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修订_第1页
专题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修订_第2页
专题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修订_第3页
专题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修订_第4页
专题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修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思潮民族社会主义思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思潮一.民主社会主义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二)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区别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由来和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潮,通常主要指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奉行的思想体系的总称。它是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中影响最大的社会主义流派和改良主义思潮。1.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在1844—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法国一个以赖德律—洛兰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党和另一个以路易—勃朗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党合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以“社会民主党”命名的政党。这个党主张实行民主和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参加这个政党的人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于是就有了社会民主主义这样一个名称。2.19世纪中后期,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共产主义基本上是一致的。第一国际所属的各国工人阶级政党一般都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有时也自称为社会民主主义者。1889年,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在恩格斯的指导下成立了第二国际,共同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3.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国际内部的修正主义赋予了民主社会主义特定内容。在19世纪下半叶,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大批〝工人贵族〞,为改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社会土壤。同时自第一国际以来,工人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思潮,如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和聚集,为改良主义的“兴盛”提供了思想渊源。因此第二国际在“如何取得政权”的问题上改良主义泛滥起来。1895年恩格斯逝世以后,改良主义思潮甚嚣尘上,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分裂。4.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多数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公开支持本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外作战,彻底抛弃了国际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右翼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批判和斗争,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走上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至此,民主社会主义进入了与科学共产主义在思想上尖锐对立,组织上严重分裂的时期。5.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国际无产阶级左派的力量得到加强,迫切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共产党国际,又称第三国际。1920年,共产国际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加入条件,规定凡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必须改名共产党,必须修改“旧的社会民主主义纲领”,必须让人们明确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的区别。6.原第二国际右翼在瑞士的伯尔尼召开代表会议决定恢复第二国际,即“伯尔尼国际”;原第二国际中派的13个社会党和组织在维也纳召开会议,另行成立了“维也纳国际”。由于它自称站在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之间的立场,所以又称为“第二半国际”。7.1923年5月,“伯尔尼国际”与“维也纳国际”在德国汉堡召开合并大会,成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从此,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就成为国际和各国工人运动两党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派别,民主社会主义成了修正主义、改良主义的同义语。1940年,德国法西斯军队占领了布鲁塞尔,“社会主义工人国际”总部被查封,国际被迫停止活动,事实上宣告解体。8.二战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的组织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一些国家的社会党还单独执政或联合执政,民主社会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9.1951年6月至7月,来自34个国家社会党的106名代表聚集在德国法兰克福,成立了社会党国际,并通过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的原则声明﹝又称《法兰克福声明》﹞和社会党国际章程。社会党国际继承了社会主义工人国际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公开成为社会党国际各成员党的纲领和旗帜。10.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通过了《歌德斯堡纲领》,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大框架搭建完成,理论形态趋于成熟和稳定。社会党国际的成立和一系列政策主张标志着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1.在社会党国际及其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影响下,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为本国政治舞台上颇具影响的重要政党和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政治力量。如瑞典的社会民主党先后执政50多年,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挪威、瑞士、西班牙等国的社会民主党断断续续执政三四十年。(二)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一,在指导思想上,民主社会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与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根本独立。社会党国际认为,民主社会主义首先表现在思想上的民主,因此,民主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多元的,不以任何单一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党的思想理论基础。它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不再是工人的精神领袖,但它又不愿意放弃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因此,在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混杂着马克思主义、古典哲学、人道主义、伯恩施坦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学说等多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已经被放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成为多元中的一元。科学社会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远大目标,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从本质上看,民主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属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庞杂思想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属于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两者世界观有着根本性、原则性区别。第二,在政治主张上,民主社会主义坚持资产阶级的阶级调和民主观和社会改良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和暴力革命论尖锐对立。

