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木雕刻的文化内涵_第1页
闽南木雕刻的文化内涵_第2页
闽南木雕刻的文化内涵_第3页
闽南木雕刻的文化内涵_第4页
闽南木雕刻的文化内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闽南木雕刻的文化内涵

在湘南的通俗雕塑中,木石雕是最受研究和破坏的,有许多历史遗迹。特别是郴州的民间木石雕在湘南地域实在是特别普通、特别突出、特别精良、特别具有文化典型性和代表性。湘南木石雕作为物态化存在,是一份难得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作为精神文化意义上的艺术瑰宝,又是一份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南木石雕是中国雕刻艺术中的奇葩,被雕刻家们尊为“具有世界地域文化面貌的木石雕精华”。那么,湘南木石雕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征,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地位如何?一、湘南地区木雕塑从2500年的郴州战国墓出土的陶雕到三国简到晋简到新中国时期仍然散落于乡间神龛上的木雕祖神,我们能看到湘南地域一脉相承的人文情怀与造型手法是怎样在衍化中固守自我,在沿袭中与时俱进的。山来分楚越,水落会蒸湘。湘南郴州,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自古为江河之源,也是楚、越文化的交汇地。华夏文明(炎、舜)延续至秦汉,郴州因水陆不便、地僻人稀、远离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而一度被人称为蛮荒之地,罕见史载。但西东晋以来,文明重心南移至长江流域,南方山秀水美,风景远胜于中原的黄土高坡,于是两晋文人雅士便赋予“风景”以人文内涵,为风靡千年的“雕”文化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湘南木石雕的发展演变与之受影响的文化现象有此几大种:最早,荆楚之地的巫文化的教化,对民居木石雕诸多生活形态的影响;随后,追溯到义帝徙郴汉文化的浸染;继之,三国时赵子龙取桂阳,川文化的浸染;李唐时期贬官开始,外来文化的大量吸收;宋时,莲荷文化与清淑文化的积淀;明清时期,形成了以湘南为代表的湖湘文化源头留养,衍生和培养了朱英、邝林土、范辂、何孟春、李祚、王夫之、欧阳厚均、喻国人、李思聪等一大批渊学之士,也极大地促进了湘南木石雕艺术的发展。如范辂,明代“青天”,皇帝为其在老家(汝城)建“绣衣坊”,成为中国古代旌表监察御史唯一的古建筑牌楼。又如何孟春,鲁塘人,是明时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欧阳厚均,安仁人,湖湘近代文化的开启者,连任27年岳麓山长,曾国藩、左宗棠等清朝中流砥柱皆出其门。同时,湘南又是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要冲,因而它也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由于中原战争频繁,汉民大量南迁,湘南地区因其天时地利成为接受南迁中原汉民最早也是最多的地区,这也是历史上出现“江西填湖广”移民潮的原因,它使湘南地区的部分县、市成为客家民系的组成部分。从地方方言的分布状况也可以看出这种历史的渊源关系,如与江西毗邻的汝城、桂东、资兴、安仁等地方言以客家方言为主,当地土话大多脱胎于客家语言,宜章、临武、嘉禾、桂阳等地流行的方言为“西南官话”,其语系与桂北、云、贵、川大部同属于一个方言区,这是南北文化即华夏文化与闽越土著、盘瓠蛮等弱势文化融合为一体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湘南这方水土既是中原人、江浙人、客家人有形的或无形的文化理念的构建,同时它也冶铸和锻造了湘南人共同的心理素质、思想情感和意志品格。