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整本书阅读《红楼梦》作业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小题。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但我们也可以认为,《红楼梦》作为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主人公贾宝玉(还可加上他的知己林黛玉)的生命体验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作者的思想观点,体现着作者的人生态度。此外,来往于仙界和尘世的一僧一道与出入于贾府的刘姥姥,作为另两个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从不同的侧面,与宝黛的视点和合在一起,构成作者曹雪芹的一个多元的矛盾思想体。我们读《红楼梦》,常常感到有几个不同的开头:从第一回一僧一道开始,交代那块石头的背景,展开它的传奇经历;从第三回黛玉进贾府开始,主要人物宝玉、黛玉等一一登场,以丰满生动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开始,网状结构的贾府衰亡史似乎才从一个芥豆之微的小小人家开始编织。而前五回都是在交代小说旨意、创作缘起和人物关系及他们的结局等,似乎只是小说的纲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这当然和《红楼梦》的独特结构有着密切关系,但也和本文提出的作者观照人生的三个视点紧密相连。正因为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分别代表了作者审视人生的三个观照点,因此和他们有关的最先描写,便成为从不同层面观照人生的小说的开始。这里不妨借用《红楼梦》第一回提及的概念,来对这三种不同的视点作一简单的概括。佛教有所谓“色空”观,但小说写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从而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这样在《红楼梦》里,实际就存在着色、情、空三个概念。而一僧一道、宝黛和刘姥姥这三个视点正和小说中的这三个观念相对应:一僧一道是立足于“空”来观照人生,宝黛是立足于“情”来把握世界,而刘姥姥则是着眼于“色”来看待周围一切。在情节的具体展开中,这三种视点并没有为其中的“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这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异常丰富复杂以致相互矛盾的情形,也是《红楼梦》之所以会产生见仁见智的根本原因。……对于世界、对于人生,刘姥姥始终着眼于“色”,立足于一种物质的功利观。如果对于贾宝玉来说,大自然是作为美、作为情感的表现而展现在他面前,那么,刘姥姥则是以一种实用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万物的,就像她自己说的:“我们成日家和树林子做街坊,困了枕着他睡,乏了靠着他坐,荒年间饿了还吃他。”……而贾宝玉是从“情”的角度来观照人生、把握世界的。对贾宝玉这“情”的观念,红学界曾有许多论者加以阐述。这里,我们想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空空道人“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这一角度,来对贾宝玉的“情”的观念作出分析。所谓“因色生情”,是指客体对主体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而“传情入色”则是指主体将自己的情感灌注于客体之中,使之分享主体的情感体验。概而言之,“因色生情,传情入色”,是借助于情,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色”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一种共情体验。虽然,这里的人,我们是举贾宝玉为代表,但在很多时候,贾宝玉的情的观念是涵盖、包含着林黛玉的思想意识,有时,则是与她的思想意识互为补充的。在脂批透露给我们的“情榜”中,贾宝玉是“情不情”,林黛玉是“情情”,他俩相合,正把世上所有的无情之物和有情之物都囊括无遗。当然,从一方面看,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理当将黛玉的“情情”包括在内;但从另一方面看,宝玉的爱博,难免会有所分心,所以,他的情感有时竟不如黛玉那样专一。比较而言,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广度,一种爱的泛溢;而林黛玉则更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深度,她的情有独钟。(选自詹丹《曹雪芹审度人生的三个视点》,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和林黛玉在人生经历中所获得的生命体验,直接或间接地代表了作者的思想观点。B.一僧一道与刘姥姥,代表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审视着“红楼”世界,这些构成了矛盾思想体。C.共情体验是指借助于情,客体的“色”对主体的人所产生的一种情的感染、感发作用的情感体验。D.空空道人在佛教“因空见色,由色生情”的基础上,把“情”作为联结“色”与“空”的中介。2.下列各项,不符合材料中作者对“色、空、情”的阐述的一项是(
