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辉唐墓出土的西汉小五币_第1页
河南卫辉唐墓出土的西汉小五币_第2页
河南卫辉唐墓出土的西汉小五币_第3页
河南卫辉唐墓出土的西汉小五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卫辉唐墓出土的西汉小五币

2006年8月至10月,为了协助河南省卫辉市大马墓地的建设,大学考古系对河南省卫辉市大马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对唐朝初的粮食和夫妇墓进行了清理。墓中挖掘出101个小五耳。小五铢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亦有发现,但多出在关中地区的汉墓之中,在隋唐墓中出现,此为首例。笔者拟在前人对小五铢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其形制、年代及性质进行初步考释。该批小五铢出土于河南省卫辉市大司马墓地06WDⅡM16。该墓为一座带天井的斜坡墓道壁画洞室墓,已被盗扰,共出的器物有镇墓兽、甲骑具俑、女侍俑、鼓吹俑、骑俑、武士俑、动物俑等陶俑组合及石灯、瓷罐、石刻等1,与中原地区北朝墓葬出土器物相似。另出有两方墓志,分属于墓主乞扶令和及其妻,墓志明确记载乞扶令和及其妻分别逝于大业六年(610年)和开皇八年(588年),下葬时间分别为大唐贞观元年(627年)与开皇九年(589年)。06WDⅡM16所出小五铢铜色泛黄,铸造精细,钱文清晰。郭径多在1.1厘米左右,钱重多在0.4-0.7克之间。笔者对这101枚钱币进行了观察,其中有98枚可辨钱文为“五铢”,另有3枚因锈蚀严重,无法辨认。据形制与钱文的不同,对98枚可辨钱文的小五铢分为A、B两型。A型,83枚。铸造精细,钱文清晰。郭径多为1.1厘米,钱重多在0.4-0.7克之间。“五”字交笔较直,“铢”字金字头呈小三角形,“朱”字上部均为方折。依据钱币形制不同,可将其分为三个亚型。Aa型,32枚。铸造精细,钱文清晰。面背肉好周郭。标本06WDⅡM16:101-3:保存完整,面背皆有内外郭。钱径1厘米,郭径1.1厘米,郭宽0.05厘米,郭厚0.1厘米,穿径0.4厘米,重0.6克(图一:3)。06WDⅡM16:101-8:保存完整,面背皆有内外郭。钱径1厘米,郭径1.1厘米。郭宽0.05厘米,郭厚0.1厘米,穿径0.4厘米,重0.5克(图一:6)。Ab型,36枚。铸造精细,钱文清晰。面有周郭无好郭,背肉好周郭,外郭较宽。标本06WDⅡM16:101-1:保存完整。钱径1厘米,郭径1.1厘米,郭宽0.05厘米,郭厚0.1厘米,穿径0.4厘米,重0.4克。钱背素面(图一:1)。06WDⅡM16:101-2:保存完整。钱径1厘米,郭径1.1厘米。郭宽0.05厘米,郭厚0.15厘米,穿径0.5厘米,重0.7克。钱背素面(图一:2)。Ac型,15枚。铸造精细,清晰。形制基本同于Ab型,但是外郭的一侧多有磨郭的痕迹。标本06WDⅡM16:101-4:保存完整。面背肉好周郭。钱径1厘米,郭径1.1厘米。郭宽0.05厘米,郭厚0.1厘米,穿径0.4厘米,重0.4克。外郭的一侧有磨郭痕迹,但并未将外郭完全磨去。钱背素面(图一:4)。06WDⅡM16:101-5:保存完整。面背肉好周郭。钱径1厘米,郭径1.1厘米。郭宽0.05厘米,郭厚0.1厘米,穿径0.4厘米,重0.4克。外郭的一侧有磨郭痕迹,钱背素面(图一:5)。B型,15枚。铸造精细,钱文清晰。郭径多为1.1厘米,重多为0.5克左右。“五”字交笔缓曲,“铢”字金字头呈小三角形,“朱”字仅剩一半,上部均为方折。据其形制的不同,可分为两个亚型。Ba型,10枚。铸造精细,钱文清晰。面有周郭无好郭,背肉好周郭。标本06WDⅡM16:101-10:保存完整。钱径1厘米,郭径1.1厘米。郭宽0.05厘米,郭厚0.1厘米,穿径0.5厘米,重0.5克(图一:7)。Bb型,5枚。磨郭五铢,形制钱文均与Ba型相同,但外郭的一侧多有被磨去的痕迹。小五铢,史无记载,用途不明。洪遵《泉志》谓为沈郎钱2,其后诸家多因之。饶登秩《钱说一得》及《善斋吉金录》3都认为是王莽铸钱4。丁福保著《古钱大辞典》亦标为王莽钱5。