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复习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典常谈》阅读1.《经典常谈》分

个专题介绍了一些主要的古代经典,分别是:

、《周易》、《尚书》、

、“三礼”、“春秋三传”、“四书”、

、《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

。(《序》)通俗性

普及性

《战国策》《诗经》《说文解字》十三2.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被称为“六书”。请你写出“六书”的名称并分别举出对应的例字。(《〈说文解字〉第一》)“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举例:象形——日、月;指事——上、下、刃;会意——武、信;形声——江、河、浅;转注——考、老;假借——长、令。3.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请你写出演变的主因和方向,并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解。(《〈说文解字〉第一》)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汉末,隶书由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隶书的标准。魏晋之际,变为“正书”,正书在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乎正书和草书之间,最为适用。现在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这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4.请你说说《周易》的地位及地位的变化历程。(《〈周易〉第二》)地位:《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历程:西周初叶,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就成了《周易》。早期儒家没有注意到这部书。《周易》变成儒家经典是在战国末期,儒家受到了盛行的阴阳家和道家的学说影响,研究起《周易》这部书并给里面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借此发挥儒家哲学。后来,《周易》地位不断抬高,成了儒家传道的书。到了汉代,《周易》跳到《六经》之首。5.请简要介绍《尚书》及其文章分类。(《〈尚书〉第三》)《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尚书》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的。6.诗的源头是

;《诗经》“六艺”是

,孔子采用

的方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古代所谓“言志”和现代所谓“抒情”并不一样,那“志”总是关联着____________的。(《〈诗经〉第四》)政治或教化

断章取义

风、雅、颂、赋、比、兴歌谣

7.《〈诗经〉第四》中说到“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重叠”是我们学过的什么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的原因是什么?(《〈诗经〉第四》)“重叠”是我们学过的重章叠句的诗歌形式。原因是诗歌后来发展出来字数均齐,韵脚调协。8.“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请你说说这里提到的三种经和“记”是什么。(《“三礼”第五》)①三种经指的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②“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又叫作《礼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说。9.请简述《春秋》的历史地位。[《“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10.“春秋三传”分别指哪几部书?请简要概括它们的特点。[《“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公羊传》《穀梁传》全以解经为主,对经文咬嚼过甚,穿凿附会。《左传》以叙事为主,大体依《春秋》而作。《左传》优点是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长于记述辞令和描写战争,是史学的权威,也是文学的权威。缺点是迷信卜筮;依着《春秋》的顺序,算不得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书(《文第十三》)。11.请说说“四书”对当时科举的重要性。(《“四书”第七》)①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八股文题目均出自“四书”;②科举考试几乎是当时读书人惟一的出路,每个学生都先读“四书”;③元仁宗皇庆二年起,朱熹注“四书”被定为科举用书。12.请简要说明“四书”的主要内容。(《“四书”第七》)①《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②《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③《论语》显示孔子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④《孟子》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13.阅读《〈战国策〉第八》,概括战国时期游说的策士苏秦和张仪的人物形象。(《〈战国策〉第八》)①苏秦和张仪是战国策士,是游说之士。他们有智谋和辩才,他们因人、因地进言,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②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顺从君王的意志,迎合君王的喜好。14.《史记》《汉书》这两部书都是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也有许多相异处。请你简要概括二者的异同。(《〈史记〉〈汉书〉第九》)相同点:①都是最早的有系统的记事史书。②都是纪传体。③都是“正史”和“正史”的源头。④叙事写人的技术大同: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不同点:①《史记》是通史;《汉书》是断代史。②《史记》由司马迁一人所作;《汉谈书》主要作者为班固,但经四人之手(班彪、班固、马续、班昭)方成。③《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④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

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⑤就史论史而言,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学派代表人物贡献或主张儒家孔子(孔丘)

孟子(孟轲)

认为人性恶,注重功利和圣王的威权墨家墨子(墨翟)

老子(李耳)

