俄罗斯将增加对欧盟以外国家原油出口,长距离远东航线将替代俄欧之间短距离航线。据智通财经、财联社援引Clarksons数据,俄欧禁运将影响144万桶/天原油运量,运距拉长将导致油运需求大幅扩张14%。此外,近期中国对防疫政策的优化也将刺激原油需求的释放。从供给端看,虽然目前油船在手订单处于相对低位,但考虑到其他船型订单激增,船厂可用交付船期有限,因此短期内油船运力供给增长也较为有限。从历史数据看,成品油、原油运价是油船新接订单的先行指标,运价提升有利于船东盈利提升。2014年1月BDTI达到1344高点,油船新订单量逐渐回升,2015年6月全球油船新接订单量达到480万载重吨,期间间隔近1.5年;此后是2019年国际油价大涨,10月BDTI达到1031,新接订单量分别在2019年12月达到357万载重吨,2020年11月达到512万载重吨高点,距离2019年10月约1年时间。而自2022年开年以来,油运价格迅速攀升,但对应新订单数并没有明显回升,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油轮需求启动时间较晚,其他船型订单排产较满,导致可供油船的产能有限。考虑到油船运力在短期内增加空间有限,有利于造船市场新订单增加,预计油船新订单量有望逐步修复。2.4干散货船: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高通胀致散货航运市场疲软干散货船是专门用于装载不需要包扎的货物,如煤炭、矿石、木材、牲畜、谷物等。根据国际船舶网数据,2021年国际干散货海运需求约为53.79亿吨,其中铁矿石、煤炭是最主要的品种,分别占比28.4%、23.1%。主要的小宗散货主要包括铝土矿、镍矿,谷物主要包括大豆、玉米,以及其他粮食。2021年,全球经济稳步复苏,世界钢铁产量创下新高,与之相对应的是铁矿石的高需求,但2021年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约占全球粗钢产量一半)率先限产,下半年开始的限产力度加大,加之需求端房地产需求下滑影响,2021年供需双弱背景下实现粗钢产量同比下降3%,铁矿石需求逐渐走弱,BDI成先升后降趋势。2022年以来,干散货航运市场延续了疲弱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实现粗钢产量101300万吨,同比下降2.1%,铁矿石进口量同比下1.5%。总体上看,过去两年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高通胀对干散货航运市场产生了较大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目前集装箱运费有所下降,导致一些货物从干散货市场流入集装箱市场。散货船手持订单量温和回升,但仍处于低位。全球散货船新接订单量自2020年年中开始逐渐复苏,在造船完工量下降和新接订单量小幅上升趋势下,全球手持订单数量温和回升,但仍然处于低位。根据国际海事战略组织预测,短期内由于钢铁消费的增加,未来半年内干散货市场或出现反弹,但长期来看,干散货市场仍然充满不确定性,2023年或依旧持续疲弱态势。3船舶更新替换需求进入上行周期根据我国《关于实施运输船舶强制报废制度的意见》,海运船舶中,油船、散货船、杂货船报废船龄分别为31年、33年、34年(含)以上。但根据交通部数据,2014-2021年,我国沿海散货船、油船提前退出船舶占当年退出船舶总量比例分别为96-100%、84-100%,只有极少数为强制报废退出,因此,我国主要船型的实际报废周期应在30年以下。据TheBlueExpanse,船舶的使用寿命最长虽然可以达到30-50年之间,但如果没有持续的维护、维修以及改装船舶使用寿命很难维持在这一水平。因此,一般船舶的平均寿命在20-25年,随着船龄增加,船舶维护、维修成本会上升,航行安全下降。油船、散货船船龄持续攀升,带来更新需求。根据研究数据,2022年16-20年船龄运力占比16.5%,20年以上船龄运力占比7.1%。船舶老龄化特征趋势明显。从我国沿海三大船型平均船龄来看,油船、集装箱船的平均船龄自2015年以来持续攀升。为了预测2022-2035年船舶交付量,这里我们将船舶的需求分为更新需求、新增需求。1)更新替换需求:即船舶达到使用寿命更新替换带来的需求。假设船舶更新替换周期为20年,使用3年移动平滑,即假设第t年交付的船舶量为Qt,则其中更新替换需求部分为(Qt-21+Qt-20+Qt-19)/3,因此按照历史交付量来看,当前处于船舶更新替换需求的上行周期。2)新增需求:保守估计,这里我们假设新增需求不变。据此,我们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船舶交付量分别约为71.06万GT、116.43万GT、89.35GT,当前或已经接近于船舶交付量的底部。4环保政策进一步催生船舶更新替换需求4.1IMO环保政策或加速旧船更新替换从政策角度看,环保新规将会促使旧船更新进程加快。