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环评报告_第1页
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环评报告_第2页
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环评报告_第3页
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环评报告_第4页
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环评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建设单位:子长市城市管理执法局编制单位:陕西中泽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编制日期:二〇二零年四月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I1综合说明 11.1项目简况 11.2编制依据 31.3设计水平年 6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 61.5水土流失防治目标 61.6项目水土保持评价结论 71.7水土流失预测结论 81.8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成果 91.9水土保持监测方案 91.10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01.11结论及建议 102项目概况 132.1项目组成及工程布置 132.2施工组织 162.3工程占地 262.4土石方平衡 282.5拆迁安置与专项设施改(迁)建 312.6施工进度安排 312.7自然概况 32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 373.1主体工程选址(线)水土保持评价 373.2建设方案与布局水土保持评价 403.3主体工程设计中水土保持措施界定 444水土流失分析与预测 474.1水土流失现状 474.2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分析 474.3土壤流失量预测 474.4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534.5指导性意见 54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5水土保持措施 565.1防治区划分 565.2措施总体布局 585.3分区防治措施设计 625.4施工要求 776水土保持监测 806.1监测范围和时段 806.2内容和方法 806.3监测点位布设 856.4实施条件和成果 867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907.1投资估算 907.2效益分析 1048水土保持管理 1078.1组织管理 1078.2后续设计 1088.3水土保持监测 1088.4水土保持监理 1098.5水土保持施工 1098.6水土保持设施验收 110附表 111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I1、《关于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子审服发[2019]315号;图4:项目区水土保持区划图图5: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图附图6:水土流失防治范围、水土保持措施布局附图7:水土流失监测点位布设图附图8:垃圾坝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图附图9:场内道路水土保持措施布设图附图10:垃圾填埋区排水措施布设图附图11:西截洪沟典型设计图附图12:东截洪沟典型设计图附图13:封场期绿化平面布设图附图14:渗滤液处理站平面布置图附图15:渗滤液处理站排水沟典型设计图附图16:临时堆土防护典型设计图11综合说明1.1项目简况子长县黑山寺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黑山寺沟,黑山寺沟位于子长县城南3公里210国道旁。处理规模为150t/d,垃圾场总库容为150.14×104m3,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收集范围:城区设200个垃圾收集点,每个点放置3个垃圾桶,另外在商业区设置若干密闭垃圾箱;在城区中山街、农民街、安定东路分别设有3座50t/d的小型垃圾转运站,每座建筑面积90m2,所有城市生活垃圾均由上述3座转运站收集并转运至垃圾填埋场。目前子长县黑山寺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接近服务年限,为了满足急速增长的城市建设和人口增加,对子长县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全面、有效处理,现需在现有黑山寺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进行“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项目”(以下简称“扩建项目”),扩建后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255t/d,205×104m3,设计使用年限15年,即2020年~2034年。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在原有黑山寺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1'19.25"、北纬37°06'10.77"。本工程位于子长县瓦窑堡镇黑山寺沟垃圾填埋场内,直线距离县城5km。根据功能的不同,将场区总平面分为垃圾填埋区、生产生活辅助区、渗滤液处理站、道路工程、覆土备料场。其中垃圾填埋区工程为填埋场主体工程,生产生活辅助区及渗滤液处理站、道路工程、覆土备料场为辅助工程。本工程为生活垃圾二期工程,生产生活辅助区、道路工程和覆土备料场可利用现有垃圾填埋场,故本次设计不再新建。本项目计划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2020年7月建设完成,计划工期9个月,工程总投资6407.54万元,其中土建投资5500.61万元。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占地总面积13.74hm2。其中永久占地2本工程建设土石方主要来源于垃圾填埋区边坡开挖、回填和渗滤液处理站基础开挖回填等,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本工程土方开挖总量m75万m³),回填利用量35.03万m³(含表土量2.75万m³),垃圾填埋区施工期产生弃方11.81万m³,暂存于垃圾填埋区东侧垃圾填埋场范围内的的临时弃土场中,其该土方将用于后期的垃圾覆盖和封场期的覆盖。2018年7月26日,子长县经济发展局对本工程可研报告进行了批复,批复文件为《子长县经济发展局关于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子政经发[2018]250号)。2019年7月24日,子长县行政审批服务局以子审服发[2019]315号《关于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初步计的批复》同意该项目建设。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工程建设项目有关的法律法规,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子长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委托陕西中泽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进行水保方案编制工作,接到任务后我公司立即组织相关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在详细了解主体工程设计资料后,对现场进行了勘探,并收集了项目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等有关资料,同时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和现有的水土保持设施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按照新的规范技术要求,于2020年4月编制完成《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场址区位于子长县黑山寺沟的黄土高原,场区地貌类型为黄土丘陵,地形为流水侵蚀的黄土塬梁峁涧沟壑坡地,场址地面高程高程1420m~1700m,场址区冲沟广泛分布。场址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低,温差大,四季变化明显,境内年平均气温9.1℃,年平均降水量513.2mm,无霜期142天,年平均相对湿度55.4%,年平均风速1.76m/s。3场址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地势较开阔。地基基础地层为第四系风积黄土。植被以灌木、草类为主,散生稀疏乔木,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40%左右。项目区属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陕北丘陵沟壑重点治理区)。项目区水土流失类型为风力水力复合侵蚀,根据实地调查,项目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2000t/km²·a,属极强烈水土流失区。