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追求真正的自由(逍遥)法家

韩非子道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兼用“法、术、势”“道”,讲究“物极则反”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认为自然就是擅长制造战争器械,主张“兼爱”“非攻”圣王的道德认为人性善,主张君王行“仁政”“王政”,反对功利,注重在于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注重人格的修养等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主张有教无类,讲学的目的庄子(庄周)荀子(荀况)15.填表区分先秦诸子学派。(《诸子第十》)16.试运用《经典常谈》中的相关内容谈谈《离骚》中“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深层含义。(《辞赋第十一》)这句话意思是说想起那草木在秋风中飘落凋零,不禁担忧美人(代指君王)也会日益衰老。屈原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香草美人”是政治的譬喻,屈原将楚怀王比作美人,他是“求之不得”,“辗转反侧”;情辞凄切,缠绵不已。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忠心耿耿。17.朱自清认为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诗第十二》)①杜甫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他用诗抒写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②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给诗开辟了新世界。③杜甫不大仿作乐府,但他写实的态度是从乐府来的。④杜甫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他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给诗创造了新语言。⑤古体的七言诗到杜甫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诗开了“沉着痛快”一派。⑥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18.请梳理“文”的发展脉络。(《文第十三》)由“辞”到“文”的发展脉络:商周卜辞、讼辞→春秋时期辞命→战国时代说辞→第一种私家著作《论语》、诸子记言的著作→论、寓言→以《春秋左氏传》为代表的记事文→第一部有系统的书《吕氏春秋》→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史记》→汉代辞赋、骈体→梁昭明太子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南北朝时期佛典的翻译、群经的义疏→唐宋新体“古文”(散文)→唐代语录、传奇→宋代话本→明代八股文→清末“新文体”→五四运动白话文。19.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兼具故事性和知识性,因此成了经典作品。请你以《〈说文解字〉第一》或《〈战国策〉第八》或《〈史记〉〈汉书〉第九》为例,分析其内容的故事性和知识性的特点。【示例一】《〈战国策〉第八》故事性:第1~5段都在讲述时代背景,特别是合纵派代表苏秦和连横派代表张仪的故事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知识性:最后一段提及《战国策》一书时,让我们了解了《战国策》的编者、文辞特点、记事起止年代等。【示例二】《〈说文解字〉第一》故事性:开头的“仓颉造字”的传说,文中秦始皇统一文字的故事和“甲骨文”被发现的故事,都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对“六书”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了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书体演变的过程,让我们知道了演变的主因和方向都是在求应用便利。【示例三】《〈史记〉〈汉书〉第九》故事性:讲述司马迁身世的故事,打动人心;班固创作《汉书》过程的故事和他的妹妹曹大家及他人共同创作《汉书》的情节也是引人入胜。知识性:对《史记》《汉书》两部经典的体例、内容和特色的介绍以及作者表达见解的文字,颇具学术性。20.《经典常谈》中说,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史记》,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在文辞上,《汉书》比《史记》更华美整齐,受辞赋影响更大。唐代以前的人崇尚骈文,唐代以后散文渐成正统,所以才有了这种现象。(大意对即可)21.举例说明如何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来阅读《经典常谈》。【示例】读整本书,特别是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不见得所有的内容都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这时不妨首先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则可以从《〈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当然,在重点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寻找新的兴趣点,由此扩展到其他部分,进而阅读整本书。比如在读《文第十三》的过程中,如果对战国时期的说客产生了兴趣,那就不妨回过头去读对这个群体有着更详细介绍的《〈战国策〉第八》。22.名著之所以“著名”,不仅因为文字,更是因为著者。《经典常谈》不仅蕴含着典籍文化,更蕴含着朱自清先生不凡的情怀和独特的见解表达。请你写一段关于整本书的推介词,向你的同学推介这本书。【示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等十三篇。全书见解精辟,文笔卓越,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入门指南。阅读这本经典名著,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激发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1.朱自清先生在序言里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共十三篇,从内容上,有的一部书是一门学问,有的一部书是一种生活习俗,有的一部书是一段历史……请以书中的某篇为例,谈谈你读完后获得了什么新文化知识,从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示例一】我原本只大概知道汉字字体的种类,读完《〈说文解字〉第一》后,我了解到汉字的起源和书体的演变,对汉字的“文”和“字”有了深层次理解。这让我更加珍视汉字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也让我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示例二】读《〈诗经〉第四》,在原先所知道《诗经》是我们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基础上,我了解了《诗经》的成书过程,明白了“诗言志”这一说法的来由,还了解了《毛传》和赋比兴等的相关内容。专题二:我向大家介绍经典2.《经典常谈》一书中介绍了《说文解字》《诗经》《史记》等经典,哪一本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从《经典常谈》中任意选择一本经典,向同学们简要介绍。(150字左右)【示例一】读了《经典常谈》,我对《史记》的印象最深。西汉司马迁虽身遭腐刑,却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发愤著书,写成《史记》。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内容广博,叙述精彩,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值得去阅读原书!【示例二】读了《经典常谈》,我对《说文解字》的印象最深。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如秦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后又有了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代,“正书”逐渐简化为“行书”。原来汉字有这么多故事呢!3.请从《经典常谈》一书中任选一章,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感悟。【示例一】我选择《诸子第十》。本章中,朱自清说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的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孔子为了维护日渐崩坏的礼制,推广教育,使得许多平民百姓都能上学,这令我感动不已。同时,我也要珍惜现在受教育的机会,努力学习。【示例二】我选择《诗第十二》,在本篇中,朱自清说杜甫是“继往开来的诗人”,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杜甫的诗歌反映社会问题和时代悲剧,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我们如今虽身处美好时代,但也应学习杜甫,怀有心系国家与苍生的济世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言之有理即可)专题三:读经典的意义4.请你结合《“四书”第七》的内容,说一说儒家学说现在对我们有哪些教育意义。【示例】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会我们怀着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敬重生命,感恩他人;在读书学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