湘南木石雕在道、佛、儒、巫的影响下,在多边交汇和多重民俗地域文化沐浴下,形成了一种本土特有的文化流派,这是任何地域文化所没有的。人类究竟何时在湘南这块土地上做出了第一件雕刻品,我们无从得知。但是可以想见,在人们“筑土构木”的过程中,当人们打制出第一把石斧,做成第一个榫卯,刻压出第一道陶器纹饰,真正的雕刻就诞生了。从实物资料看,商周时代,湘南地域的雕刻就已取得了不小成就。精美纹饰的玉器和青铜器,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出当时的雕刻水准。衡阳市郊包家台子出土的青铜牛尊,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道县新开挖发现的“雕塑小人”都是这方面的实证。郴州出土的三国简、晋简,揭开了郴州最早的竹雕形态。但从郴州木雕的雕技层面挖掘,有专家指出,汉代是郴州木雕风格的重要影响期,根据是郴州木雕里保留着汉代“简括、浑厚而充满力量”的风格。另据西汉时期郴人李尤作《灵寿杖铭》和《汉书·孔光传》所记,汉平帝喜欢的灵寿杖在湘南见产。唐时柳宗元所作《植灵寿木》诗,也进一步佐证了当时的木雕之风。从实物资料看,湘南木石雕大兴于宋元,明清正进入高峰时期。苏仙岭上宋时期的“三绝碑”便是有力旁证(苏仙岭的三绝碑因其文物质地,被列为全国十大三绝碑之首)。宋元时期,道教的内丹道已取代外丹道,修炼内丹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同时,外来宗教也涉足乡村,深入老百姓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文人雅士隐逸时尚风靡全国,建造具有无为、空灵境界的寺庙、道观、宗祠和民居成为一种争相仿效的时髦。恰好,唐时的富庶又为人们准备了足够丰富的材料资源,加上湘南地处山林丘壑之间,自然的山水格局正符合当时宗教山水清淑观念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湘南的木石雕艺术进入了以建筑与家具木石雕为主要雕刻内容的发展时期。大兴土木的狂热鼓舞着人们无所顾忌地雕梁画栋,据《清泉县(今湖南衡阳县)志》记载,南宋“清泉四界,山高林密,宜耕田亩甚少,丁壮多富余,事竹木雕者甚众”。由《万历郴州志》可鉴同属湘南的郴州竹木雕在宋代就已“从雕刻者如云,工刻艺者日众”。对民间刻凤描龙之风,朝廷恐有“礼崩乐坏”之势,对不同级别的土木兴建及配饰下了许多禁令。《宋史·舆服志》云:“凡庶民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仍不得四辅飞檐。”又《元史》载:“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大兴土木的狂热年代还产生了一部关于建筑设计、结构、用料、施工的规范性巨著——《营造法式》。宋《营造法式》的颁行对砖、木和石建筑上的雕刻艺术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今落在宁远(旧时属郴管辖)的文庙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宁远文庙又叫孔庙,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初建,后历经毁坏与修复。现在庙前外环以垣,左右为登圣坊、步贤坊,上有“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匾,入门有半月形石池。进为福星门,再进为大成门,更进为大成殿,龙凤闪烁其间。历丹墀而上,则为平台,围以栏,上刻纹饰,殿前后有巨型龙凤柱数对。明清时代,儒、佛、道各派宗教哲学观念通俗化、民间化。道观遍及南北东西,信士深居村村寨寨。人们对神灵倍加敬奉的时期,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最具热情的时期。承继宋元时大事营建之风,民间一方面不断完善和更新寺观居室,一方面不断往这些居室里添置家具。“学三年,帮一年”的匠人师承制度使传统技艺得以代代相传,雕刻因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时,在房屋和家具构件上施用雕刻已经是遍及每村每寨、每家每户的事情。