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经》肾主骨论
中医骨病的临床患者和科学研究人员主要关注骨发育不良、常见的骨质疏松症和骨质疏松症,以及中医骨病的基本治疗和研究。此处“肾”与西医学中的肾脏关系如何?这是不能简单地予以回答的。在中医骨学理论中,“肾藏精”、“肾生髓主骨”理论居于核心地位,也是中医骨学理论发生的基础。为了深刻理解肾在中医骨学理论中的核心和基础地位,就必须明白“肾主骨”理论发生的相关背景,如此才可能使从事该专业者们,在明晰自己“以肾治骨”原由的前提下,更能掌握“以肾治骨”的主动权。这也是此文撰著的出发点和立题主旨。1通过肾系统的解剖发现,我们是“肾主骨”理论的先决条件综合检索到的相关资料,尤其是《内经》中所载的知识,“肾主骨”理论应当是源于肾系统的解剖发现为不容争辩的事实。1.1肾为人类唯一的肾—从“肾”字写形,看古人对肾局部形态的大体认识“肾”字的篆文分为上下结构。上部结构为“臣又”(音qiān,或xián,或qìn),又有左、右之分。上左“臣”字,既表形,又表义。所表之义是取象于社会学中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明确地昭示了肾和肺、肝、脾以及六腑、奇恒之府一样,都是辅佐位居尊高“君主之官”心的众“臣”之一(《素问·灵兰秘典论》)。“臣”字的表形功能又有多个层面:首先表达了肾脏外形椭圆如豇豆种子;其次“臣”字篆文“臣”右旁曲线是古人剖开肾脏后对不光滑剖面(因有肾盂、肾盏的缘故)、不平整剖面形态的表达;“臣”字右旁曲线还提示每侧肾与膀胱间有一外形如“带”的不规整的输尿管连通。“肾”字上右结构的“又”字及其篆文“人”,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肾是人体内唯一成对的内脏以及两侧肾与膀胱相连的输尿管。《难经》言,“肾如豇豆”,一是谓肾脏之形如椭圆形豇豆的种子,二是表达双侧输尿管如长条状豇豆也有此意。下结构的肉“月”,则和肺、肝、脾、胃、肠等之肉“月”的表义相同,言其为人体结构的一部分。1.2及其病理变化的表现“腰者,肾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这是人们在认识了肾脏局部大体结构的同时,又发现左右两枚肾脏,分别位于腹腔后壁腰部脊膂两旁的医学事实。内脏的局部结构的部位,决定其相应的生理作用和发生相应病理变化的基础。《内经》在此解剖发现的前提下,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实践观察、验证,于是在内脏有病其病理信息常会在脏器藏居或经络联系的相关部位予以表达的理念指导下,形成了大凡病人腰部疼痛,使人腰身“转摇不能”者,提示可能是“肾将惫(惫,此言功能受损)矣”(《素问·脉要精微论》)定位诊断的辨证思路,得到临床广泛应用。1.3生殖之精,部分复合膜“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液之道也”(《灵枢·刺节真邪》)。此处明确了男子前阴的大体结构分为“茎”(阴茎)、“垂”(阴囊及阴囊中的“睾卵”)两部分,而且前阴之端“溺孔”(《素问·骨空论》)具有泄注“阴精”(生殖之精)和排尿的双重作用。既能将膀胱所藏的尿液排出体外,还能在性交活动中泄注生殖之精,两者二道合一。既然在解剖直视中发现了肾—膀胱—“茎垂”的结构联系,又明确了“茎垂”之端“溺孔”是具有生殖作用的“阴精”和膀胱所贮藏尿液的泄注之道,那么尿液生成源于肾及生殖之“阴精”源于肾的理性认识就成为可能。2规律的总结“水生万物”(《管子·水地》)是古代哲学家对自然界万物发生一般规律的总结。人是自然万类物种之一,也必然遵循这一共性原则。这也是《内经》称“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发生的哲学背景;同时也使“肾藏精”“肾主骨”结论的发生成为可能。2.1肾合人类享有刘志必须是绩效,则能出载,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理论的发生有其复杂的认识背景。以“肾—膀胱—前阴之端‘溺孔’”解剖事实为前提,合理地解释了经“溺孔”排出的尿液,是直接来自于肾对全身水液的蒸化处理而贮藏于膀胱的代谢产物,因而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指水液),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以及“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灵枢·本输》);“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这就是《内经》时代以“肾—膀胱—前阴之端‘溺孔’”解剖结构关系,决定了肾蒸化水液—代谢后的残余津液贮藏于膀胱—经前阴之端“溺孔”排出尿液,完成体内水液代谢过程的认识。