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1页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2页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认知隐喻分析《李尔王》的悲剧主题【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大戏剧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举世公认的语言大师。《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中卓越千古的杰作,本文基于认知隐喻中的容器隐喻分析了《李尔王》的悲剧主题。【关键词】认知隐喻;《李尔王》;悲剧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分析文学语篇的潮流。认知语言学中的认知隐喻理论通常被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认知语言学,其中涉及的理论主要包括隐喻认知和转喻认知理论。隐喻认知理论(包括转喻认知理论)的创始人G.Lakoff和M.Johnson,在他们看来,“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以抽象的意象图式为基础的映射,从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源域(sourcedomain)映射到一个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domain)。”[1]本文试图运用认知隐喻理论来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使用的意象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的概念意义以及主题意义来理解这部作品。该论文试图阐明莎士比亚如何用概念隐喻刻画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征和人物间的关系,如何构建悲剧主题。通过分析隐喻中的来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读者能够体验到悲剧主人公所经受的苦难,把握悲剧的主题。一、《李尔王》的悲剧主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普通的伦理故事:一个糊涂的父亲,俩个坏女儿,一个好女儿。然而这只是表层的结构。戏剧中的父亲是个统治整个不列颠诺大国土的国王。年迈的国王决定通过对三个女儿的“爱的测试”来划分国土。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花言巧语,过分夸张的表达对父亲的爱,深得父亲的喜爱。三女儿考狄利亚心地善良,为人诚实,她只不过讲了一句实话——在她结婚之后,拿出爱的一半去爱父亲,另一半去爱丈夫,竟然惹得李尔勃然大怒,为此取消了三女儿的继承权,并把她远嫁法兰西。结果李尔被俩个女儿逼出宫门。然而《李尔王》绝不仅仅是一个子女忘恩负义的故事,它的深刻性在于这部悲剧中包括了“父放逐女,女杀死父,兄弟仇杀,姐妹相残”的各种悲剧冲突。莎士比亚通过一系列的悲剧冲突,向人们揭示了人性善恶的深刻主题。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超乎寻常的感情以及反映人类情感的深度和广度都用意象表达出来。莎士比亚的意象建立了自然,宇宙,动物,情感,心灵,身体,爱恨之间的联系以及概念化了正义与邪恶。丰富的自然通过意象进入了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与自然处在不断变化的关系中,人与自然间的紧密的联系也被其悲剧中的意向强调出来。二、意象容器图式和容器隐喻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说话人利用语言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化以及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对情景进行积极主动的描写,例如,意象图式(imageschema)和概念隐喻中的认知过程。意象图式是认知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概念结构,来源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经验,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是,由于我们在世界中的经验,例如感知环境、移动身体、发挥作用等,我们形成了基本的概念结构,然后用这些概念结构在一系列的更抽象的认知域之间组织思维。这些意象图式是最基本的认知结构,是隐喻的基础,它们把身体经验与像语言这样的高级认知域联系起来。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容器图式可以通过隐喻扩展运用于抽象的认知域。Lakoff&Johnson(1980)把容器图式看成是由一组本体隐喻组成的一个图式。在这些本体隐喻中,我们对非物理现象的经验是用像物质和容器这样的简单的物体来描写的。例如视觉场常常被感知为一个容器。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的研究,隐喻主要有三大类:结构隐喻(structuralmetaphor)、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metaphor)和本体隐喻(ontologicalmetaphor)。本体隐喻是以人们生活的物质为基础的,把物质看成是实体,以组建一系列抽象的隐喻概念意义。在本体隐喻中,人们将抽象的思想、感情、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看成是具体的、有形的实体,从而可以对其进行谈论和量化,识别其特征和原因。本体隐喻中地位最重要的是“容器隐喻”。