项目区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容许土壤流失量为1000t/km²·a。1.2编制依据本方案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和地方有关规章以及有关水土保持的技术标准等。具体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991年颁布,2010);(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4月24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7月2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4)《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4月24日第二次修正);(5)《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陕西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7月26日颁(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国人大常委会,2016年7月2日修订);(7)《国务院关于取消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国发[2017]46号文)。(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管理办法》(水利部第16号令,200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第44号令,20174(3)《水利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变更管理规定(试行)》(办水保[2016]65号,2016年3月24日颁布并实施);(4)《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16]227号);(5)水利部《关于强化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16]21号;(6)水利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建设类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评审工作的通知》办水保[2016]123号;(7)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部批水土保持方案下方权限项目清单的通知》办水保[2016]203号;(8)水利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的函》水保[2017]37号;(9)《电力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暂行规定》(水利部、国家电力公司,水保[1998]423号文)。(1)《关于颁发〈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的通知》水利部[2003]67号;(2)《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服务收费管理规定》,发改价[2007]670号;(3)《关于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意见》,水利部水保[2009]187号文;(4)《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水利部办水保[2013]188号文,2013年8月21日;(5)《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规程(试行)>的通知》水利部水保[2015]139号文;(6)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工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计价依据调整办5法》的通知(办水总(2016)132号);(7)水利部《关于下放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审批权限的通知》水保[2017]75号;(8)《关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保[2017]365号);(9)《陕西省物价局、陕西省财政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降低电信网码号资源占用费等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的通知》(陕价费发〔2017〕75号);(10)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省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信息化重点监管区域的通知》(办水保[2018]14号);(11)《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验收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规程(试行)的通知》(办水保[2018]133号);(12)《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文件编写和印制格式规定(试行)的通知》(办水保[2018]135号);(13)《水利部办公厅关于调整水利工程计价依据增值税计算标准的通知》(办财务函[2019]448号)。(1)《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2)《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18);(3)《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2007);(4)《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2014);(5)《陕西省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规格》(QB3150-85);(6)《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图》(SL73.6-2015);(7)《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技术规程》(GB/T22490-2008);(8)《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9)《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01010-2007)。6(1)《陕西省水土保持总体规划》(2016~2030年)(陕水发〔2016〕35号));(2)《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初步设计》(陕西蔚蓝节能环境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其它有关的工程设计资料及社会经济资料。1.3设计水平年本项目属建设生产类项目,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对方案设计水平年的规定:“建设生产类项目为土建工程设计水平年2021年及垃圾处理厂工程运行期设计水平年2035年。1.4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根据主体工程建设规模、征用、占用土地的范围、类型、面积,结合现场调查,确定本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13.74hm²,其中垃圾填埋区占地面积11.5hm²,渗滤液处理站占地面积2.24hm²。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划分的依据和原则,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区划分为垃圾填埋区和渗滤液处理站等两个区。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者为工程建设单位—子长县城市管理执法局。1.5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根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2015-2030),项目区属于西北黄土高原区;依据2013年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成果》(办水保[2013]188号文)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项目区属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按照《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18)要求,确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建设类项目Ⅰ级标准(西北黄土高原区)。7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18)要求及相关法律、法规,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等级执行一级标准。 (GB/T50434-2018)规定,防治标准中的水土流失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目标值分别为93%、95%、22%。本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13.2mm,属于半干旱区,因此,本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目标值不做调整。但是,本项目无法避让陕北丘陵沟壑重点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提高2%。(2)现状侵蚀程度影响:项目区现状土壤侵蚀程度以极强烈侵蚀为主,按照《生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18)中规定,本项目的土壤流失控制比可降低0.1-0.2,本方案确定土壤流失控制比为0.6。(3)地形地貌影响:本项目区属于中山区,按照地形地貌因素,其渣上防护率可减少1%-3%,本方案确定渣土防护率目标值为91%。表1-1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值指标一级标准修正施工期设计水平年程度侵蚀强度工程处于位于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施工期设计水平年1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3932土壤流失控制比0.8-0.20.63渣土防护率(%)9092-1914表土保护率(%)909090905林草植被恢复率(%)95956林草覆盖率(%)22+224综上所述,确定本方案防治目标如下:水土流失治理度93%,土壤流失控制1.6项目水土保持评价结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8等法律法规的限制性因素分析,本项目选址不涉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不涉及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不涉及国家划分的重点治理成果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也不在泥石流易发区、崩塌滑坡危险区以及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工程占地不涉及生产力较高的土地,但项目区位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应严格保护植物、结皮、地衣等,提高项目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范围,强化建设期水土保持防治措施,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项目选址基本合理可行。从水土保持角度综合分析,主体工程布局合理,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工程占地、土石方平衡、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等均能够从水土保持角度考虑,严格控制工程占地和施工范围,尽量将开挖土方综合利用,避免乱挖、乱弃,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避免新增占地,减少破坏和扰动地表范围,这些均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扰动地表,占压植被,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由此造成的水土流失可以通过相应措施治理。由于项目区位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治理区,应严格保护植物、结皮、地衣等,提高项目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破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使项目区土壤侵蚀模数降至扰动前或低于扰动前。主体对垃圾填埋区提出了表土剥离、表土回填、土地整治、排水沟、植被恢复;渗滤液处理站提出了表土剥离、表土回填、土地整治等。本方案将结合主体工程设计中提出的水保措施,对本项目水保措施进行补充与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体系。1.7水土流失预测结论(1)本项目预测期为施工期、运行期和自然恢复期,故本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总量为7000.66t,不采取措施下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0640.34t,新增水土流失总量3639.68t,其中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量1363.67t,运行期新增水土9(2)垃圾场建设过程中,项目征地范围内的地表将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地貌将发生较大的改变,且具有强度较大,影响范围及时段集中的特点,如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开挖形成裸露地面和开挖堆土的水土流失,很容易对区域土地生产力,区域生态环境、工程本身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1.8水土保持措施布设成果各防治分区结合主体工程设计和水土流失特点,布设了相应的工程防治措施、植物防治措施和临时防治措施。(1)垃圾填埋区排水沟1721.684m,道路排水沟680m,浆砌石挡土墙160m。③临时措施:临时拦挡110m,防尘网360m2。(2)渗滤液处理站②植物措施:撒播紫花苜蓿0.03hm2,栽植油松120株。0m,防尘网30m2,临时排水沟100m。1.9水土保持监测方案分为施工期: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运行本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方法主要有资料分析、地面观测和现场巡查。共布设水土流失固定监测点6个,其中垃圾填埋防治区5个、渗滤液处理站防治区1个。通过测纤法、侵蚀沟测量法、简易沉砂池法和标准样地调查监测等监测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工程建设扰动土地面积、水土流失灾害隐患、水土流失及造成的危害、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情况、水土流失防治效果,以及水土保持工程设计、水土保持管理及重大水土流失事件等方面的情况。1.10水土保持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本方案水土保持总投资550.96万元,主体工程设计的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措施投资366.46万元,本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投资170.22万元,其中:工程措施预备费用29.86万元;水土保持补偿费23.36万元。在独立费用中,建设单位管理费8.35万元,水土保持监理费10.00万元,0万元。项目实施后,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99.7%、土壤流失控比达到0.71、渣土防护率达到97.38%、表土保护率达到99.9%、林草植被恢复率达到97.41%、林草覆盖率达到82.24%,均达到方案目标值。1.11结论及建议本工程在水土保持方面无重大制约因素。本项目所处地区植被条件好,项目的建设将会对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并且在短时间内造成水土流失的加剧,但通过实施本方案报告书中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所产生的影响将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并能为环境所接受。同时,随着林草植物的逐年生长,项目防治责任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将不断提高,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也将带来有益的影响。因此,从水土保持角度而言,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1)主体工程在下一步设计中进一步完善施工组织、施工设计的相关内容。在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后,建设单位应依据已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结合主体工程设计,进行水土保持初步设计,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备案管理,申报备案应在水土保持方案批复之后项目开工前完成,与主体工程设计阶段同步。建设单位根据已备案的水土保持初步设计组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履行水土保持设施管护责任。(2)工程施工应与其排水工程同时进行,选择适宜季节及时实施绿化美化。在整个施工期内,要始终做好临时防护和排水措施,确保工程质量和最大程度减少水土流失。(3)严格按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与主体工程建设同时进行,且要考虑工程措施和种植林草的滞后性,施工中应采取必要的临时防护措施,防止雨水冲刷弃土弃渣造成水土流失,坚决做到预防为主,防止“先破坏、后治理”现象发生。