民主社会主义推崇阶级调和,沉迷于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是各个阶级的“公共事物管理委员会”,否认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这个“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的必要性,主张通过社会改良、议会斗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统治阶级的民主,统治阶级享有民主以及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是民主的实质内容;“现代国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第三,在经济政策上,民主社会主义坚持私有制主导下的混合所有制、工人参与管理和社会福利政策,与科学社会主义坚持的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等经济政策根本不同。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建立以私有制为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它认为,实行“混合体制”,国有和私有两种所有制的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和相互竞争,即能防止私人垄断产生的不公正,又能防止国家垄断带来的僵化和集权。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共产党和进步知识分子在考察当代资本主义弊病、分析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弊端基础上,探索、认识社会主义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上,西方马克思主义突出强调“人”、“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历史观上,反对历史决定论和经济基础决定论等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革命观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用“总体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总体专政”,即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对资本主义进行全面的整体改革,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单纯的“暴力革命”在西欧已经不适应了。在社会主义观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基于人性理论,设计了种种符合“人性”的社会主义模式。如弗洛姆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马尔库塞“总体性社会主义”,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社会主义等。乔治·卢卡奇(1885-1971)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1919-1929年的十年是卢卡奇开创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时期,由于这十年卢卡奇主要在维也纳活动,因此也可以称作“维也纳时期”。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各国的无产阶级,匈牙利也于1918年10月暴发了无产阶级的武装革命,并于1918年11月成立了匈牙利共产党。卢卡奇于1918年12月加入匈牙利共产党,并投身革命。1919年3月成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卢卡奇出任主管文化和教育的人民委员。同年8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推翻,革命宣告失败,卢卡奇同许多政治流亡者一样,移居维也纳。在维也纳期间,卢卡奇曾主办和领导左派刊物《共产主义》,但是,对他而言,这一时期最大的事件是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的问世。(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卢卡奇早期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一书中,该书是他对亲自参加了欧洲革命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为什么马克思所预言的无产阶级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俄国取得胜利、而欧洲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反而没有成功,卢卡奇认为原因不在于客观条件的缺乏,而在于主观心理上的准备不足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不成熟,在于第二国际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的自然主义、实证主义和机械宿命论倾向。因此,革命的首要任务就在于“恢复”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重建”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学说,“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卢卡奇在此书中以物化、总体性、阶级意识、主客体的统一等范畴所表述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获得了许多人的赞同与信奉,成为一些理论家反对正统马克思主义中的机械论、宿命论和经济决定论等错误倾向的重要理论立场。

卡尔•柯尔施(1886——1961)德国理论家、政治活动家

与卢卡奇一样,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柯尔施的思想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尤其是黑格尔的影响。因此,他在一些基本见解上与卢卡奇比较接近。区别在于:卢卡奇终其一生报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烈信念,在晚年还提出了“复兴马克思主义”的口号,柯尔施则从1926年被德国共产党开除后,思想日益消沉,晚年实际上已脱离马克思主义。

1930年,柯尔施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哲学》,并在书后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一文,对列宁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公开的批评。把“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列宁主义的对立看作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支持者认为卢卡奇和柯尔施重新确立了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道主义和主观能动性等内容。(二)葛兰西进一步推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葛兰西(1891~1937),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

一战结束后,意大利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工人和农民决心要走“俄国人道路”。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成立。葛兰西是党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5月,葛兰西作为意共代表当选为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书记。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意大利夺取了国家政权。葛兰西受共产国际委派回国领导意共开展反法西斯斗争。1926年11月不幸被捕。狱中写下32本《狱中札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书中,葛兰西分析了西欧国家不同于革命前俄国的特征,得出俄国革命的运动战在西欧不具有可行性,西欧只能搞阵地战的结论,强调主观革命、人的能动性和意识形态领导权问题的重要性。(三)20世纪40—60年代,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引领下,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成熟时期法兰克福学派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影响最大一个流派。因其活动中心在德国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市而得名。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观点,反映了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不满情绪,法兰克福学派对资本主义的多方面的考察和分析,表现了一种积极的批判精神。