目前航运公司的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5%,在减少空气和海洋污染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国际海组织(IMO)提出航运业碳减排行动计划,目标于2050年实现碳排放量减少50%,三大短期措施指标,新造船能效涉及指标(EEDI)从2013年起分三个阶段实施,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碳强度指标登(CII)将于2023年生效。总体上看,对旧船而言,根据VesselsValue、EACship数据,目前三大主力船型中约有1/5的船舶已经满足或者仅需要微调就可以符合EEDI第二阶段标准,这些船舶多为近年下水交付的新船,而对于其余的4/5无法直接满足该指标的船舶则需要采取其他措施。根据VesselValue于2022年1月的统计,在现有活跃船队(散货船、油轮、集装箱)中,只有21.7%的船舶符合EEXI的规定,其中1)散货船的合规率最低,为10%:虽然全球散货船队相对年轻(平均船龄为11.4岁),但其合规比例较低。分船型来看,Ultramax的合规率最高,为32.8%,因为其平均船龄只有5.4岁。2)集装箱船合规比例其次,为25.6%:根据平均EEDI、EEXI值,集装箱式目前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源之一,平均排放量为18.3g/吨海里,主要原因在于其发动机功率较大,且集装箱船往往需要高速行驶。因此,如果集装箱船东通过降低发动机功率来降低航速,则供应链可能会再次面临很大压力。3)油船合规比例最高,为30%:虽然油船合规率较高,但少数燃料效率低下的小型油轮排放量较高,油轮总体平均EEDI、EEXI值也高达14.7g/吨海里。不合规油轮的平均船龄约为16.6岁,而合规船队的平均船龄为12.5岁,这表明年轻的船队可能配置了更加节能的发动机以及节能装备。那么,这些船舶要如何满足IMO环保规定?一般,对于无法直接满足排放指标的船舶,可以通过主机功率限制、降低航速、安装节能装置或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1)主机功率限制(EPL)/限制重载。主机限位器的重载只允许在确保船舶安全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下风岸遇到恶劣天气或海上救生,任何此类违规行为都必须在船上管理手册中注明。预计这将是采用的最普遍的措施,因为比较容易实现。一般机械控制发动机采用机械止动螺钉限制进入发动机燃油量,电子控制发动机,通过受密码保护的软件燃油限制器来应用EPL。2)降低航速:降速是少数不需要对船舶进行大规模改造就可以达到碳排放目标的解决方案,但其也有一定的弊端。船舶设计航速通常是根据船、机、桨最佳匹配方案确定,降低发动机转速相当于改变了平衡关系,发动机与推进器发生故障的概率也将提升,船舶操纵性能下降。此外,目前国际航运市场主流船型降速空间非常有限。根据中国航务周刊,主流散货船、油轮的设计航速普遍在15节,集装箱船在18-22节不等。考虑到热带风暴的移动速度通常为11节,船舶的最低航速必须确保能在12.5节以上,因此目前航运巨头在订造新船是对低速船型也持谨慎态度。3)安装节能装置:节能装置如增强型螺旋桨、尾流补偿导管、气泡润滑系统和螺旋桨毂帽鳍,以及替代的附加推进技术,如弗莱特纳转子风力助推技术(Flettnerrotors)。4)使用清洁能源:例如使用液化天然气、氨气、氢、甲醇等,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此类燃料的可用性增加,这些燃料使用将变得更加可行。根据国际船舶网、Clarksons数据,2021年,共有73艘集装箱船订单为LNG动力双燃料设计,还有9艘将采用甲醇双燃料设计。虽然脱硫装置热潮有所减退,但2021年间订造的集装箱船中有194艘将配备脱硫装置,占所有配备脱硫装置的新船订单的80%(按艘数计算)。为什么环保规定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船舶需求?船舶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一般包括一次性费用(non-recurringcost),即初始的投资成本、经常性费用(recurringcost),即运营成本、处置费用(end-of-lifecost)。根据研究机构Wonder数据,从运营成本来看,2013年,一艘巴拿马型集装箱船(10000TEU)的建造费用约为1.9亿美金,相对应地,当年的运营成本约为0.36亿美元。其中,燃料费占比最大,约为50%,此外,港口费、保险费、维修维护费用占比也较大,分别为21%、12.5%、8.5%。根据F.Hiramato在“ShipMaintenanceandRepairCostVersusAge’一文中的研究,船舶的维修成本会随着船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假设船舶年龄为20年的情况下,船舶维修费用每年大约增长6%。