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件-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1页
《初中历史》课件-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2页
《初中历史》课件-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3页
《初中历史》课件-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4页
《初中历史》课件-第十八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八课《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而痛苦的升华与认识的深化常常同步。所以由失败带来的警悟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它可以称为“变”的起点。——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甲午国殇引发民族觉醒•

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二、八国侵华加深民族危机•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的加深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1、背景(1)政治形势:《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深。(2)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3)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思想。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2、序幕——“公车上书”时间:1895年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反对《马关条约》。影响:体现了知识分子对民族前途的思考,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失败后,从1895年夏到1898年春,维新派积极组织学会、创办报纸。维新思想得到较大宣传,为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法者天之公器,变者天之公理。康有为: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梁启超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3、高潮——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志: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也。......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清德宗实录》卷418光绪二十四年四月——《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3)内容:一、教育方面: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促进新思想的传播二、行政管理:裁撤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提倡官民上书言事。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三、工业: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4、结果—失败(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

(2)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3)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失败的原因•材料一:维新志土们大多是青年士人,为国家民族之救亡图存大业挺身而出,为已任,但却未能走入民间获得众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援,它是一场准备很不充分的政治运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材料二:百日维新的新政诏书连篇频发,然其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化为无形,很多内容只是流于表面粉饰而无实效。各部堂官、各省督抚都持观望、延宕、抵制态度,拒不未语......光绪皇帝严责守旧大臣的诏令也达十多次,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力求有所推动,——王先明《中国近代史》•村科三: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母徒袭其皮毛,母竞腾其口说,总期化无用为有用,以成通经济变之才。——摘自光堵帝诏书原文•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1)客观原因:顽固守旧势力的强大•

(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改良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a.维新派未从根本上否定封建制度,甚至把希望寄托在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身上•

b.维新派对外国侵略者的本质缺乏深刻认识,甚至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

c.维新派自己既没有真正的实力,又完全脱离群众,甚至仇视农民革命•

d.策略失误:变法的措施给自己树立的对立面太多、操之过急*戊戌维新运动具有怎样的性质及进步意义?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一、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高潮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实行变法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发展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结局封建势力进行阻挠破坏等发生戊戌政变变法失败公车上书揭开序幕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1、原因•材料一甲午战争后,德国占领胶州湾,强划山东全省为其势力范围,外国教会亦在山东扩展势力,横行霸道,抢占农产。遇有民教涉讼事件,它们往往出面干预,胁迫地方官袒教抑民,作出不公正的判决,群众对教会积恨成仇,各地反教斗争接踵而起。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义和团兴起的原因有哪些?•

1、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反洋教斗争的兴起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2、兴起标志:•

1898年10月,赵三多在山东冠县率众攻打当地教堂,义和团运动正式兴起3、过程(1)口号:“扶清灭洋”(2)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表达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怒;(3)到1900年,义和团控制了京津地区。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4、结果: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1899年11月28日)著即督饬所属文武各员,查明各种会匪名目,严行禁止,倘敢仍前聚众,藉闹教为名,结党滋事,并著从严惩办,以靖地方。(1900年6月6日)无论其会不会,但论其匪不匪。......是教民、拳民均为国家赤子,朝廷一视同仁,不分教、会。(1900年9月7日)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划除不可。严行查办,务净根株。——《有关义和团上谕》二、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5.评价材料一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山东义和团民谣材料二男练义和拳,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救。——义和团揭帖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实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攀乱笔记》(1)性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2)作用: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3)局限性:“扶清”,不能认识清政府的阶级本质,显示出其愚昧性;“灭洋”,仇视一切西方文明,盲目排外,显示出其落后性。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原因(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

2.经过:•

(1)1900.06.10西摩尔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

(2)1900.06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

(3)1900.06.21慈禧向各国“宣战”。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经过:(4)1900.07.14天津陷落(5)1900.08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携光绪出逃西安:a.下令剿杀义和团b.派庆亲王奕劻和李鸿章向联军求和《流亡日志》慈禧在山西逃亡的53天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影响:•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上海租界准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商民人命产业为主;一面责成文武弹压地方,不准滋事,有犯必惩,以靖人心。北事不久必坏,留东南三大帅以救社稷苍生,似非从权不可;若一拘泥,不仅东南同毁,挽回全局亦难。乞钧示。——-《愚斋存稿》第36卷,电报13,第5页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1.签订《辛丑条约》:•

(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旷日持久。•

(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联军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2、条约的内容及危害内容危害消弭了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意志,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惩办“首祸诸臣”,强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抵押。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条约规定设置的使馆区实际上成为“国中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严重侵犯了中国人民的自由与权力,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四、民族危机的加深•

3、条约的影响:(1)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大的不平等条约。(2)《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历程事件程度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