首先,从理性主义出发,从道义上对法西斯“独裁国家”进行了批判;其次,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病态;再次,考察了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后果,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对人民统治的特征。

马尔库塞(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依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依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面人。他试图在弗洛依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

《单向度的人》(1964年)是马尔库塞的一部读者最为广泛的著作。这部著作的基本思想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个人已丧失了合理地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这种能力的人。马尔库塞用“单向度”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各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去的“第二向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即把现存的世界同哲学的准则所揭示的真实世界相对照的习惯。哲学的准则能使我们理解自由、美、理性、生活享受等等的真正性质。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弗洛姆被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逃避自由》是弗洛姆的代表著作之一,该书基本上反映了他的人格思想。

他在《逃避自由》(1941)一书中提出,古代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所以现代社会的人要逃避自由,以寻求更为安全的生存社会。在弗洛姆看来,如果我们不了解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不能理解相应的心理现象和这个民族的人格结构特征。“自我”是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它倡导个体的独立自由,以至使人们不在那么安分守己了。但人们并没有从赖以生存的、习惯化了的、稳定不变的社会意识或心理中解脱出来,“多元”的或快速的社会变化使他们在心理上渴望自由,但这种渴望又不能与行动一致起来,或不能得到将其外化的手段或方法。这种自由的内容还没有得到强有力的文化指导。也就是说,人们的心理深层结构和愿望之间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使得人们在现阶段不得不逃避自由。

弗洛姆最流行的一本国际畅销书是<爱的艺术>,初版于1956年,重申<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等弗洛姆其他许多重要著作坚持的人本主义思想,并予以发展和作出新的诠释。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哈贝马斯(1929~),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哈贝马斯认为知识的产生根源于人类的三种旨趣(利益),相应也有三类知识,否认历史一解释知识、经验一分析知识和技术控制旨趣的统治地位,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为了克服动机危机和信任危机,批判理论必须重视互动过程和沟通过程,只有通过沟通行动才有可能把人类从被统治中解放出来。哈贝马斯的知识旨趣说、技术统治论和沟通行动论等学说,作为综合的社会批判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著述丰富,迄今有数十部著作问世,由于思想庞杂而深刻,体系宏大而完备,哈贝马斯被公认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甚至被誉为“当代的黑格尔”,在西方学术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让·保罗·萨特(1905一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1943年秋,其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萨特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并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所谓“自在的存在”,是指超出意识之外的东西,相当于一般所说的事物和人的未知之根源与本质,这种本质是“超现象的”,掩蔽在深处的东西。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它是真正的存在,同时却又是一种虚无。因为它是自由的,不确定的。因此它使“现在”永远成为对自我的否定和不满足,就此成为虚无。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即是把纯粹的主观性,即自为,当作人的基本存在;把它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因此“人的存在”或者说“纯粹主观性”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和本原。人的存在被认为是第一性的。基于此,对于人的存在及本质问题,萨特一反“本质先于存在”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

