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命观思想新探_第1页
老子生命观思想新探_第2页
老子生命观思想新探_第3页
老子生命观思想新探_第4页
老子生命观思想新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生命观思想新探

说到老子的生命哲学,许多学者认为老子具有“高贵的身体”和“高贵的生活”的思想。1如陈鼓应就认为:“老子从来没有要人轻身、弃身或忘身的思想,相反他却要人贵身”,2韩林合也说:“老子五千言所欲传达的重要思想信息之一便是贵身。”3这样的观点似乎成为一个主流的看法,而且也成为解读老子思想时一个顽强的前见。但这种以为老子主张“贵身”的观点,实际上是建立在对老子《道德经》思想文本误读的基础上,这一观点将老子生命观思想曲解,也没有把握到老子生命观思想的辩证性。因为老子从根本上是反对“贵身”的,其生命观的辩证思想是“自爱不自贵”。故此,本文拟对老子的生命观思想作一辩正,澄清此前学者所造成的误解。这里要首先表明的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版本众多,各本之间的文字及句式差异不少,一些差异对老子思想义理的影响甚大,故本文在解读老子思想时,将以通行的王弼本为基础文本,4再参考《老子》传本中其它有代表性的楚简本、帛书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以此分析确定老子的思想。一夫唯无用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老子《道德经》一书,“贵”字出现20次,“身”字出现23次,“生”字出现35次。其中“贵”与“身”二字虽然出现多次,但八十一章中没有一章出现“贵”①就老子的思想而言,“贵身”与“贵生”两个概念虽有细微差别,但基本上可以当成同一概念使用。《老子》第七十六章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这句话的“生”指的是人的身体,表明在老子那里“生”和“身”两字可以互用。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老子以“身”为“生”,其以为生命存在首先指的是身体的存在。人的生命包括身与心两个方面,老子也认为生命是身心同构体,但有学者指出,“在生命本质的层面上,老子认为生命的存在主要地就是身体的存在,生命就是“身”。也就是说,生命作为身体、以身体的方式存在,‘身’塑造了生命的本质”。(见陆建华:《生命的本质——以老子之“身”、“心”为中心》,《福建论坛》2011年第6期)故可以说,在老子这里,“贵身”即是“贵生”。与“身”连用的“贵身”说法。倒是“贵”与“生”连用的“贵生”说法出现过一次,不过这仅现一次的“贵生”说法,也属于被老子否定的思想范畴。老子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五章)此章前三句各个版本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民”各版本有的作“人”“百姓”“百生”,“其上”有的作“其”,还有个别虚词“之”与“也”字各版本或有或无,但这些都不影响义理之理解。很明显,此章的“民”指的是人民,“其上”或“其”指的是与人民相对的统治者,1前三句话都在论述统治者的作为与人民群众反应之间的关系。其意思是: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攫取的粮食税赋太多了,因此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以管治,是因为统治者的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管治;人民之所以看轻死亡,是因为统治者追求奉养其生活之物质太奢厚了,因此看轻死亡。这章的重点在最后一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其是老子根据前面论述而要加以阐发的思想主张。此句各版本的文字差异较大,有必要作一分析:帛书甲本: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帛书乙本: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河上公本: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王弼本: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傅奕本:夫唯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范应元本:夫唯无以为生者,是贤于贵生也。此句前半句,王弼等各本作“夫唯无以生为者”,唯有傅奕本作“夫唯无以生为贵者”,范应元本作“夫唯无以为生者”。范本的“夫唯无以为生者”与他本“夫唯无以生为者”,这两种句式字数相同,只是字序不同,但这两种句式都表达“不为生”的意思,即不做厚养生命的事情。傅本的“夫唯无以生为贵者”,比他本多出一“贵”字。从句式来分析,傅本的句式更接近古汉语“以…为…”的典型句式,也使原文含义更加显明。依傅本,此句在表达“不贵生”的意思。傅本“不贵生”与他本“不为生”的含义虽有细微差别,但可统一起来。因为只要“不贵生”,就会“不为生”,即统治者只要不自贵其生,就不会去做前述的“多食税”、“有为”、“求生之厚”等各种“为生”的事情,故“不贵生”与“不为生”两种说法文义一致,都在表达反对贵生之义。此句后半句,唯有帛书本作“是贤贵生”,他本基本都作“是贤于贵生”,后面诸本只不过是把帛书本原来省略的“于”字补全,故各本要表达的文义相同。