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理论体系理论,是“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辞海》)。理论作为一种知识形态,通过对某一领域普遍性规律的揭示,以科学的和合乎逻辑的方式进行构造,从而成为认识这一领域和发展某方面知识的媒介;人们通过对理论的学习来认识某一学科,通过对某些理论的发展来推进该学科的发展。 I在科学范畴内,理论是科学的最基本组成内容,并且也是科学内容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历来被认为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或者是一门工程技术,至于其应用的基础是什么则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完全的揭示。而在规划领域中出现的一些被称为理论的内容,实际上有许多只是各种不言而喻的假设,一些基本的概念以及未经理论解释的经验概括,于是,城市规划的许多内容也就只能是无需证明的、无法证明的或不证自明的规则(“rulesofthumb”)了。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4年编制的学科分类目录中列为29个独立学科之一,在我国,城市规划也已正式列为独立(一级)学科,城市规划学科的地位已得到了确立,它的发展必然也必须奠基于更为坚实的内涵。恩格斯在 《自然辩证法》中写道,“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而对于一门学科则更是如此。「Parsons则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是它的系统理论水平”。任何学科中的理论都是对该领域中普通规律性的反映,并且采取理论的形式来把握研究对象的普遍规律性,因此, “科学认识就在于建立理论”(沈铭贤和王淼洋,1991),理论也是学科进行研究的媒介和工具。因此,城市规划要逐步科学化,并在社会实践中担当起被赋予的职责,就必须充分地开拓和发展城市规划的理论,并按照科学的要求建构起其理论体系。城市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及其规划的普遍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由于城市规划的性质, 规划理论在性质上可以分类两类:一类是实证理论,这类理论与自然科学中的理论相似,它依据对现实的观察和提炼,忠实地反映和解释经验世界的现实活动,摆脱价值判断,并能根据仔细观察到的经验来修正自己;另一类是规范理论,这类理论根据不同的价值观,提出并解释在经验世界里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并将自己的主观愿望融会在理论的要素和结构之中,这类理论不能放在现实社会中进行检验。由此,我们可能对实证理论的陈述比较熟悉,或者从自然科学借鉴的角度比较容易产生偏好,但是,城市规划恰恰并不如自然科学那么纯粹地排除研究主体,规范理论往往构成了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我们发现,如果要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分类的话,那么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较多的是实证性的,而有关规划的理论则大部分是规范性的。在内容上,城市规划理论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总体理论(generaltheories),这是关于城市规划的最一般、最基本的性质、本质及其过程的理论;第二类是主题理论(thematictheories,)这类理论涉及到在城市规划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基本不变的主题,它们遍布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各个方面,并构成了城市规划工作主体;第三类是背景理论(contexttheories)这些理论主要是运用于特定的城市规划背景,并且是特定社会背景中的产物,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即由于城市本身的特殊性和研究者背景的差异所引致的。从性质上对这三类不同内容的理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一类理论主要是规范性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容;第二类理论主要是实证性的,是规划技术的主要内容,也是世界城市规划学科和实践中带有广泛适用性的、一般化的理论;第三类则是经过规范化的实证理论,这类理论首先进行了规范处理,确立了其特定的价值标准,而在具体事件的处理中则尽可能是实证性的。由于城市规划本身是复杂的、综合性的,它由多种要素和不同过程组成,而且涉及不同价值基础,因此城市规划理论也必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理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范围来考察其对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城市的多样性,社会组成和背景不同,尽管其中有一些普遍性规律,但这些规律由于其它条件改变而发生大小不同的变异,因此并不存在完全普适的城市规划理论,这是我们在研究城市规划及其理论的过程中所必须时刻注意的。即使是针对同一内容的所有理论也并不都是同样有用或有效的,它们必须经过选择,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这也更加剧了城市规划的复杂性。严格来讲,城市规划理论可能永远也达不到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连贯、精确、除了证明研究发现外还能建立起抽象概念和规律组成的理论样式及其体系,但我们可以确信,城市规划理论至少可以达到“一系列理论活动的观点和指针”,如社会科学理论所已经达到的那样(特纳,1974)。在本文所展开的对城市规划理论及其体系的研究中,也主要以此为依据和目标,但在有可能做到的情况下,还是以自然科学理论为范本,着意于向其靠拢,这也体现了城市规划兼容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和人文学科的内容与方法的一个方面。一、城市规划理论的元素城市规划理论就其所覆盖的范围,包括了两部分内容,一是关于城市的,有关城市发展、城市结构和城市布局,另一是关于规划的,涉及规划的性质、思想和方法。但是这样的划分,并没有揭示出规划理论的组成要素,也就是说,由哪些内容组成城市规划的理论,或者说,哪些内容影响了城市规划理论对以上各种现象的说明和解释。我们在对城市规划对象、内容及其基本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考察城市规划发展的历程,并通过对城市规划领域现有理论的分析,借鉴其它学科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研究,我们认为,构成城市规划理论的基本要素有四项:人(群),土地使用,交通通讯和生态关系。I下面,就对这些要素的基本内容作一阐述。我们无意于揭示这些要素的方方面面,而是在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领域中,揭示出与城市规划直接作用的几大块面,从中发现城市规划理论及其体系研究中有可能的几个方向。1、人(群)城市是一个由人与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社会。 在城市中,我们可以从事各种各样、相同或不相同的、物质的或非物质形态的生产、建设、消费和创造性的活动,但其基本的起点和最终的归结则是人本身的需要,这是产生于人类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切科学和学科都与对人的研究相关联。《雅典宪章》提出:“对于从事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的关键” 。《马丘比丘宪章》则在告诫人们:“人与人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的同时,强调指出“一般地讲,规划过程……必须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作出解释和反应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源于人的集聚。在人与人相互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由于人口和人类活动的集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活方式,建构起了鲜明的城市景观,通过对人及其活动的特征的认识,就能认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人类各种关系的发展,城市才能够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控制,使城市的发展能更符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愿望。城市的发展,直接地与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素质相关。 人口数量的变化,决定了城市发展规模,不同规模的城市,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如中小城市以集中为主,而大城市则趋向于分散;中小城市的发展以外延扩展为主,而大城市则更倾向于集约发展的道路。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受到的制约因素也是不同的,中小城市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影响力,其辐射的范围较小,其发展的机制要受到外在因素的加入才能有较大的进步;而大城市由于内在矛盾的累积,会使各要素相互牵制而缺少活力,其发展必须依赖于内在结构的调整。城市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状态。一般而言,城市处于急骤发展阶段,人口的年龄结构偏于年轻,而城市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之后,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趋于老化,而大城市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更为明显。不同年龄组的人员要求不同的城市社会设施,这是他们各自生活方式的反映,这些设施也就要占有不同的区位,与外界建立不同的关系,形成不同的景观特征。