此外,20年船龄的船体、引擎部分维修费用,会增长至新船的3倍左右。Seaplace数据也表明,与船舶维护和维修操作相关的成本约为10%,而在旧船中,可能增加到总运营费用(OPEX)的20-30%。这些费用可能与船龄有关,也可能与计划外的维修有关。这里,我们对船舶每年的平均运营成本进行了大致的测算:根据研究机构Wonder数据,MooreStephen在201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港口费在2016-2017年每年分别增加1.5%、1.8%,保险费分别增加0.9%、1.1%,以及对人员编制、管理费用的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对于燃料费,这里我们假设其单位成本每年增长1%。对于维修和维护费用,根据F.Hiramato在“ShipMaintenanceandRepairCostVersusAge’一文中的研究结论,我们假设维修和保养费用平均每年增长6%。测算结果表明,到船龄20岁时,维修和保养费用占船舶每年平均成本的比重约为16.25%,超过其平摊到每年的初始建造成本占比(15.69%),这意味着,购买新船比维修旧船更加经济。以油船为例,根据前文提到油轮的EEXI合规率约为30%,其中,不合规油轮的平均船龄约为16.6岁。而根据我们的测算,若不合规船队船龄达到17岁,则在维修保险费CAGR为6%的情况下,第17年,其维修和保养费用将占船舶年平均成本的14%,与建造成本占比相差约2%,即如果为满足环保要求,安装的节能装置,或进行技改所需的费用超过220万美元,则购买新船比升级旧船会更加经济。虽然随着技术发展,新船型的维修成本可能会有所下降(CAGR不足6%),但若考虑到船舶要满足更高的环保要求,需要支付安装节能装置等计划外的维修和技改费用,对于旧船而言,其经济性仍然需要权衡。总体上,我们认为,一些较新的船舶可能会采取安装节能装置等措施,以满足IMO环保政策,而一些船龄较大的船舶,则可能会面临提前淘汰。除此之外,EEXI对航运市场的另一方面影响,还体现在船舶在降低最大航速后,对于航运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减速航行有利于船舶降低单位能耗,满足指标要求,不过由于船舶的EEXI和CII需要根据每艘船自身的参数进行计算,因此很难得出整个船队需要降速的准确值。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国际航运市场主流船型降速空间非常有限,而目前航运巨头在订造新船是对低速船型也持谨慎态度。2023年对于国际航运业脱碳减排的进程将是重要的一年。在国际海事组织(IMO)的计划中,2023年将对IMO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进行修订,其中,IMO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最核心的谈判焦点。目前IMO的目标是,到2050年从事国际航行的船舶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与2008年水平相比减少至少一半,碳排放强度比2008年的水平降低70%。而众多国际航运公司早已把2050年设定为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更甚者比如马士基2040年净零,赫伯罗特2045年净零,这些都远远超过IMO的目标。4.2EUETS加速到来,限制更加严格,大幅提升航线运营成本欧盟航运碳交易(EUETS)再次加速,2024年全面纳入,限制更加严格。EUETS为欧洲碳排放交易体系,此前改革草案最初由欧盟委员会在2021年7月提交,2022年6月22日,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交易体系(EUETS)的立法正式投票通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一次投票通过的提案中,航运纳入的时间点有所提前、超欧盟区域航线排放量纳入比例有所提升、纳入的船舶吨位范围也有所扩大。不可否认的是,EUETS将会为航运业带来高昂的成本,根据挪威航运咨询商Siglar数据,欧洲内部油轮航线运营成本上升比例将达到10-20%,而欧洲外部到美湾的VLCC航线成本将会上升高达31%。5近年船舶行业产能及竞争格局变化5.1企业数量缩减速度放缓,预计全球产能将温和回升经历了2008年以来船舶行业需求的整体下降,全球船企数量以及活跃度明显缩减,但近年降幅已明显放缓,并已开始逐渐回升,全球去产能已经接近尾声,预计随着全球船舶需求回暖,船期数量及造船产能将温和回升。全球活跃船厂数量、国内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数量降幅放缓,近2年均有小幅回升。