民间全然不理会朝廷禁令,纹样选用,全凭当时当地的“时兴”。朝廷三令五申不让平民百姓随意使用的龙凤,在湘南民间随处可见。从柱石、中梁到桌椅、洗面架,无不见“龙凤呈祥”的主题。郴县良田镇高雅岭杨家大屋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建的民居,其窗门图案亦多为“拐子龙”。该大屋共8个天井,70余间房子,厅堂厢屋“点睛”之处均有诸多雕刻图案。其中一组反映现实生活的雕刻画面尤其精彩,分别表现了“女红”(做衣服)、“采桑”、“农耕乐”、“农医”、“祭祀”、“纺织”等场景。此外,对历史戏曲故事的热衷也是明清雕刻的一大特色。据资料介绍,兴宁寿佛殿正面戏台及两侧室壁,有竹木雕戏曲人物故事画面108幅,可见当时民间雕刻盛况之一斑。郴州茂密的山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男男女女,其中最直接的受益者要数居住在那些木业作坊里的民间雕匠们。他们有的兼做农活,有的长年做“沿乡工夫”,还有的则由很多同类雕匠集聚一处开办作坊或者为作坊老板干活。据史志记载,“宜章居民,衣冠不事华饰,惟以布素蔽身,燕会亦无珍肴,惟以鸡黍饷客。金玉纂组,雕文刻镂,里老相传数年前皆不数见,迩来习与时移,亦有不尽古若者,舆马服饰渐次增华,又间染粤俗,堂户门棂金朱涂缋,以为观美。”由于“地居楚尾,垠接粤头,玉溪水流南海,摺岭路达郴江,为南北经商水陆拨运之冲。”自18世纪初以来,其居民向来“事农务本,不习工艺”的封闭的湘南,也逐渐向外开放,“商贩者,逾楚下广或以相济”,曾一度出现经济繁荣的景况。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不仅给湘南带来了巨大财富,也引进了外地的文化艺术,造就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民间工匠,大量气派不凡的居民建筑在整个湘南城乡涌现,其装饰木石雕艺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也随之达到了一个高峰。二、雕刻的类型和特点湘南木石雕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伴相生。湘南木石雕涵盖有建筑木石雕、家具木石雕和祭祀木石雕三类,三者各有建树,异彩纷呈。建筑木石雕空灵洒脱,平和里透出清新;家具木石雕朴实庄重,繁密中见出秀美;祭祀木石雕神奇诡秘,虚幻中体现实在。它们是按照雕刻件所属物体在民众生活中的使用性质来划分的。三大类按行业细分又有大木石雕刻和小木石雕刻两种。屋架、牌楼的梁、柱、额枋、轩顶、斗拱、雀替、须弥座的雕刻属大木作雕刻;填塞屋架以内空间的门、窗、隔扇、挂落、裙板、桌、椅、床、凳之类的雕刻属小木作雕刻。同样的视觉划分:门槛石石雕、门边石石雕、泰山石石雕,还有置于村头、屋门口、宗祠内外的石立兽和石柱、石亭、石墩、石桥、插旗石、石牌坊上的石雕称为大石作雕刻;小吉祥物件、文房四宝、小生活器皿称为小石作雕刻。在小木石雕刻里边,做纯粹木石雕雕花活的又叫雕銮匠;在实际生活中,大小木石作雕花者统称为雕匠。不少师傅大木石作雕刻与小木石作雕刻二者皆精。大木石作雕刻因房屋主架构件尺寸较大,不便搬运,一般由雕匠师傅携带工具上门去做,小木石作雕花则常常是由木石工师傅先定好各雕花部件的长短尺寸,再到当地雕花铺或雕匠家里定做。雕刻内容由订购方根据时尚和个人爱好来定。长期以来,湘南木石雕从形式到内容、从题材到主题,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个性特色。(一)材料美,适地适树湘南木石雕为湘南民居服务,因湘南地理资源优势,湘南石雕的材质一般采用青石、白石、红砂岩等为主,木雕最常用的木材是樟木。樟木含樟脑油,能防虫蛀,纤维紧密,不易绷裂,木纹和色泽雅致,易于雕刻。大户人家也有用上好的木料,如红木、柴檀木、花梨木等。湘南民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成一体。村落大都有着优美的环境,它依山傍水,依山就势,有着合理的平面布局,在青山绿水间高低错落。