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对阴阳与五行的认识_第1页
论中医对阴阳与五行的认识_第2页
论中医对阴阳与五行的认识_第3页
论中医对阴阳与五行的认识_第4页
论中医对阴阳与五行的认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医对阴阳与五行的认识

阴阳是中国古代宇宙万物及其属性的总结。阴阳思维是指用阴阳运动法对一切事物进行辩证分析和思考。五行中的“五”指金、木、水、火、土五气(也指五种属性或五类元素),“行”指五气的运行。五行辩证是指运用五行关系(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事物运动与外界它事物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对事物运变进行思考、分析、辨别与论证。阴阳思辨与五行辩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与辩证方法,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古人有“遇事三思,处事三断”、“三思而后行”等箴言,是指人遇事应沉着冷静,在决策与行动之前应深思熟虑以免轻率致误。所谓“三思”是指“思危、思退、思变”。“思危”指“居安思危”;“思退”指“未思进,先思退”;“思变”指“审时度势,临机应变”。所谓“三断”是指准确判断、合理推断与决策果断。“三思”之要在“思变”,即“审时度势”、准确判断所临之“机”,合理推断内外变数,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果断“应变”。“审时”指审视事物阴阳运变之“时位”;“度势”指度察事物阴阳运变在大、小周期及不同阶段中的运变态势,“审时度势”之要在准确判断;“临机”判断是指对事物运变过程中的内因与外因动态相互影响作用的五行关系分析,其要在合理推断;“应变”指所采取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决策行动,其要在果敢决断。可见,古人“思变”的主要方法是阴阳思辨与五行辩证之法。一、阴阳二气的流动是万物运变的内动力古人认为,万物皆由阴阳二气所化生,阴阳是万物的本质特性且“万物分阴阳,万物有阴阳”;天地复合运动形成阴阳互动的运变法则,宇宙及宇宙万物的运变皆遵循于天地复合运动所形成的周期及周期节律和阴阳互动的运变法则;阴阳二气的流动是万物运动的内动力,由于阴阳二气的流动不休构成了万物运动的持续性与永恒性;六十四卦完整地描述了整个浑天甲子的阴阳变化周期,描述了阴阳运变的六十四种形态与三百八十四种时位情势和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详细地表述了阴阳运变的法则、不同阶段不同时位的运变态势与整体运变周期及各阶段的周期性节律。(一)古代“象数”分类的基础依据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分类基础之上的,即所谓“君子以类族辨物”。史学家认为,“有了对对象的分类,才有人类的思维”。可见,准确细致的分类是获取准确认识的前提,也是思维、辨别与分析推理的基础依据。古人的属性分类主要是阴阳五行分类,二者是相互交织的,即万物皆分阴阳、万物皆归五行,阴阳之中皆有五行,五行之中各有阴阳。而且这种交织分类可无限延伸,即“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古人常用的象数分类也有属性分类的性质,即以八卦之象类比万物、归纳万物,还可以数代象、以象类物。古人还常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进行阶段划分,而划分的依据是阴阳变动之中所形成的时位特征,如六十四卦就表述了阴阳变化过程中各不同阶段的时位特征。对事物运动变化过程的阶段划分是古人动态思维的基础与辨别态势的依据。(二)阴阳为业务的阴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化合而成,任何事物都分阴阳,任何事物都内含阴阳,因此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属性就是阴阳。自从当代新物理学的研究进入“物质与反物质”领域以来,随着人们对“电子与反电子”、“粒子与反粒子”、“质子与反质子”等存在的认识,已初步证实了供我们生息的这个物质世界是由“阴与阳”组建而成的,同时也证实了中国古老的阴阳学说的合理性。《说文解字注·云部》中有“侌(阴)者云覆日,昜(阳)者旗开见日”。可见,阴阳两字的本义原指日照的向背。《管子·乘马》中有“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可见阴阳已有属性的含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这里说的阴阳,主要是指阴阳之道,但既然称之谓“万物之纲纪”,就证明阴阳二字明显具有两种不同属性代表的含义,即“且夫阴阳,有名而无形”。