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未来
一、老龄化程度高、保障水平低的挑战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关系到该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能否真正得到实现,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是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而社会保障的实施又是与一国的国情特点相联系的,与该国的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此有必要剖析我国现时社会保障的难点问题,以便研究可施行的相应对策以及商业保险的定位问题。现时我国公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难点之一,表现为中国是世界上总人口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是“未富先老”的大国。老年人口在13亿人中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而按照联合国1999年的预测,我国到2030年、2050年老年人口总数将分别达到2.35亿和3.34亿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占总人口10.2%,就表明进入一般所说的老年型国家。与此对应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权益保障问题相当严峻,这是因为:其一,老年人口基数特别大,养老负担极其沉重。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亚洲老年人口的1/2;其二,由于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物质和精神准备都不足。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而英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80年,瑞典用了40年。未来这种趋势有加速的迹象,这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且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是相当棘手的;其三,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老年保障期延长。近年来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以年均约4.7%的速度增长,明显快于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8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300万,约占老年总人口的9.7%。健康养生已普遍成为老年一族的主题;其四,各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老年保障标准各异。上海的人口年龄结构早在1979年就进入了老年型,而青海、宁夏等西部省区预计要到2010年左右才进入老龄社会,相差约30年,各地区不仅进入老龄化的进程有差异,而且养老的生活水准也有差距,这增加了全面实施社会保障的难度;其五,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总本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10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在1000美元左右,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这些特点增加了公民保障的难度。再从我国整体劳动力人口结构来考察。有关方面的研究显示2000-2020年这一时期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变化态势,进入劳动力人口数与进入退休劳动力人口数之比从192.6%下降到120.6%,而净增长人口也从10665(千人)降至3119(千人),这说明劳动力资源中高年龄劳动力呈上升趋势,青年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劳动力老龄化加快;另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64岁年龄组的比重(即老年人口依赖率)为10.2%,而同年养老保险计划中的制度负担率(即退休职工占全部职工人数的比例)已经高达30.3%。这说明高年龄劳动力人数仍然在持续增加,减少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而且高年龄劳动力成为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大的群体,因而劳动力继续高龄化。现时公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难点之二,表现为我国当前失业形势较为严峻。虽然我国经济从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了8%的年增长率,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更是保持在9%以上。然而根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在福州、上海、沈阳、西安和武汉5城市的调查,16岁-60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近9年的失业率一直在8%以上,并持续升高。从2002年2月开始,上述城市失业率甚至一度超过了14%。值得关注的是在失业率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的同时,经济增长对缓解失业的作用在近20年来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中国国家统计局测算,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几十万个岗位。可见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作用明显下降,造成经济增长只能有限吸纳从业人员的局面。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提供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我国的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最多可吸纳新增就业量为90万人左右,即使每年GDP保持增长8-9个百分点,也最多只能解决新增就业量800多万人。