城市人口素质的不同直接影响了城市发展和环境的价值取向,并规定了城市活动和空间的质量、效率等,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城市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素质的变化对城市生活、城市设施和城市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也为城市注入具体的实在性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和作用,会形成一定的群体。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当我们具体分析、研究城市社会时,我们不可能以互不相同的个体作为对象,而是以某类人为单位来建构分析的单位。社会学认为人群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群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他们有相同的身分或某种团结感,有共同的目标和期待在所有的社会群体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作首属群体(primarygroup),这是一种较小的多目的群体,其成员间的相互作用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因此有着强烈的群体认同感,其中最为主要的群体是家庭。另一类是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这是为了实现实际的目标而形成的专门群体,它主要是由一种专门化的、相对来说非个人的和感情淡薄的关系所形成的,次属群体中的成员只表现出其个性的某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最熟悉的就是各类组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所分析、考虑及协调的社会因素也主要是针对家庭和各类组织而进行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机构。家庭活动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家庭维持活动(householdsustainingactivity)就涉及吃、睡、工作和购物等,社会化活动则涉及儿童养育、上学、参观文化设施、参与社会活动等,社会交往活动则包括探亲访友,与邻居交往等,娱乐消遣活动有体锻、渡假、阅读、看电视等,这些活动的组织安排,是城市规划的最基本任务,《雅典宪章》将居住活动视为城市活动中的首要活动,揭示了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的作用相对而言是削弱了,而各类组织却在不断扩展其范围和作用,如孩子是在学校受教育,成人在公司、工厂、机关等组织中工作。ChapinJr和Kaiser(1979将各类组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赢利为目的公司(firm),它们有以生产(读者注:商品)为目的的,有的则为个人、家庭、其它公司和机构提供服务,另一部分是非赢利的公共性机构(institution),如教育、医疗、政府以及提供水、电、保安、消防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各类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都是为了达到其自身的目标,它们的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但在此过程中,它们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动力和物质支持。各种各样的群体,不仅在其自身范围内运动和发展着,而且它们之间也互相作用,并由此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形成城市社会的整体结构。城市就是在各类人群不断进行的互相作用过程中发展演变的。城市内部的异质性揭示了城市内在地域上,不同的社区反映了城市的物质形态。 社区(community)是在一定地域内围绕某种互相作用模式而由多个群体组合而成的实体。各个社区都有各自的利益关系,在城市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往往决定了它们发展的取向和趋向。在象美国社会隔离(socialsegregation明显的社会里,各类社区均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邻里单位成为组织这些社区的基本方法。在社会上,社会分层(socialstratification)则揭示了城市的内在结构。所谓的社会分层就是以财富、权力和声望的获取机会为标准的社会地位的排列模式。通常,社会阶层是以职业和收入来划分的,在多民族不平等的城市中,种族则是决定阶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对城市发展有不同的认识并寄有不同的期望,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评价和综合各阶层的目标、利益要求和行为方式,便成为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规划师进行取舍的关键。P.Davidoff的“规划选择理论”(AChoiceTheoryofPlanning,1962和“倡导”(advocacy观点(1965),主张规划就是要依据不同的阶层和社区的利益而提出方案,提供多种选择的可能,扩大选择的范围,为各阶层和社区的发展服务。在城市组织中,在不同群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城市政府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组织。在城市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群体,他们有各自的价值取向、目标、利益要求和行为方式,其中有些是矛盾的,为维护城市运行的正常秩序,保障城市社会的整体利益,城市政府就要对此进行调解和协调,谋求比较共同一致的意见并以此作为行动的规范。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和行为的一部分,是城市建设和发展决策的依据和组成部分,其发挥作用的途径、范围同时也受到政府行政组织机构和机制的制约,而且城市规划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通过政府行为才能得以实现。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城市规划是城市政府对市场运行进行干预、保障市场秩序稳定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政府施行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2、土地使用土地使用是城市规划分析研究和实际操作的最重要的对象,土地使用蕴含着极为明显而又丰富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意义,它不仅仅反映了城市土地本身所属有的自然性质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这一自然物体的使用上,城市土地的实体性及其所承担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功能,使之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上的研究成为可能。这里,我们仅就城市规划的领域范围来探讨其基本的意义,但这两者显然是不可完全分割开的。城市土地使用反映的是人及其群体在城市土地上所从事的活动,这种种活动的性质和类别就成为划分土地使用的重要表征之一。《雅典宪章》将城市活动划分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认为城市规划就是确定居住、工作、游憩的用地,然后以一定的交通网络来联结这些地区。各类活动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并接受外界的影响,同时又对外界产生作用。它们都有选择不同地区的标准,城市规划在调整安排城市土地使用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在对人及其群体的行为模式和价值判断进行干预,因此规划过程其实是对人及其活动的认识和改造过程,城市土地只是一种物质载体。城市土地使用积淀了城市活动的内涵,它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活动所展开的基础,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要素,都会制约城市土地使用的运行。由于不同的城市活动所积聚的能量和强度各不相同,也就会影响到城市土地使用,高层次的活动往往量小、区位自由而辐射面大,低层次的活动则又有可能需要较大的用地、确定的位臵,但影响的范围却又较小。城市土地使用又往往因使用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同样是居住区,高级住宅区与贫民区则有着不同的活动模式、生活方式、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在土地使用上,高级住宅区往往比较纯粹,均质性较强,而贫民区又往往比较混杂,多种使用集聚在同一地域范围内。总之,我们在土地使用上不仅能看到其某一种或几种物质构成,而更应看到在该土地上人们所从事的活动,并透过这种活动而看到其中的社会经济关系。城市土地使用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区位性, 即Ely和Morehouse(1924所说的“位臵的极端重要性”。区位就是特定地块在城市中所处的位臵。城市中的各项活动都必然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和土地,这就形成了活动的区位分布。城市土地使用的区位,揭示了城市活动在空间地域上的相互关系,各种活动大都有集结(cluster)现象,它们往往要占据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空间位臵,形成一定的区位形态和结构。每一种活动都有其评价区位的一套准则,对这些准则进行评价和概括,就能对城市土地使用的分配提供必要的依据。 