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实现农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条件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性选择和基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选择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1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发展过程,这种良性循环发展首先要建立不同的良性循环系统,同时又要根据发展的容量(资源、环境容量)选择适当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即发展的“螺距”。因此,可持续发展就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环,而这种社会大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建立在各个子系统良性循环基础上并追求社会大系统的最优化。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渐兴起的农业发展新阶段,从动态发展来看,现代农业应是既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的合理性因素,又不断吸收现代科技成果的过程。作为一种产业形态,现代农业有别于传统农业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要求各类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更优,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包括:一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的产量,保障食物安全;二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保持生态资源存量非减和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当实现生态可持续、生产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发展可持续;是一种保持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被社会所接受的发展模式,是在尽可能满足粮食需求的前提下,能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提高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保证农业生产系统的协调与平衡以及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资源生态环境基础相适应的高效持续发展的农业。2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我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却面临诸多的问题及挑战。2.1农业发展的基础是薄弱2.1.1承包与经营权的不充分作为中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体制是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但从制度层面上看,农村土地制度框架下农民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界定并不清晰。“承包与经营其内涵有无区别,承包与经营权是同一概念,抑或是可以区分的两种权利,理论上并无清晰的表达”。导致实践中承包与经营两种权利都缺乏有效的实现形式。一方面农民的承包权不充分,农民的经营权行使受到限制。只能行使有限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最重要的出租、入股、抵押等处分权利体现并不充分。另一方面,由于经营权的不充分导致土地经营缺乏有效的交易平台,流转不规范,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些地方频频出现有地无人种、有人无地种、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撂荒现象,土地产权制度有待进一步明晰。2.1.2机播及机电灌溉占农业发展面积的65.从物质层面来看,由于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短缺,农民经济实力偏低,导致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水利设施建设、道路通信信息建设难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全国农业第二次普查表明,2006年全国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2.6%;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4.9%。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6.6%;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仅为1.8%和0.8%。农业发展基础薄弱造成农业生产整体实力不强,农民务农收益低下,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战略地位受到影响。2.2农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很小2.2.1农村劳动力人口的净化量较低,并形成了配置农村种植机械化的整体企业资源整合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特点更加突出,导致大量高素质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使得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整体素质呈现结构性下降趋势,老龄化、女性化、文化素质较低成为留乡务农劳动力的主要特征。2006年末,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男劳动力占64%;20-50岁的比例为高达78.8%;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80.1%,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占19.9%。对于那些仍留在农村参与农业劳动的人口,兼业成为普遍的现象。正如黄宗智所指出的,现实中许多农民不是为谋利而经营,而是为保险去种植,把种地作为非农收入的补充,作为家庭保障的手段,“农业只不过是一种辅助性的活动,等于是打工的副业,自然不会很用心耕种,更不会积极创新经营。”由于具有优秀素质和专门技艺的职业化农民缺失,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粗放,降低了稀缺农业资源利用的程度,延缓了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的推广和农业科技的普及。如何留住农村高素质劳动力以及引导其他领域的高素质人才向农业经营领域流动成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2.2.2城乡资本竞争加大,投资能力差农业资本投入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农民个体。我国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长期以来不足10%,致使农业整体上缺乏金融支持。在国家投资的导向作用下,受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影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资金也缺乏投资农业领域的冲动。而广大农民则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和自身落后的生产与经营方式的限制,长期收入增长缓慢,直接导致农民由于经济实力贫弱而缺乏投资能力。统计表明,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自1996年以来呈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23.33%下降到2006年的14.92%(见表1)。国家财政投资中农业投资所占比例自1990年代以来持续下降(1998年除外),2006年仅为6.5%,与政府财政收入不断膨胀形成巨大反差(见表2)。与此同时,城乡发展巨大差距导致的城乡资本收益差又导致农村资金持续外流。2007年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6.17万亿元,其中农业贷款1.54万亿元,仅占5.88%。在金融支持明显不足的情况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本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2.3农业科技投入情况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科技支撑的知识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世界平均水平为1%,而中国仅为0.3%左右。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既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中国其他科研领域的投资强度。我国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1981-1985年占1.25%,1986-1990年战1.11%,1991-1995年仅占0.66%,1996-2000年为0.78%。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每年产生的农业科技成果6000多项,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2.5%;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60%-80%。美国农业增产的8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归功于农业科技进步。2.3资源限制的持续加剧2.3.1耕地类别和水浇地面积和比重不断下降我国人均耕地仅0.1hm2,不到世界人均指标的一半,且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经济发展,耕地面积减少趋势不可避免。我国耕地资源已经从1996年的19.5亿亩下降到第二次农业普查时的18.27亿亩,10年累计减少1.23亿亩。2007和2008年又分别减少4.07万hm2和1.93万hm2。第二次农业普查显示,耕地类别中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不适当施用化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考虑到人口增长惯性,决定了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人增地减趋势的刚性约束难以逆转,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长到16亿,人均耕地将比目前减少1/4。2.3.2水资源短缺,粗放利用我国是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目前全国耕地实际灌溉面积仅40%,农业用水每年匮缺300亿m3,旱灾已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成灾损失最大的灾害。近10多年来我国每年受旱面积在2000万-2700万hm2。我国每年由于缺水少产粮食700亿-800亿吨,而且受灾面积逐年扩大。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用水浪费严重。由于灌区工程不配套,灌溉管理粗放等原因,我国一些大中型灌区,现在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再加上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很低,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45,渠灌区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60%左右,而一些发达国家水的有效利用率可达80%。北方灌区的大部分灌溉定额高出作物实际需要的2-5倍。我国这种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的状况,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和农业用水严峻形势。