1)从全球活跃船厂数量来看,根据Statista、DanishShipFinance、Clarksons数据,全球运营造船厂数量从2014年514家下降至2019年的281家,复合增长率-13.3%,2020年、2021年,活跃船厂数量数量分别达到287、285家,较2019年均有小幅增加。2)从国内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数量来看,根据CANSI、国家统计局、Statista数据,2010年企业数量达到2141家,在被动去产能过程中,2016年企业数下降至1459家,供给侧改革期间产业出清加速,2019年降至1052家,2021年随着全球船舶需求量上升,订单数量增加,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增加至1093家。从产能来看,根据Statista数据,2013-2020年全球船舶制造产能整体呈下滑趋势,其中,中国在2013-2020年产能下滑约40%,韩国船舶制造产能缩减25%,日本缩减16%。根据研究机构Statista预测,预计中国、韩国、日本将在2022年达到造船产能的低点,随后产能将会温和回升,预计到2026年全球船舶制造产能将会恢复到4400万CGT,约为2018年的产能水平。5.2竞争格局:中韩占据近9成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造船业在商业和军事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历史上看,许多国家的造船厂诞生之初是为了建造军舰,随后开始建造商船。因此,私营造船厂与国有造船厂竞争较为激烈。1956年日本超越英国成为最大造船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是全球最大的造船国,但此后日本政府领导的造船热潮使得日本在造船业突飞猛进,1956年,日本超越英国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2000年韩国超越日本成为最大造船国。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日本劳动力成本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造船比例高出韩国25%。1975年,韩国占世界船舶完工量份额仅1%,2000年,韩国用时25年时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造船国。2010年中国超越韩国成为最大造船国。通过向日本、韩国的技术学习,以及中国的劳动力优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造船交付量迅速上升,按照交付量计算,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在2000年仅为6%,2010年,中国超越韩国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从造船指标看,世界前三大造船国家分别为中国、韩国、日本,占据市场份额约为5/3/1。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1年世界造船完工量3356万修正总吨,新接订单量4696万修正总吨,手持订单量7770万修正总吨,其中中国市场份额分别达到41%、49%及48%。5.3订单结构差异:韩国以高端船型为主,中国、日本以传统船型为主从产品结构,韩国侧重于高附加值船型,新船订单主要集中在LNG、油船、集装箱船,在大型高端船型市场占据优势。高附加值船型是指利润比较高的船舶,主要特点为吨位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如超大型油轮、LNG船、超大型沥青船(ORE)等。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Clarksons数据,韩国现代重工在大型LNG船市场占据40%以上市场份额。在海工领域,FLNG船等高附加值海工装备多数由韩国船企垄断。而在三大主力船型中,其集装箱船和油船的接单能力,也要远高于散货船。且韩国船企十分注重客户关系的经营和维护,并特别注重环保、节能等新技术在液货船上的应用。相比之下,中国、日本新船订单主要集中于传统船型,如油船、散货船。中国船期以散货船、油船为主,船型变化不明显,近年来,接单平均吨位量出现了一定增长,三大主力船型等大型船舶建造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LNG船、LPG船、FLNG船等高端船型的接单能力仍然较弱。日本船企接单船型以散货船、液货船、杂货船为主,客滚船目前也是其接单重点。近年来日本船企调整接单策略,船企尝试通过从中国台湾船东和本国船东接获订单,挽回其在集装箱船领域的市场份额。