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底壁分腭的起源和分布_第1页
上颌窦底壁分腭的起源和分布_第2页
上颌窦底壁分腭的起源和分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颌窦底壁分腭的起源和分布

上肢关节底壁的特征是上肢关节底壁的皮质骨突。这一结构首先由科学家奥克尔描述。这种结构类似于倾斜的双重弓,存在于上沟关节的底壁上,并将上沟关节的底壁分为两个或多个关节腔。近年来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方式对该结构进行了研究,他们有的通过直接观察,如观察关颅标本或在上颌窦开窗术中直接描述;有的通过放射学检查,如口腔全景片或CT间接研究。目前由于螺旋CT加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很多学者应用CT对这一结构进行了准确详细的研究[2~4],包括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位置、高度等。鉴于该解剖结构在种植牙的上颌窦提升术中有重要意义,很多学者报告了由于上颌窦分嵴的存在增加了上颌窦粘膜穿孔的风险[5~7],手术方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解剖结构的影响,因此本文就上颌窦底壁的分嵴起源,分类以及研究方法、情况和意义进行综述。1下颌窦分哌的发生及发展学者Underwood首先在1910年发现并描述了上颌窦底壁的分嵴,他认为该分嵴的形成跟牙齿的发生和萌出有关。上颌窦底壁经常形成三个不同的窦腔,前面一个小的窦腔位于上前磨牙区;相邻的中间一个窦腔比较大,位于上第一第二磨牙区;相邻的后面一个较小的窦腔位于第三磨牙区。这三个窦腔经常被骨嵴包绕,窦腔与窦腔之间可以形成独立的分嵴,并且与牙齿的发生和萌出的三个特殊阶段有关,在八个月到二岁的期间,由于乳磨牙的萌出形成了前面的窦腔;在五岁到十二岁期间,由于第一第二磨牙得萌出形成了中间的窦腔;在十六岁到三十岁期间,由于第三磨牙的萌出形成了后面的窦腔。窦腔以及分嵴的形成是由于随着牙齿萌出,位于牙根之间的上颌窦骨质缓慢下沉,形成窦腔;而不同牙齿之间由于不同时间萌出,位于其相邻之间的骨质部分就形成了上颌窦分嵴。Underwood阐述了上颌窦分嵴可能的发生以及来源,根据他的理论,上颌窦分嵴的位置跟牙齿的萌出位置相关,但不能解释其他位置以及类型的分嵴。1999年Krennmair等提出把上颌窦分嵴分成原发性分嵴和继发性分嵴,原发性分嵴根据Underwood的理论已经阐述,而继发性分嵴则由于部分上后牙的缺失,随之上颌窦发生不规则气化,之后在上颌窦底壁形成了继发性分嵴。也有其他的学者,他们把没有缺失上后牙的上颌窦分嵴称为原发性分嵴;但是当缺失部分或全部上后牙后,就称为继发性分嵴、或这两种分嵴的混合型。2下颌窦底壁的ct检测和定位1910年Underwood首先研究了上颌窦底壁的分嵴这一解剖结构,他通过45个头颅标本,在上颌窦平面剖开后直接观察上颌窦底壁。随着种植牙技术的发展,上颌窦提升术也成为一种研究上颌窦底壁分嵴的方法,1995年UIm等通过41例上颌窦提升术中观察上颌窦底壁分嵴的发生率,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放射学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快速准确的检查方法,也被许多学者用来研究上颌窦底壁的分嵴,Shibli等研究了1024例无牙颌患者的全景片,报告了上颌窦底壁分嵴的发生率。Lugmayr等研究了100例成人患者上颌窦的CT影像,分析了上颌窦底壁分嵴的形态和发生率。随着研究方法的深入,有学者通过综合应用各种研究方法来分析上颌窦底壁分嵴这一解剖结构。Krennmair等通过265例患者分析了上颌窦底壁分嵴的发生率,65例通过上颌窦提升术中观察,200例通过CT检查。Kasabah等综合应用全景片和CT影像分析来观察上颌窦底壁分嵴情况,也得出了全景片有较大的误诊率,在44.1%左右。最近由于CT和三维重建技术以及相应软件的发展,很多学者倾向于CT来对这结构作准确详细的研究,Velasquez-Plata等应用SIM/Plant软件系统分析了312例上颌窦的CT影像,精确的得出了有关上颌窦底壁分嵴的位置,高度等。同样Kim等也运用类似的软件系统分析了200例上颌窦的CT影像。3关于上颌骨分类的研究3.1下颌窦的发生率关于上颌窦分嵴发生率的研究情况,有的学者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有的学者以上颌窦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数据的差异也较大。