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州教学反思(6篇)_第1页
泊船瓜州教学反思(6篇)_第2页
泊船瓜州教学反思(6篇)_第3页
泊船瓜州教学反思(6篇)_第4页
泊船瓜州教学反思(6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泊船瓜州教学反思(6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大量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一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1、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王安石简介;南京春景的文章片段

1课时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幻灯片2)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出示幻灯片3)

3、剖题

(1)这首诗是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标注)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家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幻灯4)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毕竟是什么触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纵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由于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终通过体会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二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风景?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方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白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9、我们方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当怎样?(靠家近应当还)

11、用“靠家近应当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当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慨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聚,“明〞字更能突出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当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终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活力)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大量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方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十分急忙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它讲求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方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好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依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遇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大家!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三

1.教材说明

《泊船瓜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其次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中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好多古诗,他们能借助解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心。他们已积累了好多古诗。通过“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积累了王安石的《梅花》、《元日》、《书湖阴先生壁》等等,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通过看解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和古诗五读法等方法来学习古诗,感知诗词大意。

(3)通过意境的创设、反复诵读来体会深深地思乡情怀。

4、教学重难点

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

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的表达方法。

5.教学准备

(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王安石的资料,对他的基本状况、籍贯家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

(2)收集描写思乡的诗词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情,下面,我把教法学法融合在一起谈谈本课时采取的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法

苏藿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调、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通过板书再现地理分布,音乐渲染情境,导语创设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多种手段,创设各种学生乐于接收,能享受其间的情境,能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2、读悟教学法

小学语文教学必需在朗读中训练语言文字,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

3、想象法

(一)音乐导入,师生对诗

先播放音乐《思乡曲》,以“这表达的就是思乡的情感。歌曲能表达思乡的情感,诗词也可以〞导入师生对诗,再以过渡语“现在,我们继续这一思乡之旅,一起来学习北宋王安石创作的《泊船瓜洲》〞导入课题,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并释题意,确定泊字的读音。

这样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定格古诗教学的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重点品析

1.一读知诗意。

(1)出示诗题,简介。

①出示课题,透露“泊〞字的意思,明确“泊〞的读音为bo

②让学生结合预习资料说一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

(3)通过画地形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全诗的大意。

《课标》指出阅读古诗的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能够依据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此环节目的在于扫除字词障碍,大体把握诗意,为后面的细读诗词奠定基础。

(4)小结学习方法,教师板书:一读知诗意

2.二读品诗句

(1)读诗词前两句,分析“一水间〞“只隔〞,说明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表达诗人猛烈的思乡之情。

(2)读诗词后两句,通过讲解绿字的妙用,渗透王安石细心推敲的精神。

(3)捉住诗眼“又〞以及“何时还〞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思乡之情。

(4)通读全诗,小结学习方法:品诗句

通过挖掘全诗重点字词,使学生深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捉住诗眼深入剖析,借助诗眼凝练全诗情感的特点,帮助学生体会诗文感情。

3.三读悟诗情

请学生扮演王安石的角色,想象诗人所处的场景以及他的所见所感。

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在旁用语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的情境。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观测积累,对诗人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连贯起来创作出了一段段生动幽美的文字材料。这里运用了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气氛。美的配乐,美的讲解,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让学生开启想象的闸门,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诗词的画面中,变成诗人的角色,将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谐统一起来,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诗的意境、情蕴,产生情感的共鸣。

4四读熟吟诵

(1)带感情朗读,注意音调、停顿,读出节奏韵味。请学生展示朗读,教师进行评价。

(2)当堂练习背诵,

(3)指名学生背诵

(4)配乐全体背诵

结合想象与意境,欣赏、诵读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利于背诵,而且记忆深刻。

(三)总结

回想古诗四读法

渗透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古诗学习提供一种参考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风景?朗读一、二行诗。

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

方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白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其次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

“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

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方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当怎样?(*家近应当还)

11、用“*家近应当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

“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

“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

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

*家近,应当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

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慨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

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

(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聚,“明〞字更能突出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

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家近应当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终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

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

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活力)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大量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⑴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⑵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篇五