McLoughlin(1969將有关区位的理论视为影响城市土地使用区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是自然空间、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人为活动、人文方面的,同样也可以是经济合理性方面的,但我们以为,关键主要在于这样三方面:一是空间环境特征(environmentalcharacte(读者注:适用),每一项土地使用都会对城市及特定位臵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提出特有的要求,空间环境必须符合它的正常运行和操作的要求;二是可达性(accessX读者注:方便),也即这些位臵在城市活动中交通方便程度,不同活动会选取特定的主要交通方式,可达性往往就是这种主要交通方式的交通方便程度及与其它交通方式衔接的方便程度;三是费用(cost)(读者注:经济),也就是从事一项活动所需化费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在费用中,初次成本和日常运行的维持成本有重要的作用。以上三个方面是区位分析的基础,它们是互相关联并紧密结合的。与土地使用的区位密切相关的,是土地使用的强度。土地使用的强度是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城市活动数量上的多少,一般包括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数、异质性强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污染指数、空地率及停车位数等。土地使用强度不仅反映了城市土地上的环境质量,而且揭示了土地的可利用程度。城市土地的使用,就是要为一定的城市活动提供一定的空间。根据城市活动的不同,它所要求的空间质量和开发程度也就有所不同。例如,办公就可能有较高的集聚性,多种不同的办公活动可以同时进行,并要求互相接近。但居住活动就要求有较宽裕的空间条件,高密度就要影响到居住质量。对于一定的城市活动,对空间的环境质量,如日照、通风、采光以及噪声、空气质量等也有特定的要求,是否符合这些要求是评价城市土地使用适宜性的重要标准。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区位和强度的分布,在城市范围内形成了特定的空间关系,当与交通路线和设施相结合,即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社会经济关系在城市土地上的投影。城市土地使用的结构和形态,建立了城市范围内的一种空间秩序和关系。对此就有必要揭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是什么,二是为什么和怎样形成的,也就是要对它进行描述 (description),也要进行解释(explanation)。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描述,关键在于把握各类城市土地使用的形成过程,实际的空间状态以及发展的方向,关于城市土地使用模式的经典理论已经揭示了三种基本的结构和形态: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但是由于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地理和人文特征,因此,每个城市都有着不同的特点,没有哪一种结构和模式会与具体城市的完全相吻合,但它们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城市。一般而言,同心圆结构较适合于小城市,多核心结构则较适于大城市,快速发展的城市或受一定地理条件制约的城市容易形成扇形结构。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要对此进行解释,就必须进行多方位的跨学科的研究。城市规划的基本意义还在于未来导向性,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解释,我们必须把握其发展的方向以及各种要素在城市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程度,从而揭示出它们相互作用的关系。3、交通通讯交通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途径和方式,人类以此为基础而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N.Wiener指出:“社会通讯是使社会这个建筑物得以粘合在一起的混凝土”。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交通通讯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可以说,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马车时代的城市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在相当有限的范围内发展,火车则将城市和更为广阔的区域联结在一起,而汽车的发明和普及,则拓展了城市的范围,使城市成为较大地域的集合体,但同时也瓦解了城市中心的聚合作用。现代通讯技术则更削弱了区位的传统意义,使城市活动不再受到地域范围的限制。LewisMumford指出:“一座城市的许可规模在一定意义上是随其通讯联络的速度和有效范围而变化的”。交通通讯是城市物质环境结构的框架,城市交通通讯连接城市中各种土地使用,将城市活动结合为一体。现代城市规划受交通技术和方式发展的刺激,而将城市交通规划和道路布局视作城市规划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只有在交通结构和布局得到确定的情况下,城市形态才有可能确定。在汽车交通高度发达的城市中,由于既有的城市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汽车交通的要求,因此在编制城市规划时,首先考虑的就是适应新的交通需求,在此基础上再对城市的各组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而在新城的建设中,则有可能从一开始就考虑交通需求,并以此来组织整个城市。交通通讯是土地使用的函数,也就是说,任何交通通讯的产生,其目的在于使不同地点的活动之间建立起相互的联系。因此,城市土地使用的量与质与交通通讯的量与质直接相关并互相制约。而这两者在现代城市规划领域中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内容,McLoughlin(1969)甚至指出:“若对城市的演变施加控制,必然要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的调节来进行”。我们知道,城市活动的具体情况、它们的分布直接决定城市交通通讯的频度、流量以及交通通讯方式的选择,也就是说,任何时候的交通通讯模式均是城市活动及其空间分布状况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知道城市交通通讯的具体情况,就需要从城市活动的性质、土地使用的布局以及诸如收入、交通通讯设施的拥有情况、人口数量等等方面进行综合,同样,交通通讯的状况也会影响到城市土地使用的状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它们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并由此而促进城市小规模的渐进的发展过程。例如,道路网的变化改变了地区通达程度,使土地使用发生新的组合过程,而土地使用的变化,,就对道路及其它交通通讯工具所承载的I流量及其分配发生变化,这一变化促使I土地地价作出反映,一旦地价变化成为现实,又要引起土地使用的重新调整分布,这就又要改变I交通流量及其分配,因此又要对道路系统进行调整……,在此过程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将得到其它要素的响应,经过不断扩展和放大的过程,引发起整体的变化。当这类变化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对城市结构产生整体影响。城市交通通讯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有这样三项:一是社会经济系统,二是技术进步和发展,三是其本身内部的相互关系。 关于前两项,已有很多文献予以讨论,就城市规划而言,我们更关注于内部的相互作用关系。首先是各种交通通讯方式的选择。人们选择不同的交通通讯方式始于各种活动本身的特征要求,也关联到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方便程度、舒适程度、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同时也受到国家政策、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提供的设施情况(如道路、线路)其次是交通通讯网络的情况。各类交通通讯方式都以一定的方式结合为一个系统覆盖于整个城市,并与城市以外地区相连接, 但是这些网络并不是均等地服务于城市中的每一地区,但是很显然,只有各类交通通讯设施都很完备地服务于再次是交通通讯设施的改进(读者注:空间场所)。任何交通通讯方式除了其工具及其运行的线路之外,尚需要有相应的设施条件才能维持其运行,如汽车需要停车场、加油站,公共交通需要停靠站、终点站,铁路需要车站、编组站,航运需要港口、码头,航空需要机场,电话电讯需要转换站、电缆,微波通讯需要发射站、接收站和空廊,等等。在城市交通通讯中还有一类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它的工具是人的感官,但它也需要有适合交往的各类场所, 所有这一切都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4、生态生态的最初含义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当我们以此来认识人类社会过程的时候,我们则更坚信 Sachsse(198所说的,生态学是研究关联的学说。就城市规划而言,我们这里所称之生态,是指城市内、城市间和城市与区域、自然界各类关系的总和。正如在前面已经提到的那样,我们更注重于这类关系之间相互作用的质量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力图摆脱传统上对“生态”的狭隘认识,而将生态问题臵于一个更为广泛的范围内予以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是城市的主体,人与人的相互作用是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原因。人文生态学(HumanEcology就是首先尝试性地有系统地将自然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运用于人类社会的研究。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又互相依赖这两种因素结合在一起,促使了人类在空间中集中与分离,由此而形成了大小不等的社区,并促进这些社区的分化与发展。在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高度的角色专门化,任何人都很少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与别人发生作用的, 以感情为基础的首属(primary)联系已经让位于以功利性为基础的次属(secondary联系,因此,大多数个人之间的交往是对象化的次属角色关系。