表1-2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特性表项目名称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流域管理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涉及省区陕西省涉及地市或个数延安市涉及县或个数子长市项目规模总容积205×10m总投资(万元)6407.54土建投资(万元)5500.61开工时间2019年11月完工时间2020年7月底设计水平年2021年工程占地(hm2)13.74永久占地(hm2)11.502.24土石方量挖方量(万m3)弃方量(万m3)35.0335.03//重点防治区名称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陕北丘陵沟壑重点治理区地貌类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区划西北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类型水蚀、重力侵蚀和风蚀tkm3·a)12000防治责任范围面积(hm²)13.74容许土壤流失量(t/km³·a)1000.00水土流失预测总量(t)10640.34新增水土流失量(t)3639.68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执行等级西北黄土高原一级标准指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3/99.7土壤流失控制比0.6/0.71渣土防护率(%)91/97.38表土保护率(%)90/99.9林草植被恢复率(%)95/97.41林草覆盖率(%)24/82.24措施分区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垃圾填埋区11.51hm,排水沟1721.684m,道路排水沟680m,浆砌石挡土墙160m撒播紫花苜蓿11.3hm,栽植紫穗槐临时拦挡110m,防尘网360m渗滤液处理站0.03hm,排水沟140m撒播紫花苜蓿0.03hm,栽植油松临时拦挡30m,防尘网30m,临时排水沟100m投资(万元)398.6314.88水土保持总投资(万元)550.96独立费用(万元)80.09监理费(万元)监测费(万元)14.68补偿费(万元)23.36方案编制单位陕西中泽环境技术咨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子长县城市管理执法局法定代表人/电话胡朋刚法定代表人/电话孙浩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汉城旭宏同德国际C座地址楼联系人/电话胡新刚/187929398953联系人/电话谢建斌真传真电子信箱电子信箱2项目概况2.1项目组成及工程布置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在原有黑山寺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1'19.25"、北纬37°06'10.77"。本工程位于子长县瓦窑堡镇黑山寺沟垃圾填埋场内,直线距离县城5km。临子长县主干道210国道,且该沟是210国道旧路,已有公路,建厂时不需要新修入沟公路,而且由于路况较好,便于大型机械出入。项目名称: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子长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建设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项目性质:改扩建类项目;工程投资:总投资6407.54万元,其中土建投资5500.61万元;工程规模:平均日处理生活垃圾255T/d,实际填埋生活垃圾的容积为174.3×104m3,考虑到覆盖土层及排液导气设施的容积,垃圾卫生填埋场总容积205×104m3,库容利用率大约为85%,垃圾卫生填埋场设计使用年限15年,即2020年~2034年。根据功能的不同,将厂区总平面分为垃圾填埋区、生产生活辅助区、渗滤液处理站、道路工程、覆土备料场。其中垃圾填埋区工程为填埋场主体工程,生产生活辅助区及渗滤液处理站、道路工程、覆土备料场为辅助工程。垃圾场总容积m年。本工程为生活垃圾二期工程,生产生活辅助区、进场道路工程和覆土备料场可利用现有垃圾填埋场,故本次设计不再新建。1、垃圾填埋区工程主要有:库区场地整平工程、防渗系统工程、渗滤液导排系统工程、填埋气导排系统工程、垃圾坝工程、防洪系统工程、覆盖和封场系统工程,绿化与防护系统工程。填埋机械设备及其它设施等;2、渗滤液处理站:包括综合处理车间和综合水池(清水池和浓缩液池)。项目特性表见表2-1。表2-1项目组成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项目的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项目2建设地点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3工程等级Ⅲ类4工程性质改扩建类项目5建设单位子长县城市管理执法局6投资407.54万元,其中土建投资5500.61万元72019年11月开工,2020年7月建成投产,总工期9个月。垃圾填埋区库区场地整平工程、防渗系统工程、渗滤液导排系统工程、填埋气导排系统工程、垃圾坝工程、防洪系统工程、覆盖和封场系统工程,绿化与防护系统工程、场内道路工程、临时弃土场渗滤液处理站包括综合处理车间和综合水池(清水池和浓缩液池)砂、石料供应在当地购买,布设专门的取料场施工用水原项目水源施工用电原项目电源二、本项目组成及主要技术指标项目永久(hm2)临时(hm2)面积(hm2)垃圾填埋区填埋区0.512.61临时弃土场0.270.41场内道路0.410.41垃圾坝小计1.372.243.61渗滤液处理站1.502.243.74三、工程土石方量项目挖方填方调入调出借方(104m3)(104m3)(104m3)(104m3)(104m3)(104m3)垃圾填埋区施工期填埋区32.3917.762710.84临时弃土场180.410.77场内道路0.590.380.20垃圾坝0.194627小计34.3520.02272711.81运行期填埋区14.3311.81小计14.3311.8134.3534.3513.082711.81渗滤液处理站0.680.6835.0335.0313.082711.81本项目为改扩建类项目,根据《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将本项目组成划分为垃圾填埋区和渗滤液处理站两部分,其中垃圾填埋区划分为填埋区、临时弃土场区、场内道路区和垃圾坝区。2.1.3.1垃圾填埋区垃圾填埋区划分为填埋区、临时弃土场区、场内道路区和垃圾坝区。总占地(1)填埋区在现有垃圾堆体表面采取中间封场覆盖,覆土1.0m。作为扩建项目库区的基础层,经过整平后整个库区形成一个长约420m、平均宽260m的长方形库区,整平后垃圾坝前库底最高处高程为1126.17m,库底最低处高程为1118m。建成后td205×104m3。(2)临时弃土场区临时弃土场区位于垃圾填埋区内,用于存放削坡所产生的临时弃土,后期该土方将用于运行期垃圾填埋和封场期的垃圾填埋,占地面积0.41hm2。(3)场内道路区场内道路总长680m,路基宽6m,采取土基路面,垃圾场运行期满后封场,场内道路按照填埋区恢复植被。(4)垃圾坝区现有垃圾坝体边坡坡度较大,依据就地取材节约工程造价的原则,结合当地地质条件,与垃圾场设计的工程经验,本次设计采用坝体陪厚设计原则,即在原来垃圾坝的基础上,拓宽坝顶至8.0m,随即以1:2.5放坡碾压形成新的垃圾坝2.1.3.2渗滤液处理站两级DTRO的主要建构筑主要包括用于放置成套装置及运行人员工作间的综合处理车间,用于浓缩液及清液储存的浓缩液储池,具体如下:综合处理车间建筑面积:303.5m2结构形式:框架结构浓缩液储池外形尺寸:9.5×7.0×4.5m(H)有效水深:4.5m结构形式:钢砼。2.2施工组织本工程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填埋库区及渗滤液处理站。与水土保持相关的施工工艺主要为地面土建工程。土建工程中的土方工程采用机械为主、人工配合施工,砌筑工程采取人工为主、机械配合施工。(1)场地地面建筑物基础开挖:建筑工程基础采用大型挖土机械开挖。基础开挖避开雨季,应尽量在无雨季节抢工程量,避免施工高峰赶雨季。施工应避开冰冻期。混凝土浇筑:要做好保暖养生措施,防止发生冻结事故。地下管道的埋设:结合基础开挖,在回填前按设计要求一并完成地下管道的埋设工程,尽量避免重复开挖,造成水土流失。(2)进场道路工程施工分段施工,对回填使用的土石方及时回填压实,同时建设排水设施和护坡措施。路基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人力施工为辅,采用水平分层全断面填筑方法施工,逐段逐层向上填筑。路基填筑采取挖、装、运、摊、平、压路机压实的机械化流水作业,每层填压的土方均要平行于最终的路基表面。排水工程用浆砌石,施工时先夯实,再进行铺砌。2施工物资供应条件本项目主要建筑材料包括:钢材(型钢、钢筋)、水泥、木材、砖、砂、碎石等。主要建筑物材料来源充足,工程所需水泥和钢材可子长市或延安市购买。生活及小型生产物资、其它建筑材料(木材、油料)等可在子长市购买。另外,一般机械维修设施设在现场,必要的部件加工及机械维修可去子长市购买。3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2.2.3.1填埋场工艺设计(1)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艺生活垃圾成分复杂,主要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能源结构、气候条件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其处理难以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往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垃圾处理方法。