因此说阴阳首先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属性,即:活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朝阳的、前行的、明显的、机能亢进的等均为阳性;而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冷的、阴暗的、背阳的、退行的、隐晦的、机能衰退的等均属阴性。运用阴阳属性对万事万物都可进行分类叫万物分阴阳。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河北为阳、河南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雄为阳、雌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热为阳、寒为阴;表为阳、里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实为阳、虚为阴;山为阳、水为阴,等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中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说,“万物分阴阳”。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阴阳二气化合而生,无论任何事物,其内必有阴阳(意指任何事物的内部均有相互对立的两面,它们既相反相斥又相应相交并存于统一体中),古人称其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意指大则宇宙天地之中天为阳地为阴,小则当今粒子的研究中,正粒子为阳,负粒子为阴。即“言阴阳之理,大而无外,细入无间、毫末之形,并阴阳调刻,故其数者不可胜数”。所以说,万物有阴阳。(三)阴阳相争,生命无定产也许有人会问,人类为什么有男有女,生物世界为什么存在大量的雌雄动物。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问题却包含着生命的本质特征。然而,对这个问题中国古人很早就在思考探究,而且三千年以前就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如《易经》中有“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交合而成人(即二生三)。按照《老子》与《易经》的观点,天地形成之后,随着天地运转而形成的含有宇宙生命能的阴阳二(气),化衍出含有人体(包括其它生命)生命能的阴阳二炁(气),并相互交合,从而衍生出人类与其它地球生命。由于阴阳相争使其在交合过程中始终偏胜一方,使阴阳二炁(气)交合的结果只能是阴或阳一方占主导地位,《易·系辞》中有“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道,贞夫一者也”。意思是说,天地之道,内含阴阳,阴阳对立且彼此相争,结果常常是得胜的一面先被人观之,即阴阳二者,谁居正位(占主导地位),谁就出示于人。而日月往来普照天下,谁居时正位(主导地位之时)谁就明亮。天下万事万物都遵从此理,万物在运动过程中其内部阴阳争斗总有一方居于正位,即为“贞夫一”。由古人“贞夫一”的观点而知,宇宙万象中的任一事物其属性为阳者,是指其内部阳性特征占主导地位(居正位),属性为阴者是指其内部阴性特征占主导地位,世界万物皆如此。人在父母受孕之时,父母的元阳与元阴交合过程中如阳性占主导地位则为男,即“乾道成男”;阴性占主导地位则为女,即“坤道成女”。其它动植物也一样,比如一棵树或一只狗,在生命形成时,元阳占主导地位的就是雄性,元阴占主导地位的就是雌性,由此使世界中产生了一系列的雌雄生命体。同时,元阳占主导地位的,阳中也有阴,即“阳中负阴”;元阴占主导地位的,阴中也有阳,即“阴中抱阳”。(四)阴阳二气流动是对立统一的两种力作用现代物理学研究表明,物质通过相互作用而发生运动,在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中其不变的“对称性”具有根本的意义。而我国古人则认为,一切时空物质的自动,源自于其内含的阴阳二力的互动,也就是说阴阳二气流动形成的阴阳二力是物质运动的内动力。现代物理学中的“时空物质的自动,源自于物质自身的对称性”的观点,与我国古人的“物质运动源自于其内部的阴阳互动”的观点十分相似;现代物理学中的“正与反的对称性”、“质量与能量的对称性”与我国古人认识到的物质内部的“阴阳对立统一性”又凑巧吻合。因此,应用现代物理学的概念,我们可以把阴阳二气理解为对立统一的两种力,可以把阴阳二气的流动理解为两种力的运动。古人认为,正是阴阳二气之间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极阳生、阳极阴生,阴中抱阳、阳中负阴的动态交互运行,才构成了宇宙及宇宙万物生生世世的运动不休。宇宙及宇宙万物在动态运行的过程中,阴阳这两种力始终是不平衡的。阴阳之所以变动就是因为不平衡才形成二者之间永无休止的争斗,而争斗过程中又始终是偏胜一方。阴阳相争虽然始终偏胜一方,但未占主导地位的一方仍会无休止的争斗,以致形成阴阳交替的循环。