L.Wirth于1938年发表的《UrbanismasaWayofLife一书中,对由人与人的相互作用的不同而形成的城市生活方式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城市生活方式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些特征,恰恰就是60年代后被称为“城市问题”的那些内容,而这些问题又是社会学家们期望用城市规划作为工具来促进予以解决的,或者说,什么是适宜的城市生活方式也成为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一个成员,其生存和发展必须在自然大环境中进行。但是,人一旦摆脱了低等动物的局限,就要为自身的发展寻求对自然的改造以适应并加速其愿望的实现,城市也就是这样一种人类创造物。人类通过其智慧的发挥,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手制器械、机器、交通工具、科学技术等)对自然施加了改造,使自己生存、生活于更为舒适的人为—自然环境之中。但是自然界仍然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无法摆脱自然生态的制约。无论从哪个方面、从何种意义上讲,人类可以将自然界改造得面目全非,但人类的巨大力量并不能使自己绝对地驾驭自然;相反,由于对自然界各种关系的破坏而使自身的发展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环境污染、自然生态失衡、全球气温升高等就是这样的例子。正是由于一点,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自然生态的作用,期望逐步地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培根(FrancisBacon曾经说过,自然是通过我们对它的服从而被战胜的。人类必须通过对自然的认识而把握我们种种行动的可能性范围,使对自然的知识成为人类行动的基础。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人,而只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可能成为自然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帮手,可以影响其方向,但自然不是可以随意摆布的物体,而是我们必须适应自然,以便使自然根据其规律、按照人类的适当意愿而起作用。 在这里,我们不仅是行动者,而且也是这种行动所涉及的对象 (Sachsse,1984)人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并不是自然的存在,而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身的目的而创造的遵循客观规律的人工自然,是第二自然” (李铁映,1986)。因此城市既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并且是继续改造自然的工具。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尽可能地满足全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明的需要,更易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社会环境条件,符合人类群体发展的要求。人类通过对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重组,使城市具备了自然界不具有的高效率,能更为充分地实现人类发展的要求。由于城市中的个人具有不同的背景, 因此对城市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是依据规范的和价值的系统,城市认识(perceptionofcities的关键因素不是城市本身的社会和物质结构,而是人类对城市和它的环境的期待的相互作用。对城市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又以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影响城市的构成和发展。“不论何时,人们为其本身的利益而对环境采取行动时(或求助他人采取行动),回荡反应的影响就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McLoughlin,1968)b与此同时,人类在改造自然、建设城市的过程中也不是自在自为的。城市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有着自身不可更改、消灭的客观的发展规律,城市是生成的、是客观的自然之物,人类只有认识城市的发展规律,掌握并按照这些规律来建设城市,城市才能健康发展。城市与自然的关系。正如在讨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关系时已经看到的那样,城市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既是对自然进行改造的成果,同时又受到自然的制约。从历史上看,城市往往是在具有自然优势|(附近有肥沃耕地、交通便利、能得到淡水供应等)的地方逐渐形成的。城市形成后,就产生了促进其自身和周围地区发展的经济优如。这种优势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而人口又是朝着自然环境挑战最少的方向, 朝着.人口有扩展余地的方向移动(Greenwood和Edwards,1979)人类对生活质量的关心,直接关系到城市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在这里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探讨城市与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另一是在城市内部的自然生态关系。现代城市的急骤发展和城市化的扩展,改变城市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但人们对由城市产生的经济优势的重视往往要超过对自然环境势必由此恶化一事实的重视,自然环境普遍恶化,现在已开始逐步为世人所认识和重视。人们也开始理解,城市与自然界处在一种共生的关系之中,这就要求城市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Dubos曾说:“几千年来的经验表明,人类通过进入同自然的共生关系,能够发明和产生不能从事物的宿命论来断定的未来, 因此能够从事于一种不断的创造过程”。而这也正是我们的城市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真正面对的。二、城市规划理论的结构任何理论都不是将其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累积和堆砌就可能形成的,它们之间有着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有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在其形式中有所反映,也即通过语言表达上的独特关系而建立,但更多的却并不是明显的, 有时甚至是深藏着的,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逻辑关系。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理性认识及其表达,因此也就同时要求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我们在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也不仅要看到其中所包含的各类元素,而且要透过这些元素在不同的背景之下所作出的表现,进而发掘出这些现象与原型之间、各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理性的认识、论证和整理。 |就整体而言,城市规划主要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关系。 根据前面对城市规划本身的理解和对城市规划理论元素的分析,已经明确, 城市空间的变化是由城市中的人群通过土地使用和交通通讯途径来实现的,而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关系及其质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这就是城市规划理论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总的框架。这四个元素之间相互的作用关系,也是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结构的重要内容,鉴于前文的讨论已有所涉及,本节不想在这一内容上再予展开,而将重点放在现时研究还较少的,对城市规划理论的形式构成和逻辑特征的讨论。1城市规划理论的形式构成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有形式的内容,如果没有形式,便流于无形,严格来说,也就不成其为理论,而且,科学理论的形式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代科学知识达到高度的抽象和精密,在科学发展中发挥出巨大的认识和实践作用,是同所谓的“知识的形式化”(formalizationofknowledge分不开的。根据我们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分析和理解,发现所有比较成熟的理论都由共同的或相似的形式结构组成,也就是由概念,变量和陈述三部分组成。(1)概念是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术语,是理论的形式的最基本单元(构元)。只有运用概念才能进行科学思维,M.W.Wartofsky说:“我们可以说,科学概念是从事科学思维的工具。它们是这样一些方法,科学家运用这些方法已学会了理解复杂现象,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并以可交流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它们实际上是科学思维和对话的尖端工具和高超技术”(引自周昌忠,1986)。《辞海》中则更为明确地表达为:“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因此,理论的形成往往是以概念完善为基础的。在城市规划中,有许多概念本身就表示了一种理论,如“邻里单位”(NeighborhoodUnit),“田园城市”(GardenCity)有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疑问,城市规划中概念的作用是否果真有如此重要?