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和学问》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9课《怀疑和学问》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9课《怀疑和学问》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9课《怀疑和学问》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9课《怀疑和学问》教学实录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疑和学问》教学实录一、改换标题,明晰论点师:一个学者给我们谈如何做学问,语重心长。他写的文章,你觉得读得快一点还是读得慢一点?你来说。生1:读得慢一点。师:适合读得慢一点,不适合太急。讲道理的文章,得慢慢地去悟。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思考一个问题,听!如果这篇文章题目不叫做“怀疑与学问”,而改用这篇课文当中的某个短句或者某个短语,你会选哪个短句、哪个短语,换成这篇文章的标题?好,老师给大家开个头,好吧?然后我们请同学慢慢地把文章给读下去。(师读标题、作者,第一、二自然段。4名学生依次朗读第三、四、五、六自然段,生5读书声音很轻。)师:你能把声音提高半度吗?(生5提高了声音继续读书。)师:请坐,一起来读一下,同学们。“一切学问家”预备起——(全班齐读最后3句)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的标题呢,叫做“怀疑与学问”,现在我们给它换个标题,改用课文当中某个短句或者某个短语。哎,你找找看,好不好?(生思考片刻)师:举手开始,好,这位女同学,大声说。生6:学则须疑。师:第几段?生6:第二段。师:好,同学们,第二段划出来,这句话划出来。第二段上面写上一个“1”,好不好?这是第一位同学所说的,写上一个“1”。好,请坐。她认为标题可以改成“学则须疑”,还有没有?这位同学,大声。生7:学者先要会疑。师:第几段?生7:第一段。师:好,第一段,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预备起——生齐读:学者先要会疑。师:大家写上一个“2”好不好?这是第二位同学说的。还有没有?有两位同学举手了,继续。(生8回答声音很轻。)师:声音大一点,男孩子!师:哦,第三段,“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这是你们第三位同学找到的第三个标题,我们一起把第三句读一读好吧?预备起——生齐读: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师:好,第四。最后排的同学,你来说。有吗?找到了没有?声音大。生9:因怀疑而思索。师:第几段?生9:第五段。师:第五段,因怀疑而思索。师:好,划出来,第五段的第一行,“因怀疑而思索”,大家划出来,写上一个“4”,是第四位同学的。我们再来找,好不好?来,你不能躲,说说看,哪个句子?看看哪个句子特别有味道,特别适合做标题的?(生10回答声音很轻。)师:第几段?生10:第二段。师: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再读一读。生10: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师:来,这个男同学。生11:怀疑的精神。师:第几段?生11:第五段。师:第五段最后一行,“怀疑的精神”,同学们划出来,“怀疑的精神”上面写上“6”。还有没有同学想说的?你来说。生12: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师:哎呦,这个句子特别有味道。第六段有一位名人笛卡尔说了这一句话,他觉得特别适合做标题,“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第7句了,还有没有很想说的?哎,这个女同学举手了,你来说。生1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师:孟子说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划出来,第8句。好,同学们,我们暂时就以这8句,好吧?我们一起把这8句读一下。第1句,读——(全班依次齐读8句话。)师:接下来考虑一下,凭你读过的这篇课文,仔细想一想,突然觉得哪个同学的哪个标题其实是不适合的?想想看这8个标题当中,你仔细想一想,哪个标题其实是不适合的?每个同学都想一想。来,你来说。生14: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师:为什么?生14:呃,因为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学问,而是学习和怀疑。师: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写什么的?生14:怀疑。师:怀疑与什么?学问。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要讲到怀疑,也要讲到什么?学问,也就是要讲两者之间的——生14:关系。师:“学问的基础是什么”,显然不是这篇文章要论证的内容。师: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你说。生15:我同意他的说法。师:这样我们就剩下7句了。你觉得还有哪一句也不适合?哪个标题?生15:我自己那句不适合。师:哎呦,自我反省了。你的哪句?生15:怀疑的精神。师:怀疑的精神。为什么?生15:以偏概全了,就是文章主要讲怀疑跟学问,但是我这个标题只有怀疑,没有学问。师:对,这篇文章论的是怀疑和学问。但你讲的是“怀疑的精神”,显然也是不全面的,对吧?