但在《历代古钱图说》中,丁福保又将其标为鸡目五铢,云:“《陈书·文帝纪》:天嘉中,改铸鸡目五铢,按此钱初铸及精小,即旧谱误为沈郎钱,近人属之王莽者是也。”6马定祥批注曰:“鸡目五铢,又有宣帝、王莽、冥钱三说,可暂与此说并存。”6从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所录诸家钱谱来看,小五铢铸行年代有宣帝、王莽、沈郎钱、陈文帝、魏武帝几种说法,关于其用途则有冥钱说与流通货币说两种。随着小五铢不断在汉代墓葬中出土7,尤其是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小五铢以及钱范的出土8,朱活先生最先提出小五铢的铸行不是在南北朝时代,也不是新莽铸币,而是西汉中期的铸币,可能铸于武帝时期,很可能与赤仄五铢有关的观点9。这种观点得到了钱币学界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大多数学者均认为小五铢始铸于西汉宣帝,是西汉时期专为皇家铸造的随葬冥币,历代钱谱所载皆不可信。那么大司马墓地乞扶令和墓所出小五铢是否就是西汉时期专为皇家所铸的随葬冥币?从钱币的形制及钱文来看,该批小五铢与西汉时期所铸小五铢极为相似。但细加比较,两者还是有较大的差异。西汉时期所铸小五铢,分大样小样两种,钱的特征有阔边、窄边、半星、横廓、决文等,整齐精美,文字明晰,多以大样为主,郭径多为1.2厘米左右,穿径0.5厘米,重0.7克左右。乞扶令和夫妻合葬墓所出小五铢虽也铸造精美,文字清晰,但是郭径多在1.1厘米,穿径多为0.4厘米,重多在0.4-0.5克之间,无论形制、重量均小于西汉时期小五铢。此外,Ac、Bb型小五铢均为磨郭五铢,外郭有明显的磨损痕迹,可以说明该种钱币是作为当时的流通货币使用的。从钱币出土单位来看,该批钱币出土于有明确纪年的唐墓之中,与其共出的器物,从风格来看,最早可至北周时期,依据考古学中的共存关系判断,该批小五铢的铸造年代也不应早至西汉;且该墓只出有这一种钱币,数量较多,应排除为墓主收藏之嫌。笔者认为该批钱币应该不同于以往考古发现的西汉小五铢,而应为南北朝时期的铸币。魏晋南北朝时期长达362年,其中只有西晋有短暂的统一,其余时间都处在分裂割据中。长期分裂的局面,造成了这一时期币制的混乱,每个地区、每个王朝都有不同的货币制度。官钱、私铸钱、大钱、小钱等名目繁多,质地不一。从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这时期是一个钱为主、帛为副的钱帛本位时代。钱币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而钱币自然是以铜钱为主,铜钱中又以形形色色的五铢钱为主。那乞伏令和墓中出土的小五铢究竟为何时何地的铸币呢?从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看,可能与小五铢相关的主要有“沈郎钱”与“鸡目、鹅眼钱”。这两种钱币在正史与历代钱谱著作中都有明确记载。沈郎钱相传为东晋沈充所铸,《晋书·食货志》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10唐诗中亦有关于沈郎钱的记载11。以后历代钱谱多将汉代小五铢认作沈郎钱,这已被后来的考古发现所否决。沈郎钱,历来只闻其名而未见其形,且其铸行时间短暂。其铸造年代距乞伏令和的卒年约有300年左右,“沈郎钱”作为沈充个人募款私铸的一种劣质币,其形制应不如乞伏令和墓中所出小五铢精致,且铸量少,流通时间短,不太可能在近300年之后仍被当作随葬品使用。所以笔者认为乞伏令和墓中所出小五铢不是史书所载之沈郎钱。“鹅眼”、“鸡目”最早见于《宋书》、《魏书》,《宋书·颜竣传》载:“景和元年,沈庆之启通私铸,由是钱货乱败,一千钱长不盈三寸,大小称此,谓之鹅眼钱。劣于此者,谓之綖环钱,入水不沉,随手破碎,市井不复料数,十万钱不盈一掬,斗米一万,商货不行。太宗初,唯禁鹅眼、綖环,其余皆通用。”12《魏书·食货志》:“延昌二年,徐州民俭,刺史启奏求行土钱,皆听权依旧用。谨寻不行之钱,律有明式,指谓鸡眼,环凿,更无余禁。”13《魏书·杨播传》又载:“时所用钱,人多私铸,稍就薄小,乃至风飘水浮,斗米几值一千。”14关于鹅眼、鸡目钱的铸行年代,历代钱币学家也有不同看法,有铸于梁朝说,也有认为是陈文帝天嘉五年(564年)。