先来看一个例子。E.Howard于1898出版的《T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设想,田园城市是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其特征是在中心城(规模为50,000人)周围建设一圈较小的城镇——田园城市(规模为30,000人),形成一个城市组群,他称之为“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后来到本世纪20年代,R.Unwin提出了卫星城(SatelliteTown的概念,他认为Howard的田园城市在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因此他在考虑伦敦地区规划时,建议围绕伦敦周围建立一系列的田园城市并将伦敦过度密集的人口和就业岗位疏解到附近的田园城市去。由于在当时“田园城市”已被用于泛指城市周围的郊区建设——兼有城市生活方式的城郊社区,因此Unwin使用了卫星城概念。之后,卫星城市的说法广为流传。1944年,P.Abercrombie完成的大伦敦规划中,规划在伦敦外围建立8个卫星城,以达到疏解伦敦的目的。50年代以后,人们对于这类按规划设计建设的新建城市通称为“新城” (NewTown),因此,在伦敦周围的卫星城,根据其建设时期前后的划分而称为第一代新城、第二代新城和从以上的演变可以看到,“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这三个概念,在形式上基本是一致的,但若我们对它们的含义进行仔细的推敲,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的区别。而正是这种区别表明了它们在实际运用中所形成状况和所起的作用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因此从本质上讲,它们仍代表着不同的概念。“田园城市”多少是一种理想型的设想,是卫星城和新城概念的思想渊源,在实际运用中分化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自给自足;二是指城市郊区,那里有宽阔的花园,这显然已与Howard的意愿有所不同。“卫星城”的概念强化了与中心城的相互关系,但由于强调了中心城的疏散,因此,往往被看成是中心城市某一功能疏散的接受地,由此出现了工业卫星城、科技城、卧城等等,成为中心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仍将依赖于中心城市。另外,卫星城市的目的在于疏散中心城的高密度,但实际的效果并不好。“新城”的概念则更强调了新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对中心城的依赖要求没有卫星城那样的强烈。它基本上是一定区域范围的中心,为其本身的周围地区服务,并且与中心城市发生相互作用,成为城镇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一定的截流作用。从大城市周围小城镇建设的以上三个概念的演变看,它们也表达了对大城市周围小城镇建设的认识的发展,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功能和职能趋向多样化,城镇内有较完整的各项设施配套,就业岗位与居住主要就地平衡,对中心城的依赖逐渐弱化,相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因此与中心城的距离也逐步增加(这也与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有关)。从以上三个概念发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城市规划中忽视对一些基本概念的作用的认识,必将导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失误。概念表示某种事物或现象,其语言形式是词和词组。尽管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使用了相同的词或词组,但它们也可能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为了使概念所表示的现象具体化、明确化,使所有的研究者能够从中看到相同的东西,并理解其确切的所指,就必须以定义来界定概念,定义使被定义的概念在实际使用中避免多义性和歧义性,使所有使用它的人都能知道它传递的意思。概念虽然表示了某种具体的、现实的事物或现象,但在理论范畴内,它是抽(1)(2)概念是作为一种认识的成果,是从现实中提取出来的对其客观本质的认(3)概念是一种语言符号,而且是经由定义而界定的,它是一种意识的归结因此,这里又碰到了一个非常直接的问题,那就是抽象的概念能否反映现实,又是如何反映现实、最终又回归于现实的呢?要解答这样的问题则有必要进行纯思辩的哲学考察,这已超出了本论文的范围,也是笔者所无力担当的,好在已有不少哲学论著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答案。这里所要讨论的重点在于,在城市规划首先,既要定义一个概念,就需将其根本的意义弄清楚,知道它的来笼去脉,要完整揭示它的内涵和外延。从前面对“田园城市”,“卫星城”和“新城”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如果一概将它们称为“卫星城”(如我们现在实际所做的那样),其次,在定义概念时,切忌循环定义的错误。这一点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并不是很容易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功能分区”条目下的定义是:“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臵,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这个定义中并没有将词条概念说明清楚,而第三,不能以否定判断来下定义。否定可以是无限的,只有排除所有的否定内容,最后才是所要定义的对象,这显然是不必要的,而且这样也是不严密的。第四,在定义中使用的词语应做到简练、确切。在概念的运用中,也应始终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使用概念,尤其是在讨论问题时,如果不首先明确概念的意义和范围,往往会出现聋子对聋子的对话,尽管在使用同一个词,但你说的,我说我的,于事无补,比如,近几年在讨论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planning的过程中,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有为此辩解的,也有对此批判的,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所说的并非是同一个对象。有的说的是物质空间决定论(physicaldeterminism)有的说的是规划的内容,有的说的是以此作为工具,有的说的是城市规划的学科对象等等,由此,有人说我国的城市规划思想是物质空间规划的范畴,也有人依据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而说不是物质空间规划(吴良镛,1991),因此,讨论来讨论去,争论不休,但终未有结果。其实,只要我们在讨论问题之前,将讨论对象含义说得清楚些、明确些,其实是可以少费许多笔墨的。的全部内容,那当然是片面的,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物质空间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空间的演进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所决定的,空间状况的改变也会推进社会的进步,但这也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才能进行的。但是,如果我们仅将视线集中在社会经济的分析上,我们也仍缺乏将社会经济发展的思想付诸现实的工具,物质空间规划可以在社会经济分析和运用的基础之上,成为实际操作的手段,进而成为社会政策的一部分而对城市发展起相应作用。这也是相当多的社会学家、行政专家、经济学家等赋予城市规划发挥作用的期望。至于说到我国现时的城市规划是否限于物质空间规划,我也以为有两方面的内容需要澄清:(1)我国城市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确实也经过大量的社会经济调查和预测,进行了这方面的论证,在规划的内容中也包含了一些社会经济的内容(如工业、农业、商业、人口等)。但也应看到,这些社会经济的分析、预测及结论均未很好地转化为规划的组成部分,或者说,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进规划内容之中,两部分内容和工作是相脱离的,因此,有些人称我们的规划是物质空间规划也不是没有道理;我国城市规划的根本思想并不囿于物质空间决定论,我国规划师也并无如此之雄心大志,他们对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态度是避让的,城市规划基本上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环境的一种整治设想,其依据来自于规划师受过的教育、训练和积累、经验,其行动的范围也限于社会对城市规划所作的限定。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属建委系统负责,规划师大多来自于建筑类大专院校,接受的是对物质空间进行处理的技术,因此城市规划能够追求的也就只限于技术的完善和运用,其对象也就只能是物质空间。通过以上这样的分析,可以发现仅仅指责、批评或者辩解、拥护等,还不如认认真真地阐释其基本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找对策或许更有意义。(2)变量,从根本上讲也是一种概念,是一种说明对象变化程度的概念。前面我们只讲了概念定性方面的内容,那么变量就是概念定量方面的内容,它揭示了对象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城市规划中有许多揭示了量的内容,如城市化、人口规模、人口密度、容积率等等。在变量的认识和使用中,同样,只有正确理解了变量的含义,才有可能使表示其量的数字具有意义。如表示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数字,就具有不确切性,这一数字的变化,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的实际状况。 “城市化”(urbanization的基本定义应是从事非农业劳动的人口(城市化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它揭示的不仅是非城市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换,而且还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扩展。