而今后十多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就超过1400万人,其中的就业缺口显而易见。当前失业人员的构成及特点也较为复杂,其一为城镇失业青年,包括高中和大学毕业生。据2004年6月中旬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教育部直属全国各高校初次就业率为83%,部委院校初次就业率76%,地方高校只有45%。如果以76%平均就业率测算,暂未就业的大学生就有34.8万。二为下岗职工。2004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数为4.7%。三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9亿农村人口中,5.614亿为劳动人口,按照我国农村现有生产力和科技运用水平,估计只要1.5亿劳动力就可以保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共余4亿多劳动力要在农业以外寻找就业出路。目前被乡镇企业所吸纳的农村劳动力在1.3亿左右,进城务工农民基本保持在1.2亿左右。这些跨地区流动的农民工与城镇下岗人员的权利及保障是一大难点。公民社会保障问题的难点之三,表现为我国社会保障基础薄弱。2004年9月7日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公布了截止2003年底我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达1090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达10373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为数达15506万人,其中农村参保人数为5428万人,仅占农村人口的6.03%,参保人均年保险金为259元;全国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达3655万人。全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247万人,月人均领取仅为58元。截止到2004年6月全国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达4996万人。按理说13亿人口都要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保障,而现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只能惠及部分公民。即使我们实行“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制度,但要保证现在3600万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发放,尚有缺口,中央每年补助维持在500亿左右,相当于当年支付养老金总量的16%左右。目前我国养老基金只有4600亿元,估计在2010年前后需要2万亿元。现行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账户空挂现象还存在缺额达6000亿元。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困难尤为突出。二、特殊的保障结构。在失业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全球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大会,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世界上各国的保障制度大致可归纳为三种模式,而任何一种模式保障制度效能的充分发挥都必须与商业保险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公民的保障权益。第一种模式为投保资助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起源于德国,后为美国、日本所采用。这种保障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采取自保为主,国家资助相结合的方式;特点之二,是采取政府立法强制实行,雇主与雇员以及独立工作者都必须缴纳相应比例的社会保险费,一般雇主与雇员各自承担50%。社会保障的所有项目分摊,由雇主与雇员各缴纳工资收入的7.65%,独立工作者缴纳其年收入的11.4%,政府再依法拨款。这种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模式,保证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规模以及公民的基本保障;特点之三,是养老金发放过程中采取向低收入者倾斜的政策,将劳动者一生交纳社会保险税的工资收入指数化,计发养老金的比例按指数化分段实施,低段支付养老金基数90%、中段支付基数32%、高段支付基数比例15%,这可以平衡收入高低者养老金的差距;特点之四,区别对象发放失业金,鼓励积极就业。发达国家积极控制失业率,由于劳动者的流动性很大,一生可能有多次工作变换,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人属于衔接期临时失业。于是失业保险一般只提供26周-39周的生活必需保障,救济金的多少也因人而异,主要取决于失业者的经济困难状况和原工资水平,家境富裕的临时失业者一般要靠自己解决困难。这种区别对象失业保险政策,能促使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重新就业,从而创造了一种进取、竞争的社会氛围;特点之五,商业保险地位显著,作用凸现。采用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都十分注重发展商业寿险,美国和日本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商业保险最发达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着数百种寿险产品供人们选择,包括健康意外险、医疗补充保险、医疗护理险以及各种养老保险。实践证明,在经济大波动时期,商业保险真正起到了社会稳定器和减震器的作用。第二种模式为福利国家型的社会保险制度。这种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保障的普及性和高标准。