“肾合膀胱”,膀胱为肾贮尿和排尿理论的构建,是在肾系统解剖发现、肾与膀胱在完成水液代谢活动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经脉之间的相互络属、气—阴阳—五行哲学思想的影响及参与,以及临床实践知识的积累和排尿过程切身体验等诸多综合因素影响下完成的。从“肾”字写形的析解就已经表达了左右两肾与膀胱间各有一条输尿管连通。因此经肾阳蒸化处理后的代谢产物—尿液贮膀胱,并经膀胱的气化而排出体外。故称膀胱为“津液之府”(《灵枢·本输》);“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素问·灵兰秘典论》)。如果这一功能失常,就会有“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音义同“尿”)的病证(《素问·宣明五气》)。2.2肾功能失交,肾聚水而生病理变化是生命活动的失序状态,排尿异常,或者水肿的病证是“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机能失常的外在征象。因此就有“水泉(即小便、尿液)不止者,膀胱不藏也”(《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肾的功能失常,就会使“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宜明五气》)。在论证“肾何以主水”、“肾何以能聚水而生”(水肿)病的机理时指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月付肿。月付肿者,聚水而生病也”(《素问·水热穴论》)。此处就是以水肿病发生机理为例,探讨了“肾主水”,肾病为什么能产生水肿的机理,这是以临床实例求证生理机能最典型的例证。2.3两性前阴“路通”患者的前阴表浅结构人类对自身生理活动进行有目的主动观察以后发现,排尿是生命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生理现象。不但发现了前阴之端的“溺孔”是膀胱气化排尿的孔口;也发现男女两性前阴“溺孔”部位和机能的差异;还就男女前阴表浅结构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明确了男子前阴之端“溺孔”有排出生殖之精和尿液的双重作用,而女子前阴之端有“溺孔”和“廷孔”之分,两“孔”用途各异(《素问·骨空论》)的解剖特征及其生理事实。2.4“肾主水”的提出经过上述过程的认识,在哲学理论的参与下,“肾主水”理论得到了确认和肯定。如在对“肾何以主水”解疑时指出,“肾者,至阴(肾的属性为阴中之阴。极阴也)。至阴者盛(chén)水也……故其本在肾”(《素问·水热穴论》)。这是从肾的阴阳属性角度求证“肾主水”理论的。在同样思维背景下提出了“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类水”(《素问·金匮真言论》)。这就从五行归类理论的角度求证了“肾主水”。综上所见,“肾主水”理论的发生是以肾系统大体结构联系的解剖直观为前提,经过长期对水液代谢(尤其以肾为主有关尿液生成)的生理观察,围绕着“癃”、“遗溺”、“月付肿”病证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反复的临床验证,在“近取诸身”排尿活动及自身前阴局部结构的体验和认知,借助阴阳、五行哲学理论的参与,形成了“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的重要理论。“肾主水”理论的形成,为“肾藏精”结论的产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维依据和思维方法的借鉴。3别相异的肾藏精“肾藏精”(《灵枢·本神》)和“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素问·上古天真论》)分别明确了肾藏精的功能、肾藏精的机理,以及“肾藏精”是在“肾者主水”理论形成前提下发生的认识事实。正因为“肾主水”理论的形成,才使“肾藏精”理论的发生成为可能。因此,除以上“肾主水”理论发生的几条因素之外,还有“近取诸身”性交活动的体现、生殖繁衍的实践、“精生万物”《管子·水地》、“精气为人”(《淮南子》)哲学理念的参与下构建的。3.1人类对性行为活动的关注“食色,性也”(《论语》)。先哲们在对人类生命活动进行长期观察的基础上,明确地指出,性交活动和进食一样是人类的本能,也是生命活动的第一需要。没有男女之间正常的性交活动,就不可能有生命的延续。正因为如此,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尤其是与医学有关的文献记载以来,人类就对性交活动特别关注。通过“近取诸身”排尿和性交活动的体验和观察,将男子排尿和性交器官名为“茎”,“茎”端“溺孔”不但排泄“肾合膀胱”生成的尿液,还能在性交活动过程中泄注如脂、如膏、如髓、如水的液体(《灵枢·五癃津液别》。下同)。