因此这句话的整个含义是:只有不去厚养生命的人,才是胜过于那些尊贵其生命的人。结合前文可知,老子这句话主要针对君主而说。老子为何反对君主“贵生”?高亨先生的解释十分精辟:“无以生为者,不以生为事也,即不贵生也。君贵生则厚养,厚养则苛敛,苛敛则民苦,民苦则轻死。故君不贵生,贤于贵生”。2老子反对君主“贵生”,如前注中所述,老子以“身”为“生”,将身体看成是生命的基础与本质,故其反对君主“贵生”即是反对君主“贵身”,其在他处表达了这一观点: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第二十六章)“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一句,此前的很多注家为得出自己先入为主的老子主张“贵身”之观点,强本作释,将其解释为“不因天下而轻用其身”。如陈鼓应就将“以身轻天下”释为“任天下而轻用自己的生命”。3若按陈先生的解释,老子这句话应作“以天下轻身”,而非“以身轻天下”。“以”是“因为”的意思,故老子这里要表达的思想很清楚:为什么国有万乘的君主,还因为自己的身体而看轻天下?老子以反问的句式,表达了反对万乘之主贵身而轻天下的做法。由此可知:老子以为,君身为轻而天下百姓为重。结合此章“重为轻根”和“轻则失根”两语,我们也可推论出:老子以为,天下百姓是君主的根本,君主若看轻天下百姓,则会失去天下百姓的支持这一根本。因为君主贵身则轻天下,不以天下为重则多取食税以厚养其身,厚养其身则民苦;民苦则势必会反抗君主统治;同时,君贵身则失静,失静则躁动,躁动则有为,有为则民难治,故老子反对君主“贵身”而轻天下。老子以为,君主不应当贵生(身),而应如天地一般而“不自生”,其说道: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为何天地“不自生”就能长生?关键在于怎么理解“不自生”。成玄英说:“言天地但施生于万物,不自营己之生也。”4唐玄宗说:“不自矜其生成之功用,以是之故,故能长久。又解云:不自生者,言天地但生养万物,不自饶益其生,故能长久。”5范应元解释到:“天地均由道而生,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安于无私而不自益其生,故能长生。”6范应元即以“不自益其生”释“不自生”。释德清说:“然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私其生,故能长生。”7“不自营其生”、“不自矜其生”、“不自益其生”和“不自私其生”几种解释都能较好解释这里的思想义理,但此章后文所讨论的话题为无私与成其私,故释德清之解比较符合老子思想原义。老子在这里意在表达:天地因其不自私其生,故能长生。由此老子主张,圣人8应法天地一样不自私其生,“后其身”而“外其身”。所谓“后其身”,即将自己身体、生命的重要性排在人民群众之后;所谓“外其身”,就是“薄己而厚人也”,9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度外。“后其身”与“外其身”体现的正是君主不贵己生(身),以人民之生为重的态度。从老子反对君主自私其生,主张“后其身”和“外其身”,我们也可看出老子反对君主贵生(身)的态度,因为君主贵生(身),正是自私其生(身)而不管人民的死活。老子反对贵生(身),虽然主要是针对君主而言,但从“夫唯无以生为贵者,是贤于贵生也”所用的句式可以看出,不贵生也是从普遍意义上对众人而说。老子要众人不贵生、无以生为,因为“贵生”、“为生”者则容易“益生”、“生生之厚”。老子说:益生曰祥。(第五十五章)这里的“祥”字,并不是表示“好”、“善”,“吉利”等意思,而是作“不祥、妖祥”解。林希逸说:“生不可益,强求益之,则为殃矣。祥,妖也,故曰:‘益生曰祥’。《传》曰:‘是何祥也?’即此祥字之意。”10范应元也说:“祥,妖怪也,善也。此指妖怪之义。谓知常久之道者,则因自然而不益生……不知常久之道者,则欲益生而妄作,是谓妖怪也。”6益生之人皆反自然而妄作,“求生之心重,保养太过,将欲不死而适以易死”,11故“生不可益,益之则夭”。12老子要众人不益生,不过分保养自己的身体,即是主张以一种“自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与反对益生相似,老子也反对“生生之厚”,即厚自奉养生命,其说道: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章)此章开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半句,各本都基本一致,不过之后半句“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各本的差异甚大,各家的注解也不一,因此有必要作一分析。后半句,各本的文字作:帛书甲本: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帛书乙本:而民生生,僮(动)皆之死地之十又(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河上公本: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王弼本: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傅奕本: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也。范应元本:民之生,生而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哉?以其生生之厚也。