此外,日本船企曾两次尝试建造豪华邮轮,但均以失败告终。5.4中国、韩国国内竞争格局: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从国内竞争格局看,我国船舶制造行业主要由四大造船集团主导,分别为中国船舶、中远海运重工、江苏扬子江船业、江苏新时代,四家市场份额占全国总量75%以上。2020年,我国前十大造船企业量占全国造船完工总量73%,其中有5家为中国船舶集团下属公司。目前,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竞争格局为央企、地方造船企业、民营造船企业并立。央企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地方造船企业和民营造船企业则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江龙船艇、扬子江造船、新时代造船、金海湾船业等。从韩国国内造船厂市场份额看,三星、现代重工、大宇、现代三湖重工是国内四大造船企业,2021年占国内造船市场份额77%,成寡头垄断格局,其中,现代重工、现代三湖重工从属于韩国造船海洋。从过去的发展历史看,日本、韩国为应对产能过剩均进行过兼并重组,但方式有所不同。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首次出现重组浪潮,涌现出韩国三大船企中的两大企业,分别是现代重工(经现代重工收购尾浦造船、汉拿重工后成立)、大宇造船海洋工程公司。第二次重组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通过信贷差别化政策淘汰了实力弱小的的中小企业,鼓励其退出LNG、VLCC、军工产品领域等,专注于油船、散货船、中小型集装箱船等,定位于与中日企业竞争;此外,第二次重组过程中,韩国大型船期还对非船业务进行了剥离。日本船企的重组主要由政府主导,上世纪70年代,按照企业规模大小规定产能缩减幅度,很多落后产能在这一时间被剥离,很多小型船企由于技术缺陷加上缩减产能后难以生存,最终破产或被兼并。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再次削减了船舶的产能,并将行业内起家大型船期重组为三到四家,这也为日本再高端技术船型领域的市场奠定了一定基础。2011年,日本政府再次推动船期进行了战略重组,以提高竞争力。6造船厂盈利模式分析6.1船舶制造企业的特点根据中国船舶2019-2021年年报,公司船舶造修业务毛利率约为7.8-9.18%,这里我们假设造船毛利率水平为8%。另据立鼎产业研究网单艘船舶的成本拆分数据,我们大致将单艘船舶的售价拆分如下:人工成本约占船舶成本的30%,占售价比例约为28%。而船舶配套和原材料占整船成本和售价相当大的比重,这意味着,船舶总装制造企业成本中6成以上需要外购。其中,钢材等原材料占船舶售价比例最高,约为23%,其次为动力系统、船室设计与甲板机械占比均在10%以上,设计管理成本、电力电气设备、其他船舶配套分别占全船售价的5%。船舶行业为典型的订单式生产模式,生产周期长。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由于船坞船台资源普遍有限,造船厂从接到订单到开始,到排期生产一般需要1-2年时间。而船舶的生产周期也普遍较长,从开始生产到下水交付需要1-2年。也就是说,从订单签约到最后完工交付往往需要2-4年的时间才能交付。船舶行业首付款较低,下行期船企承担较大风险。目前,船舶订单普遍采取分阶段付款制,且收入款较低,遵循“1:1:1:2:5”原则,即下单10%、进钨10%、生产10%、出钨20%、交付50%。在行业下行周期,较长的生产周期可能会为船舶企业增加诸多风险,因为在2-4年时间中,市场形势可能发生深刻改变,尤其是新船价格下跌较多的情况(例如金融危机),船东中途可能会出现撤单、弃单等情况,对船企造成巨大损失。而在行业上行周期,船东弃单情况则较少。6.2新接订单与新船价格先行,预计最新一次盈利、交付量高峰或在2024-2026年从上一轮造船周期看,2007-2008年为船舶新接订单高峰,随后船舶企业股价快速上行(这里我们取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两个公司收盘价的平均值),这表明新接订单是股价反映变化的先行指标。与此相对应的是,造船交付量、以及船舶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在2011年达到高峰。近二十年船舶新接订单第二轮上升周期在2013年12月达到高峰,全行业平均盈利水平、船舶交付量逐渐回升,分别在2015年12月、2017年1月达到高峰。最近一次船舶新接订单高峰出现在2021年3月,若按照新接订单领先交付量3-5年时间计算,则其对应最新一次船舶交付量高峰约为20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