就如白天太阳占主导地位,晚上月亮占主导地位,彼此昼夜交替;春分到秋分阳气占主导地位,秋分到春分阴气占主导地位,彼此寒来暑往,如此生生世世地运转不停。即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五)阴阳互动运变的十二实与人体生命元蝽的耗散规律“易”的本义是“变”,《易经》阐述的是阴阳运变的法则,六十四卦描述的是阴阳运变的周期与各阶段、各环节的时位态势与周期节律。天地是最大的阴阳,天地的复合运动是形成万事万物阴阳运变的主因,天地的运转法则与周期及周期节律决定着万事万物阴阳运变的基本法则与周期节律。八卦反映了天地复合运动的“小周天”(天)与“大周天”(年)的运转周期与周期节律,表述出了阴阳互动的基本运变周期和周期内八个阶段的时位态势与节律;六十四卦中的十二月卦(即十二消息卦)详细地描述了天地复合运动所形成的阴阳互动运变过程中的十二阶段(十二节)、二十四环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种形态(七十二候)的阴阳二气的变化态势;六十四卦完整地描述了整个浑天甲子的阴阳变动周期与周期节律,详细地表述了阴阳二气互动运变的六十四种形态,反映出了阴阳二气互动运变过程中的三百八十四种时位态势和可能形成的四千零九十六种不同的运变结果。因此说,六十四卦是阴阳互动变化过程的详细描述与解释。八卦描述了人体生命内元炁运行随天地运转而形成的大、小周天节律,古人据此用八卦对应八脉及八穴来调理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与气血运转,创立了针灸学中著名的“灵龟八法”。道家根据八卦反映出的天地阴阳运行法则创立了人体生命的内炁运行周天学说。东汉魏伯阳根据八卦对应日月运行创立了内丹术中一月之内炼丹用火的变化程序(见《周易参同契》)。六十四卦中的十二辟卦(即十二消息卦)描述了人体生命元炁的耗散规律。《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揭示了女子由七岁起至四十九岁后、男子八岁至六十四岁后人体生命元炁耗散的规律,道家以此对应于十二辟卦中的阴阳消长之象,并据此把人体生命过程分为胞体(受孕至百日)、胎体(百日至分娩)、幼体(出生至女七男八)、童体(女七至二七,男八至二八)、破体(女二七至三七,男二八至三八)、漏体(女三七至五七,男三八至五八)、衰体(女五七至七七,男五八至八八)、弱体(女七七后,男八八后)等八个阶段。古人不仅用十二辟卦表述人体生命元炁的耗散规律与过程,而且还根据十二辟卦创立出了一整套补充人体生命元炁的方法与技术(即摄气补元术)。八卦与六十四卦描述的阴阳运变的周期、周期节律、时位态势等,是古人阴阳思辨与判断推理的主要依据之一。(六)阴阳和阴同感阴阳思辨一词源于中医学,《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里所说的“本”就是阴阳,可见,阴阳学说是中医学之本。古中医中阴阳思维、阴阳辩证、阴阳调理等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以及养生与调节等各个方面。中医中的八纲辩证(即阴阳、虚实、表里、寒热)就是阴阳思辨的细化。阴阳思辨不仅是中医诊病、治病的主要方法,而且也是古人分析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方法。古人常依据阴阳属性来认识辨别事物与事物内部的诸因素;依据阴阳运变法则来分析研究事物变化的规律性特征;依据阴阳交合的化合度来考察测度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转化;依据阴阳运变的周期、周期节律与时位态势来审察分析事物运动变化在一定时位上所处的阶段与形态,分析研究未来运变的发展趋势与可能出现的各种运变结果,等等。古人对阴阳认识的表述主要有:阴阳互根(指互为存在的前提)、阴阳属性(前已述)、负阴抱阳(前已述)、阳刚阴柔(阳代表刚性、阴代表柔性)、阳气阴气(阳气使万物兴奋、推动,阴气使事物抑制)、万物阴阳(前已述)、阴阳之精(指阴阳之精气)、阴阳翕合(指阴阳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相互交合)、阴阳无始(《易·系辞》中有“动静无端、阴阳无始”,指天地阴阳变化无始无终)、阴阳是道(指阴阳二气为有形之物、阴阳之道为无形之理)、阴阳即本体(指“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等。古人表述阴阳分析的内容较多,现仅将其主要部分介绍如下。阴阳转化:指阴阳两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阳消长(前已述)。阴阳反者反存:指事物发展有一个过程,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反两面,没有显露的东西不等于不存在。阴平阳秘: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且相对平衡。