综合以上各本,老子此句的文字应写作:“民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原因如下:“民”字通行的河上本与王本作“人”,可能是唐时避李世民讳而改,故这里从帛书本,傅弈本、范应元本作“民”。“民”下面的“之”字,作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唯有帛书本没有,他本皆有,故予以保留。“生生”两字,河上公与王弼本只有一个“生”字,而帛书本、傅弈本、范应元本皆有两个“生”字。不过原来很多注者不识老子原意,对傅本与范本断错了句读。重新断句,范本这句话则作:“民之生生,而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傅弈本这句话则作:“而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这样断句后,傅本与《韩非子·解老》篇中的老子引文相同。傅本与《韩非子·解老》相比帛书本、范应元本,虽然还多出“而动”两字,然其义与帛书本和范本一致。高亨先生说,“《韩非》、傅、范并重生字,是也。下文云‘以其生生之厚’,即承此句生生而言,是其证”,13故这里的文字,应从帛书本作“生生”。关于“生生”之意,蒋锡昌先生说,“‘生生’犹云养生也”,14高明说,“‘生生’是一动宾结构之短语,译成今语则谓‘过分地奉养生命’”。15高明先生之说还不太恰当,因为“生生”二字直译的话,其意为“使生者生”,如何才能使生者生?摄生也;所以“生生”犹云养生、摄生,还没有说及其程度是否过分,故蒋锡昌的解释比较合理。“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傅本与帛书本的“动”字下都有“皆”字,而他本没有,“皆”字有强调之意,故从傅本与帛书保留;“亦十有三”,帛书本作“之十有三”义不可通,而河上公本省略了“亦”字,故从他本作“亦十有三”。“夫何故”,范应元本作“夫何哉”,他本皆作“夫何故”,唯帛书本多出一个“也”,“夫何故”比“夫何哉”文义更明,故从他本作“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唯有帛书本作“以其生生”,他本“生生”后面都有“之厚”二字。高明说:“老子用‘生生’一词,即表达厚自奉养之义,后人不解,故妄增‘之厚’二字。”15前面己说,“生生”之意还只是表达养生,摄生之意,还未及表明其程度是否过分,故高明说“之厚”二字是后人妄增,并不恰当。从后文老子所说“善摄生者”可以看出,老子并不反对“摄生”,其反对的是“不善摄生”的做法。高延第曾说:“‘生生之厚’,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之于死地者之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不知其取死者同也,故申言之。”16故我们可以说,老子对“生生”这一“摄生”的做法并不反对,其所反对的是“生生之厚”的做法,即过分地奉送生命的做法。因此,这里的文字作“以其生生之厚”比较合理。综上所述,我们将此段的文字确定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民之生生,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其意思为:“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类型的人,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死类型的人,占十分之三;还有一种人养生,妄动而都走向死地,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太过于厚自奉养他们的生命的缘故。”人们过分地厚自奉养其生命,正是因为他们“贵生”,故会想方设法地以各种方式来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是老子指出,贵生之人,厚自奉养其生,反而会更快地走向死亡。老子说,“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这是因为,“善摄生者,无以生为生,故无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兽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无所容其锋刃,虎兕无所措其爪角,斯诚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故物苟不以求离其本,不以欲渝其真,虽入军而不害,陆行而不犯,可也”。17王弼为我们指出,真正善于养生的人,“无以生为生”,即不贵生,因此不会去追求各种欲望以自累其生,这样就不会自陷死地,自然就不会被兕虎、甲兵所伤害。老子“善摄生”的思想,也表明了老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自己生命的态度,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老子反对众人贵生的态度。二注重自己的生命观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结论:老子反对贵生,即贵身。老子反对“贵身”,是否说他就不重视人的身体与人的生命呢?非也。老子虽不主张“贵身”,但他认为人要自爱其身,不应因追求外在的声色享受、显名厚利而伤害自己的生命。