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与音乐史学的客观原则结合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书谈音乐史中的主观意识流_第1页
主体性与音乐史学的客观原则结合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书谈音乐史中的主观意识流_第2页
主体性与音乐史学的客观原则结合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书谈音乐史中的主观意识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体性与音乐史学的客观原则结合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书谈音乐史中的主观意识流

西方音乐已经被多次问,学习西方音乐的目的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西方音乐?中国人现在学习西方音乐有什么现实意义?在这个问题上,蔡良玉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理解:基于对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充分掌握,以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和多元视角了解世界和自己,自觉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为构建和谐的世界和和谐的社会服务。“充分掌握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蔡良玉老师看来就是指对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和传授,是对西方音乐史的学习。“以人文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多元的视角了解世界、认识自己,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人类优秀的音乐文化遗产,为建立和谐的世界与和谐的社会服务”在我看来是对西方音乐史的一种研究态度也是一种研究方法。现在音乐史学研究方法不外乎有以下几种:实证主义、风格批评、文化史方法以及音乐与社会学人、类学的联系。首先实证主义仍是音乐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其中包括档案研究、符号学、修辞学、手稿研究、结构学、图像学、音乐表演等等许多方面。它提供了我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依据,使读者认识到摆在自己面前的是有理可寻,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西方音乐史学中许多重要进展依然是用实证主义方法取得的。随着音乐档案研究、手稿研究、图像学等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音乐史的内容也不断被充实。例如1954年出版的《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布罗姆主编)第五版共有9卷,而到1980年的新版(萨迪主编)即第六版时,就扩充到20卷之多。但是,有学者对实证主义提出了异议。例如英国学者埃默里(walterEmery,1909-1974)和美国学者朗格指出对巴赫的研究现在需要的不仅仅是发现更多的事实——新的事实和对误传的纠正——且需更加注意对这些事实的解释。可见仅靠实证的方法还不能从根本上完成音乐史的研究。于是风格批评,文化史介入等方法并入西方音乐史研究的主流方向,它们与实证主义关系密切。风格批评是对音乐的表现方法和模式的研究。即从乐曲的形式、要素乃至气质等看某作曲家、某历史时期、某地区或某社会音乐特点。这些特点均受作曲者、历史、社会、地理及演出条件和习惯的制约。美国音乐史学家朗格曾经明确指出:“风格的向题也是社会学的问题。生活给予了艺术家什么,又从艺术家那里获得了什么,这并非没用的‘背景’材料,对历史学家说是非常本质的东西。”他的这一观点是值得重视的。文化史研究法要求史学家在音乐中找出特定文化的凝聚因素,朗格认为:“必须将音乐作品同它的创造者联系起来。……如果我们只停留在音乐上,我们才研究了问题的一半。”不管史学家在编纂史书时以什么方法为主导,音乐史都是由人来写的,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个人观点的参与,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史都是主客观相互并融的结晶。“历史的编纂不能意味着历史处于编纂者必须客观的领会和描写、连一点可能的余地都派出的对象,相反,没有作为主体的叙述者历史编纂就不可能,就不可能有历史编纂。”如果音乐史只是单纯的将实证主义的东西进行累积,或只描述音乐作品,将音乐发生史和当时历史、文化的相关“事件”罗列,就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音乐历史。