50、60年代,萨特试图改变存在主义哲学的这一方向,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以求用马克思主义来改造存在主义,使存在主义成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因而,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萨特建立起了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萨特大量地阅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一度被马克思思想的博大精深所征服,并时常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在《辩证理性批判》等著作中,萨特把个体的人放置到历史发展和社会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但由于他的基本立场是存在主义的,所以他不可能在这种考察中形成正确的结论,即不可能在历史的进步中找到人的全面解放的道路。当然,萨特提出了历史总体化的构想,认为在人的实践中包含着历史的总体化。但是,萨特认为历史的总体化同时又是人的异化,所谓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非是历史的总体化和人的异化无限循环的空间。因而,当萨特谈论历史的总体化时,他是一个乌托邦的浪漫主义者;当他思考人的异化时,他又是一个苦闷的悲观主义者。而且,陷入这种二难困境本身也是一种痛苦,也是存在主义精神的体现。法国哲学教授让·吕克·南希最近在《世界报》上著文说,萨特是个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的两面神:没有一个哲学家象他那样在文学海洋中游弋,也没有一个文学家象他那样大举进行哲学操练;我们无法理解,逻辑思辩和形象推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笔下毫无妨碍地非常清晰地表现出来。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二十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恶心》、短篇集《墙》、长篇《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1980年4月萨特在巴黎逝世;法国总统德斯坦说,萨特的逝世,“就好像我们这个时代陨落了一颗明亮的智慧之星那样”。(四)70年代后,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走向了衰落和分化。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代表人物相继去世,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有所衰减。另一方面,60年代末期风靡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青年学生造反运动已经烟消云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重新步入和平、稳定、持续发展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受到了一定限制。日益衰落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改变过去一味的哲学思辩的传统,开始向经济、政治等领域拓展,密切关注生态、妇女、种族等全球性问题。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又称绿色的社会主义)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发达国家绿党的思想体系,在此90年代逐渐成为一个异军崛起的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人类生态问题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变地越来越严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态危机”。从6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的有识之士纷纷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游行示威签名抗议,要求政府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制定有效措施遏制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绿色行动”、“地球之友”、“世界卫生”等各类生态组织也应运而生。在一些国家,生态组织迅速政治化、政党化,很快演变为党派力量即“绿党”。而且各国的绿党力量发展都很快,一些国家的绿党介入政坛,成为本国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政治主张第一,在政治观点上,生态社会主义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认为生产关系、阶级关系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剥削的根源,经济、社会和政治剥削导致生态剥削和破坏;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者是挽救全球生态危机、主宰未来社会变革的主角;主张建立一个绿色的、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实现社会公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认为资本主义持续地削弱生态系统,制造社会不公正,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是破坏生态环境的根本原因,只有废除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公正,才能解除全球生态危机,社会公正必须成为一切红绿联盟的共同基础。第二,哲学理论观点上,生态社会主义自称其哲学原理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类中心论的新价值观之上。其内容包括:一是主张生产的目的首先应当满足社会众人的需要,即把人放在物之上,而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要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个人充分发展的权利;二是主张尊重个人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权利,使生活丰富多彩;三是反对官僚主义组织形式,支持实行直接民主;四是反对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要求使劳动成为“人自由发展的阶段”,拒绝把劳动仅仅作为生存手段。第三,在国际问题上的观点。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世界,当今生态危机全球化,没有国界,保护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和共同利益,应该同舟共济,联合起来,治理地球环境,造福自己及后代。(二)生态社会主义的评价生态社会主义以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宗旨,把社会主义归结为生态问题的解决,但不主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消除工业污染所造成的生态破坏,避免核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后果,同时也经常组织一些抗议行动,反对发达国家破坏环境的行为。但是,它完全抛开了社会的经济关系,以为解决了生态问题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这显然是把社会主义简单化了。这种社会主义根本不可能超越资本主义的范围,因而是不现实的和不科学的。民族社会主义思潮民族社会主义兴起的原因民族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民族社会主义理论特征和实践探索

1.东南亚民族社会主义

2.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

3.非洲民族社会主义

4.拉丁美洲民族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的评价

民族社会主义,又称第三世界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流派和运动。它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构成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三分天下的局面。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亚非拉地区先后有49个民族独立国家作出“社会主义选择”,进行“社会主义实验”,“其中亚洲10国,非洲24国,拉丁美洲15国”。—黄宗良主编:《世界社会主义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把手58页。(一)民族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从亚非拉民族国家内部看:

其一,几个世纪以来,亚非拉殖民地附属国深受西方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剥削、压迫和掠夺之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资本主义与殖民主义是同一语。因此,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也必然带有反对资本主义的特征。而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替代物,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所以,在情感上对殖民主义的憎恨发展成了对资本主义的“厌恶”和对社会主义的“好感”。这是选择社会主义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