水资源短缺成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2.4最终产品难以满足社会需求2.4.1农产品需求结构严重错位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品质和专用性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在短缺经济时代形成的片面追求高产、早熟而忽视产品品质和农产品专用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导致农产品普遍质量差、档次低、专用性差,使得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严重错位。一方面是部分普通农产品供过于求,不得不低价销售,甚至被迫销毁,农民生产的物质消耗难以得到足额补偿,经济利益严重受损;另一方面,许多专用性强的产品又不得不依赖进口,不仅消费者付出了更高的经济成本,而且也使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农业生产无法有效的提高效益。以大豆为例,大量国产大豆由于水分超标等原因,无法进入国家粮库,农民再现卖豆无门。中国大豆的最后“堡垒”——黑龙江已经被进口转基因大豆“攻陷”,本土油厂由于使用国产大豆亏损停产,东北地区的豆油与豆粕市场双双被进口大豆控制,进口大豆大行其道。最近5年间,尽管我国植物油消费总量从1740万t增长到了2235万t,但植物油的自给率却降到40%。而一般认为要达到60%的自给率才是安全的。2.4.2种植养殖过程中农药化设计绿色安全、无污染是人们对农产品消费的第一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其对消费者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农产品有毒化学物质的高残留问题,动植物疫病问题,种植养殖过程中添加剂的使用问题等。现实中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尽快提高产量,增加收益,一些农民滥用化肥、农药和超薄型农膜,导致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系统破坏,并造成农药化肥残余严重超标。种植养殖过程中为改变农产品的外观和生长周期,普遍使用催熟剂、催红剂、催甜剂以及瘦肉精等各种动植物催生剂、添加剂,造成农产品品质严重滑坡,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同时,农户经营规模普遍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及政府服务的缺失,也使种植养殖过程中的疫病防治不够及时和规范,不仅给农户带来巨大风险,也直接危及消费者的健康。3进一步加大农村环保能力,强化农民的农业现代经营管理能力。在农业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从我国现实的自然、社会约束条件出发,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路径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3.1重视人力资本培育人力资本培育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和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正如舒尔茨所指出的:“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培育,通过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政府应从长远和战略的角度看待农村基础教育对于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影响,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设置符合农村发展需要的相关课程,培育新生一代对农村和农业的认同。应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紧密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并相应增加劳动实践的内容。有关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每提高1个百分点的普及率,可带来6.5%的当期收入增加和8.4%的延迟收入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收益结果,会形成一条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口资源优势的有效途径。”二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主要是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和涉农性质的大专院校。涉农院校可以提供比较系统、正规的培训和教育,通过定期或短期的集中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务农技能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营管理的能力,并使有志于农业生产的新生劳动力获得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培训和资格认证,使农业生产告别传统的经验阶段,走向专业化和技术化,使农民成为持证上岗的现代新型农民。三是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成年农民的务农技能,提高科学种田和适应市场的能力。今后除进一步推动政府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外,还应调动其它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广度。3.2大力推进农业合作化我国农业由于受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制度性约束,以及人口转移速度加快和耕地规模下降的刚性约束,决定了家庭小规模经营农业作为主要的经营形式将长期存在。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小规模家庭农业与现代经营方式及经营组织对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其优势。在发达国家,不论农业经营规模大小,家庭农业都是作为农业经营的基本单位,但其通过社会化服务实现了家庭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家庭经营符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征,仍然是能够容纳现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业生产形式。它既是古老的历史现象,也是当今发达国家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因此,中国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现实出发,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生产力组织方式,提高小农经济本身的经济效益。而加强农村合作化组织建设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通过建立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基础之上合作社来进行农业生产和市场交换,通过向其成员提供诸如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技术、信息等服务,可以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组织起来,使他们以合作组织成员的身份进入社会化大市场,提高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克服分散农户面对生产和市场风险的先天劣势。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提高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障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农业和农民能够借助合作经济组织公平地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现组织化对接,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整体效果,减少公共资源的损耗和浪费。3.3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农村金融是支持服务“三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农村金融供给远不能有效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是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从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出发,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的核心应是强化政策扶持。既要着眼于在当前宏观调控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供给力度;同时还要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长远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一是加快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进一步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扩大试点范围,增加试点数量,重点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民合作金融组织。二是制定专门的农村金融扶持政策。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对发放农业贷款的金融机构或农业贷款借款人给予财政贴息。实行符合“三农”特点的监管标准。中央银行对于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和组织,在再贷款方面,给予利率、期限等优惠,帮助其融通所需资金。三是强化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支农责任。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定位,扩大政策性金融支农的服务范围,提高政策性金融支农的力度,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纳入政策性金融服务的范围。3.4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改革现有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实现我国农业从传统经验向现代知识科技型的转化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必须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投资强度,保证农业科技经费的稳定增长与农业科研队伍的持续发展。其次,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实力。包括运用生物、遗传工程等生物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增加产量提高质量;运用设施农业、节水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化等技术,降低劳动消耗,提高产量和增加价值量;运用精细施肥技术、农膜覆盖栽培技术等农业化学技术,提高劳动边际生产力;运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将作物栽培、饲养管理、病虫害监测预报,以及农业的各种环境、资源、灾害、科技、产品、价格等信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传达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手中,从而达到劳动与资本双节约的目的。再次,彻底扭转基层农技推广不力的被动局面。国家和地方要支持和引导县及县以下农业科技机构逐步发展成为独立核算的、综合性的技术开发、推广、服务经营实体,实行有偿服务,以增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活力。3.5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农村劳动力数目庞大是中国的现实国情。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应当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有效地吸纳劳动力,将人口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产出数量和质量,使农民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