其说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此章开头几句,老子以反问句式表明自己的思想主张,其以为:与获得好名声相比,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更可亲爱的;与获得的货利相比,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更加重要的;获得名利而丧失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有害的。由此,老子总结到:“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林希逸解释说:“爱有所着,则必自费心力以求之,爱愈甚,则费愈大,此言名也。贪而多藏,一日而失之,其亡也必厚。无所藏则无所失,藏之少则失亦少,多藏乃所以厚亡也。”18在此章,老子提出了人的生命比各种名利更加重要的思想,这一思想将生命本身的价值凸显出来,为我们确立了生命本位主义的生命哲学,这一思想在当下生活中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为生命本身的价值高于显名厚利的价值,故老子反对因尚名好誉而忽视自己身体的做法,反对因贪货无厌而不关爱自己生命的态度,反对因追求名利而丢失自己性命的行为。老子以为,人不能因爱名藏利而损耗心力,伤身害命。为此,老子主张人要亲爱自己的生命,即“爱身”的思想。综合老子这两方面的思想,就可总结出老子的生命观思想的完整主张:其既反对因追求显名厚利而伤害自己的身体;也反对因过分尊贵其身、厚养其生,益生妄作而害了自己的性命。若用一句话来表达老子的生命观思想主张,莫过于其自己所说的: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二章)何谓“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吴澄对此解释说:“自知,自知爱身之道。自见,自显著所知以示人。自贵即后章贵生,言贪生之心太重也。圣人于自爱之道,虽自知于中,然含德袭明,知若不知,亦不表表示人自见于外。虽自爱之笃,然体道自然,若无以生为,亦不切切贪生自贵之过。”19通过吴澄的注解,我们不难明白,所谓的“自见”即将其才智“表表示人自见于外”,所谓的“自贵”即“贪生之心太重”而“贵生”。老子以为,圣人不应去追求表现自己,而应但求自知;不去追求尊贵其生命,而应只是做到自爱,要舍去“自见”、“自贵”之道而取“自知”、“自爱”之道。为何要“去彼取此”?王元泽解释到,因为“自见则矜成,自贵则贱物。……自知则明乎性而不为妄,自爱则保其身而不为非”。20老子用“自爱而不自贵”这一命题,明确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思想主张。在《道德经》中,老子常将“贵”与“爱”对言。如“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第十三章),“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七章)。但在第十三与第二十七章中,老子对“爱”与“贵”字并没有加以区分,而把它们当成同义词使用;21而“自爱而不自贵”的说法,老子明显区别了“贵”与“爱”两个概念,其肯定“自爱”而否定“自贵”。那么,“自贵”与“自爱”的差别是什么?对此,老子并没有加以阐述,但通过综合前面所述老子反对“贵生”和主张“爱身”两方面的思想,我们却可替老子明确这其中的差别:自贵之人,贪生之心太重,为求长生(“求生之厚”),而自私其生(“自生”),厚自奉养其生命(“生生之厚”),自益其生(“益生”),反自然而妄作,结果却“动皆之死地”;而自爱之人——借吴澄与王元泽的话说——则是“体道自然,若无以生为”,“明乎性而不为妄”,“保其身而不为非”。“贵”与“爱”是近义词本身说明了,“自贵”与“自爱”两者之间的差别很微妙:“自爱”过了头,就成了“自贵”。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使自己只“自爱”而不“自贵”呢?这其中的关键在于,要以一种“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生命。自贵之人,就是因为违反“自然”的原则而益生,所以才“动皆之死地”;自爱之人虽爱惜生命,但却不因此而求生之厚,其以一种“自然”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生命,结果反而长生长寿。“自贵”与“自爱”的区分,凸显了老子主张以“自然”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生命的思想,这充分体现了老子自然主义的生命哲学。老子“自爱不自贵”这一生命观思想,十分具有辩证性。首先,“自爱”的思想主张,指出了生命本身的价值相比各种显名厚利更加重要,是更可亲爱的,这体现了老子生命本位主义的思想原则。生命本位主义的原则首先肯定了生命本身的价值,从而否定了人们“轻身”、“弃身”的错误思想倾向和做法。同时,老子通过指出了“益生”和“生生之厚”等做法的危害,要人们“不自贵”的思想主张,则体现了老子自然主义的生命观。而自然主义这一原则否定了另一极端的“贵生”的错误思想倾向和做法。相比“贵生”,“自爱不自贵”的命题更加辩证地表达了老子生命本位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生命哲学观。若将老子的生命观归为“贵生”,实际上降低了老子思想的辩证性与思维层次;因此,有必要改变将老子的生命观归为“贵生”的错误认识,而将其辩证地表达为“自爱不自贵”。三“有吾无身”的思想内涵为何相当多的学者会得出老子主张“贵生”的思想观点?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老子《道德经》的第十三章的误读所导致的。