它起源于英国,以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终身保障的国民体系著称,后来为瑞典、丹麦、挪威、比利时等国所采用;特点之二,这种模式的具体实行借助于政府的财经政策,国家实行高税收政策,统一规定退休金标准,将养老保险作为福利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每个公民都可享受基本年金、补充年金,前者与物价水平相联系与退休前的工资水平无关,而后者则与退休前工资水平相联系与物价水平无关。领取基本年金视其家庭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调整;特点之三,这种模式经过改革,已注重就业和培训战略相协调,建立起重返工作岗位的激活机制。这种机制将社会援助和失业福利结合在一起,并与就业政策紧密相关,推行生产灵活性与个人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权利,劳动力市场和提升机会均等相结合的原则,实施终身学习和职业培训减少各种形式岐视的准则;特点之四,个人化和普世化原则广为推行,包括健康保障和家庭补贴。健康保障在斯堪的那维亚国家、英国、爱尔兰和法国等国已成为一种普世权利。任何常住的居民都可以获得健康保障的权利,低收入的个人和家庭可以获得免费健康保障;特点之五,高福利保障与发达商业保险互为交融。据《Sigma》杂志统计,2003年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瑞典、丹麦和挪威这些人口不多国家的人均寿险保费分别为2724.9美元、1740.4美元、1237美元、1934.1美元、1600.7美元、2031.5美元和1323.5美元,与一流发达国家指标相当。由此可见即使实施了全面高福利社会保障的国家,其商业保险也相当发达,两者相辅相成充分保证了公民的高保障权益。第三种模式指新加坡实行的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特点之一,这种模式通过强制储蓄来实行职工自我保障,自存自用多存多用。养老保险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20世纪90年代这类保险费率的总比例达40%,其中雇主交18%,雇员交22%。现在新加坡是世界上国民储蓄最高的国家,430万人口积累有约950多亿美元的储备金,公积金存款余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和国民储蓄的11%。而且这种筹资模式一方面减轻了政府负担,另一方面也强化了雇主与雇员之间的责任与相互协作关系;特点之二,雇主和雇员交纳保险费率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从而保证政府不仅有充裕的资金用于社会保险,而且有足够的实力投资建设发展经济,抑制通货膨胀,控制高消费,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特点之三,充裕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有机结合。新加坡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发挥着重大作用。2003年新加坡的保险费收入为86.38亿美元,人均保费为1630.6美元,其中人均寿险保费为1308.4美元,保险深度达7.59%。这些指标说明新加坡的商业保险相当发达,其人均寿险保费和保险深度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其中透视着该国公民的保障权益已得到了充分的实现。综上所述,世界上三种社会保障模式的选用都是基于其国情,基于其社会经济基础,基于其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目标,因而不同模式显示出各自的特色,但三种模式有一个鲜明的共同点,即都十分注重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只不过有的国家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定位更重要,作用更显著。三、应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确立“商业保险”在我国社会保障的目标,扩大社会各阶层保障需求的范围,注重政策设计,适当推出符合社会各阶层保障需求的险种,以适应商业保险应提供的社会各阶层保障需求的险种选择。在对于我国2004年第28届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全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旨为“保障:确保社会公平”,显然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根本。而根据上述分析的我国国情和社会保障难点,对照发达国家保障制度,笔者认为我国也是长寿国,老龄化态势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国民的储蓄倾向以及回报心理需求与日本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我国的人口数量及国力基础又必然使我国的社会保障更为艰巨和复杂,因此我国更应倾注于通过发挥商业保险的作用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支持商业保险发展的力度,凸显商业保险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必要时可选用相应的法定强制措施加以推进和普及,商业保险公司则要潜心研究适时推出符合社会各阶层保障需求的险种以供选择。当前应在制度建设、政策调配以及商业保险险种开发策略上加以完善。(一)推行社会连网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存在差距,但总体呈现东、中、西三大区域三级阶梯的状态。鉴于原有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且各地缴费保障标准不同,现阶段又难以实行全国统筹的社会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建议考虑经济社会基础相近大区域的社会保险统筹和商业保险的联手服务。因为在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机制建设过程中,劳动力资源的地区流动以及岗位变迁的几率在增加,如果能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保险跨区域转移机制,借助当代信息科技工具,实行社会保障连网,实行任何一个社会保险机构都可以接受保险费的续缴,任何一个社会保险机构都可以提供社会保障卡范围内的养老金和医疗费用提取,人们再也无需顾虑要连续在固定地点投保15年尚可获得养老保险,这就能激发人们自觉参与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投保解除后顾之忧,更好实现公民的保障权益。