但是不同的处理技术和方法最终都以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及资源化为目标。总的来说,国内外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面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三种:卫生填埋法、堆肥处理法、焚烧法。这三种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和处理效果各有其特点。根据子长县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生活垃圾处理采用焚烧工艺不符合子长县的经济情况;采用卫生填埋处理从投资和处理工艺上均比较符合子长县的实际情结合子长县生活垃圾产量及垃圾成分并根据可研报告,参考相似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措施进行综合考虑,子长县生活垃圾处理采用卫生填埋处理工艺。采用人工防渗技术对填埋库区进行防渗处理,渗滤液进入污水调节池后回喷至垃圾填埋场蒸发处理,对填埋气体(LFG)进行收集;场区周围洪、雨水通过防洪系统导排至填埋场区下游外;填埋过程中通过及时覆土、洒水消毒等措施使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2)生活垃圾填埋工艺设计本工程生活垃圾填埋场工艺设计为:生活垃圾由垃圾转运车辆运送进入垃圾填埋场,经计量系统的称重计量,然后进入垃圾卫生填埋区作业分区作业单元,在管理人员指挥下,进行卸料、推铺、压实、覆盖、灭虫,最终完成填埋作业;垃圾填埋场渗滤液通过渗滤液导排系统进入污水调节池,在渗滤液处理站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垃圾填埋气经过气体导排系统收集、导排,最终在管口点燃排放;场区周围洪、雨水经过截洪渠收集、导排至填埋区外。填埋场工艺流程图见图。一、垃圾的计量要称重计量,本工程选用SCS—15型电子汽车衡计量系统,设备主要有秤体、传感器、仪表、计算机、打印机等,该系统可分别按年、季度、月、日及每车统计垃圾量,记录收集车的运行状况,并能适时输出相关数据,打印统计报表。)二、垃圾填埋处理工艺(一)垃圾填埋处理工艺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20图2-2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理工艺流程图21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作业工艺流程:卸料、推铺、压实、覆盖,灭虫。垃圾转运车运送垃圾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经计量系统的称重计量,然后进入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区,在作业面上倾倒垃圾,利用推土机将垃圾摊铺、推平并进行压实处理,当达到单元作业厚度时,推土进行单元覆盖。当垃圾厚度达到中间覆盖层厚度时,进行中间层覆盖;如此返复,直至终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作业工艺流程见图。图2-3生活垃圾卫生填埋作业工艺流程1.卸料本工程垃圾转运车在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后,直接进入卸料层面进行卸料,晴天时车辆在垃圾堆体表面直接行驶,雨天时可在垃圾堆体表面铺设建筑垃圾或卵砾石做为道路垫层,也可以利用预制水泥板铺设临时道路。2.推铺本工程转运车倾倒的垃圾由推土机推铺,推铺有利于垃圾压实工序的顺利进行,保证压实密度的实现,每次摊铺垃圾厚度0.4~0.45m。3.压实推铺完成垃圾由推土机压实,填埋垃圾的压实可以有效的增加填埋场的消纳能力,延长填埋场的使用年限;减少填埋场的沉降量,不仅有利于垃圾堆体的稳定,也有益于增加堆积物边坡的稳定性,以利于土地的后期开发利用,是填埋场作业中很重要的工序。生活垃圾填埋场的有效压实能够增加填埋场强度,防止坍22塌,防止填埋场不均匀沉降,能够减少垃圾孔隙率,有利于形成厌氧环境,减少渗入垃圾堆体中的降雨量及蚊蝇、蛆虫的滋生;减少垃圾渗滤液和填埋气体的迁移,提高填埋气体的产生量;也有利于填埋机械的在垃圾堆体上的移动,减少机具的保养和维护。4.覆盖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覆土是卫生填埋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区别于露天堆放的重要因素,垃圾土料覆盖分为日覆盖、中间覆盖和终场覆盖,每一覆盖的功能、作用不同,对覆盖土料的要求也不一样。1)日覆盖日覆盖是在完成每天垃圾填埋量后进行,日覆盖的作用有:①改善道路交通;②改善填埋区环境状况;③减少恶臭气体的散发;④减少遇风天气尘土和轻质垃圾漫天飞扬;⑤降低疾病通过鸟类、鼠类、蚊蝇等的传播;⑥降低火灾危险。日覆盖要求确保垃圾填埋层稳定并且不阻碍垃圾的生物降解,因此,土料要求应具有一定的透气性,选用砂性土作为日覆盖土较为适宜,日覆盖层厚度为0.20m。2)中间覆盖中间覆盖是在完成设计2.5m厚度后进行,生活垃圾填埋设计中间覆盖的作用:①防止垃圾填埋气的无序排放;②减少雨水渗入垃圾堆体的数量,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③通过碾压的中间覆盖粘土形成坡向填埋区排水设施的坡度,利于填埋区雨水的导排。中间覆盖土料需要透气性、透水性能差,所以选用粘性土做为日覆盖土料较3)终场覆盖终场覆盖是完成设计厚度要求后最终进行的垃圾堆体表层覆盖,终场覆盖贯穿于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高度高于垃圾坝至终场的整个过程,终场覆盖的作23用:①减少雨水渗入垃圾堆体的数量,从而减少渗滤液的产生量;②防止填埋气外溢、扩散;③阻止鸟类、鼠类、蚊蝇等与生活垃圾的接触,杜绝疾病的传播;④避免填埋垃圾遇风、雨四处飞扬、漂流;⑤阻断垃圾堆体与人和动物的直接接触;⑥终场覆盖有利于垃圾堆体表面的植被和绿化;⑦便于垃圾填埋土地的再利用。根据《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技术规程》(GB51220-2017)有关规定,本工程垃圾填埋最终封场覆盖层采取下面作法:在0.2m厚的日覆盖土上铺一层0.3m厚的卵石(粒径25~50mm)排气层,上面再铺一层0.4m厚的粘土防渗层(渗厚的营养土植被层(其中营养植被层厚0.2m,覆盖支持土层厚0.5m)。5.灭虫为了防止生活垃圾填埋场蚊蝇滋生、鼠害泛滥,在垃圾堆体表面进行喷药杀虫,本工程设计生活垃圾填埋场配置专门灭虫人员,在夏秋季节蚊蝇活动期每天虫的出现规律进行适时的调整。(二)填埋作业方式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工序确定本工程生活垃圾填埋作业方式,本生活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作业方式采用单元填埋法。即根据生活垃圾填埋场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可以将垃圾填埋区划分为几个填埋单元(当填埋区较小时也可以作为一个单元使用),垃圾转运车倾倒垃圾后,由推土机摊铺,摊铺厚度0.4~0.45m,推铺完成后,再由推土机来回碾压3~4次,每次压实的范围必须有1/3覆盖上次的压痕,压实后的垃圾容重应不低于0.8t/m3。本工程设计圾)时,即垃圾压实高度达2.5m时,覆盖土0.2m,并进行压实。24图2-4生活垃圾单元填埋法示意图(三)单元填埋作业计划天计。填埋作业每天工作一个班,共8小时,即从早根据本工程日产生活垃圾255t的实际情况,将每日垃圾填埋量作为一个日填埋单元,完成日单元填埋时进行日覆盖,设计中间垃圾层厚度为2.5m,设计日作业进度安排序号作业项目时间安排(小时)123456781设备进场及准备工作2装卸、推平、压实等填埋作业3覆盖土4洒药消毒、设备检查退场5覆盖土备料及运输6其它辅助作业(其中包括排液导气井的向上接高、渗滤液回喷)(3)填埋气处理工艺由于填埋场气体进入环境后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因此必须控制LFG的自由转移或扩散,对之加以收集和处理。目前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阻止LFG向非允许区域迁移,输导LFG向指定方向集中焚烧排放,二是经净化处理后作为能源加以利用。25集中焚烧排放处理方法是将填埋气体经导气竖井收集后排放至管口点燃焚烧,将其中的甲烷和其它微量气体转化成CO2、SO2、NXO及其它无害气体。填埋场气体利用有许多方法,常见的有四种基本类型:1.直接供给居民和工业使用;2.利用沼气发电;3.并入燃气网或压缩装瓶使用;4.净化提纯可作甲醇的工业原料。根据本工程生活垃圾近期以无害化处理为主的治理目标,以及目前填埋气的回收利用有较大的困难和投资较大的原因,确定本填埋场的设计使用年限内只考虑采用自然导排方式,即将导气管直接伸出封场覆盖层以上至少1m,并且在管口安装点火燃烧器,采用电子监控器,对排出的气体必须定时监测,当竖井中甲烷气体的含量接近3%时,应点燃废气进行排放处理以防爆炸。根据填埋气产气特点,垃圾填埋场填埋气最高产气时间是在开始填埋后5年后,因此,当垃圾填埋气产量较稳定时,可考虑本垃圾填埋气的回收和利用。填埋气采用净化处理后,可达到天然气品质。净化后的填埋气可用作填埋场的生活与生产燃料、也可罐装销售或建立发电厂。(4)渗滤液处理工艺根据《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规定,2011年后所有已建和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必须建设渗滤液处理设施将渗滤液处理后达标排放,因此本工程拟建设一套完善的渗滤液处理系统将渗滤液处理达标后排放。另外本工程设置一套渗滤液回喷系统,如遇到突发性暴雨等不可预见情况下导致渗滤液处理不及时的情况,将渗滤液回喷至填埋库区内进行临时储存,但渗滤液储存最高水位不得高于垃圾坝顶高程。