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兼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兼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兼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兼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兼爱》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高二《兼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把握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孟“仁爱"思想的差异。

3.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兼爱"思想的内涵,把握墨子“兼爱”思想与孔孟“仁爱"思想的差异。

教学难点:

1.体会“兼爱”的思想内涵,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可见墨子非常善于防御。

古时有一个成语“形容人的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它叫做——(墨)守成规,讲的便是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的故事。

然而,墨子除了是一位善于守城的能工巧匠、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身微贱的草根思想家、政治家,他杰出的思想就是“兼爱非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兼爱》这篇文章,了解他的思想。

一、预习提示:

1.作者简介

墨子,名翟dí,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发明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俭”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2.背景介绍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3.解题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人们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这种理论具有反抗贵族等级观念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带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二、翻译课文

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以治天下为(把……作为)事(事务)者也,必知乱之所自(从)起(兴起的原因),焉(于是)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那么、就)不能治。譬之如医之(主谓间助词,取独)攻(治疗)人之疾者然(这样),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否定判断词,不)能攻。治乱者何独(何尝)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同“尝",尝试)察(明察,考察)乱何自(“自何”,宾语前置,从哪里)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动词,孝敬)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宾语前置,爱自己),不爱父,故亏(使受损失)父而自利(“利自",使自己得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即使)父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慈(动词,慈爱)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为什么)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即使是)天下之为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者,亦然。盗爱其室(家),不爱异室,故窃(偷窃)异室以利(使……得利)其室。贼(劫夺财物者)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伤害)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之相(相互)乱家(卿大夫的封地)、诸侯之相攻国(诸侯的封地)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侵夺)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纷乱之事),具此(全都在这里,具,完备,齐全)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假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像,如)爱其身,犹(还)有不孝者乎?视(看待)父兄与君若其身,恶(相当于“何”“怎么“)施(实行)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弟弟和子女)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同“无",没有)。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同“又”)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假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像)此则天下治(形容词,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怎么)得不禁恶(憎恨,讨厌)而劝(鼓励)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互相)恶(憎恨,讨厌)则乱。故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三、分析课文

整体感知,熟读课文,梳理思路

第一段:治天下者必知乱的根源。

第二段: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

第四段: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1.第1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2.第2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乱"主要指什么?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3.研读第2段,思考: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墨子认为,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4.第3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5.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

6.文章是如何一步步表明自己观点的?

文章开篇首先提出要治理好天下的混乱必须要知道混乱产生的源头,就像医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把病治好一样。接着指出天下混乱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不相爱。文章的论述从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不相爱,到盗贼横行,再到大夫互相侵害、诸侯互相攻伐,分层论述乱“起不相爱”的观点。然后,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

7.中心思想

“兼爱”是墨家的核心主张之一。本文认为天下之乱起源于“不相爱"。君与臣、父与子、兄与弟,都是更加爱自已而不爱对方,亏人而自利的,因此天下混乱;盗贼自爱而不爱他人,因此行窃和残害别人;诸侯大夫自爱其国与家,而不爱他人之国与家,故相互攻伐与侵害。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如己,则所有窃夺攻伐的现象都会消除,天下就会太平安定。

写作特色:

1.意质而语显。文章质朴充实,不重文采。文辞不加修饰,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2.逻辑严密,明辨是非。

3、论证方法多样。类比论证、假设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4、善用铺排。多处使用排比的修辞进行列举和说理,浅显易懂,以理服人。

四、探究文本

1.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有何不同?

入则孝,出则弟,……泛爱众而亲仁。——孔子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

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

相同之处:(1)基本内涵一致。“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二者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2)社会背景和基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混乱纷争的理想。

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是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它要求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尊卑、亲疏、贵贱的差别,即“兼相爱”,借此达到利人如已、无私利他的“交相利"的目的。

(2)爱的倾向性不同。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责,不问自己的权利。墨子的“兼爱"思想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上,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则,即“兼相爱,交相利”。

总体看来,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和等级的爱,即要求以对父母兄弟之爱为同心圆的圆心,层层外推,逐渐扩展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而墨家的“兼爱”是一种无差别和等级的爱,它要求人们抛却血缘和差别等级,不分厚薄亲疏,爱人如己。

2.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

虽然墨子的“兼爱"思想没有被封建统治者接纳,可如今我们对墨家思想精髓的挖掘对于今天市场经济下调和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首先,“兼爱”思想是保证社会和谐有序的法宝。如果能在社会管理上采取这种柔性思想来改善人际关系,使人们做到既“爱自己"也“爱别人”,就能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其次,“兼爱"思想还对社会具有教化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确实是富裕了,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却日渐淡化,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只自爱不爱人、爱物胜过爱人、金钱至上、损人利己、坑人骗人等现象层出不穷且日趋严重。这些丑恶的社会现象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应该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从墨子那里批判地吸收关于“爱人”的伦理思想,弘扬“兼爱"的传统美德,让“兼爱”大放光芒!

最后,“兼爱"思想还有助于处理国家间的问题。国家之间难免会有文化的碰撞甚至冲突,在这方面,“兼爱”思想中体现的相互融合、兼容并蓄的积极态度,有助于解决当今多元化世界的差异问题。

3.“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药方,它在当时的社会可能实现吗?

不可能实现。

一是时代特征。墨子“兼爱”的思想在那个战火纷飞、利益重组的时代是不合时宜且没有立足之地的。

二是阶级局限。墨子提出“兼爱"的思想时,是站在当时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的人们的愿望。

但是,这种“兼爱”的思想在等级社会中是难以施行的,墨子的“兼爱"思想超越了阶级局限,他希望各国的国君通过实施“兼爱"的主张来减少战争,爱别人的国家,爱他国的国民。因此,墨子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4.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观念和“自爱”“自利"的观念是矛盾的吗?

观点一:矛盾。墨子在《兼爱》中列举父子、兄弟、君臣的例子都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而没有正面论述个人的“爱"与“利”。在论述盗贼和大夫诸侯时,也是强调彼此之间的“爱",对“治天下为事”的圣人,则要求其对天下的责任,丝毫没有阐述到个人的“自爱"与“自利”。

观点二:不矛盾。“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