)A.(宝钗介绍冷香丸的制作)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第7回)B.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第40回)C.(宝玉)仰望杏子不舍,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因此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第58回)D.(宝玉说)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理的,也和人一样,得了知己,便极有灵验的。(第77回)3.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从“人化的自然”眼光出发,给自然万物以人的地位,对待自然万物一如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B.焦大醉骂以及贾琏小厮兴儿评王熙凤,这些人物的议论并不贯穿全书,并没有构成作者审视人生的视点。C.贾宝玉的“情不情”更为广博和深邃,将黛玉的“情情”囊括无遗,贾宝玉更体现出一种人类情感的广度。D.小说表现的三种视点没有被“空”观所一统,而是交相映射,因此使作品的思想内涵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生梦不醒,红楼解味人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逝世。或许一生的喧嚣太多了,他选择安静地离开。“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安安静静地走。”他留下这样的遗愿。进入“红学”研究多少是个偶然。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周祜昌寄至燕园的信函,说他看到胡适新近一篇谈《红楼梦》的文章,嘱咐周汝昌帮忙查证。周汝昌遍查燕京大学图书馆,果然在敦敏诗集《恐斋诗钞》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发表在《天津国民日报》上。没想到几天后,胡适就托人转交了一封给周汝昌的信,肯定鼓励这位在校大学生的研究。胡适此时已是学界大拿,又是“新红学”的开创者,他的来信让周汝昌“欣幸无已”。1948年,正埋头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特意跑到胡适家中拜访。令周汝昌激动的是,胡适竟将珍藏多年的孤本《甲成本石头记》慷慨地借给他翻阅。正因为这一段渊源,周汝昌常常被看作是胡适“红学”研究的关门弟子。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这部40多万字的“红学”研究著作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在当时很少有人敢将《红楼梦》拔到那么高的地位——周汝昌将《红楼梦》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但丁的《神曲》等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并大加赞赏。周汝昌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此年周汝昌35岁,因为这部书,他得以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成了学界“红人”。也由于这部书,他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烦琐考证”的典型代表,被关进“牛棚”下放。周汝昌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其晚年在探佚学发力颇多,在他数十部“红学”著作中,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但也招致不少异议。如他提出林黛玉系“沉湖而死”;“金玉奇缘”说的不是贾宝玉和薛宝钗,而是贾宝玉与史湘云等等。1982年,周汝昌发表了《什么是红学》一文,在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之后,干脆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他说:“红学显然是关于《红楼梦》的学问,然而我说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却不一定都是红学……不能用一般研究小说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来研究《红楼梦》。如果研究《红楼梦》同研究《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全然一样,那就无需红学这门学问了。”在把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之外的同时,他也把自己剔出了主流“红学”的研究队伍。此后,他被喻为红学界的独行侠。他关于“红学”之界定、对红学史的回顾、对曹雪芹画像的考证等等,一次次地掀起了“红学”研究的争议。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是红学界当然的望者。一般说来,在某一学界成为望者又著作等身的人,同辈或后学者常常只有仰视和尊敬的份儿,很少会有人出言不逊,但周汝昌是个例外。在红学界,他被誉为“红学泰斗”,也被批作“闭门造车”,他的一生,可谓毁誉参半。周汝昌曾有诗云:“小童何以知途向,瞎马盲人旅亦难。”他六十余年间所走过的治红学之路,因偶然而生,又历经政治对学术氛围和学术方向的多次影响,终至晚年,既得到肯定、赞誉,身上罩着光环,亦受到讥嘲与攻击。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4.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周汝昌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研究红学,常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虽然令人耳目一新,却也招致很多异议。B.《红楼梦新证》这部书,使周汝昌成了学界“红人”,也使得他在政治运动中被关进“牛棚”下放,他的“红学”研究被迫中断。C.周汝昌看来,“红学”中的文学性研究应与《三国演义》等小说的研究区别开来,不能用一般研究的方式、方法、眼光、态度。D.周汝昌研究“红学”深受“大拿”的影响,如他晚年提出的林黛玉系“沉湖而死”的观点,就是在胡适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E.从早年的《红楼梦新证》到晚年的探佚学,周汝昌的“红学”之路并不顺利,他的“红学”研究的方法和结论一直饱受争议。5.结合全文,概括周汝昌先生为《红楼梦》的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6.