3.2接受方体内胞中的“精”与“生殖之精”古人在性交体验中观察到,从男子“茎”端“溺孔”中泄注的如脂、如膏、如髓、如水的液体,常会在性交接受方体内胞宫中发育成一个新的生命体,于是在“精生万物”、“精气为人”的哲学理念影响下,将这种如脂、如膏、如髓、如水的液体命名为“阴精”(《灵枢·刺节真邪》),或简称为“精”,后世据其功能而称为“生殖之精”。这也就是“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灵枢·刺节真邪》)观点发生的依据。3.3“茎垂”是人体“三大特征”的一个说明实践是理论发生的动因,也是检验理论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肾藏精”理论的产生也是如此。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士人有伤于阴(指男子前阴‘茎垂’),阴(同前)气绝(绝,衰竭)而不起(阴茎不能勃起),阴(同前)不用(在性交中不能发挥作用,即不能完成正常性交活动)。然其须不去。”“宦者去其宗筋(指‘茎垂’)……(天宦)天(指先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茎垂’发育不良),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灵枢·五音五味》)。《内经》从“茎垂”严重外伤、“宦”官、“天宦”三种不同原因所致“茎垂”的缺陷而发生性功能缺失的病例,进一步论证了“茎垂”是完成性交、传宗接代、延续生命的“身中之机”;还是人体能否生“须”(胡须)、体内能否产生繁衍新生命所用“阴精”的“候”察的观测标志。如果前“阴”“茎垂”不能勃起(“不起”),因而也就必然不能完成正常的性交活动(“不用”)(《灵枢·五音五味》)。3.4男性“茎垂”的“候”察既然“茎垂”是人身能生殖的“阴精之候”,那么可“候”察的“阴精”由何处所生?藏于何处?为何脏所主?这是古人在感知了上述知识之后必然要求索的深层问题。既然在排尿、性交活动的切身体验中发现尿液和“阴精”同出于前“阴”之“茎”一道,于是在“水”和“精”皆生万物,“精气为人”哲学理念影响下,很自然地将“阴精”所藏、所主之脏与肾—“茎垂”联系在一起,“肾主藏精”理论的提出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也就是后世将男子的“茎垂”称之为“外肾”,称阴囊为“肾囊”、称“睾”、“卵”(《灵枢·经脉》)为“肾子”的理由,足以证明《内经》认为男子外阴“茎垂”是“肾合膀胱”系统结构的必然一部分。既然如此,从前阴“茎”端“溺孔”泄注的如脂、如膏、如髓、如水(《灵枢·五癃津液别》)之“阴精”所生、所藏、所主之脏求溯索于肾—“茎垂”。这也是《内经》为何称“茎垂”为“阴精之候”的道理所在。“候”,作名词使用为“征象”、“标志”,活用为动词时,有诊察、感知之义。因此“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灵枢·刺节其邪》)的观点,可以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人们不易直接感知位于腹腔后壁腰部肾脏所主藏的“阴精”,于是从“肾合膀胱”系统解剖延伸之“茎垂”的相关活动予以“候”察。二是“茎”端“溺孔”既是排泄经“肾合膀胱”气化产生的代谢产物尿液之道,也是肾脏主藏具有生殖作用“阴精”的泄注之道,精与水二道合一。三是肾主藏生殖之“阴精”的生成和生殖机能状态,可以通过“茎垂”在性交活动中的状态予以表达,如外阴严重损伤、“宦”者、天宦阴茎“不起”、“不用”(《灵枢·五音五味》)即是其例。四是“茎”端“溺孔”在性交活动中泄注如脂、如膏、如髓、如水(《灵枢·五癃津液别》)的“阴精”是能繁衍后代、延续生命的原始物质,因此还可通过“茎垂”之用,“候”察人体生育功能的关键性器官。五是因冲、任二脉循行于“茎垂”,因而男子的气血皆充盛。“血气盛则充肤热(温热)肉”而“生毫毛”,故男子生胡须。若“茎垂”严重外伤、阉割“茎垂”的宦者、“茎垂”发育不良的“天宦”之人,不但“茎垂”有“不起”、“不用”症状而不能正常性交,而且有“须不生”的表现。可见《内经》时代就已将“茎垂”、胡须等就视为男女之间主要的性别差异的标志。加之“茎垂”是男子正常性交、繁衍后代的唯一器官,因此,称其为“身中之机”(凡事物之关键,要害者,皆可概之为“机”)。六是明确提示“茎垂”与生殖作用、“阴精”的生成、使阴茎勃起发生性交活动、产生胡须的“阴精”之生成有直接关系。3.5“精”“说”“男女媾精,万物生焉”(《管子·水地》),“烦气为虫(其他动物),精气为人”(《淮南子》)。这是古代哲学家在“无形生有形,有形生有形”观念之下提出的著名观点。有了能生万物之“精”的概念,医学界很自然地就将“茎”端“溺孔”泄注的、能繁衍新生命个体的物质以“精”名之。这既是哲学层面“精”概念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同时也从生殖医学的角度论证了“精气为人”的哲学理念,当然也可能或者应当是哲学层面“精”概念抽象的原型之一。3.6肾“受使用之精”的文献记载“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素问·上古天真论》)。