2.2.3.1渗滤液处理站工艺设计根据设计进、出水水质及工艺方案选择原则,通过上述各种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分析,并结合该项目渗滤液水量小、水量变化幅度大、冬季低温、适合物理处理法的具体情况,确定本工程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采用两级DTRO处理工艺。26图2-5渗滤液处理站工艺流程图2.3工程占地工程占地根据征地资料,并结合实地踏勘情况,对项目区内占地类型及其面积进行统计。本工程永久用地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区和渗滤液处理站占地;工程临时占地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区削坡区临时用地。hmhmhmhm2,林地5.44hm2。27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工程占地类型及面积统计表单位:hm2项目永久占地临时占地小计林地草地垃圾填埋区填埋区10.512.1012.615.057.57临时弃土场0.270.140.410.160.24场内道路0.410.410.160.24垃圾坝0.180.180.070.11小计11.372.2413.615.448.16渗滤液处理站0.130.130.1311.502.2413.745.448.29282.4土石方平衡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T50434-2018)相关规定,一般情况下,空闲地耕作层、林地和园地腐殖层、草地草甸都应进行剥离和保护。因此,本方案将对工程建设各分区占地类型为林地和草地进行表土剥离与利用保护设计,剥离厚度按照20cm计。表2-13项目表土剥离与利用平衡(万m3)项目表土剥离表土回覆调入调出数量来源数量垃圾填埋区填埋区2.522.52临时弃土场0.080.08场内道路0.080.08垃圾坝0.040.04小计272272渗滤液处理站0030032.752.752.4.2工程建设土石方情况本工程建设土石方主要来源于垃圾填埋区边坡开挖、回填和渗滤液处理站基础开挖回填等,根据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资料,本工程土方开挖总量m75万m³),回填利用量35.03万m³(含表土量2.75万m³),垃圾填埋区施工期产生弃方11.81万m³,暂存于垃圾填埋区东侧垃圾填埋场范围内的的临时弃土场中,其该土方将用于后期的垃圾覆盖和封场期的覆盖。本项目土石方平衡详见表2-14及流向图2-3。29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项目土石方平衡及流向表单位:万m3项目挖方填方调入调出表土土方小计表土土方小计表土土石来源表土土石数量垃圾填埋区施工期填埋区2.5229.8732.3917.7617.7627垃圾坝10.84临时存至临时弃土场用于填埋场运行期填埋区覆盖用土临时弃土场0.08100.080.330.410.77场内道路0.080.500.590.080.300.380.20垃圾坝0.040.160.190.04434627填埋区小计2.7231.6334.350.2019.8220.02272711.81运行期填埋区2.5211.8114.3311.81小计2.5211.8114.3311.81临时弃土场2.7231.6334.352.7231.6334.3513.082711.81渗滤液处理站0.030.650.680.030.650.682.7532.2835.032.7532.2835.0313.082711.8130项目分区土方回填(3项目分区土方回填(35.03万m3)34.35垃圾填埋区0.680.68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土方开挖土方开挖(35.03万m3)334.35渗滤液处理站渗滤液处理站图2-3土石方平衡框图单位:万m331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送审稿)2.5拆迁安置与专项设施改(迁)建根据项目建设区域占地情况,区域内不占用宅基地,不存在移民拆迁安置。2.6施工进度安排本工程遵循既要坚持工程建设程序,又要加快建设速度的原则,合理安排工程工期。工程于2019年11月初进入施工准备期,2020年7月底项目全部建成投产,总工期9个月。在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开雨天、大风天。工程建设进度安排详见表2-15。表2-15施工总进度表123456789设计322.7自然概况子长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横山山脉东端、主脊为秀延河与涧峪岔河分水岭,北支岭为大理河与淮宁河分水岭,南支岭又为延河上游与秀延河上游的分水岭。这些山岭均为黄土厚积而成的起伏山梁。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地貌属黄土丘陵沟壑组合类型,分为沟间地(土质山丘)和沟壑地(河谷川台)两大类型。沟间地分为梁、峁梁、峁等;沟壑地有细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和河谷。根据海拔高度、地面组成物质及地貌组合差异,境内地貌可划为4个区。(1)北部梁峁状黄土丘陵区:本区包括高台、涧峪岔、南沟岔3乡大部,海拔1200-1400米左右,除川道外,大部分地区山多沟窄,地形崎岖。西北部为砂黄土覆盖区,水土流失严重。东南部属涧峪河流域,在宽大的阶地和冲积平地,为全县主要粮食生产产地。(2)南部峁梁状黄土丘陵区:区内包括余家坪、热寺湾乡全部,马家砭、史家畔乡部分地区,为永坪川北侧支流水系源头。海拔多在1250米以上,以峁梁沟坡地形为主,大部分坡地宜于发展林果业。(3)中部秀延河流域黄土丘陵区:包括冯家屯乡,杨家园子镇全部,玉家湾镇,史家畔乡、马家砭乡大部,安定镇少部分地区。海拔1100-1200米。秀延河由西向东,横贯本区中部,为全县最大的河谷川道区。区内地势较低,水热条件好,为全县主要粮食生产基地。(4)西部河塬梁状黄土山区。区内包括石家湾、李家岔、寺湾3乡全部,安定镇大部,涧峪岔、玉家湾、栾家坪3乡(境)少部分地区。海拔1400-1526米左右之间。区内梁长、坡陡、谷狭沟深、峰峦重叠、山势陡峭、地形起伏大,相对高差300左右。据现场踏勘,本项目位于河谷阶地地貌,地势平坦开阔。。地质概况子长地处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东南翼斜坡带,为陕北构造盆地的一部33分。岩层为向西缓倾的单斜翘曲构造,倾角1~3°。境内地层基底属前震旦系,其上主要沉积古生代和中生代陆相碎屑岩,形成地层基地覆盖层。第三纪岩层呈不整合或假整合于中生界之上。第四纪黄土岩系深厚,广覆全境老岩层之上。基岩露头只出现于深切河沟或曾受到强烈剥蚀的山岭地区。根据钻探结果,场地地层分为4层,现由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填土①(Q4ml)黄褐色~杂色,松散。土质不均,含大量建筑垃圾及少量生活垃圾,可见砂土及圆砾颗粒。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3击。层厚0.30m~2.90m。压实填土①1:黄褐色,中密~密实,经人工或机械压实。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24击。该层分布于一期垃圾坝位置。层厚9.00m~22.60m。2)黄土状土②(Q4pl+dl)褐黄~黄褐色,坚硬,土质不均,可见孔隙,含植物根,偶见蜗牛壳碎片、钙质条纹。具中等湿陷性,属中压缩性土。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4击。层厚1.20m~4.70m。3)黄土(新黄土)③(Q3eol)黄褐色~褐黄色,硬塑。针孔及大孔发育,可见微粒姜结石或钙质结核,偶见蜗牛壳碎片。具轻微湿陷性,属中压缩性土。该层除沟谷底部地段外,整个场地均有分布。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7击。本次勘察未钻穿此层,最大揭露层厚度7.00m,最大揭露深度10.00m。3)黄土(老黄土)③(Q2eol)黄褐色~棕红色,可塑。针孔及大孔发育一般,含氧化铁、白色钙质条纹及结核。该层不具湿陷性,属中压缩性土。该层分布沟谷底部地段。实测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为=14击。本次勘察未钻穿此层,最大揭露层厚度8.30m,最大揭m。34气候气象子长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气温低,温差大,雨量少,蒸发快,日照长,辐射强,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寒来暑往有序,冬春漫长,夏秋短促;春季干旱多风,气温上升较慢,冷暖变化多;夏季温热多雨,干旱雨涝相间,多有雷阵雨天气;秋季凉爽湿润,气温下降较快,霜雪早临;冬季寒冷干燥,降雪稀少,持续时间长。全年降雨集中于夏秋两季,寒潮、霜冻、大风时有出现。境内历年平均气温为9.1℃。春季历年平均气温为10.7℃,平均最高为最小值为279.60毫米(出现于1972年),平均变差101.50毫米,相对平均变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7%;秋季仅次于夏季,降水量为128.20毫米,占年降水年降水量的2%。本县地处行星风系西风带,在地形、季风气候的综合影响下,以西北风居多,占全年风向的66%,东南风及其它风向也占一定比例。境内平均风速为1.76米/秒。年大风日数在0~44天之间,年平均7.90天。4水文陕北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分属清涧河、无定河、延河3个支流水系,流域面积2395.36平方公里,其中清涧河水系1631.1平方公里,无定河水系759平方公里,延河水系5.26平方公里。全县沟道面积1159.21平方公里,其中流水沟道474条,总长度258公里,沟道比降0.40~6.30%。年径流系数约0.09,多年平均径流量1.78立米/秒,年径流总量10911.23万立米。