其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其它非农业产业人口,这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但城市化这一概念在我国的使用中已出现偏向,表示的是所谓的“城镇人口”在总人口的比例,而且,城镇人口是按照户藉制度中强行规定的标准予首先,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执行“离土不离乡”的政策,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农业人口在当地从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等非农业活动,乡村企业的大量发展,改变了过去的社会经济格局,但这些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并没有纳入城市化人口进行计算;其次,在一些村镇、乡镇,有大量从事管理、工业、商业、服务业等人口,他们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大部分时间从事非农业劳动,并以此为谋生的主要其三,在每一个城市中,均有大量来自于农村地区的流动人口,他们有的长期居住在城市中,从事于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活动,但他们的户口仍在老家(农村),在城市中没有户口,因此就成了“长住流动人口”。这部分人口近几年来数量很大,在各类大中小城市(镇)中均有不少,而在东南沿海城市中则有数百万之巨,被称为“民工潮”因此我国实际的城市化水平要比现行统计的水平高出一些,但由于统计口径问题,我们仍然难以确定确切的数字。而我们有许多文献,尤其是在进行城市化比较研究或进行城市化预测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其结果使得这些研究的结论变得不可信。我们通常对数字描述比较迷信,认为有数字就比较确切,但其实,其中也会存在问题的。变量是进行科学研究,尤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在定量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确立变量的意义,然后才有可能建立起变量的关系,我们并不指望也不希望将城市规划变为一门自然科学,进入完全计量化的演绎之中。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将不可避免地引入数学知识,马克思曾认为,一门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现在各门科学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不仅在自然科学,而且在经济学、社会学、政策科学,甚至在生物学、历史学等学科中,也引入了计量研究的方法,数学几乎成为各门科学的共同语言,并作为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进入了各个领域。随着数学的引入而形成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的运用,也已成为科学研究重要手段和工具,城市规划也是如此,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过程。城市规划不能在实验室、也不能在现实中进行试验,而只能通过抽象思维、通过模拟分析来进行研究。过去我们习用的“试错”(trial-and-error方法,凭借的是个人的、直接的经验和想象,缺少动态的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选。而城市规划定量研究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可以进行大量的模拟运算,使多方案研究、比较、优化和优城市的发展是个变化、演进的进程,城市规划要真正对城市发展起作用,就必须充分掌握其发展的根本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建构为城市规划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对影响城市发展的许多变量必须予以充分的研究,城市规划理论也必须揭示出其变化的规律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规划理论也将更多地包纳有关变量的内容,而不仅仅停留在定性范围内。(3)在城市社会的现实中,许多现象和事件是相互联系着的,它们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会发生和存在,它们也只有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具有意义。一旦我们在表达这些现象和事物的概念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并将这些联系揭示、描述出来,就已基本上具备了理论的形式。这种陈述既要说明概念所指的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又要解释这些事物现象之间是怎样和为什么有相互作用这样的问题。当然,并不是所有对两种(或更多)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都是理论,这里还有内容方面的要求(我们将在下一节中讨论),但在形式上,已经完成了对理论的陈述或建立起理论假设的陈述。不同的理论要求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形成不同的形式结构。实证性理论与规范性理论的形式结构是并不一样的。实证性理论陈述的是不同概念之间直接的、客观的相关关系,当概念是变量时,能够揭示出这种关联的量上的些微区别,其语言形式通常是肯定判断,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全称判断,即使是概率判断,它也必须指出概率的强弱程度。而规范性理论陈述的往往是一种出于愿望、价值断定及可能性的相关关系。当概念是变量时,它也只能提供这些变量的期望量值及其区间,其语言形式有较强的主观性和推测性。在规范性理论中,还有一类理论剔除了影响核心概念的多种作用因素,将其臵于一种纯粹状态中,继而揭示在这种状态中的不同事物或事件的相互关系。这种理论同样是很难甚至是无法验证的,我们将之称为理念型(idealtype理论。MaxWeber曾对此作过重要研究。其实,在自然科学中也有许多理论是属于这一类型的,如真空条件、理想气体、完全弹性碰撞等。在城市规划中,这种类型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如邻里单位,区位理论(locationtheory)以及K.Lynch的城市意象(image等都是如此。由于这些理论中已经“净化”了概念本身的作用,因此容易建立起多个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能很清楚地推导出这些概念之间作用的关系和程度。因此,在陈述语言上往往也使用肯定判断。在进行理论陈述时,应当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则,保持语言的完整性、严密性,同时也应追求简单性(simplicity)。在科学理论中,简单性有着多种含义,一是指理论前提的简单,也就是从最少、最简单的前提出发来解释事物更为有效。中世纪哲学家Ockham的名言是:“包含较少假设的解释,优于有较多假设的解释”。另一种含义就是在语言表达上要尽量地简单,在自然科学 (尤其是物理学)领域,科学家们追求的是数学方程式的简单性,物理学家更在这种思想指引下,提出了“简单性原理”。而事实也正是如此,形式越是简单的理论越能为人们所接受。以上,对构成城市规划理论的形式构成进行了阐述,由此认识了构成城市规划理论的形式要素、特征及相应的条件和要求,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城市规划理论提供了基础。任何理论,其关键在于理论的内容,形式只是其获得表达的一个方面,城市规划理论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复杂,我们还得从其内容的逻辑关系入手,来探讨规划理论的陈述是建立怎样的基础之上的。2、城市规划理论的逻辑特征逻辑,是对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通称。因此,当我们提出规划理论的逻辑问题,从表面上看,是对规划理论中所包含着的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探究,其实质上是对规划理论中的思维方式及其规律进行研究,这里所涉及的问题既广泛又复杂,它既要解答规划理论是什么,从哪里来,怎样提取,又要分析各项内容的相互关系,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等。本文不准备在极广泛的范围内讨论这些问题,而仅就城市规划理论本身,运用科学哲学等研究成果来作一些探讨,以加深对城市规划理论的逻辑问题的认识。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城市规划理论也不例外。但仅仅是对客观现象的描述并未真正把握理论的实质,康德(I.Kant)揭示了科学的理论是理智对知觉经验进行整理的结果,或者说,是这种结果的逻辑形式的表达,为理论作为事物普遍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提供了哲学基础。爱因斯坦 (A.Einstein)则更明确地指出:“一个希望受到应有的信任的理论,必须建立在有普遍意义的事实之上”。但理论并非是客观现实,它是主观的,是人类思维的创造物。一个真正的科学理论应当是这两者的统一,也即,理论是人类通过对客观事实进行的理性思维后取得的对其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陈述。人类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总是源于观察、实验,也即所谓的经验方法。物理学家M.Born曾经说过:“科学仅仅承认能够用观察和实验加以证实的依赖关系”。因此,经验知识是科学知识的基础和来源。通过对事物直观的、具体的认识,经过一番抽象提炼,进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通过概念等的建立和陈述,形成为我们所说的理论。科学理论就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得以建立起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这一过程,理论才能真正反映客观规律及事物间的普遍性关系。