这既是《内经》对肾藏精功能的进一步肯定,也是对肾藏精机理的论述。古人在对生命活动长期观察、临床知识积累、反复的实践验证、“近取诸身”的生活体验中以及哲学思想的参与和影响下,对“肾主藏精”的事实有了结论,但是肾中所藏之精来自何处?又是怎样不断补充使其保持充盈状态的?经过对所检索《内经》的原文进行解析后不难得出如下认识:《内经》原文已经明确了肾所藏之精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禀受于父母,在父母之精形成下一代新生命体时,也成为下一代新生命个体的肾所藏之精发生的原始物质。后世医家将此肾所藏之精发生的原始物质称为“元精”(元者,原也,新生命体发生时原来就已存在的;元者,源也,是新生命体独立存在于自然界时,其肾中所藏之精的生成根源)。因此禀受于父母生殖之精是负载生命体发生的原始物质。故有“何谓精……两神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人始生,先生精”(《灵枢·天年》);以及“茎垂”外伤、宦者,“天宦”之人阴茎不能勃起(“不起”),不能完成正常性交活动(“不用”)等实例(《灵枢·五音五味》)得到论证和支持。二是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素问·上古天真论》),明确了肾所藏之精来源的另一途径。这一途径是生命个体在自身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五脏六腑功能的强健,来源于饮食水谷和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共同在体内转化成为营养五脏六腑之精,各脏腑之精在维持脏腑各自活动的前提下,富余之精由经脉的转运而藏之于肾,成为“肾藏之精”的重要来源,此即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意。同时还提示肾和五脏六腑之精在贮藏、转输、相互调节方面是动态的、多向性的。其他脏腑可以将富余之精转输并贮藏于肾中,而其他脏腑对精的需求量增加而需要补充时,肾中所藏的后天之精会反向为其他脏腑输送和调节,这是“五脏盛(包括肾),乃能泻”(输送)的真正内涵,如此才能保障肾所藏之精的充足及其对全身各脏腑之精的贮藏和调节。这也是后来发生“五脏之虚,穷必及肾”和“肾虚必及全身”观点和治虚思路发生的原由。可见,肾藏精理论的发生,一是以“肾合膀胱”,“茎垂”是肾系统结构一部分的解剖事实;二是通过“肾合膀胱”气化排尿对水液代谢的影响;三是“近取诸身”性交活动的体验和观察;四是临床病理实例的反证;五是“精生万物”、“精气为人”哲学理念的影响和参与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完成了“肾主藏精”理论的构建。“肾主藏精”理论构建的完成,使“肾主骨”结论的实现已是水到渠成之事。4肾精藏之骨髓“肾生骨髓”“在体合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体“精藏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肾主身之骨髓”。(《素问·痿论》)。这是《内经》在确立“肾主藏精”“肾主内”理论基础时的基本学术立场。4.1两精相浚之神人类自身生殖活动过程的体验和认知,当然也有对家禽、家畜(主要是家畜)繁殖过程的观察,发现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包括髓和骨骼在内所有的身形器官,都由“茎垂”泄注于性交接受方的胞宫内的生殖之精发育而成。由肾所藏、所主,经“茎”端“溺孔”泄注的“阴精”,是先于所产生的、新的身形而存在的原始物质,故有“两神(指男女两性)相抟,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及“两精相抟谓之神”(神,指新的生命)(《灵枢·本神》)的认识,并因此而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强,皮肤坚而毛发长”(《灵枢·经脉》)胎儿在母体内发育过程的认识和相关记载。《内经》所载上述文献具有如下医学事实:其一,生殖之精是新生命体人形生成的原始物质,这种原始物质存在于人类生命繁衍“环链”中任何一个新生命体的“上链环”。同时又成为任何一个新生命体肾中所藏生殖之精发生的“元精”,也是其繁衍“下链环”的先天之精。如此才能使人类生命活动生生不息,生命“环链”得以延续。其二,从人类生殖医学的角度论证了“精生万物”“精气为人”的哲学观点,同时也是支撑这一哲学观点的医学原型和有力证据。其三,体现《内经》的生殖医学理念,即“两神(男女两性)相抟”—“两精相抟”—“合而成形”,以及生成脑髓—内脏—形体(骨骼、血脉、筋肉、皮肤、毛发)胎儿的不同阶段。其四,当胎儿的皮肤功能发育健全(即“皮肤坚”)并生长出“毛发”时,就标志其在母体内发育过程的结束,可以成为独立的新生命体。