远眺湘南民居村落,它在你眼前呈现出一种整齐、均衡、和谐的美感。青砖、青瓦、青石板路、清水墙、高耸上翘的马头墙、附属于建筑上的木石雕是湘南古民居中的精髓,又是特色的定位。湘南多雨、多潮湿。木材易于因潮湿而腐朽,故许多迎风迎雨的构件多采用石雕,比如外墙、廊柱、柱础等。宜章黄沙堡贞节牌坊、汝城绣衣坊牌楼都是采用石材做雕刻的珍贵遗物。由于外墙和迎雨构件多用石雕,木雕构件便因此集中在离地面较远的屋子上部、进门楼以后天井周围的门窗等处。郴州石雕给湘南木雕的风格和技法带来很大的影响。石头易碎,一般不宜往秀美、纤柔方面做过多细微的穿透性雕饰,因之,石雕作品总是显得浑圆、敦厚、朴实。受此影响,往往石雕比重较大的地区,其木雕的风格也有浑圆、敦厚、朴实的特点。(二)从锚刻法施工到雕刻技术的进步前文在谈文化影响时,已考究了汉代工艺对湘南木石雕刀法的影响。确实,湘南木石雕的雕刻工具和刀法是值得称道的重要“智慧点”。世人对东阳木雕(浙系派木雕)印象深,原因只为宣传多的缘故,但纯是外行看热闹罢了。内行的江浙人心知肚明,湘南木雕才真的厉害。东阳木雕与郴州木雕差别在哪儿?首要是刀数差别之巨:最绝处要数“一锯”和“两凿”。锯指挖据,两凿指窝凿和斜口凿。原来,湘南挖锯是由竹弓拉紧一截带齿的钢丝做成,做透雕挖洞时可以任意角度转弯。窝凿即圆口凿,有大、中、小多种规格。窝凿能一凿下去同时切断左右和底边的木纹,凿粗坯和剔底的时候用得最多。平口凿用于修平底、斩切长线。斜口凿用于切削修饰,因其刃口可斜切木纹,故特别锋利,刀尖细,运转自如。一套24件的木雕工具竟能抵过人家124把工具!当然最大的看点还在于湘南木雕吸纳的汉代风格和在明清时期的技艺精进以及不断寻求的区域文化创新精神,使之雕技更大气、传神。湘南石雕刀法最通用、常用的工具是点錾、扁锉,很多时候再有一把锤子、一把尺、一根红墨线,这就可以操以技艺。其他辅助工具主要有三样:边錾刀,打碑刻人物时用的,修边的效果好;砍斧,砍石条子的效果好;点斧,打点用的斧,麻面效果好。由于木和石头成分重量的不同,处置待遇也就不同,湘南一带,有“木雕学三年、石雕学五年”的说法,也就是说,石雕工艺练就硬功夫的时间相对木雕要长两年。写意的过程,却又和木雕如出一辙、异曲同工。在造型上都具有沉雄大气、简洁生动、造型大胆夸张的共同点。(三)表现一:必须特别建筑上的“一”和“四”明代《洞天福地说》一书,鲜明地记录郴州为“天下十八福地”。究起来,“福仙文化”(九仙二佛)对湘南民居的影响颇为深远。即是说,在民居成型进程发展中,精神教化的空间留养,成为湘南民居的一大特点。如前面提到的“绣衣坊”。湘南古民居中的精神教化建筑主要有祠堂、戏台、牌坊等,一族一姓都有自己的祠堂。祠堂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倡学、议事、抚孤、恤寡、教化,除此之外通常用来商议家族大事和庆祝等重大活动,如婚嫁、祝寿、丧礼、年节、民间迎神、社祭活动等,从娱神到娱人,从虚幻的图腾崇拜到世俗生活,世代延续。宗祠是宗族的象征,是村民活动的中心,是村落政治中心,是精神教化的场所,因此,各村均倾其所有的财力来建设,并且建筑尽可能华美。例如汝城县土桥镇具有200年历史的李家宗祠、叶氏宗祠建筑的木雕、石雕、彩绘等,大都繁复多变,虽历经风雨仍显富丽威仪。县城附近的范氏家庙,巨大复杂的斗拱支撑起歇山墙顶和飞扬的三层马头墙为湘南宗祠建筑中受粤派风格影响较多的典型建筑。在宗祠大门及两侧上方通常悬挂有纪念性匾额,以作为彰显宗族声望的重要标志。“匾额大都为祖上成功人士受到的尊荣恩宠、封侯拜相、加官进爵、歌功颂德等内容,是光宗耀祖、凝聚族人人心或激励后人的重要形式。大凡望族,其匾额往往多且制作精良,这种形式是湘南民居公共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在湘南古民居村落的村口一般设有拴马石作为该族读书中举之人拴马之用,中举人数的多寡决定了拴马石的数量,拴马石上通常都刻有中举年号及举人姓名。另外,在村头大道旁侧,有的村落摆有若干石碑,一般是纪念先人中的杰出人物或者重大事件等,如桂阳阳山村头立有《救婴序》、《义学碑叙》两块记事碑刻,这也是湘南先民精神的寄托。