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论语》十二章背诵全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学而)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朝_________________。”(里仁)闻道,夕死可矣子曰:“人而不仁,__________________?”(八佾yì)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背诵全文子曰:“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仁)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质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雍也)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bīn,然后君子子曰:“见贤______________________。”(里仁)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ĭng也背诵全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泰伯)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__。”(子罕)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曰:“譬如为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罕)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pì如平地,虽覆一篑kuì,进,吾往也背诵全文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曰:“_____________。”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_______________。”(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背诵全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fú《诗》?_____________”(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卫灵公)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课程目标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作者简介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duó”,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帝王最隆重的祭祀,祭祀天地、宗庙等)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作者简介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作者简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①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tiè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②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作者简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P127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P117作者简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④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作者简介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P2
作品简介《论语》体式:(1)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2)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3)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研读文本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P16敏:勤勉。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就: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使…匡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ɡōnɡ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P73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něi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P158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P84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P4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P29研读文本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P83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德。”(《孟子·公孙丑上》)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P173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P12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P159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P41初读文本闻道:得知真相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研读文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P44喻:知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P13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P42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P8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P63研读文本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P63研读文本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P122研读文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P82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泰伯)P8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P135曾子怎么看待“仁”?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P93研读文本为:堆积。篑:筐。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P93研读文本知:同“智”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有仇,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主张?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他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令人感激,人际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来临时,能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智者”为何“不惑”,“仁者”为何“不忧”,“勇者”为何“不惧”?请谈谈你的看法。“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P24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P137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P64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P118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P33研读文本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P117克:约束。复:归复。一日:一旦。归:称赞。由:依靠。目:细则。事:实践。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仁”从某个基本面上讲,是礼的内在化和自觉;礼显然不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但是礼是社会人生所必须的;拥有仁德,关键在自己,自己不追求,自己不努力,再好的目标也等于零。如何理解孔子关于“仁”的这一回答?礼仪的害处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它绝对相信自身的正确性,其二,它认为与智能、艺术创造力、活力,以及世间其他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相比,人们更需要的是正确的风度。然而,谁要是绝对的自信,那么这种自信本身就足以毁灭全部精神上的发展。伟大的精神力量几乎肯定会伴之以生硬的姿态和令人尴尬的举止。因此,当礼仪对生硬和令人尴尬的模样投以轻蔑时,它就会变成一股破坏力,可以毁灭所有同“礼仪”相联的人们。礼仪自身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因此,礼仪就会用它的举止把僵死的气息传播给不具有“礼仪”的人们,使许多原本富有生气的人也变得僵化起来。(罗素《论教育》)研读文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P156一言:一个字。行:实践。其:大概。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P156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P15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P88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孔子认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已”。“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关系,这段话与孔子的“仁”又有何关系?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P170研读文本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何莫:为什么不。夫:那。兴:指激发人的感情。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怨:指讽刺时政。迩:近。事:通“侍”,侍奉。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研读文本孔子说:“年轻人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从近处讲可以懂得怎样侍奉父母,从长远将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这句话可译为“从近处来说可以侍奉父母,从长远来说可以辅佐君王”。强调了“诗”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地位。充分说明孔子对“诗”的重视。如何理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一句?研读文本章节主要观点说理方法第一章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理论论证第二章礼、乐以仁为基础理论论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论论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论证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论证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对比、理论第七章以仁为己任,意志坚强理论论证第八章不半途而废,持之以恒比喻论证第九章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举例论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理论论证第11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论论证第12章《诗》的社会功用举例论证本文分别用哪些方法阐述了哪些观点?《论语》十二章第1、4、6章——君子与小人第2、7、9、10——论“仁”第3、8章——论“道”的学习第5、11章——修己与待人第12章——学习《诗》《礼》的重要性思考探究如何理解和评价孔子所说的《诗》可以“兴”“观”“群”“怨”?①“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经》的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兴”,是说《诗经》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联想,能影响人们的心灵,调动其内在情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系统架构设计师考试行业发展的关键趋势试题及答案
- 数据库优化技术与实践试题及答案
- 社会审计的必要性试题及答案
- 系统梳理税务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有效提升2025年税务师备考效率试题及答案
- 应对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战略试题及答案
- 母猪应激应对策略的试题及答案
- 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能力试题及答案
- 数据传输的延迟问题分析试题及答案
- 完善背景知识2025年公共营养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数学下册 【单元卷】单元测试-第四单元 (含答案)(苏教版)
- 大单元教学的概念及英语大单元教学
-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操作手册
- 工地三级安全教育考试试卷
- 反向开票政策解读课件
- 移动互联新发展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全一册
- 多联机施工组织方案
- 电子商务师中级题库
- 2023年住宿服务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 汽车租赁公司应急救援预案
- 矫形器装配工(四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