《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有“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化气阴成形:指事物的动与静、气化与凝聚、分化与合成,及能量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阴生于阳、阳生于阴:指阴所代表的物质的化生依赖于阳所代表的能量,阳所代表的能量的产生又必须依附于阴所代表的物质,即阴精通过阳气的活动而产生,阳气则由阴精化生而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指阳气生化正常,阴气才能不断滋长,阳气如收束,则阴气也潜藏。阴阳消息:一是指阴消则阳息,阳消则阴息,如十二消息卦;二是指天地阴阳变化之道,《易·彖》中有“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三是指人体生命元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阴阳胜复:胜指亢盛,复指反复,阴阳胜复是指阴阳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转归,有阴盛阳衰、阳亢阴虚、阴胜阳复、阳胜阴复等。扶阳抑阴:一是指《易经》中的重阳轻阴的思想。《易·彖》中有“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黄帝内经》中有“贵阳贱阴,达阳穷阴”,《金锁秘》中有“一部大《易》,扶阳抑阴”;二是指调理阴阳过程中的助阳手段。如“火神爷”的“附子汤”。“火神爷”是清代著名中医,“附子”有补元阳之功能。传说凡到火神爷处看病,进门先喝一碗附子汤以补元阳,由此得火神爷之名。阴腐阳焦:指阴静止不动则会腐烂,阳运动不止就会焦枯。因此《黄帝内经》中强调要“在阴不腐,在阳不焦”。阴争阳扰:指阴阳争斗。《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中有“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阴厌阳移:指阴阳一方饱和即向另一方推移。《春秋感精符》中有“阴厌阳移,故极阴反阳,极阳反阴”,所以有“阳病多阴、阴病多阳”之说。阳入阴、阴入阳:指阴阳二气相互交感渗透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京氏易传》中有“二气阳入阴,阴入阳,二气交互不停”。阴阳分索:指昼夜运行阴阳分界。《太玄》中有“一昼一夜,阴阳分索”。阴和阳合:即阴阳和合,指阴与阳的交合化生。《淮南子》中有“阴阳相接,乃能成合”。《易纬·稽览图》中有“阴阳聚而为云,和而为雨(因此后人称阴阳交合为云雨),凝而成雪,合而为雷,激而为电,交而为虹霓,阴阳怒而成风,乱而为雾”。阳有包阴之德:指阳大于阴,阳包括阴。《周易正义·说卦》中有“明天有包地之德,阳有包阴之道”。在阴无阴、在阳无阳:指道在阴时亦无心于为阴,道在阳时亦无心于为阳。《周易正义》中有“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者,谓道虽在阴而无于阴;虽无于阴,阴终由道而生,故言阴以之生也”;又有“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者,谓道虽在阳,阳中必无道也;虽无道,阳必由道而成,故言阳以成之也”。阴以阳为唱,阳以阴为基:指阳唱阴合,阳主始,阴主成,阳以阴为自身的根基或基础,阴以阳为主干而依随。《观物外篇》中有“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水阴根阳、火阳根阴:指水属阴,生于阳变,火属阳,出于阴合。《太极图说》中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即阳生阴合形成水木土,阴生阳变合成金火,五行按顺生相布,四时流转。阳消处便是阴、阴消处便是阳:指阳消一分,阴生一分,阴消一分,阳长一分。《朱子语类·易》中有“阴阳虽是两个字,然只是一气之消息,一进一退,一消一长,进处便是阳,退处便是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中医学中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易经·爻辞·用六与上九》朱熹注中有“盖阴柔而不能固守,变而为阳”,“阳极于上,动必有悔”。造化流行处分阴阳:指造化流行处为一阴一阳之道派生分化的过程。《朱子语类·易》中认为,“仁者见之谓之仁,仁亦属阳。知(通智)者见之谓之知,知亦属阴,此就人气质有偏处分阴阳,如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便于造化流行处分阴阳”。阴见阳隐、阳见阴隐:指客观世界中的万物都存在着隐现、向背、幽明等关系。如一物之两面,一面显现,另一面则隐去;但隐者不可见,而非无,只是处于潜隐状态;“隐”和“见”都是固有之实,都是真实无妄的客观存在。《周易稗疏》中有“卦各有六阴、六阳,阴见则阳隐其中,阳见则阴隐其中;错去其所见,阴则阳见,阳则阴见”;纳甲筮法由此而得伏神。阳行不息、阴顺无疆:指一切变化生成都以阳动为始,而阴以其柔顺与之相反相成,生生不休,无始无终。《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周易外传》中有“阳行不息,阴顺无疆,始以为始,中以为中”。