E.Burgess运用社会生态学原理,在对美国Chicago城市的生态地图进行分析、抽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城市空间组织的模型——“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ZoneTheory,1923)Burgess在进行理论抽象的过程中,很显然是在追求理想型(idealtype)理论的意图,他将许多相关因素摒除在外,如每一同心圆环内土地使用的多样性,城市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条件,对同心圆的限定与选择等。正由于他寻求的这种普遍性意义,使得该理论更为广泛地适应了不同城市的各种特征。作为对Burgess理论的修正和补充,H.Hoyt根据美国64个中小城市以及一些大城市的研究,提出了“扇形理论”(SectorTheory,1939)C.Harris和E.UIIman则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分析了城市活动分布的特征,提出了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Theory,1945。这三个理论都是在对城市的实际状况进行观察、分析、提炼和抽象之后提出来的。尽管由于城市特点的各异而使得其所包含的内容并不一致,但正如J.Bardo和J.Hartman(1982总结的那样:“ 以上三种理论能够或多或少地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地区” 。Chapin,Jr和Kaiser(1979则将它们归于“城市土地使用的理论基础”。当然,我们以上讨论的是实证性理论,而对于规范性理论,情况又是如何呢?所谓规范性理论是指这种理论带有更多的主观愿望和价值判断。其实,实证性理论也多少受到观察者和理论建构者的个人背景、判断、价值取向等的影响,所谓完全中立的观察和理论都是不存在的。但在规范性理论中这种影响更为明显,而且其本身的成立也就依赖于此。在规范性理论中,一般是先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发现其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对这些不合理的内容进行改造,从而建立一个符合其理想及价值观的世界。规范性理论就是要揭示和描述这个世界中各要素间的普遍性关系。相对于实证性理论,这个世界是想象的,而不是经验的;这种关系是应该存在的,而不是实际存在的;它们的联系是能够的或可能的,而不是必然的。E.Saarinen(1943的“有机疏散理论”(TheoryofOrganicDecentralization)就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日益严重的集聚、拥挤、混乱和日益衰败的状况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合理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他通过将城市发展与生物有机体演进进行类比,提出了形成城市有机秩序的城市建设原则(PrinciplesofTown-Building),并在对城市发展史考察和对城市发展现实的分析基础上,描述了有机疏散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要素间的相互关系,重新建构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土地、技术、立法、规划设计、城市居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新的要求和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关系。这些要求和关系兼顾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他所设想的状态,保证了在城市发展中实行有机疏散的可能性。由此可见,规范性理论也并非完全是以主观判断为基础,在建构未来图景及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时,也需要从事实出发,从其普遍的、规律性的关系出发。任何理论都不仅仅是对现象和事实的经验概括,它必须经过抽象和提炼,才能上升为理论,并且在经过理论性证明后,才能得到确立。因此城市规划理论不仅是对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中客观规律和普遍性关系的描述,同时也是对这些规律和关系的解释。理论解释可以分为四种主要类型(Nagel,1979:)演绎型(thedeductivemode,l)理论是对普遍规律和关系的描述,因此经过语言形式的提炼,它可以覆盖相当广泛的现实事物,也就是说,通过理论的演绎推理,可将被解释的现象包容到作为前提的理论之下,使该现象得到解释。比如,当我们运用同心圆理论、扇形理论、多核心理论来解释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发展时,就属于这一类型。演绎解释被认为是科学解释的理想形式,也是科学解释中运用得最多的类型,它有着形式化的推理结构,在其中被解释的现象是解释前提(理论)概率解释(probabilisticexplanation,)对于基于统计性的理论,解释中的推理是归纳性的推理,在逻辑上并不能保证被解释的真是充分的,而只能是可能的,这种解释的前提是统计性的(statistical。)比如,人口结构的分布,交通流的分配,Lowry模型等等。在演绎型解释中,有时也会用到概率解释,尤其是在前提尚未(3)功能或目的论的解释(functionalorteleologicalexplanation,)这类解释表明,明确的个体或系统的单元(unit)在维护或实现系统的特定性能时所完成的功能,或者为实现某些目的一个行动所担当的工具性角色。这种解释通常使用“为了”、“为了……起见”之类的习语。此外,在只有依据某个事情的存在和某一行动的发生才能阐述清楚相关的一些属于未来的状态和事件时,这类解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发生解释(geneticexplanation)该类解释通过描述给定对象如何从某个较早的对象或状态演化而来,由此而解释对象为什么会具有某些特征的原因。发生解释的任务就是要建立起主要事件通过较早的系统转化为后来系统的序列,因此这类解释的前提必须包含大量关于过去系统事件的单个陈述。科学理论不仅对现实世界的各类关系提供解释,同时也具有对其未来发展的预言作用。理论揭示的是普遍性的规律,因此对一事物的发展提供了预期的方向、作用及其强度,这是事物发展规律的继续延伸。其实,所谓的预言,也就是对现象和事实的未来状态进行解释,它所依据的是对事物过去发展变动的客观规律性,在目前运动和变化的状态下,对其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和可能达到的水平及其潜力的综合认识程度。理论的预言性是检验理论可靠性与正确性的重要工具和尺度之一。J.Trusted(1979告诉我们:“一个理论不仅能作出真实的预言来解释世界,而且还能将熟悉的已观察到的事件与较不熟悉的或许是非常陌生的表象背后的实在联系起来。理论可使我们将已观察到的和未观察到的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我们获得对周围世界更深刻的见解”。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理论的预言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对城市未来发展及空间组织的认识基本上都是依据城市过去发展的历程及在空间运行和演进基础上的再组织,因此,城市规划理论的预言性不仅规定了对城市发展和空间运行的思考,而且直接制约了对城市空间的再组织,使城市未来的状况纳入到现时理论的范畴之中。尽管因果论或因果观已经受到了概率思想的严重挑战,但因果思想在任何科学中都仍是最重要的思想,科学理论中的大部分仍建筑于此基础之上,也就是说,理论的前提是因,理论的结论是果,而理论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则较多地显示出在这里有必要区分原因的两个方面,即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在任何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总是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所谓的必要条件,就是当没有甲时,必然没有乙出现,甲就是乙的必要条件,而当有甲时必然出现乙,甲就是乙的充分条件。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件事是另一件事的原因,往往是指充分条件,并不必然包括有必要条件。而在科学理论中,我们所要揭示的是充分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原因继之以结果,原因对结果是奏效的。没有原因也就没有结果,没有结果也就无所谓原因。L.Meier(1962建构了一个关于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ACommunicationsTheoryofUrbanGrowth),他提出,城市是一个由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而交通及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主要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机会,但后来,一方面由于通讯技术不断进步,渐渐使面对面交往或交易的需要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交通系统普遍存在拥挤现象,使通过交通系统进行相互作用的机会受到限制,因此,城市居民逐渐以通讯替代交通来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城市的聚集效益在于使居民接近信息交换中心以便利于居民相交往。城市发展取决于通讯率(communicationrate或信息交换率得到提高,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显示其通讯率的不断提高。这一理论不仅揭示和解释了通讯与城市发展的相辅相成关系,同时通过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城市时间预算”(urbantimebudget)既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寻找结果的原因或原因结果,也就是寻找因果关系。在寻找过程中,一般而言涉及两类方法,一是观察、实验的方法,一是逻辑推理、理性分析的方法。这两类方法其实是同时存在,共同起作用的,在任何理论成果中是兼而有之的,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法建立起现象之间的直接联系。