这里非常清楚、十分明确地表达了“髓”(包括脑髓、脊髓、骨髓)和骨骼与其他形体器官一样,都是由肾所主、所藏之精生成的,这也是“肾主骨”结论发生的基础和出发点。4.2骨髓的分布及形态“髓者,骨之充也”(《素问·解精微论》),“骨者,髓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音义同‘败’,耗损不足)矣”(《素问·脉要精微论》),明确了骨骼大体结构、骨与髓的解剖关系,并从临床骨病学的角度,指出骨、髓、肾之间的形态结构、生理和病理联系。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猎取动物和家畜的宰杀,尤其是在社会活动中“天葬”仪式对人体直接剖解的全过程,确定了髓藏于骨中的解剖事实。还通过这些实践过程,发现人体之髓有脑髓,藏居于颅骨腔内;有脊髓,藏居于脊骨管内;有骨髓,藏于其他各骨腔骨管之中,充养于骨,维持骨骼的发育和“骨为干”的支架功能。古人对骨骼局部进行剖解过程中还有两点重要的发现:一是骨骼上分布有“骨空”(孔),其间有脉络穿行,这些穿行于“骨空”的脉络是为骨及骨髓输送“气血”等精微物质的通道(《素问·骨空论》);二是对性状的观察,发现藏于骨中的髓(包括脑髓、骨髓、脊髓)有如脂、如膏、液状(如水)特征(《灵枢·五癃津液别》)。这一发现也是《内经》将骨、髓及肾藏精、与“茎”端“溺孔”泄注的“阴精”之间加以联系的另一重要启示。因此才可能产生“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观点。4.3生髓主骨的“齿者骨之标”肾主藏精功能促进骨骼发育,肾精是骨骼发育的必需物质。《内经》的这一认识,源于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的观察。人类生命过程要经历生、长、壮、老、已不同阶段,骨骼是人体身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也要与此五个阶段相伴行。《内经》在对人类自身生命过程长期观察性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人体身形及其机能的发育历程与肾主藏精功能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并将这一过程总结为人生“七岁”、“八岁”前后,肾所藏之精逐渐趋于“盛”“实”,同时伴有“齿更发长”的表征;年龄在“二七”、“二八”前后,肾主藏之精充盛,在男子则有人生第一次“精气溢泻”(即遗精),女子则有月经初潮,男女两性初具生育能力;年龄至“三七”、“三八”前后,“肾(精)气平均”,各种机能效应平衡稳定,故有“真牙生而长(zhánɡ)极”(通“齐”)之表征;在“四七”、“四八”年龄段时,肾主藏之精在人生历程中处于巅峰阶段,故见“筋骨坚”、“筋骨劲强”,肌肉盛满的外部征象;当男子年届“八八”之时,肾主藏之精已经亏虚,因此具有生殖作用之精生成减少(“精少”),性功能减退,以及“齿发去”(脱落)的特征(《素问·上古天真论》)。由于人身活体的骨骼深藏形体之深层,所以《内经》选择了与骨骼结构相同、性状相似、发育同步的牙齿作为判断骨骼变化、判断生成骨骼的肾精盛衰、判断人类生命历程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标志和表征。肾为骨之本,“齿者骨之标”。肾、肾主藏之精、骨骼均藏居人身形体深层,尤其是肾精生髓主骨的精细过程是不能为人们直接感知。肾藏精,生髓主骨“齿者骨之标”的理论,就是通过对骨、牙齿、骨髓的感性认识,无论在形态、结构、化学成分均与骨骼毫无二至的牙齿,是可以作为骨骼生理、病理的评价指标;可作为判断生髓主骨的肾精,以及主精藏精之肾脏机能活动的判断表征,这也正是《内经》论骨必言牙齿的道理之所在。4.4从“气伤肾”到“肾”《内经》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观察性研究,从临床实例支撑“肾主骨”的结论并强化这一认识。当然肾病及骨的临床事实需要肾主骨理论解释其相关机理。如“骨痹”病发生的内在机理是“肾(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寒,泛指包括寒象的所有相关症状)甚至骨也”(《素问·逆调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还说,“热舍于肾……则骨枯而髓虚,故是不任身,发为骨痿”(《素问·痿论》)等等。这是因为“肾主藏精”,肾精是生髓充骨、生骨养髓的原始物质,所以有“肾(精)生骨髓”,“在体合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及“肾主(全)身之骨髓”(《素问·痿论》)等“肾精—生髓—主骨”相关的中医骨生理学理论。在此基础上也就必然形成“邪气伤肾—肾精不足或失常—生髓养骨障碍—骨病”的中医骨病理学理论。这也就从临床骨病学的角度支撑了“肾主骨”的结论。4.5肾之骨,精神失常“何谓液……五谷之津液,合和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下流于阴股,髓液皆而下,下过度则虚”(《灵枢·五癃津液别》)。