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纲要上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任务—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问题驱动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借助地图、文献史料等,创建学习任务和问题,以探究问题来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中,提升历史的核心素养,增强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这是一种可操作性强,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诱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背景分析(一)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的第13课,教材内容分“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三部分,其中涉及到的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衔接紧密,涉及到的清朝前中期的危机又与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息息相关。(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对本课的部分知识已有所掌握,通过初中的学习,也初步具备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有较高的求知欲,在本课的教学中,采取“任务—探究”的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效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通过地图和表格,概括清朝康雍乾时期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所采取的措施,增强时空观念。(素养目标:时空观念)2.借助史料研读和问题驱动,探究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强化和危机初显的表现等问题,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素养目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史料研读,把握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辨证地认识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水平。(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4.通过认识康乾时期的鼎盛局面、了解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范围,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思考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带来的启示,学会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等,激发家国情怀。(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和疆域奠定的措施。教学难点1.辨证地认识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2.康乾盛世下的危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二)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探究法、问题驱动法、史料研读板书设计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总览:时代全貌一、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聚焦:盛中显衰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三、清朝前中期的危机望远:以史为鉴四、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的启示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通过陈旭麓的一段文字材料导入:与前代相比,康乾之时确实有一种盛世气象。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之后,整整100多年是休养生息的承平时期。但是,如果说汉唐盛世曾经是阳春天气的话,那么康乾盛世不过是晚秋晴日。教师:这是陈旭麓先生对清朝前中期的印象,那你对这个历史阶段的印象又是怎样的呢?课前发布导学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一,展示部分学生课前所写内容,并作点评。任务一:概述你对清朝前中期的印象谈一谈:用一个词形容你印象中清朝前中期是什么样的,并说出史实依据。形容:史实依据:课前完成任务一。本课的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8课、第20课已有所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学习基础。任务一由学生于课前完成,教师课前收上来,检验学生初中该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能形成全面系统的理解;设计用一个词来形容并说出史实依据,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概括并形成整体认知的能力、论从史出的能力。一、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材料1、2,完成任务二。任务二:概括清朝前中期的时代特征材料1: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细,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一半流入中国……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上海社科院周武《论康乾盛世》问题: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信息一:信息二:信息三:2.反映了清朝前中期怎样的时代特征?材料2:清朝乾隆至嘉庆年间农民起义形势图(该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填充图册》,星球地图出版社,2019年6月第二版,第42页)问题:1.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哪些信息?信息一:信息二:2.反映了清朝前中期怎样的时代特征?研读材料1、2,提取信息,思考回答任务二的问题。让学生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培养学生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教师:利用时空定位,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地图和表格,梳理清朝为巩固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采取的措施,概括清前期边疆治理的方式和特点。任务三:探究清朝前中期疆域的开拓和巩固清朝疆域图1820年(该图出自《中外历史纲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一版,第85页)具体史实东南东北西北西南中央方式:设置机构;任命官员;武力平叛;册封;颁布法律文件等特点: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因地制宜(方式灵活多样)。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和清朝疆域图,明确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范围;指导学生对比两幅地图,思考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理解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清朝疆域图(18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过渡:伴随着疆域的开拓和巩固,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显得更为必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示学生思考奏折制度之后官员和皇帝联系的变化、上奏的官员身份、上奏的内容类别,进而认识奏折制度的特点和作用等。任务四:探究清朝前中期君主专制的强化①奏折制度思考:奏折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特点:迅速、机密材料3: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整理时间内容康熙三十七年六月苏州织造李煦奏报夏季雨足米价如常折康熙四十三年四月十九日安徽巡抚刘光美奏闻地方情形事折康熙四十三年十月十三日监管巡盐御史曹寅奏报禁革浮费折康熙四十四年工部尚书王鸿绪奏陈顺天乡试主考不公主考舆论不服情形案折康熙四十八年十一月江宁织造曹寅奏报熊赐履家产及生活情况折