其二,战后亚非拉国家虽然从过去殖民地附属国变成了主权独立的国家,但不平等、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许多国家独立后仍然受国际垄断垄断主义的控制,经济、政治独立和国家主权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再加上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和掠夺,经济结构畸形,经济落后,社会贫穷,新兴独立国家的社会稳定、政局稳定面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认为选择社会主义,既可以防范国际资本的渗透、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独立,又可以更迅速地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问题。

其三,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历史中,社会结构畸形发展。部族、民族、种族、宗教、教派、阶级、阶层等社会分层和社会关系异常复杂,矛盾重重。再加上国外势力的干涉、渗透和利用,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冲突不断。为了缓和部族、民族、种族、宗教、教派、阶级、阶层等矛盾,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打起了社会主义的旗帜宣扬社会主义与宗教教义是统一的。社会主义主张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平等原则,体现了不同人群的共同利益,成为共同的目标。其四,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殖民统治,近代工业不发达,社会化生产水平落后,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工人阶级,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还没有觉醒,还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政党也没有建立,工人阶级不能担当起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使命;而作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民族主义政党,打起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旗帜,但独立建国后又不能走宗主国的资本主义道路,因此,走上一条“特殊”的道路,即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外部环境看:

一方面,20世纪50年代前后,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凯歌高奏,对亚非拉国家有重要的吸引力。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在独立后,纷纷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美苏争霸的“冷战”就露出端倪,苏联为了同美国争夺第三世界国家,输出革命,而亚非拉国家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又极端需要军事﹑道义上的援助。所有,这些国家在独立后,倒向苏联一边,宣布实行社会主义,但其理解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很大差别和本质不同。(二)民族社会主义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社会主义发展的兴起阶段。

在战后民族独立的解放运动中,亚洲一些国家首先拉开民族社会主义序幕。

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诞生,总统苏加诺提出实现“印度尼西亚式的社会主义”。

1948年3月,巴基斯坦创建者真纳提出“巴基斯坦应当建立在伊斯兰社会主义基础之上。”

1954年年底,印度总理尼赫鲁正式提出要在印度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式样的社会”。这一时期,宣布实行社会主义的还有缅甸、斯里兰卡等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是民族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以非洲一大批国家纷纷宣布走社会主义道路为特点。

1955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在非洲国家中第一个提出要在本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加纳独立后,恩克鲁玛领导的人民大会党于1959年正式把“非洲社会主义”作为国家建设的目标。

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大多数非洲国家纷纷宣布独立,随之在非洲大陆掀起了民族社会主义的高潮。非洲一些国家先后宣布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或“非洲社会主义”。

3.20世纪年代至80年代,是民族社会主义曲折发展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社会主义。

1965年,印度尼西亚发生政变,随着苏加诺的垮台,他倡导的“印度尼西亚式的社会主义”不复存在。1966年,加纳发生政变,恩克鲁玛倡导的“非洲社会主义”宣告失败。这一时期,拉丁美洲的民族社会主义运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秘鲁、委内瑞拉和智利等宣称奉行社会主义。

70年代之后,在私有化浪潮、“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和苏联、东欧剧变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亚非拉一些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实验”,转向以多党制、议会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发生了流派分化。(三)民族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探索

民族社会主义作为在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产生的一种既不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又不同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也没有共同的经济、政治主张和社会模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点。

根据地域特征,一般将民族社会主义划分为东南亚民族社会主义、西亚北非的阿拉伯民族社会主义、非洲民族社会主义和拉丁美洲民族社会主义四个主要类型。1.东南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印度尼西亚社会主义

1945年8月,印度尼西亚独立建国。苏加诺选择了“基于五基的公平与繁荣的社会”,即将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民主主义、社会正义和神道结合起来的“五基社会主义”,即,印度尼西亚式的社会主义。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族主义、伊斯兰教教义和马克思主义等各种思潮为理论基础;在政治上,主张实行“有领导的民主”,建立由民族主义者、伊斯兰教徒和马克思主义者三种力量共同组织的联合政府;在经济上,主张实行有领导的经济,实行国有化和土地改革。苏加诺(1901—197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