上述的内容仅是古人阴阳思辨的一部分,还远不能完全表述阴阳思辨分析方法的内容,也无法用现代语对思辨方法进行准确地表述,但比现代语中的“对立统一”一词的内涵要丰富得多。现代哲学常使用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来表述事物内部的两面性。现代哲学认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相斥、相反、相争、相抗;统一表明了矛盾的双方居于统一体中,并互以对方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同时也表明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而形成同一性。古人的阴阳思辨不仅包括上述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且还表述出了阴阳两面在相斥、相反、相争、相抗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呼应(如阳气收则阴气藏)、相互关照(如阳气生则阴气长)、相互合作(如阴阳相接乃能成合)等相应关系,及相互交叉(如阳入阴、阴入阳)、主从搭配(如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唱)、生成各有序(如在阴无阴、在阳无阳,阴以生之、阳以成之)等交织关系。即矛盾的双方在未达到相互转化的条件之前,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多方的相应关系与多层次的交织关系。事物的复杂性告诉我们,事物内部矛盾两面之间的关联并非像对立统一规律描述的那么简单。现代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仍需要继续发展、完善。从描述客观事物两面性的准确程度来说,“阴阳”一词远比“矛盾”一词更为准确。从描述客观事物两面性关系的全面程度来说,“阴阳思辨”一词要比“对立统一”一词更为全面、确切。二、土为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五”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气,也指五种属性或五类元素,“行”指五气的运行。古人认为,阴阳交合衍生万物的衍化方式是“两仪生四象化五行”。其具体衍生方式为:阴生出太阴之气凝结为水,少阳之气凝结为木;阳生出太阳之气聚热为火,少阴之气凝结为金;而太阴、少阳、太阳、少阴四气的综合则凝结为土,且认为,土含金、木、水、火四气。所以说“五行”的本义是指金、木、水、火、土五气的运行。古人以五行属性对万事万物进行分类认识;用五行元素对物质世界进行解释;用五行之气表述天地之气对人体生命及其它动植物生命的影响作用;用五行生克描述万物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与万物间动态平衡的制约机制;运用五行关系对事物运变过程中某事物与它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等,均属五行辩证的主要内容。(一)性类品是功能规范五行之说最早见于《尚书·洪范》,该篇中有:“鯀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另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可见五行表明的是五种基本属性。古人认为,五行乃阴阳二气所化,即“然其指五行之合也,总水、火、木、金而不及土者,盖土行四气,举四者而该之,两仪生四象之义也”。所以说,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象的基本属性认识,五行是古人在阴阳基础上的衍化,是进一步细化的属性认识。五行作为古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属性认识是指:木代表生发、条达、曲直、柔和、舒展等属性;火代表阳热、炎上、升腾等属性;土代表长养、化育、承载、受纳等属性;金代表肃杀、清净、坚劲、肃降、收敛等属性;水代表寒冷、润下、流动等属性。五行作为五种基本属性,各有其不同的功能。关于木的功能,《说文解字·木部》中有:“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白虎通义》中有:“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关于火的功能,《说文解字·火部》中有:“火,毁也。南方之行,炎而上”;《释名》中有:“火,化也……物入中皆毁坏也”;《白虎通义》中有:“火之为言委随也,言万物布施,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关于土的功能,《说文解字·土部》中有:“土,地之吐生物者也。”