思考:奏折制度有什么作用?作用:便于皇帝直接、广泛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②设立军机处“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D)“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B.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C.与皇帝“共治国事”D.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材料4:军机处只有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两层;每日奏折皆于当天办完。紧急事当时交下,随撰随进;军机值庐,不准任何人窥探打听。——摘编自赵奇《军机处—清王朝中央秘书处》思考:军机处的职责、特点、作用职责: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特点:简、速、密作用: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君主专制③大兴文字狱材料5:(清代文字狱)持续时间之长,文网之密,案件之多,打击面之广,罗织罪名之阴毒,手段之狠,都是超越前代的。——摘编自胡奇光《中国文祸史》材料6:根据《清代文字狱档》整理思考:文字狱的实质实质:君主专制强化推动思想文化控制愈加严密材料7: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帝王的辅弼之臣),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墩》积极:促成政局稳定,巩固国家统一;消极:违背历史潮流,阻碍社会进步。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并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对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部入侵、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之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其消极作用愈加凸显。一方面导致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更加严密,八股取士、文字狱严重束缚了思想;另一方面,其作为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即将崩溃的旧的经济基础,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总的来说,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阅读课本内容,在地图上标注四个方位,并在表格中概括具体措施,思考回答问题。研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回答问题。阅读材料,思考讨论,形成辨证的认识。让学生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水平,学会辨证、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三、清朝前中期的危机任务五:探究清朝前中期危机的初显①内:人口压力与社会动乱②外: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材料9:据梁仲芳《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绘制年度人口数人均田数(亩)顺治12年(1655)1403万康熙50年(1711)2462万雍正12年(1734)2736万乾隆18年(1753)10275万乾隆31年(1766)20809材料10:“毕如蝙蝠,身不动摇,惟吸所过虫蚁。福如狼虎,虽人不免。陈如鼠蠢,钻六蚀物,人不知之”。(注:毕、福、陈三人分别为湖广总督、湖北巡抚、湖北布政使)——昭连《啸亭杂录·湖北谣》我们说康乾时代“为前代所不及,这是就历史的纵向比较而言的。……如果把乾隆朝取得的成绩作横向的考察,即放到当时世界范围中,与欧美国家相比较,那就会呈现出另一幅黯然失色的图景”。——戴逸《论乾隆》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和利用坐标轴,分析统治危机初显的原因和表现,并进行总结:即使从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康乾盛世的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从世界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研读材料,思考清朝前中期内部危机出现的原因,构建示意图。阅读材料和课本,结合坐标轴,讨论并概括。借助材料,构建示意图,使学生明晰清朝前中期内部危机出现的原因。通过横向对比,使学生学会进行中外关联,把中国历史置身于全球视野当中去审视,同时也为第五单元学习近代中国的危机作了铺垫,实现了单元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四、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的启示任务六: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的启示材料11:课本第8687页“问题与探究”中的材料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摘编自2018年1月5日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启示:居安思危、坚持开放、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思考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带来的启示。通过感悟清朝前中期盛中显衰带来的启示,使学生懂得以史为鉴,自觉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课堂演练课堂演练1.《大清一统志》,是清朝官修地理总志。从康熙到乾隆,先后三次纂修。它测绘、制作青海、西藏、新疆地区的地图,编写《西域图志》等边区的图书,并动员各省官员收集、整理、上交有关所需的资料。这主要反映了清代(D)A.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B.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C.测绘制作地图水平特别高D.政府致力于巩固统一局面2.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里写道:“浙省宁波虽有海关,与广省迥异。且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若不立法杜绝,恐将来到浙者众,宁波又成一洋船市集之所,内地海疆紧要。”这份上谕说明当时(C)A.粤海关一口贸易体制已确立 B.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C.对外贸易以政权安全为前提 D.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完成当堂练习。对学生进行及时检测。课后作业1.用一个词形容你印象中清朝前中期是什么样的,并说出史实依据2.绘制地图,并在地图上配上相应文字,整理历代疆域开拓和巩固的措施完成课后作业。课后作业1和课前任务一的题目一样,通过前后对比,可以看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