简析“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这句话的作用。7.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的成功,给了我们哪些借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红楼梦》中有不少关于节俗的描写,如第二十七回“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这里说的似乎是芒种节气的风俗,但从后文对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来看,却是与江南地区的“花朝节”有着密切的联系。“花朝”与“月夕”相对映(“月夕”一般指八月十五,为中秋),当为中春,一般认为是二月十五。唐人有诗“长短一年相似夜,中秋未必胜中春”。柳宗元谪居柳州时曾写下“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的诗句,表达的是作者对中春时节百花凋尽而致赏花无处的凄凉之情。将二月十五即中春称为“花朝”,大约源于江南风俗。宋元时期的《事林广记》称“二月十五为花朝。《风土记》云言浙闽风俗,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为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之所常言。”南宋的《梦粱录》也如此记载,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大约到明清时,这花朝节变成了二月十二日,江苏一带至今仍以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风俗通史》也记载了吴中一带“二月十二日花朝,儿女裂彩绡,遍系花木树,曰百花生日”。这些内容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的描写相似,“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件。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此外,花朝节还有扑蝶、戏蝶之类的活动,小说中也有宝钗执扇扑蝶的情节。“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古代文献中的芒种节气“多言其可种有芒之谷”,即可播种小麦、大麦之类有芒的谷物。那这个节气是否与“花神”有关呢?古人大抵认为“花神”,就是春神,又叫青神。春神掌管春天的花木,所以到春末夏初开的荼蘼(酴醾)花期结束,便认为“花事”完结。宋人诗曰“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蘼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所以,如要饯花神,按常理推断的话应当是告别春天,即在春夏之交进行,拖到芒种节气似乎太晚了。而《红楼梦》关于芒种饯花神之说,并无文献记载,民间风俗亦没有反映花朝、花神、祭花与芒种相关的习俗,不似作者的笔误,更像是作者有意为之,至于其中有何特殊寓意,尚待进一步考证。(节选自韩冬冰《阅读(红楼梦》),有删改)8.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花朝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行在江南地区的与祭祀花神有关的节日。B.又名中春节,时间是农历二月十二日早晨。C.“花朝”与“月夕”皆为节日,两两对映。D.此时浙闽地区百花盛开,极适合出游赏玩。9.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关于芒种节俗的描述与古代文献中“花朝节”有关内容相同。B.文中引用柳宗元的诗句意在说明“花朝”是个因百花凋零而感伤的节日。C.《风土记》和《风俗通史》中,都包含了对“花朝节”风俗的相关记载。D.文章结尾段作者借用宋人诗句,是为了证明芒种节俗应该包含送别花神。材料二曹雪芹似乎把花朝节要做的事,比如赏花、扑蝶等活动,都移到了芒种节气,虚构了一个芒种节。那么,他的用心又是什么呢?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花朝节是二月十二日,而那一天,恰恰是黛玉的生日。《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作者借袭人之口道出了这一点。那天是宝玉的生日,众人前来给宝玉拜寿,议论起各人的生日。有人说“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袭人的这句话,交代了黛玉的生日是花朝节,而黛玉的前世正是“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由绛珠草修炼而成的绛珠仙子。问题还不止于此。作者于潜在的叙事层面上交代了这一天是花朝节(黛玉生日),而在其表层叙述中这一天却是芒种节,细考下来芒种节又是男主人公贾宝玉的生日(详见周汝昌著《红楼梦新证》)。可见,作者是把花朝节(黛玉生日)这天的风俗,拿到芒种节(宝玉生日)去写。这样的安排显然是作者在宝玉和黛玉故事构思上的综合考虑。如前所述,花朝节的“赏红”,不仅是赏花,更是爱花、惜花。而贾宝玉,是“绛洞花主”,是“怡红公子”,是爱花、惜花的代表。把黛玉生日“花朝节”的“赏红”与宝玉生日“芒种节”的时令糅合在一起,正是通过民俗化的场景,艺术化地凸显了贾宝玉形象的角色地位及其与群芳的关系。同时,第二十七回的“饯花会”,作者把原本是在花朝节那天迎接花神的习俗,写成了是芒种节花神即将退位的时候给她饯行。是否在强调“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是否在暗示:林黛玉的生命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花朝节伤春、感怀的节俗内蕴被作者巧妙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中,与她作为“花神”的身份融为一体。在这一回里,林黛玉泪眼对落花,伤心地吟唱《葬花吟》。作者苦心设计,既安排她的生日与花神相同,又借花神的退位,以及与民俗风情交融的生活场景,象征了林黛玉的生命历程。(节选自赵云芳《民俗学视野中的《红楼梦》,有删改10.下列对曹雪芹“用心”的分析,与材料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对芒种节俗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进一步丰富、拓展、深化节日内涵。