此处明确的表达了生成髓和生殖之精都与饮食水谷精微有直接关系,同源于饮食水谷精微中“液”的观点;还表达了骨和生殖之精的性状相似的认识。这一认识也有力地支持了肾精生髓的理论观点。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是指后天水谷之精在营养五脏六腑的同时,肾受其充养也在其中;同时五脏六腑之精在满足各脏腑活动需求的同时,富余部分归藏肾中,转化为肾精“而藏之”;还可不断地通过穿行于“骨空”脉络输注于骨腔而“易(即转化)髓”(《素问·骨空论》)。所以肾精生髓受后天水谷之精的影响。后天水谷之精也能直接通过穿行于“骨空”的脉络(《素问·骨空论》)输注于骨腔而直接化髓,此即“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属,音zhǔ连接)屈伸,泄泽,补溢脑髓”(《灵枢·决气》)的观点。可见,髓的生成、补充是多途径的,除肾精生髓的主要途径之外,“五谷之津液”直接经穿行于“骨空”的脉络的输注而生成的如脂、如膏的髓。因此营养五脏六腑的水谷之精不足,亦可使髓之生成减少而致骨病;或者因久病、消耗性疾病,或者年迈体衰,脏腑之精自然衰少,髓的生成不足而不养骨导致骨病。故有“液脱者,骨属(zhǔ)属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灵枢·决气》);“骨枯而髓虚,发为骨痿”(《素问·痿论》);以及房事过度,劫耗肾精,而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指性生活频繁,生殖之精泄出过多)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灵枢·五癃津液别》)诸疾。“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系辞上第十二》)。《内经》“肾主骨”结论的发生正是在遵行“形而上者谓之道”这一人类认识事物总规律的思维理念下发生的。形,虽然有“形”和“象”之别,但二者都是指人们用感官可以直觉的物质形体结构、性状,或者显现可感知的现象。因而在思维科学中常将二者并称为“形象”。“道”是指发生“形”“象”内在的、自然而然的(即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原理和规律。人们对大量具体事物“形”、“象”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抽象并总结出反映事物“形”、“象”的共性原理或规律的认识过程即称为“形而上者谓之道”,这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最高阶段和最高层次。人类根据事物的形象,或者抽象出的概念、原理和规律指导下,重新复制的、经过改造的具体事物称为“器”。这种在一定原理和规律指导下的再实践过程即为“形而下者谓之器”。可见“形而上者谓之道”在哲学、思维科学中,是指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概念、原理、规律)抽象的理性认识过程。“形而下者谓之器”则是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概念、原理、规律)到具体事物或实践的还原、复制过程。《内经》“肾之骨”结论的形成,就是古人长期对肾及肾—膀胱—“茎垂”及茎端“溺孔”系统结构与联系的观察;从“茎垂者,身中之机,阴精之候,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导游计划书
- 移动电站租赁合同范本
- m-PEG-DSPE-sodium-MW-550-生命科学试剂-MCE
- Milbemycin-oxim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熔模铸造课程设计双周报
-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 课程设计选课管理系统
- 水果大餐主题课程设计
- 学校宣传管理制度
- 学生快递、包裹物品收发管理制度
- 供配电工程及配套设施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AI技术在智能旅游中的应用
- 财产损害谅解书
- 3D打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报告
- 航天集团员工手册
- 物联网中的边缘智能设备与边缘计算
- 篮球培训年终总结报告
- 学校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 反洗钱:非自然人客户信息登记表
- 社会工作实务操作手册 课件 项目七 老年社会工作
- 事业单位正式人员在编证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