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_第1页
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_第2页
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_第3页
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_第4页
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摘要:低碳经济是我国石油企业未来的必由之路,这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只有及时树立低碳经济意识,积极发展低碳技术,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碳排放,顺利实现转型升级,才能够保证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被视为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油企业只有提前做好应对策略,才能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一、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这一概念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它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追求能源的高效使用以及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已有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低碳经济将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新一轮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也将成为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主流模式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化学的能源被大量地消耗掉,而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些温室的气体又被排放出来。因此就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其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低碳经济由此而生。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还创建了清洁能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断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即实现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二是降低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要求改善人类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提高高技术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权重;四是通过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过程充满曲折,但发展低碳经济是趋势所向。在全球低碳经济趋势的推动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预示着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既蕴涵着机遇,更是充满着挑战,尤其是对石油企业这样的传统资源性企业更是如此。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拓展能源领域提供了机遇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对能源的需求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主要是从能源禀赋的角度使用资源,我国的能源禀赋结构是典型的“多煤、少油、少气”,而燃烧每吨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多30%、比天然气多70%,因此造成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煤”独大,GDP二氧化碳密度居高不下。低碳经济意味着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的进程中,增加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为石油企业继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积极参与海外油气资源投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增强油气产品的保供能力,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尤其是为石油企业拓展新的能源领域。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调整结构、创新技术,改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机遇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努力和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都预示着低碳经济不可避免,而低碳经济必将带动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兴技术的开发都将驶入快车道。而石油企业是能源高消耗企业,其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其他企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潜力很大,因此急需通过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洮汰不适用现时发展的企业,增强企业实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机遇与挑战是辩证统一的,同时存在。因此当我们看到机遇的时候更要重视挑战,战胜挑战才能迎得更多机遇。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看到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这是很大的挑战。1.传统高碳发展方式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和传统观念的挑战中国的石油企业一直是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传统的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使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之路上行动缓慢。目前,中国的石油企业主要是通过关闭“三高”生产装置或减少水、土地的使用等方式实现减排,为减排而减排,还没有意识到低碳经济给石油企业所带来的是新的机遇。2.缺乏先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挑战低碳经济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这方面,我国还处于落后阶段,与发展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一些技术领域上投入不足,效果体现不出来。纵观整个国际情况,我国的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国外同行的水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创新这方面,尤为缺乏。例如,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远高于OECD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远大于OECD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2.45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OECD国家为2.28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31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处于落后水平。除此之外,我们在发展碳捕获、碳封存、CDM项目、创造森林碳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等方面也才刚刚起步,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然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的萎缩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使用的能源更加的清洁,而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市场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市场需求方面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将相对减少,多元化的能源格局模式将逐步形成。虽然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使这种趋势似乎在短期内还不会到来,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转型策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石油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石油企业应该把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相结合,树立低碳的经济观念,从总体上看,企业应该确立长期的规划和宏观的低碳发展战略;从职能部门看,通过建立减排节能制度来保证环保低碳政策的实施,从而提高各级员工的低碳观念;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低碳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日常工作和生产的低碳化,实现低碳管理和经济效益密切统石油企业应该通过低碳技术发展来减少碳排放量,这要求石油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采取内部研发以及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是可以选择研发低碳能源技术必须要有可行性,例如:生物燃料新一代的开发技术、水合天然气等的开发技术;二是研发碳的捕获技术、封存技术以及利用方面的技术等等;三是加强利用并开发油气资源的低碳和高附加值转化技术;四是大力发展多联产设施,使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发新能源、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应该从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入手,例如:加大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开发,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速度,尽可能在原计划基础上提前完成规模开发;对于可燃冰开发项目而言,应加强和增加基金、技术投入,早日实现可燃冰的有效利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加快油砂、油页岩的资源勘探、评估以及开发,争取实现工业化生产。此外,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风能、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海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其目的在于实现现有技术和成本约束下的双赢。通过参与CDM项目,发达国家可以获得项目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准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此来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或者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现阶段也应大力争取CDM项目,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实现技术改进和结构升级。参考文献郑寿春,王一辉.基于低碳经济的石油工业发展对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