B.借助节俗的错位与融合,艺术化地凸显两位主人公的地位及相互关系。C.将伤春节俗内容融入黛玉的形象塑造,与她“绛珠仙子”的身份相合。D.虚构“饯花会”节俗,以饯别花神并为其送行,暗示黛玉的悲剧命运。1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上,芒种节气与花朝节并无关联,没有与“花神”相关的民俗活动。B.《红楼梦》关于芒种节风俗的描写有悖常理,并没有相关文献予以佐证。C.将庆祝百花生日与送别花神的仪式掺杂在一起,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失误。D.《葬花吟》中黛玉以花自喻,体现其个性的同时,具有强烈的隐喻作用。12.《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了芒种节的哪些节俗活动?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加以概括。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娣探谨奉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为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13.这封信是谁写的(
)A.探春 B.惜春 C.湘云 D.妙玉14.下列哪个事件和这封信有直接关系(
)A.结海棠诗社 B.宝玉挨打 C.醉卧芍药裀 D.元妃省亲15.“帘杏溪桃”中“帘杏”指大观园题匾时的“杏帘在望”。被题写“杏帘在望”之地即后来的“稻香村”。请问下列人物谁住在稻香村(
)A.凤姐 B.李纨 C.惜春 D.宝钗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
如惠语以让单于C.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
欲因此时降武D.何痌瘝惠爱之深哉
享国之日浅17.从特殊句式角度,下列各句句式与“为风露所欺”一致的一项是(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18.从词类活用角度,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若蒙棹雪而来”中“棹”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云集响应 B.单于壮其节C.函梁君臣之首 D.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杏帘在望林黛玉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注】①《红楼梦》第十八回,元春省亲,令众人就大观园各处景观作诗。林黛玉代贾宝玉创作此诗,描写的对象是“浣葛山庄”(后改名稻香村)。②杏帘:酒店前悬挂的酒旗。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笔触简洁,紧扣诗题,将题目分成两句吟咏,句法浑然天成,又格调老练。B.颔联由8个名词意象叠加而成,表意空间开阔,与“枯藤老树昏鸦”有同工之妙。C.颈联写景平实大气,动词运用精妙,一气而下描绘眼前所见、杏帘在望的田野景观。D.尾联直抒胸臆,流露出来客对农庄生活幸福安谧,对太平盛世没有饥荒的赞美之意。20.颈联构思精巧,运用不同方式营造意境,请试举几例并分析。六、选择题21.填入下文横线处的语句,最妥当的一项是()临日,贾母带着贾蓉媳妇乘下一乘驮轿,王夫人在后,亦坐一乘驮轿;贾珍骑马,率领众家丁围护;,并放些随换的衣包等件。A.婆子丫环等坐几辆车B.又有几辆大车,与婆子丫环等坐C.又有几辆大车,婆子丫环等坐D.几辆大车,又与婆子丫环等坐22.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B.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C.宝玉挨打实是贾政将因金钏之死而引发的对王夫人的不满转到宝玉身上。D.贾政痛恨宝玉离经叛道、不走仕途之路,不能兴振家业,甚至有可能会损害家族利益。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今天相同的一项是()A.(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众人忙都宽慰解释,方略略止住。B.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C.(贾雨村)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些资本并家小人属送至原籍,安排妥协,却是自己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D.可恨我(指秦钟)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24.《红楼梦》的官职中哪个是清代实有之职?A.永兴节度史 B.五城兵马司 C.金陵省体仁院总裁 D.大明宫掌宫内相25.“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写的人是:(
)A.秦可卿 B.贾迎春 C.尤二姐 D.D.林黛玉2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德国诗人歌德作《浮士德》持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B.江南梅雨季节虽已过去,但是南京近期依旧处于多雨期,时不时地来阵暴雨,市民出行还是要带上雨具,以备不时之需。C.钱锺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D.会展期间,虽然外国来宾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们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很快言为心声了。七、选择题组27.按要求选择。(1)《红楼梦》中,众人在大观园一起填词,请根据所作内容推断作者,以下选项推断正确的是(