同时商业保险也要配套,鉴于全国性经营的商业保险公司已基本完成在各主要经济城市设置分支机构的布局,建议采用灵活的各分支机构统一投保与索赔支付机制,犹如“一卡通”和通存通兑形式,不论被保险人发生地区迁移还是岗位变动都可凭卡或凭单分享保险权益,便利民众必然能在健全社会保险的同时,增加商业保险的吸引力,更好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二)适当考虑社会保障首先,对于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大国而言,在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期仍需要采用相应的法律强制手段,分类推进才能取得明显效果。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地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强化企业对雇佣员工负有购买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责任意识。我国失业原因中有些岗位是因缺乏社会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障而无人光顾。人们常常将行政管理、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以及享有社会保障的单位才视为合格的就业岗位。可见失业状况与社会保障高度相关。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已造就了一批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吸纳了大批人员就业,规模已达13288万人,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达1.14亿。但据《南方周末》和《南方报业网》2005年第一季度公布的统计调查数据显示:80%的企业主不赞成对雇佣的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同样接受调查的农民工83.2%也不愿意购买养老保险。究其原因是跨区域打工与分区域养老统筹的不协调,跨区域流动的农民工占72.8%,经常调换工作与原有养老关系的续转不畅,低实际收入与打工城市高缴费标准相去甚远,造成90%的农民工承担不了缴费重负。因而造成目前尚有不少数量的企事业单位,不少个体职业者、很多处于流动状态的劳动者以及9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自觉地购买社会保险,缺乏社会基本保障。如若我们一方面通过立法分类指导,规范企业和员工个人的义务,强制推行社会保障,规定城镇企业雇主和员工以及进城打工者都必须购买基本养老保险和一定的商业补充保险,并配以大区域社会和商业保险统筹的灵活机制必有效果。此外建设用地的征用政策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实行农村征地补贴转保障的政策,从有利于农民长远利益考虑,国家从拍卖土地收益中拿出资金为失地农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账户,真可谓两全其美。其次,在养老和失业保障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采用地区分别税制,发达地区多征税,落后地区少征税来缩小贫富差距,满足各地区的基本保障;养老金发放也可考虑工资收入差别采用分段支付比例,失业金的领取也可因人而异,既要有金额限制又要有期限制约,以便激励人们积极创造条件再就业。同时可采纳欧盟社会保障与就业培训相结合的政策,倡导终身学习积极就业的社会风气。社会保险内含的养老和失业保障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计,商业补充保险则是规划美满人生所不可或缺的。商业保险丰富多样的保障类别和数以千计的险种,在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作用更为显著,如能实施税前收入鼓励购买商业保险的政策,运用电视广告报纸网络直销方式降低保费,让群众得实惠,那社会反响必定非同小可。(三)细分市场,调整策略、提升保障水平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有保障制度受益程度差异大,现有的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可见采用单渠道社会保障是不现实的。现时着力于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以企业补充养老来提高社会基本保障水准是必要的。据社会科学报报道,截止到2005年5月我国企业年金规模已近500亿元,加上以年金名义销售的保险产品430亿,企业年金存量规模就近1000亿元。而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估计,将来每年可能有500亿至800亿元的增长,到2010年可能增长到5000亿元。商业保险公司团险业务中应加大企业年金的销售力度,宣传企业年金的作用,促进保障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我国居民的储蓄余额也在逐年递增,现已达到11万亿以上,新加坡运用强制储蓄养老的方法可在我国推行,具体实施似可采用分流引导的做法,对于发生概率高且个人经济能力难以承担的风险鼓励投保商业保险,对于发生概率不高且自身经济足以承担的风险,则鼓励个人通过储蓄解决。现阶段我国商业保险的人均保费(密度)和深度(2003年)分别仅为25美元和2.28%,远低于世界平均380美元和7%的水平,甚至低于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工程变更协议书
- 2024年大连智能锁用户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协议
- 2024年商业物业按揭借款协议
- 2024年安全优先:高品质铸铁井盖选购协议
- 2024年奢侈品代理销售多人担保协议
- 2024年城市快运服务协议
- 专利法律风险审计协议
- 2024年子女赡养费用合同
- 2024年企业环保责任履行合同
- 2024年优化版建筑材料供应合同
- 布氏硬度对照表
- 一年级数学老师家长会发言稿
- 湖北省旅游PPT简介湖北省幻灯片模板
- 小学数学解题研究全套教学课件
- 精算模型真题模拟汇编(共704题)
- 大学生创新创业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急性脑梗死的桥接治疗课件
-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备考题库(知识点整理)
- 报关单位备案信息表
- 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宁夏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委员候选人推荐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