(四)社会生活的内在聚心理湘南地区位于亚热带生物富集区,根据考古发现,在桂阳县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以及在汝城县延寿乡出土的石器工具,都证明在数万年前就开始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繁衍生息。约在公元前26世纪,神农炎帝“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标志着我国先民从原始的采集渔猎生活迈入了原始的农业经济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的一切活动和精力都是以农业为中心,环绕着土地展开的。“耕读为上”,以“劝农”为要本,郴州万华岩风景区至今还有“劝农碑”古遗存。由于湘南地区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崇敬山水土地的观念,其思想方法、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都和山水、林木、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农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特征,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湘南先民的恋土品格以及由此引起的内聚心理。辐射在对农耕文化感恩式的敬畏,可情归于“狗头狮”、“牛头龙”的石雕、木雕创作,无一不是对农耕文化的彰显与洗礼。反映在民居建筑上,屋盖的夸张造型,多重檐、马头墙、屋脊上富有流动感的装饰物以及檐口以上大量的精美饰品,都产生出强烈的上升力和张力,而朴素无华的清水墙、高大挺拔的立柱以及基础部分的大量石材又以其沉重感把这股上升之力牢牢牵住,形成了“收”与“放”的强烈对比。尤其是在墙基转角之处的泰山石及石门槛、抱鼓石,更强化了对大地的收聚力,表现出湘南先人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村落均离耕地不远,靠山近水而居,便于耕种,井的出现更体现出湘南古民居村落贴着地面向纵深发展的特点。这种建筑形式是农耕文化中的恋土品格的体现。同时,农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征,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在农耕活动中“利无幸至,力不虚掷”是农民追求的真理,这种农耕文化中的务实之风也影响到文人士大夫,“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成为了先贤倡导的精神,在木石雕的使用和审美功能上始终把“实用”放在第一位。(五)装饰双美,体现民俗的“世俗化”不管是建筑木石雕、家具木石雕,还是祭祀木石雕,都烙上了区域民俗印记。因为每件雕刻作品都代表着一种心愿、一种祝福、一种理想。如,雕两条鲇鱼和桔子,就代表“年年大吉”;雕桃、佛手和石榴等“三果”,寓意福、寿、多子多福;雕天官与员外郎、南极老人在一起,合称“三星”,企盼着福、禄、寿;雕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象征东、西、南、北“四方大利”;雕蝎、蛇、蜈蚣、壁虎、蟾“五毒”,可避诸毒,是避邪镇恶的象征;雕结网蜘蛛,意为“喜在眼前”,因为蜘蛛也称虫喜子、虫喜珠,象征喜事;雕“鳌”“龟”,有“独占鳌头”之寓意;而刻荷花与鸳鸯,象征着夫妇和合、相亲相爱;刻蝙蝠、桃、灵芝,象征“福寿如意”;刻牡丹、瓶、苹果象征“富贵平安”;雕公鸡打鸣和鹿有“功名利禄”之意;刻一小猴坐在老猴肩上寓示世世代代封为侯爵,即“辈辈封侯”;刻两朵莲花在同一藕茎上,形同夫妻相亲相爱,呈合欢之态,赋予“并蒂同心”之寓意。“暗八仙”则是刻八仙所持宝物,如葫芦(铁拐李)、扇子(汉钟离)、鱼鼓(张果老)、花蓝(蓝采和)、玉板(曹国舅)、箫(韩湘子)、荷花(何仙姑)、宝剑(吕洞滨)。“八吉祥”指的是法轮、法螺、宝伞、百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八大佛法中的重器。