)A.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宝钗B.纤手自拈来,空使啼燕妒。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湘云C.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南北各分离。——黛玉D.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探春(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但丁精神的基本特征就是深刻、崇高、锲而不舍的自我批判、自我忏悔、自我完善的自觉意识以及对全民族、全人类道德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思虑和关切。在人类物质进步的发展历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清算社会历史的和精神观念的陈腐垃圾的基本原因②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每前进一步总要有一批思想家最先挺身而出③事实上,这种但丁精神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历史进步④离不开这种自觉的批判精神、忏悔意识和进取意志⑤而个人、民族和人类在精神文明的发展历程中⑥离不开精神进步这一重要层面A.⑥②①⑤④③ B.④②①⑤⑥③C.④③⑤⑥②① D.⑥⑤④②①③28.按要求选择。(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儒家主张尊君,这是从孔子开始的。但是,孔子并不主张君主个人独裁。君对于臣,也要遵守一定的制度;对君的行为要有一定的约束。(摘自张岱年《孔子哲学解析》)①人君如有过失,应该进行谏诤。②孔子认为不辨是非的“言莫予违”(不要违背“国君”的话)足以丧邦。③人臣事君,要有一定的原则;④孔子也要求君主遵守一定的原则,他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⑤这也意味着,孔子虽然主张尊君,却不同意一人独裁。A.②⑤④①③ B.③①④⑤② C.②⑤③①④ D.③④①②⑤(2)有些小说写人,好人好得十全十美,坏人坏得彻头彻尾;《红楼梦》注意塑造丰富立体的人物形象,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势。下面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A.薛蟠误将唐寅说成“庚黄”时自嘲:“谁知他‘糖银’‘果银’的”,透出不呆的机智。B.薛蟠与冯公子争买香菱,放纵家奴打死人,竟如同没事人一走了之,显出他的暴虐可恶。C.柳湘莲因尤三姐事出走,薛蟠派人寻柳未果,陷入悲痛中,显示他待人真诚可爱的一面。D.小说常写好人被冤枉,宝玉挨打,薛蟠被诬作告密者,这种写法能打破读者的思维定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____________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________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____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___________是要不得的。2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突飞猛进
出类拔萃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B.与日俱增
与众不同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C.突飞猛进
鹤立鸡群
呕心沥血
囫囵吞枣D.与日俱增
卓尔不群
处心积虑
生吞活剥3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B.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C.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D.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3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B.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C.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D.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欣赏,甚至值得喜欢。八、语言表达32.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仿照画线的句子再续写两句话。读小说主要就是读人物,《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莫不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贾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博爱纯真,叛逆任性,令人喜爱;;。人物塑造是作者创作小说的中心任务,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深刻地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33.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示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勿以善小而不为,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行为细节。材料:品行
作风
选择出淤泥而不染
接孟氏之芳邻
一步一个脚印谦谦君子
放下身段
孟母三迁
光明磊落
埋头苦干