35秀延河发源于西部与安塞交界山麓,东西走向,先向东南,到李家岔乡杨立米/秒,平均流量2.07立米/秒,年径流总量6393.98万立米,实测常年流,最晚涧峪岔河发源于高台乡南部,属淮宁河上游,无定河的支流。境内流长36流幅度不大。多年平均流量0.56立米/秒,径流总量1792.70万立米,实测常 (1990年9月21日)。涧峪岔河的封冻、结冰、流冰情况与秀延河相似。大理河发源于石家湾乡新庄墕村,属无定河支流。流域面积3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5.20%。多年平均径流量0.53立米/秒,径流总量1660.75万立米,实测常年流量0.161立米/秒。洪水含沙量年平均0.30吨/立米。永坪河发源于余家坪乡曹家河村,属清涧河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出县境。境内流域面积22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33立米/秒,径流总量1028.30万立米。5土壤场址区域地质构造稳定,地势较开阔。地基基础地层为第四系风积黄土。①层,马兰黄土,稍密~中密,力学性质一般。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层,湿陷深度一般为16m~26m。②层,古土壤,硬塑,该层埋深较大,力学性质较。36③层,离石黄土,密实,属于低压缩性土。该层埋深较大,力学性质较好。6植被长县地处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中纬地带过渡区,植被带具过渡特色,华北区系植物占主导地位,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性质。据史籍载,在早第三纪的晚始新世至晚第三纪末期上新世和第四纪初期,境内属热带森林灌丛草原,植被以灌木、草类为主,散生稀疏乔木。随自然环境变化,演变为温带森林灌丛草原。秦汉以前,境内草丰林茂,经历年战争、垦荒,植被严重破坏,原始森林和草原自清代已荡然无存,现有草木多为次生植被,项目区林草覆盖率为40%左右。7地震根据国家地震局2015年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资料,场址区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场址区属构造稳定性好。373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与评价3.1主体工程选址(线)水土保持评价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实施后,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要求更加严格和规范。结合项目情况对照《水土保持法》分析,该项目基本符合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相关条款规定。项目区属于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陕北丘陵沟壑重点治理区),为此,项目建设方案应在局部进行优化,提高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最大限度的限制性因素对项目进行表3-1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相关规定相符性分析约束性条件本项目情况符合情况1禁止在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从事取土、挖砂、采石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不涉及崩塌、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2对建设活动所占用土地的地表土应当进行分层剥离、保存和利用,做到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地表扰动范围;对废弃的砂、石、土、矸石、尾矿、废渣等存放地,应当采取拦挡、坡面防护、防洪排导等措施。本项目对地表土进行剥离和单独保存,后期用于绿化覆土,临时堆土等做了及时的拦挡、苫盖措施。项目建设挖方全部用作填方,不产生弃渣。3生产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无法避让的,应当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施项目位于子长市,属国家级水土施流失重点治理区,选址无法避让,项目建设需要提高防治标准,强化建设期水土保持防治措。4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建设项目,生产建设单位应当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审批服务局审批,并按照经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本工程建设单位子长县城市管理执法局已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变更报告书,并按要求上报子长市行政审批局进行审批。5在山区、丘陵区、风沙区以及水土保持规划确定的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区域开办生产建设项目或者从事其他生产建设活动,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地貌植被,不能恢复原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本项目按照占地面积1.7元/m2计征水土保持补偿费。38综上所述,项目建设基本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相关要求。根据《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要求,文中规定了相关内容,开发建设项目有其中之一者,则审批部门对该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不予批准。经对比分析,本工程不触及“水保[2007]184号”任何规定。具体分析对比详见表3-2。表3-2本项目与水保[2007]184号审批条件相符性分析序号水保[2007]184号文的规定本项目情况符合性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属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项目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禁止开发区域内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项目本工程所在区域不属于“禁止开发区域”3违反《水土保持法》第十四条,在25度以上陡坡地实施的农林开发项目本工程不属于农林开发项目4违反《水土保持法》第二十条,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内取土、挖砂、取石的开发建设项目本项目所在区域不属于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告的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5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十九条,在符合流域综合规划的水工程本工程不属于“水工程”6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关规定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开展前期工作,但未能提供相应文件依据的开发建设项目本工程经得子长市行政审批局立项,有文件依据7同一投资主体所属的开发建设项目,在建设及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未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未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未按期验收的本项目建设不涉及所述8处于重要江河、湖泊以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其它江河、湖泊的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内可能严重影响水质的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对水功能二级区的饮用水源区水质有影响的开发建设项目本工程不涉及所述区域9在华北、西北等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未通过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的开发建设项目本工程位于延安市子长市,工程建设需水量小由表3-2可见,本项目不在“水保〔2007〕184号文”中规定的限批项目之39根据《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对项目的要求,从水土保持技术方面对本项目选址合理性进行了对比分析,详见表3-3。表3-3与分析表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相关规定相符性分析序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规定本项目情况制约性因素分析一工程选址、建设方案及布局方面1选址(线)必须兼顾水土保持要求,应避开泥石流易发区、坍塌滑坡危险区及易引起严重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的地区。