《白虎通义》中有:“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关于金的功能,《说文解字·金部》中有:“金,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白虎通义》中有:“金之为言禁也”。关于水的功能,《说文解字·水部》中有:“水,准也,北方之行,象众水并流,中有微阳之气也”;《释名》中有:“水,准也,准平物也”(即水平);《白虎通义》中有:“水之为言准也,养物平均,有准则也”。自五行观念产生之后,古人不断地围绕五行来研究客观世界中各项物类的原始属性,并用五行属性与功能对其它各类事物进行分类与归纳,如:五行合五星、五行配五色、五行合五方、五行配五征、五行合五德、五行配五性、五行合五气、五行配五音、五行合五味、五行配五脏、五官、五液、五器、五牲,等等。所以称“万物五行”。(二)纳音五谷的分类随着古人对五行认识的延伸,尤其是在天文、历算、中医学、中药学、炼丹术等领域的应用,逐步形成了把五行作为五大类物质元素代表的观念,进而产生了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均为五行元素所构成,即五行元素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原素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人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认识之一,并以此认识来说明客观物质世界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由此构成了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物质世界观念”,并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随着古人对客观世界中的各项物类认识的深入,为能对各项物类进行进一步的细致描述,古人又把五行中的每行细分为六类,用以对各项物类进行细划分,并以此作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细表述。这样就把五行共分成了六类三十种,其具体划分如下表一:上述细分类,传说是古圣人在非常态下体验到的五星之气对大地透射时的主导地位顺序,各星气每两年一度(日是按年顺序推论而来的)。古人以木星的运转周期为准定为十二年一轮,五行星各主一轮,恰合太阳道的浑天甲子周期。古人认为五星之气均为每两年一度,每轮共六度相互交叉运行。其运行顺序为金火木土金火水土金木水土火木水,各循行三度为一个循环,两个循环即各自循行六度为一个周期。传说古圣人在非常态下体验到每星气在各自循行的不同度时,其星气之音(即所谓的“非常名”)各不相同,古圣人按不同度时的不同音将五星之气各分成六种,共三十种,故称其为“纳音五行”。事实上,纳音五行是古人在五行属性认识基础上的细分类,也是对五行属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与细化,同时也为更加细致地进行五行分析打下了基础。(三)运五运,五运古人的五行认识主要有:五行始生,也叫五行生成,指两仪生四象化五行,即:当阴阳交合类似于一六结构时形成太阴之气生成水、三八结构时形成少阳之气生成木、二七结构时形成太阳之气生成火、四九结构时形成少阴之气生成金、五十结构时形成混然之气为四气综合生成土。五行生克,也叫五行补更、五行生胜或五行相生与相克,指五行之间互相促进与相互抑制的关系。相生序为木火土金水,相克序为木土水火金。五行属性与功能(前已述)。万物五行与纳音五行(前已述)。五运五辰,“五运”指五行之气的运行即金运、水运、木运、火运、土运;“五辰”指四时,其顺序为木星主春故春为木运,火星主夏故夏为火运,金星主秋故秋为金运,水星主冬故冬为水运,土星主四时(即农历的三、六、九、十二月)故四时为土运;《义府·五辰》中有“五行之精、上为五星,五辰即五星也,五行旺于四时,故谓四时为五辰”等。(四)相应与事物生、害、承制关系五行分析的内容较多,现将其主要部分介绍如下。五行归类:指按五行属性与功能分组归类。五行生克分析:指运用五行生克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促进与互相仰制关系。五行六亲:指五行生克关系的六亲表述。即“生我者父母”、“我生者子孙”、“克我者官鬼”、“我克者妻财”、“同类者兄弟”。如以木为例,水生木为木之父母,火由木生为木之子孙,金克木为木之官鬼,土受木克为木之妻财,木为同类即兄弟。五行制化:一是指五行在正常情况下的生克关系,制为克制,化为化生。化生与克制相互为用,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二是指五行中三行之间的亢、害、承制关系。五行中的亢、害、承制,指五行亢盛之极而为害,必须抵御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中有“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明张介宾在《类经图翼》中说“母之败也,子必救之,如水之太过、火受伤矣,火之子土,出而制焉。火之太过、金受伤矣,金之子水,出而制焉。金之太过、木受伤矣,木之子火,出而制焉。木之太过、土受伤矣,土之子金,出而制焉。