法轮寓意法圆转,万劫不息;法螺被理解为妙音吉祥,宝伞指的是张弛自如,曲复众生;百盖代表遍复三千净一切药;莲花代表出无浊世,无所染着;宝瓶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金鱼代表坚固活泼,解脱坏劫;盘长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这些寓意丰富的雕刻作品在宗教影响下,流行于民间形成民俗,继之成为文人雅士所追捧的时尚。因此,作品也变得平民化,世俗化。老百姓心中的神话、传说、传奇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其故事家户喻晓,其雕刻作品生动质朴地反映了湘南百姓一种淡泊心态。区域内的傩戏、柳毅传书、还盘王愿、抬寿佛、天降嘉禾、文公走马、童区寄传、苏仙传说、狗头狮、牛头龙等都是木雕创作的民俗题材。当然,山中瓜果、飞禽、野兽、小虫,这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小作品,都以简洁、写意的雕刻手法,揉入了丰富想象和美好愿望。三、湘南木石雕的价值取向和影响湘南民居木石雕集中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美术的共性。但在每件具体作品的形式、风格、审美趣味、工艺技法上,又有它独特鲜明的价值取向。(一)大巧若不可言,真意的视觉呈现湘南民间木石雕大都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但造型上大胆夸张。特别是那些头大身小的人物、人大房小的衬景,夸而有节,变化适度。刻画人物不着意雕刻五官表情,也不拘泥于人体各部位的长短比例,而着意表现人物动态的传神写照,着意突出造型的稚拙、质朴、洗练、明快感,在具体的形体中注入了抽象因素,活跃、夸张乃至幽默的动势使形象充满生气。观众在欣赏时不再注意人体结构、比例的精确度,而为真挚感人的形象所吸引,这大概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巧若拙”。比如雕龙,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而郴州的龙却打破了常规。因为在湘南农耕文化里,龙头变成了牛头,角似鹿,眼似虎,麟似穿山甲,其龙身被分成几条三角形深槽顺龙身的几乎都是直刀,加之巧妙的云朵,让人看到每一根线条就是一刀,一气呵成,粗犷简洁,不晦、不滞、不涩、不怠、大胆有力而恰到好处。这种笔到意到、笔断意连、虚中有实,艺人刀功力、审美情趣全暴露在你的视觉中,真是美不胜收收,妙不可言。湘南民居梁柱上的下山狮子斜撑,其懂势生动,用刀简洁。“看到如此精湛的艺术作品,你不由得深深叹服湘南木石雕艺人高超的智慧和厚实的艺术功力”。(二)文化色彩浓厚的依托在楚地滋生、蔓延的湘南木石雕,有许多保留着巫术神性意识的构件和纹饰。如民居中梁上的太极和神龙,门檐卦木上的八卦与狮子,檐禀下边象征神水以避火殃的鳌鱼雀替,还有门窗边饰中常见的云纹、水纹、拐子龙纹等无不充溢着浓厚的楚巫文化色彩。嘉禾县塘村民居门楣上有一件镂空透雕,呈两兽戏球之状,两兽似虎、似狮、似麒麟,其动势激烈,穿插回环往复的云纹,其造势与两千多年前的楚汉艺术中的纹饰一脉相承。临武县武水乡邝家民居隔扇环板上有“鲤鱼跃龙门”的纹饰,龙门首标有“禹门”二字,门内跃动一鲤鱼,门后则飞腾着一条巨龙,伴似流动的云水纹。据考证,南方“鲤鱼跃龙门”的图饰,与楚地水域巫术神秘意识颇有内在联系。宜章笆篱村民居有“凤凰来仪”、“鱼龙变幻”等木雕花板,画面结构绵密、云彩与树木交织飞动,与楚汉帛画、漆器中所表达的神秘、浪漫气氛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三)“神刑罚”仪式自古以来,楚地神祗意识炽盛,各种祭祀活动频繁。祭祀木雕于祭祀民俗中应运而生。湘南民间流行“还傩愿”仪式,千姿百态的傩戏面具可谓“群神聚会”,诸如盘古蚩尤、功曹判官、城隍土地,无奇不有。湘南民间特别是农家厅屋皆设神坛、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