项目区不属于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满足要求2选址(线)应避开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不得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工程不涉及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不占用国家确定的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满足要求3选址(线)应避开生态脆弱区、固定半固定沙丘区、国家划定的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治理成果区,最大限度地保护现有土地和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项目区处于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陕北丘陵沟壑重点治理区,本方案将提高水保措施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基本满足求4工程占地不宜占用农耕地,特别是水浇地、水田等生产力较高的土地。工程建设不占用农耕地满足要求二取土(石、料)场选址方面1取土(石、料)场选址:严禁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崩塌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易发区内设置取土(石、料)场。在山区、丘陵区选址,应分析诱发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本项目现阶段未设置取土场。满足要求2在河道取砂(砾)料的应遵循河道管理的有关规定。工程不涉及河道取砂(砾)料满足要求三主体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面1控制施工场地占地,避开植被良好区。主体工程施工场地安排合理,已避开植被良好区满足要求2应合理安排施工,减少开挖量和废弃量,防止重复开挖和土(石、渣)多次倒运。主体工程设计中已考虑土石方的综合调配和利用满足要求3应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时序,缩小裸露面积和减少裸露时间,减少施工过程中因降水和风等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施工进度和时序安排合理,多点工程同时施工,尽量缩短整个工程的施工满足要求4弃土(石、渣)应分类堆放,布设专门的临时倒运或回填料的场地。本项目现阶段设置临时弃土场,备料场前项目已建成。满足要求四工程施工方面1土主体工程动工前,应剥离熟土层并集中堆放,施工结束后作为复耕地、林草地的覆土。主体工程已设计满足要求40综上,项目区工程选址不占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水土保持监测站点、重点试验区及水土保持长期定位观测站等;不涉及重要江河、湖泊以及跨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其他江河、湖泊的水功能一级区的保护区和保留区以及水功能二级区的饮用水源区;项目区不属于崩塌、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项目选址无法避让黄河多沙粗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陕北丘陵沟壑重点治理区,解决方法为提高防治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尽量减少地表扰动和植被损坏范围,有效控制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利部关于严格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水保[2007]184号)、《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GB50433-2018)本方案对主体工程的限制性因素作了一一排查,虽然项目建设存在一定限制性因素,如位于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及陕西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范围内,但通过提高防护标准、优化施工工艺等,可满足水土保持要求。3.2建设方案与布局水土保持评价本项目为改扩建工程,选址唯一,无比选地址,且该项目地处子长县县城南,使用年限较长。项目布局合理,沟口设置相应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沟内填埋垃圾,沟道四周设置了雨污分离的截排水沟,能够有效的防止雨水对沟道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地评价3.2.2.1占地类型的分析与评价本工程占地总面积13.74hm2,占地类型为林地、草地。从占地类型看,工程建设不涉及基本农田,不占用基本农田、居民点等设施。项目区内不存在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限制项目建设的地质灾害情况,不41涉及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自然景观等特殊环境,项目区适宜建设垃圾场。3.2.2.2规划占地符合性子长县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容工程项目场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黑山寺沟,项目占地规模合理,符合延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2.2.3占地性质分析与评价本工程占地性质分为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其中永久占地11.5hm2,临时占地2.24hm2.永久性占地包括垃圾填埋区和渗滤液处理站占地等,永久占地不占用基本农田等生产能力较高的土地,同时永久性建筑物占地均在本工程征地范围之内建设。临时性占地包括垃圾填埋区削坡所需的临时用地等,临时占地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恢复原有地表状况,不改变占用土地的原有功能。就占地性质而言,工程永久占地面积较大,在施工结束后本工程将对临时占地区和施工扰动区裸露地表采取植被恢复措施,使工程区被破坏的植被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综上所述,本工程占地基本符合水土保持要求。衡评价本工程建设期间土方开挖总量为35.03万m³(含表土剥离量2.75万m³),回填利用量35.03万m³(含表土量2.75万m³),无借方,无弃方。垃圾填埋区削坡产生的弃方临时堆放于填埋区内的临时弃土场,运行期该土方将用于垃圾场的填埋和封场期的覆盖,从而挖方得到充分的利用,避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弃方,避免了因取弃土而另外设置取弃土场增加占地,从而减少了占地和对地表的扰动及植被的破坏。对于剥离的表土采取集中堆放、布设临时防护措施,施工结束后作为绿化覆土及时回填,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符合“先拦后弃”原则。从工程土石方挖填平衡来看,填筑土料首先考虑充分利用开挖土料,其次通过开挖量的纵向调用,达到挖填平衡。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分析,各项目区之间就42近调配,可减少长距离调运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挖方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也就减少了占地和对地面的扰动及植被的破坏,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石、砂)场设置评价本项目土石方挖填平衡,不需要外借土方,不设取土场,相应的砂石从外直接购买,也不设置取料场。(石、渣、灰、矸石、尾矿)场设置评价本项目土石方在施工期产生的弃方堆放于填埋区东侧的临时弃土场,该弃土场位于垃圾填埋区内,不新增占地,在临时弃土期间,采取相应的水保措施,避免因弃渣场设置引起的二次水土流失。法与工艺评价工程主体施工主要包括填埋库区和渗滤液处理站的基础开挖、回填、场地平整等。与水土保持相关的施工工艺主要为土建工程。该工程各防治区在施工过程中尽量考虑土石方平衡,尽量减少占地面积,减少工程对地表的扰动。施工所需砖、白灰、砂、碎石等建筑材料可在当地购买解决,其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由开采商负责,责任明确。建筑材料随用随运,利用仓库或专门堆放场集中储存和堆放。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以上施工工艺比较合理。但未考虑临时防护工艺,并且工程及植物措施也稍有欠缺。本方案将进行补充。。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分析评价根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主体设计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在时间上、空间上形成水土保持措施体系。(1)工程措施:对垃圾填埋区和渗滤液处理站进行了表土清理,施工结束后进行覆土平整。垃圾填埋区和渗滤液处理站采取土地整治措施,以利于地表恢43复。复(2)植物措施:垃圾填埋区和渗滤液处理站进行植被恢复。(3)临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