土之太过、水受伤矣,水之子木,出而制焉。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五行乘侮,即五行相乘与五行相侮。五行相乘又叫五行亢乘,是指符合五行相克顺序的相克太过,从而引起异常的相克反应。“乘”有恃强凌弱、乘虚侵袭的含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过于强盛,因而造成对被克者的克制太过;二是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弱,造成克其的一行相对亢盛而克其太过。五行相侮又称五行反侮,是指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即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克。同样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某一行特别强盛则反克“克我”的一行,如木太过强盛,金本应克木,木不仅不受金克,反而对金进行反克,称作木强侮金;二是某行本身过于虚弱,不但不能克制其所克,反而被所克的一行克制,如金过于虚弱,反被木所反克,称作金弱木侮。纳音五行分析:是指根据纳音五行,将每行又细分为六种状态,根据其不同状态在各自功能上的差别进行细致的生克程度分析与五行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分析,是五行生克与五行关系分析在定量程序上的细化。(五)持续运变的五气运变五行寄生十二宫是指天干五行在十二个月中,从生长、壮大到死亡的运变周期过程。十二宫把五行运变周期中的各阶段,采取拟人化方式依据植物盛衰的年周期节律分为十二阶段,表述了事物新陈代谢的生命气运变动周期与周期节律。按《三命通会》中的解释为:“绝”(又称受气、绝地),指“以万物在地中,未有之象。如母腹空,未有物也”;“长生”,指“万物发生向荣,如人始生而向长也”;“沐浴”(又叫败),指“万物始生,形体柔脆,易为所损,如人生后三日以沐浴之,几至困施也”;“冠带”,指“万物渐荣秀,如人具衣冠也”;“临官”,指“如人临官也”;“帝旺”,指“万物成熟,如人之兴旺也”;“衰”,指“万物形衰也”;“病”(又称疾病),指“万物病,如人之病也”;“死”(又称丧死),指“万物死,如人之死也”;“墓”(又叫库或墓库),指“以万物成功而藏之库,如人之终而归墓也”。古代相命术中通常以出生日的天干为本命,以本命对应出生月地支查看其座支十二宫中哪一宫,并认为本命座支何宫(即生、旺、死、墓等)与“流运”运行于何宫,对人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有较大的影响与作用。《协纪辩方书》中解释十二宫的运变规则为:“十干由长生而沐浴,十二位皆逆转,阳死则阴生,阴死则阳生,此二气之分也。阴临官则阳帝旺,阳临官则阴帝旺,此四时之会也。顺逆分合俱极妙理论,十干分阴阳,论五行则阳统,成天地自然之义也”。十天干所属五行的十二宫如下表二:天干五行寄生十二宫的实质含义是古人对天干五行随天地复合运转所形成的十二阶段的周期描述,较详细地表述了每行从萌芽、生长、旺盛到衰死、入墓的完整过程。其方法本身属于五行分析的延伸,是进行五行循环运转周期与周期节律分析的主要方法,也是五行辩证分析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其被命相术士们长期运用,使其蒙上了浓厚的迷信色彩而被今人所忽视。五行“旺”、“相”、“休”、“囚”、“死”,指五行在四时中的旺盛、次旺、休退、困囚、死亡的五种状态。从五季看五行,其规律为:当时令者旺、当令生者相、生当令者休、克当令者囚、当令克者死。如:春、木当时令,即木旺、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火当时令,即火旺、土相、木休、水囚、金死;秋、金当时令,即金旺、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水当时令,水旺、木相、金休、土囚、火死;四季(即立夏、立秋、立冬、立春等的前十九日),土旺、金相、火休、木囚、水死。五行之气在一年中的旺、相、休、囚、死,是古河图中五气运行的具体表述;是古人对五行复合运转周期与周期节律的描述;同时也表明了五气运变对人体及所有动植物生命影响作用的循环周期与各阶段不同影响特征的周期节律。它不仅是古人进行五行辩证与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我国中医学与中药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六)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运用五行生克所构成的五行关系来表述和分析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的方法叫五行关系分析。五行生克包括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循环相生序;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的循环相克序。