好,有自我批评的精神,特别好。现在,还剩下6句,你来说。生16:嗯,我觉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不可以。师:为什么?生16:因为刚刚这位同学也说了,这个“怀疑的精神”是以偏概全。然后这一句话也是“怀疑的精神”的论据,它也是只提到了怀疑,没有提到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师:好了,还有几句?现在还剩下几句了?5句。这5句提出的5个同学站起来。(5位学生起立)师:自我反思一下,你觉得,我突然根据前有的经验,我突然发现我这句好像也是有问题的。来,你来说。你是哪一句?生17:是“学者先要会疑”。师:你觉得对不对?生17:呃,我现在觉得比较片面。师:你觉得是片面的,为什么?生17:它是讲“怀疑”,呃,好像也没有说那个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有点犹豫)生18:我觉得这一句是适合的。学者,疑。师:你觉得第一句是适合的。哎,那个男同学,你来说,你的那一句是哪一句?生19:因怀疑而思索。师:因怀疑而思索。你觉得对不对?可不可以做标题?生19:不可以。师:为什么?生19:因为它没有提到学问。师:他只是讲到怀疑与什么?同学们,一起说。怀疑与什么,思索。我们的思索是来源于怀疑,所以这个不适合做经典文章的标题。你坐下。现在4位同学。来,这位女同学,你提出了哪个?生20:我提出了“学则须疑”。师:你觉得可不可以?为什么?生20:可以。因为“学”的话体现了“学问”,“疑”的话体现了“怀疑”。师:“学”是学习的人,说明他在学习;然后“须疑”的“疑”,什么意思啊?生20:怀疑。师:因此你觉得这四个字已经很鲜明地提出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是吧?哎,这个男同学,你呢?生21: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师:你觉得对不对?生21:我觉得可以。师:“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同学们考虑一下?你来说?生22:不可以。师:为什么?生22:因为它不是讲学问,讲的是“我存在”。师:讲的是怀疑与自我存在的关系,请坐。所以现在就只剩下几句了?来,那个女同学。现在剩下3句,考虑一下。这3句可不可以?同学们。讲到学习,又要讲到要怀疑。你觉得怎么样?对不对?还改不改?生23:不改了。师:又不改了,为什么?生23:“学者先要会疑”,提到了“学习”和“怀疑”。师:学习的人先要会什么呀,怀疑。这就是学习和怀疑的某种关系。还有这个女同学呢?你觉得自己说的对不对?生24:对。师:这个男同学你呢?你觉得自己说的对不对?你把它读出来。生25: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师:同学们一起来读,预备起——(全班齐读该句)师:大家说对不对,你在需要怀疑的地方你却没有怀疑,等于你没有学习。这句话有没有讲出怀疑和学问的一种关系?说。生26:讲了。师:讲了。只不过还不够什么呀,精练,不适合做标题,但它也说出了这个主张。请坐。所以,同学们,到最后我们发现剩下几句?一起读,预备起——第一句——生齐读:学者先要会疑。师:第二句——生齐读:学则须疑。师:读错了,两个“学者(学则)”不能读成一样的。第一句断句,预备起——生齐读:学者/先要会疑。师:第二句。生齐读:学/则须疑。师:这才是你们求学的态度。大家就会发现了,如果换标题就只能换这两句,因为这两句旗帜鲜明地说出了怀疑与学问的关系。我们在怀疑和学问之间,要找出一条怎样的主张。那么这两句是可以的,是因为它们都是这篇文章的什么呢?是作者要阐述的主张和道理。一起读,四个字,预备起——生齐读:学则须疑。师:六个字,读——生齐读:学者先要会疑。师:这其实就是这篇文章的什么?作者所要阐述的主张或观点,这在议论文当中叫做“论点”。大家写上去。师:那么好了,同学们就会发现什么,顾颉刚先生他没有用论点做标题,而是用了一个什么做标题?读。生齐读:怀疑与学问。师:这是一个论题。他为什么不直接写成“学则须疑”?你来说。生27:因为我觉得他用这个“怀疑与学问”可以更好地概括内容。师(提示):当我们看到标题“怀疑和学问”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来说。你第一次读到文章的标题,你会怎么想?生28:我会想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对呀,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论题型的标题会让读者先想一想,论点型的标题则要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应该这么做。所以同学们,写议论文要根据自己的要求合理地安排这个标题。好,我们一起来读这篇文章的三个标题,好不好?师:顾颉刚先生想让你想一想,读——生齐读:怀疑与学问。师:顾颉刚先生希望你明白一个道理,读——生齐读:学者先要会疑。师:或者——生齐读:学则须疑。二、改换位置,梳理结构师:说得很好。好,接下来,我们再做第二件事情,既然这篇文章是谈怀疑与学问的关系。你看,文章6个段落当中,哪一个句子很具体地阐述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生29: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师:一口气,特别长的一个句子,是不是?第六段的第一句,一起读,预备起——(全班齐读该句)师:男同学读,读得响一点,预备起——(男生齐读该句)师:女同学读,读得清楚一点,预备起——(女生齐读该句)师:现在问题来了,这个句子好长好长,是不是?你有没有办法把它变成两个短句,用两个句号。能不能把它变成两个短句?谁来挑战自己?哎,这个男同学,坐在最后面,个子高,来,说,大声。