近朱者赤①②③3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红楼梦》构思奇妙,精细而严密。贾府是一个大家庭,要写到的人物极多,如何先给读者一个总体的初步印象,不至于读下去弄不清彼此关系,①。“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一回,作者通过冷子兴酒肆闲话,把宁荣二府的人物关系,②。故事情节主要在大观园背景中展开,而园子的规模是很大的,③,一一描绘各处山水庭院特点,我们能获得如此深刻的印象吗?九、名著阅读35.《红楼梦》故事情节判断正确的一项(
)(1)甄士隐在中秋夜晚,仰望明月,诗性大发,吟出诗句“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2)《红楼梦》中,第三回,描写薛宝钗的容貌“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3)《红楼梦》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句判词暗示了主人公林黛玉虽然才华出众却终被埋没的悲惨命运。(4)大观园的一处,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宝玉题名为“有凤来仪”,贾元春归省,赐名为“潇湘馆”。A.(1)错,(2)对,(3)错,(4)对B.(1)错,(2)错,(3)错,(4)对C.(1)错,(2)错,(3)对,(4)对D.(1)对,(2)对,(3)错,(4)错十、材料作文3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8时35分,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集体乘坐礼宾车从住地出发,由国宾护卫队护卫前往人民大会堂。人民大会堂北门外,高擎红旗的礼兵分列道路两侧,肩枪礼兵在台阶上庄严伫立,青少年热情欢呼致意。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沿着红毯拾级而上,进入人民大会堂……请结合材料内容,以“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A2.A3.C4.AB5.①把《红楼梦》与世界名著相提并论,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地位。②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③将“红学”构建为四大范畴,即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④把人们呼吁的文学批评方法描述为“十六字真言”,将文学性研究剔出“红学”的范围。6.结构上: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内容上:①表达默默地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先生的尊重。②遵从并满足周汝昌先生的遗愿,希望老人家“临走”时,不再受到打扰。③暗示了周汝昌先生生前过的是毁誉参半的不安静的生活,如今一切已归于平静。7.①执着的精神。从30岁开始,周汝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红学”;当招致异议甚至遭到批评时,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学术研究。②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做查证工作时,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既善于继承又努力创新。善于借助于名家,周汝昌主动拜访红学大拿,借鉴专家们的研究方法;善于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借助了胡、顾、俞的“曹、贾互证”方法,他曾先后提出一系列探佚成果,观点令人耳目一新。④依据充足,奠定丰厚的基础。《红楼梦新证》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8.B9.C10.A11.C12.《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提及的芒种节的节俗活动有“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用彩线系了挂在树上、花上祭花饯神”“赏花”“扑蝶”“戏蝶”。13.A14.A15.B16.D17.C18.C19.C20.①“一畦春韭”精于细处,“十里稻花”则于大处描写,远近结合;②“绿”为描写色彩的静景,“香”为描绘味道的动景,动静相间,色味协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举办婚礼活动的策划方案
- 2025年1月幼儿园工作方案
- 汽车使用与维护 课件 项目三 进排气系统的维护
- 高三上学期《战胜拖延拒绝躺平》主题班会课件
- PHP程序设计项目化教程课件 项目5 文本内容过滤器-数据处理
- 2025年电动绕接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甲基苯骈三氮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瓷盆去水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玻璃纤维墙体网格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环保节能型汽油添加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9数一模】2025年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九年级中考一模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无锡市锡山环保能源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江西省高考化学试卷(真题+答案)
- 田径运动会各种记录表格
- 报价单(报价单模板)
- 产品和服务战略
- 远离手机班会课件
- 一页纸的劳动合同范本(5篇)
- 2019最新中小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内审不符合项报告
- 铝合金门窗工程监理质量控制图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