《泊船瓜洲》系人教版九册其次组“思乡〞主题古诗词篇目的第一篇,是北宋王安石作于1075年。该诗用蒙太奇手法描绘出几幅生动画面,诗句凝炼,意境幽美,字里行间透出浓浓的思归思乡情。一个“绿〞字让此诗曾获“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的赞誉。

五年级学生之于知晓诗面意义、领会诗含境界不是难事,难在“绿〞字深刻理解和真正领会诗人才离乡就思归的繁杂情感。

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理解感悟,用诗般方法教学,让课堂流淌浓郁的文化味,让学生受到古诗词文化的熏陶、感染,为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积淀一次颇有价值的学习之旅。

一、知识与技能

1、有韵味儿地朗读,并背诵诗文。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含义。3、领会“绿〞字的妙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咏中,形象感知诗的意境。

2、读中生疑,读中释疑,联系上下文,真正理解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诗文学习,学生加深理解“家乡美、家乡亲〞,并再次唤醒其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营造相称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去感知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诗人刚离乡就思归思乡的繁杂情感。

情境教学法、读问结合法。

一课时

1、思乡导入。同学们,“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他们中不少提笔留下佳作,譬如李白的《静夜思》。今天,让我们一起欣赏由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佳作《泊船瓜洲》。

2、走进。

(1)身世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宋朝文学家、政治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进士。曾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法。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公元1074年罢相,次年复任宰相;公元1076年再次罢相,退居江宁(今XX南京)半山园,封舒国公,不久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其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爽。所著《字说》、《钟山一日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等。

(2)解读。

引导学生认识到王安石:为官三十几载,权至宰相;宏伟抱负推行新法,政绩有声;仕途不顺两次罢相,新法终遭废弃;文如其人才华横溢,雄健清爽。

小结过渡:同学们,这首《泊船瓜洲》正是1075安年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的途中所写。让我们通过欣赏这首诗,领会他刚离乡就思乡的繁杂情感。

1、读出节奏: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2、读出韵律:

间:应读jiān,若读四声,则其次句的末字读一声,音调降度过大,读来别扭;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两音的朗读效果(本诗的格律属于七言仄起首句入韵式)。

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3、配图写诗:

师:诗中有画,会学的同学们,请你们用简笔画为《泊船瓜洲》配幅插图,并试着写几句散文诗,让画与诗辉映生趣。

1、“一〞字琢磨。

1075年二月,当时王安石其次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从京口渡江,抵达瓜洲。“一水间〞三字,形容舟行迅疾,顷刻就到。

2、“只〞、“数〞字琢磨。

设疑:“数重山〞之外的钟山近吗?那又为何是“只隔数重山〞呢?

言为心声,定是家在诗人心中,身在瓜洲,心在家乡,天涯若比邻,依依不舍回望钟山。

3、“绿〞字琢磨。

一个“绿〞字,令读者目睹:百草从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为诗句着上活力勃勃的底色;同时也为下句“思归〞埋下铺垫,由于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唐朝王维《送行》中“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又〞字琢磨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首诗写于1975年其次次出任宰相,奉诏进京。“春风〞一词,既是写实,又有政治寓意,即皇恩。宋神宗下诏恢复王安石的相位,说明他决心要把新法推行下去。对此,诗人感到欣喜。再次被重用,新法可能再被推行,所以是“又绿江南岸〞。

1、欣赏配乐视频朗读。2、集体、个人配乐朗读。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不同文体,阅读的目标、思维的方式和方法都有区别。〞曾祥芹教授将这种区别称之为“文体阅读差异〞。教学时,适合的音乐配以诗意般的画面,在反复吟咏中咀嚼品读,师生一道享受读,享受诗意般教学。于是整个教学流程从知人论世解诗题、读通读顺明诗意、字斟句酌悟诗情、情境朗读品整体四个环节进行。读通读顺明诗意时,我不落“用平淡文字翻译诗歌〞的教学旧窠,而是勉励、引导学生用现代散文诗进行创作式理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有学生如是写:

京口与瓜洲,就相距一条长江;

家乡钟山,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和煦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

明月呀,你可何时照我还?

如此,学生既明白诗意,又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训练。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和,学生兴趣盎然。古诗词用语凝炼、精警,具有很大的腾跃性。教学时,老师用语要简单、形象、生动,有韵味、富启发。譬如:王安石再次出任宰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