生30: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师:“怀疑不仅是……”,然后句号,你见过这样一个句子吗?这个同学不仅会唱歌,句号。(同学们笑)碰壁了。有没有同学想办法把这么一个句子变成两个句子?谁来?来,这个同学,大声。生3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师:句号,是吗?(生点头)第二句——生31: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师:真聪明!两个句子都用“怀疑”做主语。大家一起来读读啊,第一个句子,预备起——(生分别读两个句子)师:同学们现在就变成两个句子了,怀疑是什么,怀疑是什么。老师再给你提提要求,看你还有没有本事闯关。这两个句子啊,老师不想让它们做同桌,不想让它们挨着,想把它们分开来,你有没有办法把它们放到分开来后各自适宜的位置?你觉得这两个句子分开来以后,两个句子分别应该放在哪一段的开头?这个男同学举手特别爱举,同桌你不受感染吗?来,你来说说看。你觉得这两个句子把它分开来,把它拆开,你要把它拆到哪个位置?生32:把“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放到第四段,把“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放到第六段。师:第二句依旧放在第六段的开头,第一句放在第四段的开头。有没有不同意见?你的意见呢,你来说。生33:我觉得第一句应该放在第五段。师:第一句是放在第五段,第二句还是放在第六段是不是?有没有不同意见?来,这个女同学,你来说。生34:我认为第一句得放在第三段。师:你认为第一句是放在第三段。三种意见啊,同学们,现在大家自己讨论一下,开始,两个同学讨论一下,第一句到底应该放哪里,第二句大家好像都支持。好,你来说。生35:呃,我觉得第一句应该放在第四段开头。师:你还是支持放在第四段,为什么?生35:呃,因为第四段他主要是讲了一些就是关于消极方面的内容。师:哦,第四段大家看一下,我们一起来读第一句,预备起——生齐读: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师: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传说的话,要经过思考。那么第三段呢?要判断它放在哪一段,要看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第三段在讲什么,一起读——生齐读: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师:对呀,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但是第三段最后一行怎么说,读——生齐读: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师:但是有些证据自己看不到,只能去靠什么,传说。然后再看第四段的开头。生齐读:我们对于传说的话……生(杂):哦,第三段。师:第三段告诉我们有些东西要靠传说,第四段告诉我们传说的东西我们也要经过思考,也就是说要表示怀疑。因此——生齐答:三和四不能分开。师:好,三和四既然不能分开,同学们考虑一下。是第三段的开头好还是第五段的开头好呢?你来说。生36:应该是第三段的。师:为什么?(生答不出)师:因为第五段,大家看一下,读第一句话,预备起——生齐读: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杂)还是谈辨伪去妄。师:所以讲的还是辨伪去妄。请坐,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原来,这第一个句子,管几个段落?生齐答:三个段落。师:而第二个句子管第几个段落?生齐答:第六个段落。师:或者说这篇文章,其实它是有两个分论点的,一起来读,分论点,预备起——生齐读: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师:好,看课文,练习啊。思考探究二告诉我们,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会梳理它的论证结构。看后面,有一个图表,大家开始填,我们请个同学上黑板写下。哎,就是你。把这个图表写出来。还有哪位同学?来,你也来写写。师:字多的话中间可以用省略号。(全班练习,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师巡视:大家能不能再把段落的序号也想起来?看看有没有本事,把段落的序号也填上去。文字长的可以用省略号,然后把最后一个词写下来。师:好,同学们看,哪个同学写得是正确的?男同学还是女同学?生齐答:女同学。师:男同学错在什么地方?(讨论错误点)这个女同学写得就很明白,而且标得非常清晰。因此我们大家可以看出来,读一篇议论文,梳理它的论证结构、逻辑思路是非常重要的。一起读,预备起——中心论点——生齐读:学则须疑。师:分论点一生齐读: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师:它管到了第三段到第五段,然后分论点二,读——生齐读: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师:现在老师再问你,我能不能把第六段放到第三段的前面去?我先说“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然后再来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样行不行?你来说。生37:不行,因为只有先辨伪去妄之后才能建设新学说。师:请坐。你的意见呢,行不行?第六段放到第三段前面去。生38:我觉得不行。在进行新学说、新发明之前,要先学会新的、正确的思想,再去建设。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有一个词说得很好——“先”,也就是说,做这个事情,先要做什么事情?