1910年Underwood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得出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为66.7%;以上颌窦为研究对象,得出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为33.3%。同样2002年Velasquez-Plata等得出的发生率分别为32.7%和24%;2006年Kim等得出的发生率分别为38%和26.5%;2007年Gonzalez-Santana等得出的发生率分别为36.7%和25%。但是以上颌窦为研究对象进行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统计的学者较多,UIm等统计得出的结论为31.7%;Lugmayr等统计得出的结论为13%;Krennmair统计得出的结论为26.3%,Kasabah等统计得出的结论为35.3%;总之,以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的数值变化在21.6%到66.7%之间,以上颌窦为研究对象进行统计的数值变化在13%到35.3%之间。而且有学者研究后认为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跟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但是跟有无缺失上后牙存在关系。有学者统计了完全缺失上后牙跟部分缺失上后牙的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发现完全缺失上后牙的上颌窦分嵴的发生率高于部分缺失上后牙的,并且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根据学者Kim等的观点,这是因为完全缺失上后牙后,该区域的上颌窦可能形成了继发性分嵴。3.2下颌窦底壁的分布上颌窦分嵴位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比较复杂,难以描述。首先不同学者对上颌窦底壁有不同的分区方法,分区描述不同导致上颌窦分嵴的位置的描述也不尽相同。Underwood根据牙齿萌出的三个不同阶段把上颌窦分嵴的位置分为三个区域:前部为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相应的上颌窦底壁区域;中部为第一和第二磨牙牙根相应的上颌窦底壁区域;后部为第三磨牙牙根远中相应的上颌窦底壁区域,根据研究他发现最常见的上颌窦分嵴的位置位于后部。Krennmair等学者把上颌窦底壁分成另外三个区域:前部为前磨牙牙根所在区域,中部为第一磨牙牙根所在区域,后部在第二磨牙牙根所在区域,根据他们的研究,他们认为常见的上颌窦分嵴的位置位于前部多见。Velasquez-Plata等学者的分法为:前部为包括第二前磨牙牙根的近中和远中之间所在上颌窦底壁的区域;中部包括第二前磨牙远中和第二磨牙牙根之间所在上颌窦底壁的区域;后部包括第二磨牙牙根远中所在上颌窦底壁的区域,根据他们的研究认为上颌窦分嵴的位置多见位于中部。Gonzalez-Santana等学者通过划分两条直线上颌窦底壁前后之间的距离平分成三等份,因此得到三个区域,分别为前部、中部和后部,根据他们的研究上颌窦分嵴的位置多见位于中部。3.3下颌窦分蝽的平均高度UIm等在1995年提出上颌窦分嵴的高度大于2.5mm才认为存在分嵴,该原则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学者Underwood在1910年报告测得上颌窦分嵴的平均高度在6.4~12.7mm之间。Gonzalez-Santana等学者报告测得上颌窦分嵴的平均高度在2.5~6mm之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该分嵴为上颌窦底壁皮质骨突起,为一三维形态,因此须在该分嵴的内侧、正中以及外侧予以分别测量。Velasquez-Plata等学者测得该分嵴外侧的平均高度为3.5mm,正中的平均高度为5.9mm,内侧的平均高度为7.6mm;Kim等学者测得该分嵴外侧的平均高度为1.6mm,正中的平均高度为3.5mm,内侧的平均高度为5.5mm。而且目前有学者认为完全缺失上后牙的上颌窦分嵴的高度高于部分缺失上后牙的,并且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但是对于原发性分嵴和继发性分嵴的高度,不同的学者存在分歧。Kim等学者认为原发性的上颌窦分嵴高于继发性分嵴;Velasquez-Plata等学者认为继发性上颌窦分嵴高于原发性分嵴。4下颌窦侧壁东南角的解剖结构上颌窦分嵴在上颌窦形态以及解剖结构的研究中需引起注意,随着种植牙技术和上颌窦提升术的开展,该解剖位置在术前设计以及术中实施均有重要意义。由于该解剖位置的存在,使上颌窦侧壁开窗的位置以及施耐德氏膜提升均变得复杂,易造成膜穿孔和置入材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