吴荣曾《鹅眼钱考辨》一文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结合起来,认为鹅眼钱的出现约在公元257年到316年之间,并且流通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15,笔者认为是可以相信的。由于鹅眼、鸡目钱形制薄小,铸造粗劣,它的流通往往会造成物价暴涨,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历来是各个政权所禁用的币种。乞扶令和墓中所出小五铢虽然也极为轻小,但铸造却较为精致,况且在各个政权都在禁用的情况下,鸡目、鹅眼钱是否能通行到隋代?而乞扶令和三朝为官,是否会使用官方屡禁的劣钱来随葬?这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乞扶令和墓中所出这批小五铢是否可称为“鸡目、鹅眼钱”,还有待商议。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古代墓葬历来有瘗埋铜钱的习俗,但所随葬之钱多是当时铸造与流通之币。乞扶令和及其妻郁久閭氏下葬年代分别为大唐贞观元年与隋大业九年。此时,隋五铢已经铸行,《隋书·食货志》载:“高祖既受周禅,以天下钱货轻重不等,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16《通典》亦云:“隋文帝开皇元年,以天下钱货轻重不一,乃更铸新钱,背面肉好,皆有周郭,文曰‘五铢’,而重如其文。每钱一千,重四斤二两。”17隋文帝为使币制统一,制订了相应的政策:“诏行新钱以后,前代旧钱,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及齐常平,所在勿用。以其贸易不止,四年,诏仍旧不禁者,县令夺半年禄。然百姓习用既久,犹不能绝。五年,诏又严其制。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18那么,在隋大业九年及唐贞观元年下葬的乞扶令和及其妻合葬墓中为何不见隋五铢,而以小五铢随葬呢?笔者认为,“大业以后,王纲弛紊,巨奸大猾,遂多私铸,钱转薄恶,初每千犹重二斤,后渐轻至一斤。或剪铁鍱、裁皮、糊纸以为钱,相杂用之。货贱物贵,以至于亡”19。这可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实际上,隋文帝虽屡屡统一币制,但仍不免有前朝钱币的流通及私铸的盛行,至大业年间,这一现象更为严重。笔者认为,乞扶令和墓中所出小五铢则可能为私铸的产物。私铸,历来是中国古代各个政权寻求解决的问题之一,但往往很难成功解决。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私铸盛行的时代,各政权虽采取不同方法来限制私铸,但往往毫无效果。另外,各政权也纷纷铸钱,造成了这一时期币制的极其混乱,甚至各地区间所使用的钱币也不尽相同,如《通典》载:“北齐神武霸政之初,犹用永安五铢。迁邺已后,百姓私铸,体制渐别,遂各以为名。有雍州青赤,梁州生厚、紧钱、吉钱,河阳生涩、天柱、赤牵之称。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神武乃收境内之铜及钱,仍依旧文更铸,流之四境。未几之间,渐复细薄,奸伪竞起。”20“文宣受东魏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其钱甚贵,而制造甚精。其钱未行,私铸已兴,一二年间,即有滥恶,虽杀戮不能止。乃令市增长铜价,由此利薄,私铸少止。至乾明、皇建之间,往往私铸。邺中用钱,有赤郭、青熟、细眉、赤生之异。河南所用,有轻薄铅锡之别。青、齐、徐、兖、梁、荆河等州,辈类各殊。武平以后,私铸转甚,或以生铁和铜,至于齐亡,卒不能禁。”21目前,钱币学界对于北朝铸币的认识也只限于对有具体年号的钱币的辨识,另有许多私铸币及文献未有明确记载的钱币,则还未能辨识。乞扶令和墓中所出小五铢,郭径多为1.1厘米左右,重不过0.4-0.6克之间,显然是一种减重货币,应是私铸所为,而非官方铸币。如果这一推断成立,那么,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