五行关系则是指五行中任一行与其它各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以“木”为例,古人称之为“我”,水生木称水为“生我”,金克木称金为“克我”,木生火称火为“我生”,木克土称土为“我克”,木与木同类称木为“与我同类”。古人用五行关系来描述运动中的事物与外部其它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古人认为,任何事物的运动都必然与其它事物发生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古人把这些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归纳为五种(细划分是十种)。假定命名A为运动着的某事物,在A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其外部某事物假定称之为B,由于B事物的存在及运动而对A事物的运动起着助长或生成的作用;同时,A事物外部必然还存在着另一类事物假定称之为C,由于C事物的存在及运动,从而对A事物的运动起着克制及约束的作用。古人将其三者的关系描述为“生我”与“克我”,用现代语来表述,就是B生A、C克A。在A事物的运动过程中,由于A事物本身的存在及运动的原因,必然对外界的某类事物产生助长或生成的作用即是古人所说的“我生”(用D表示);同时,也必然会对外界的另一类事物产生克制与约束的作用,即所谓“我克”(用E表示)。而外部事物中与A事物具有共同性质及相同运动的事物即是古人所说的“与我同类”(用F表示)。归纳其上述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可用图示表示如下:如细划分,“生我”有正生逆生,“克我”有正克逆克,“我生”有正生逆生,“我克”有正克逆克,“与我同类”也有正有逆(阴与阳、阳与阴为正,阴与阴、阳与阳为逆),所以,共有十种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按照古人的这一思想,对任何事物运动包括抽象事物及社会人事关系等,均可根据其与外部环境事物(包括抽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及作用关系进行分类与归纳,并可按此方法对其外部环境与条件进行比较确切的分析。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与此类似,同样可用五行关系分析。由万物五行而知,阴阳五行分类可多层交叉划分,所以五行关系分析也可进行多层次的交叉分析。三、运六气即求取表面上看,古人认为天地之气每时每刻都在对人体生命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古人把天地之气对人体生命与其它动植物的影响归纳为五运六气。“五运”是指五行之气的运行,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与水运。“六气”是指阴阳二气的细化,包括三阴、三阳,合称六气。一阴为厥阴风木之气,二阴为少阴君火之气,三阴为太阴湿土之气。一阳为少阳相火之气,二阳为阳明燥金之气,三阳为太阳寒水之气。厥阴对少阳,少阴对阳明,太阴对太阳,三阴三阳一一对应。(一)月间渠道中,地层以木火金川四运为中心的基本含义五运乃五行之气的运行,年有年运,季有季运,日有所属候运及日运,时有时运。年运又称中运,由每一年在浑天甲子周天中的位置所确定。年运的推算以年的天干为准,十年一个周期,每个浑天含六个循环周期。其具体算法是以天干化合为准,相合两干分别所主之年的年运均为化合后所属的五行属性之运,相合两干中的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所谓“太过”是指该运之气高于平均限度,即较强的含义;“不及”是指该运之气低于平均限度,即较弱的含义。其具体推算如下表四:季运又称季节时运,由于每年四时流转是固定的,所以季运也是固定不变的。季运以十二节为准作为时界,其具体推算如下表五:表面上看,季运中木火金水四运各自均包括两月,而土运则包括四个月。但因土含四气,即由木火金水四运向土运过渡过程中自然包含着木火金水之气,古人把过渡期定为十二又四分之一天,所以每个土运的前十二又四分之一天,均为该季所主之运。其具体为,清明至立夏为土运,但该土运中含木气,清明起十二又四分之一天内为木运;小暑至立秋为土运,但含有火气,小暑起十二又四分之一天内为火运;同理,寒露起十二又四分之一天内为金运,小寒起十二又四分之一天内为水运。古人把每节气之间分为上、中、下三候,每候五天多一点。候运以每候第一天的天干为准,推算方法与年运相同。即甲已为土运,乙庚为金运,丙辛为水运,丁壬为木运,戊癸为火运,阳干为“太过”,阴干为“不及”。时运是每天十二时辰的轮运,时运以每时辰的天干为准,各天干自身的五行所属就是该天干所排时辰的时运。即甲乙为木运、丙丁为火运、戊已为土运、庚辛为金运、壬癸为水运。古书中也有推日运的说法。上古时期曾用五行纪日,改用干支纪日后,二者合并保留了原五行纪日中的五行属性,即日运。日运是每运主两日,三十日一个小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