史学家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他们相互联系(澄清和说明音乐与社会相互联系、互为起源)起来,将自己的思维参与进历史的进行,换句话说是对客观事实进行的主观性描述。客观史实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改变的,因此一本音乐史的“好与坏”就需要看作者主观参与的成功与否。那么,在历史编纂中都有哪些主观性参与呢?德国音乐学家埃格布雷希特的《西方音乐》一书是作者从主体性出发,向传统音乐史学的客观原则挑战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体验、理解音乐史是主体性的过程,强调主观参与的重要性。在此就结合他对音乐学的理解谈谈音乐史中的主观意识流。1.历史注释学的主体性——编纂历史作为作者的“我”和阅读历史读者的“我”——出发的音乐史的“理解”。前面说过单纯实证主义的失败在于不能对历史事实的存在进行解释,“只有我们思考和叙述历史的时候”,历史才存在。音乐史的内容具体指什么?作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我是编纂历史的人,通过我历史被经历了,我生活在历史中——就像在一座尽管从未完工却邀请人们进入的房屋里,不是无人住的博物馆,也不是以前有人住过的老房子,而是一座现实不时髦却明亮和适于居住的房屋,读者在其中,自己在历史之中,能够找到历史之家。”从历史编纂学来看,编年史资料和当时人们留下的记载并非历史本身,而是历史事实、属于历史的“残余”。他们同资料、记载一起成为史学研究的前提。而史学的方法是对历史事实进行反思,得到对历史的认识,这才是史学所寻求的——通过反思历史而获得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历史上有过什么”的层次上。音乐史应该是研究以往时代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可理解行为的一门学科。2.音乐史的对象是音乐作品,音乐史的理解主要基于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之上。音乐史要从认识音乐作品的结构和内容上来写。欧洲音乐结构的本质性标志是:记谱法、和声、曲式——是音乐理性的本质,不容我们忽视。另一方面,西方音乐中也有欧洲以外文化里极为重要和能与之相比的特征:自然生成的声音形成、无书面(口头)的流传、祭礼功能、神话、巫术、医疗和象征的想象、祭祀和冥想的行为模式等等,都同理性极少相关或根本无关。理性文化特征不应是全部音乐史中优越感的代言。还有音乐存在相对于理性的另一方面是情感——情感和感受、激情和情绪——不折不扣的非理性。为了驾驭这种现象,作者提到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将理性化的感情和感情化的理性,将其融入到西方音乐中,使主观能动性在书中的体现。3.作者需要对音乐史的内容做出选择,并权衡对其强调和探讨的需要。作者不可能对博大精深的历史中的每个时期都有深入性的研究;在历史撰写时也没必要把所知道的事全部写下来,一切似乎不全是同等重要的(让读者分不清孰轻孰重);也必须考虑到谁是最终面对的读者。这就要求作者进行有意识的舍弃、挑选。但是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如何权衡和探讨?就要依仗作者的主观意识,也是本书的特色之处。西方音乐史上一些重要章节未被收入书中,例如:几乎没有谈到十八世纪后德语地区以外的音乐和作曲家;基本上没有论及中世纪以后的宗教音乐体裁。而中世纪各时期的章节是西方音乐史学以来难得见到的精彩章节(作者的学术重点在于中世纪的多声部音乐理论和德国的巴洛克音乐,当然他的学术视野决不仅限于此)。因为每一位音乐史学家的学识毕竟有限,很难在所有学术课程上达到理解。所以在每个人的音乐史中必定有些章节体现作者的“理解”,有些则处于理解的边缘,无一例外。“使读者了解我自己所做、已成为我内心的东西,从多年来自己与历史时间打交道体验了的地方,来决定本书的对象和重点取舍,所有其他东西都处于边缘或谨慎的被提到或舍弃。”这个选择过程极端主观,但并非任意,最终通过作者转交给读者。通过对艾格布雷希特《西方音乐》一书的初步解读,我们可以冷静地从传统方式的信条(严格客观)中走出一步,接受音乐史中的主观介入。更加理解音乐史学中主观意识流存在的必然性,作为学生的我们需要也必须认识到:没有所谓的“一书走天下”。我们在学院学习,经常接触的是被称为“经典”的著述,但真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没必要找到一本“经典”抱一辈子,因为“经典”也是相对的,是可能跟随时代变换的。书的选择很重要,如果只是等待,吃别人嚼过的馍,那么学者找到一本经典,用一、二年翻译,再等若干年出版,最后书印出了,可能又已过时。我们应该在提高自身语言能力(包括汉语和陌生语言,如古代汉语、外语)的基础上博览群书,包括身边的杂志、期刊以及人文、历史学科有关书籍,丰富个人的学识,活跃思维。在选择读物时,可以先对其作者的学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