哎,辨伪去妄。在这个基础上再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因此它们是什么关系啊?叫层递关系。我们读读看,原文当中哪个句子、哪个词语点明了这种关系,看出来了没有?一起读原句,预备起——(生齐读该句)师:哪个词?对,“不仅……也……”!这说明前和后它是一个层递的关系,所以不能随便换位置。现在大家可以看出来,这篇文章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总分的结构,而两个分之间又是一个层递的结构。学议论文呐,理解逻辑推进与层次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好,同学们,顾颉刚老先生在怀疑和做学问的关系上,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大家,一定要在做学问的过程当中,学会怀疑。他借用了古人的两句话来做论点,我们再来读一读好吧?断句正确,第一句——生齐读:学/则须疑。师:第二句——生齐读:学者/先要会疑。三、改换思维,学用结合师:我们也是读书的人,我们也要会疑。我们也是读书的人,我们自然也要学会怀疑。好了,既然要学会怀疑,老师想,顾老先生这篇文章有没有值得我们怀疑的地方?百密或有一疏,我建议大家读读第六自然段,看看他在论证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疏漏的地方,有没有?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啊。(师读第六自然段前5句,生读戴震的例子)师:停,戴震的例子是不是就讲到这里了?这个在论证当中叫做什么论证?(生答“举例论证”)。考虑一下,我们的老先生在举例论证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疏漏的地方?你仔细看这个例子,“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然后举了戴震的例子——生39:戴震的例子,最后还少了一个回答。师:哦,少了一个回答。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最后最好就是属实告诉他,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应该是怎样的?你是觉得还要再加上这句?同学们,你的意见呢?生40:他怎么知道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他应该有一个依据。加一个依据,就是说明这个故事是真实发生的。师:我想这个例子他一定是有考究过的。少了点什么呢?大家考虑一下,举例论证的时候他少了点什么,仔细考虑。你来说。生41:它写“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后面只有一个举例就停止了。师:也就是说,他要证明的是“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然后是拿戴震的例子来证明这一点,但是例子的最后一句他还在写什么?戴震问别人!少了一个什么?对,结果。他成了一个大学问家。否则这个例子,只能证明戴震善于怀疑。但是不能说他怀疑,成了大学问家。因此,顾老先生可能还少了一句什么?最好再加一句什么?你来说。“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来,后面加一句。生42:嗯……(学生欲言又止)师:同学们,少了一个结果,你要加上一个结果,结果是什么?生42:这样,他成了一位大学问家。师:他这样问啊问啊问,最终成了一个大学问家。论点和论据之间是被证明和证明的关系,论据和论点保持一致性。所以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论点是什么,你要考虑你的论据是不是能够充分地证明它。我们的顾老先生最好加上一句,“就这样问啊问,怀疑,思考,他有了哪些方面的一些贡献、成就,成了一个大学问家”。我们再读下去,看看还有没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读读,“一切学问家”,预备起——(生读“一切学问家”至结束)师:在我们读过的这些句子当中,你觉得他有没有论得不够严密的地方?(学生思考)师(提示):有没有说得太过的地方?哎,女同学,你来说。生43:他说“一切”学问家。师:学者须疑,做学问的人都要学会怀疑,有没有错?哎,没有。再去思考,我们不能看到“一切”,就觉得它是错的。但她至少给我们提出一个暗示,什么暗示呢?议论的时候,说“一切”这种词语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严密与否。哪里?你来说。生44:“都是这样起来的”,我觉得这个有点太片面。师:“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顾老先生认为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新的学问都是这样出来的,都是必须要经过什么?怀疑才能出来的。你不认同!你来说。

生45: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就是秦朝时期他们在炼丹的时候倒流出来的。师:也就是说,是在生活实践中看到并思考出的,产生了一种灵感。还有没有?举例论证。只要你能够举出一个例子,就证明顾老先生这句话不够严密了。你来说说看。你的知识储备怎么样?生46: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奥斯特并没有就是通过怀疑发现,而是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发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