但并不能揭示这种联系的本质,只有通过科学抽象,运用逻辑推理、理性分析的方法,才能把握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与此同样,有一些理论并不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或者有些事物并不在经验世界中存在,此时,首先通过建立起理想模型,通过思维的模拟、推理作用而揭示出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其所运用的方法也主要是以上两类。因果关系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演进的重要思维方式,在科学理论发展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现在也已发现了因果关系框架容纳不下的新的认识领域,这就需要有新的思维方法,建立起新的关系框架,这就是概率思想。概率观点可能起源于赌博,但现在使用得最多的要算是政府文件和社会理论之类了。城市规划由于人的直接参与,正如前文曾经探讨过的那样,往往是由后发生的事物来决定先发生的事物,因此它排拒了对之作因果分析,此时更为适用的方法就是概率分析。同样,由于对城市发展的研究以及对城市发展的预测,都面对着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任何纯因果关系的推断都必然会处于认识的困境之中,未来学家已经坦承:“凡是要处理不确定性,都应用概率方法处理……”(Boucher,1977),与此同时,在规划研究过程中,对许多内容的思考和处理多依赖于诸如人口普查或其它样本调查资料,我们也很难使用完全的、纯粹的因果分析,而要使用概率方法。因此,在城市规划理论中,概率思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们应看到,在现有的城市规划理论中,还很少有概率思想的体现,即使有的那些,也是依附于因果观点的,只在技术手段上得到一些运用。城市规划的实践性决定了城市规划理论将更多地依赖于运用归纳方法来予以建立,也就是说,城市规划的基础是一种概率判断。归纳法就是通过对特殊事物的认识来把握整体的和普遍性的认识。归纳法是科学认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在F.BaconJ.S.Mill等人的发展完善下,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归纳逻辑体系。但归纳推理有着其不完善的地方,D.Hume首先对此发难,认为归纳不具有逻辑必然性,之后,在H.Reichenbach和R.Carnap等人的努力下将作为科学发现和证明逻辑的归纳逻辑改造成为仅仅关于确证的归纳逻辑。概率逻辑是一类形式化、数量化的归纳逻辑,其目的在于将观察事实对科学理论的确证程度加以数量化,即以概率来表示科学理论的确证度。归纳法是从对局部的、个体的事物的研究出发,所得出的结论无论如何也只是个特称命题,而理论的理想都是要建立一个全称命题,否则就谈不上揭示出其普遍性和规律性。在城市规划中,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背景特点,因此,无论是建构理论还是运用理论,都须注意到其中的差异,使在城市规划中存在着大量的统计概括,有大量的因素决定着某一事物,而这些因素并不能象自然科学中的各因素那样可受到控制,它们相互交叉,不可分离,共同发生作用。这些因素中的一个或几个只要发生些微的变化,就足以导致整体的变化。突变论揭示了事物发生变化的瞬间,其前途是并不确定的,只要在此瞬间某要素某一方面的优势足以压倒其它因素,就可以引导事物整体向某一方向演进,而它在这之前的状态是并不重要的,即使它始终处于劣势或根本不起作用。而一旦所有的要素都处于变化之中,要判断事物发展的未来就更为困难了。“突变论”就是要解决这一困难,运用数学定量的方法解释了这一现象,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4)关于城市规划理论的逻辑问题尚有许多内容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起理论与现实、理论内容各要素之间、各要素组成形式以及理论陈述等各方面的逻辑关系,使其既能完整、独立,又能不断应付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大题目,在本论文中难以得到全面展开,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讨。这里我们仅就城市规划理论整体结构中的逻辑规定作一简要讨论,这些规定主要有:一元性,简单性,内部一致性,外部相容性和稳定性(沈铭贤和王淼洋,1991)。一元性:所谓一元性就是说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领域,只有也只能有一种逻辑结构作为对它的认识。当然,在此领域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论,但它们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这些理论只是这逻辑结构的不同表达形态。爱因斯坦(A.Einstein)提出:“科学是这样一种企图,它要把我们杂乱无章的感觉经验同一种逻辑上贯彻一致的思想体系对应起来。在这种体系中,单个经验同理论结构的相互关系,必须使所得到的对应是唯一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城市规划理论是对城市发展和规划本质的认识,因此应符合或对应于本领域的经验总和,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简单性:科学理论是对事物或事件本质的表达,本质相对现象而言是简单的。现象在各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异,但这都是其本质在不同方面的表现。理论的演绎部分和经验结论都是从基本原理出发逻辑地建立起来的,其理论是简单的,而其演绎和经验结论则是多样的。城市规划理论面对着城市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又运用着规划这样一种综合机制,其处理的对象因素是极为宠大的,正如有的作者已经指出的那样,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可达108数量级,但城市规划理论要经过抽象的过程,使其能够统摄这样一个对象领域,完善其基内部一致性:理论结构是由其各组成要素通过逻辑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而逻辑联系的最大特征是一致性即无矛盾性。 W.Heisenberg称之为科学理论的首要表征。现代形式逻辑也把一致性列为一个形式系统所必须满足的首要条件,并制定了相应的原则。科学理论出现了内部不一致性时,就需对此进行修正。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在尚未建立起这样的准则和机制,在一定的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外部相容性:这是指一个科学理论必须同业已确立的科学理论结构之相应部分不矛盾。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在同一体系中,新旧理论之间的演替关系,一般而言,新的理论包容了体系内旧有理论的内容 (在深度和广度两部分),这我们在“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讨论中已经看到了这种关系。另一种情形是同一对象领域的不同理论之间的不矛盾,城市规划理论与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理论,在处理相同或类似对象时,也不应存在矛盾而应具有相稳定性:一个理论体系得以建立起来之后,就能通过自我调整来抵抗和补偿外界对立的扰动作用,从而保护整体结构不受损害。 L.Lakatos研究了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把科学理论划分为硬核和保护带,所谓“硬核”就是区别于各种不同的科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它一般不会改变,如果改变了就意味着整个体系的解体;保护带则是硬核的辅助假说群,它可以不断调整,可以创造性地、大胆地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难题,甚至从相竞争的理论中汲取内容,稍加改造而组合进自己的营垒,其作用和目的就是要保护硬核及整体的完整和稳三、城市规划理论的层次性任何理论体系都有一定的层阶结构。每一个理论都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它们在不同层次上针对不同范围的对象发挥作用。通过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类比研究,通过对现有城市规划的分析,我们将|城市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科学层次和技术层次。每一层次上的理论都是相互关联的。从整体而言,科学层次的理论是城市规划理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服务台工具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时装鞋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排气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手机支付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价值评估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心脏血压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幼教行业市场深度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安全电影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市场营销活动执行合同
- 手卫生知识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专项突破03四则运算实际问题(应用题)(8大考点)(学生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
- 加油站的法规法律合规管理
- 2025年江苏省江宁城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孝感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
- 学生急救演练
- 学生礼仪课件
- 《物流操作流程》课件
- 2023无人机系统测评规范
- DB52T 1696-2022 口腔综合治疗台用水卫生管理规范
- 【课件】校园安全系列之警惕“死亡游戏”主题班会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