这一隐喻的物质基础非常明显:人体就是一个容器,它可以吸入空气和营养物品等,还可以排除废物。人们通过对自身的了解,映射到对其他具体的空间领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抽象事物上,从而了解身体以外的其他事物、事件或状态,这样,其他事物或事件等也可看成像是人的身体,想象成是一种容器,把它概念化,于是就产生了“容器隐喻”(Lakoff&Johnson1999:36)。三、《李尔王》中的容器图式隐喻分析对《李尔王》得分析可以从两个隐喻开始:“视线是一个箭头”和“身体是一个容器,”这两个隐喻组织李尔在全剧中的所有行为。在李尔分裂国家这一场中,当坎特伯爵责怪李尔拒绝分给考地利亚应得的一份是犯了错误时,李尔引出了第一个比喻:“弓已经引满待发,尽早离,我的箭”。这里的弓可以看成是文字或争论,而隐含的箭头可看成是对那些话的使用。它暗示出语言就像尖锐的利箭,不仅要达到的目标,而且还要捅破它。李尔用他的视线刺穿坎特伯爵,他的视线是他的权力,他的国王的权威和他的强烈的愤怒的化身。其它类似的隐喻在剧中也存在:李尔王打算检验一下高纳里尔对他的殷勤,说道:“今后我会再留心考察一番了”。这里高纳里尔的内心状态被看作一个容器,李尔可以看进去;而在被高纳里尔剥夺了吃住后,李尔对里根抱怨高纳里尔:“她的眼睛是凶恶的,但你的眼睛要给我安慰不要放出火焰来”。高纳里尔的视线在那一刻是危险的,会烧伤,而不是刺穿李尔;在全剧结束时李尔努力辨认坎特伯爵,“我的眼睛是昏花了。你不是坎特伯爵吗?”李尔王的视线的“昏花”意味着其丧失了辨认坎特的能力,或者是不具有洞察力。所有这些关于视线的隐喻来自于这句隐喻“身体是一个容器,”这一隐喻把人体看成是一个容器,因为人作为一种生物,可以将空气呼入和呼出身体;人还会消耗粮食和排泄废物;人受伤时会出血甚至死亡。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用这种具体化的隐喻理解自我。在荒原上激烈的暴风雨中,赤身裸体的李尔大声呼喊:“豪华的人,吃点药吧;你来尝受贫民所尝受的”。李尔暴露着自己的身体,没有屋顶和衣服可以庇护他的身体。在隐喻意义上,李尔暴露了其衣食的不足和身体、精神上的苦痛,并且要在暴风雨中摆脱财富,社会地位和皇家权利的束缚。在容器隐喻中,容器的作用是保护其内部的自我,保护其中很脆弱的、微妙的部分。弄臣曾经开玩笑地将李尔比作破壳的鸡蛋:“我把一个蛋从中间割开,把其中的肉吃掉,剩下的弹壳就是两个金冕了。……你放弃你的金冕的时候,你那秃壳里面实在是没有多少脑筋。”这里鸡蛋的硬壳可以看作是李尔的容器,暗示他的国王的地位和权威,他的公众角色和他对外部世界的庇护物.鸡蛋的内部是李尔的易受伤害的脆弱的部分,代表他的智慧,他的情绪,他的自尊和他脆弱的内心。根据弄臣的看法,李尔王分裂国家的行动是愚蠢的。作为一个男人,李尔王体验了身体作为一个容器也体验了容器破坏的后果。任何破坏容器的情况会使人明白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别和距离以及容器破坏后的危险。正如莱考夫和约翰逊声称:“我们是物质的人,通过皮肤表面作为我们与外界的边界和外界分开,我们感受外部世界是在我们身体外面的”。容器的破坏证明了该容器的存在。当容器被破坏,李尔受到身体和情感上的伤害。李尔愚蠢地破坏了容器,导致了他的悲惨结局。当考地利亚意外得知李尔王变疯,她认为,这是对李尔的内心的伤害。她乞求神灵的护佑:“啊,慈悲的天神,救治他精神受虐的重创!这个被儿女气疯了的父亲,他的神经都错乱失谐了”。李尔王的悲剧是他的女儿不孝敬他,对他反感从而致他伤害的结果。从具体化的隐喻的角度來分析李尔对其女儿们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李尔是怕破坏他的容器,李尔需要得是女儿们对他绝对的的爱,虽然考地利亚爱李尔,但当她对李尔表示她真正的爱的同时她也伤害了李尔。与考地利亚相反,她的两个姐姐高纳里尔和里根却争相用谎话和空话来奉承李尔。李尔听了考地利亚的话勃然大怒,因为考地利亚拒绝奉承。李尔被考地利亚真诚地表达的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伤害了。李尔会爱也不怕爱,让李尔害怕的是被暴露的状态,这种暴露对爱来说是必要的,但却也是对容器的一种破坏。对李尔来说,破坏容器等于对身体的伤害和对情感的伤害。李尔对考地利亚的死亡是负有责任的,这是他逃避由爱所造成的伤害的结果。当李尔把考地利亚的尸体抱在怀里时,他说,“我本可以救她;可是现在,她死了!”。李尔的苦难的高潮是他看着他的女儿考地利亚死去这一场,“我的傻孩子被绞杀了!没,没,没命了!为什么一条狗一匹马一只老鼠都有命,而你偏没有气息了呢?你永不再来了,永不,永不,永不,永不!你看见了这个了么?看她,看她的嘴唇,看那边,看那边!你看到了吗?看她的样子,她的嘴唇,看那里,看那里!他死了”。在这一幕中,李尔知道,考地利亚死了,但他还是在疯颠中祈祷,希望奇迹发生。四、结论本文用容器图式隐喻分析了《李尔王》中的一些场景和片段。通过容器图式隐喻,人们可以把许多抽象的、杂乱无章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然后形成有规律的、系统的结构。容器图式隐喻是把具体的容器映射到抽象的、可表达思想、活动和状态等的容器上,这种隐喻性的映射是单向的、部分的,不是随意的,与人们的经验基础息息相关。在莎士比亚的这部悲剧中,李尔的身体被当做是一个容器,由于害怕容器被破坏,他拒绝接受小女儿真诚的爱,最终却落到了被俩个女儿逼出宫门的局面,最后还导致了小女儿的死亡,李尔也最终在悔恨中死去的悲惨结局。文章试图阐明莎士比亚如何用概念隐喻刻画人物内心,表现人物特征和人物间的关系,如何构建悲剧主题。并通过分析隐喻中的来源域和目标域的映射,让读者能够体验到悲剧中主人公所经历的苦难,把握悲剧的主题,并且感受到作品中出现的一些隐喻的艺术魅力以及莎士比亚对于隐喻意象的高超的艺术把握。参考文献:[1]Lakoff,G.&Johnson,M.MetaphorsWeLiveBy[M].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0P.10,P.11.[2]Lakoff.G.&Johnson,M.PhilosophyintheFlesh[M].NewYork:BasicBooks,1999.[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