老子第十三章中说到: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讬]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寄]天下。(第十三章)22那些认为老子主张“贵生”的思想观点,多是摘引这章中的“贵大患若身”和“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两句作为例证。但是整体地理解此章则可知,老子在这里不是主张“贵身”,而在主张“无身”,与他们的结论恰恰相反。老子在此章中自己就对“贵大患若身”进行了解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的这句话表达了“有身为患本”的思想,其以为一切祸患的根基乃是“有身”,故此要求做到“无身”。老子自己的解释,表明“贵大患若身”意在表达“无身”,而不是“贵身”的思想。因此,那些认为“贵大患若身”是老子在表达“贵身”思想的观点,则是一点也不尊重老子自己对其自己思想的解释权。需要注意的是,老子这里“无身”的思想与前面所述老子要人“爱身”的思想“看起来”十分地矛盾。因此,恰当地解释老子的“无身”思想很关键。而理解老子“无身”思想的关键在于恰当地理解“为吾有身”的说法。此前的注家一直将“吾”理解为“我”,将之作为一般人的自谓,张舜徽先生则指出:“‘吾’,人君自谓也。此言人君所以惟大患为忧者,由于自私其身,今权位而恐失之耳。假若人君能不自私其生,复何祸患之足忧乎?及犹若也,见《经传释词》。”23张舜徽先生将“吾”解释为“人君自谓”,将“有身”解释为“自私其身”,十分契合老子的思想。因为从下文“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这句话可以看出,老子这章并不是针对众人而说,也是针对君主而言。因为可以“为天下”“讬天下”的人,只有君主,所以这里的“吾”并不是指众人,而是指君主。此前有注家将“有身”理解为“拥有身体”,但如此解释则会导致与其相反的“无身”变成“消灭身体”的意思,与老子要人“爱身”的思想不相协调。因此,“有身”应如张舜徽先生所指出那样,将其理解为“自私其身”,即“以身为有”、“自有其身”的意思,这样既与老子前面批评君主“自私其生”的思想相协调,又使“无身”的含义容易解释。故“无身”并不是要求君主去弃身,灭身,而是要君主不自贵此身,不自私其生,即“后其身”“外其身”的意思。理解了“无身”的思想,那么“贵大患若身”本身的含义就容易解释了,其是“得到尊贵与招致大患都在于自身”的意思,并没有表达“贵身”的思想。那为何很多注家将“贵大患若身”解释为“贵身”的思想?这是因为其要么直接错误地添字作释,要么先将“贵大患若身”归为“贵身若大患”倒装句式,再错误地添字作释。范应元曾说:“何谓贵大患若身者,犹言不轻大患如不轻此身也。傥轻患而不虑患,轻身而不修身,则自取危亡也。”24范应元就是直接在“身”字前添一“贵”字,从而得出老子要人“不轻大患如不轻此身”的观点。而蒋锡昌说:“‘贵大患若身?’犹谓贵身若大患,圣人重视吾身,一若吾人之重视大患也。”25蒋锡昌以为“贵大患若身”是“贵身若大患”的倒装句式,这本来也没有问题,但是其又在“大患”前添了一“贵”字,从而使“贵身若大患”变成“圣人重视吾身,一若吾人之重视大患”的意思。这两种解释都存在着错误地添字作释的做法,所以这样解释出来的思想并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本义。关于“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讬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一句,很多注家也经常错解此句,将其解读成“贵身”的思想。如吴澄说:“天子之尊,四海之富,皆以其身为天下者也。知道之人爱惜贵重此身,不肯以之为天下,宁不有天下而不轻用其身,夫惟如此,乃可以寄托以天下也。……老子之意善矣,而杨朱为我之学原于此。”26蒋锡昌说:“此数语乃倒文,正为当作‘故以身为天下贵者,则可以讬天下矣;以身为天下爱者,则可以寄天下矣’。‘以身为天下贵’,言圣人以身为天下最贵之物也。……‘以身为天下爱’,言圣人以身为天下最爱之物也。”25陈鼓应则解释为:“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付给他们;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付给他们。”27以上几位注家都以为这句话是在表达“贵身”的思想,然而这种解释与老子此章的整体主旨并不相合。因为此句前文老子一直在讲“无身”的思想,老子不可能在讲要君主“无身”的时候,突然反过来讲要君主“贵身”的思想,故这句话应是接着上句讲“无身”思想。若将其解释为“贵身”的思想,会使老子的思维变得逻辑混乱。相比之下,唐代陆希声对老子这段话的“无身”思想主旨解释得较恰当,其说道:“唯能贵用其身为天下,爱用其身为天下者,是贵爱天下,非贵爱其身也。夫如此,则得失不在己,忧患不为身。似可以大位寄托之,犹不敢使为之主,而况据而有之哉。此大道之行,公天下之意也。”28陆希声认为此句老子是要君主“贵用其身为天下”,而“非贵爱其身也”,的确较好地契合老子此章“无身”的思想主旨。但是陆氏的解释还有些小问题,如其“为天下”的解释还不太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精神,因为老子本人并不主张“为天下”,其第二十九章中说到:“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所以陆氏的解释这点上还未妥。相比陆氏,高亨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