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成立后的春节日记_第1页
论民国成立后的春节日记_第2页
论民国成立后的春节日记_第3页
论民国成立后的春节日记_第4页
论民国成立后的春节日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民国成立后的春节日记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新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意识到身份认同的过程。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16年洪宪帝制失败,仅5年时间,人们已经具有反对帝制的意识,初步接受了民主、共和等观念,这固然与国民党、社会政团及知识精英的宣传有关,但也与中华民国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对国民进行塑造有关,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极短,因此,北洋政府对于新民国形象的塑造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国内近代史学界对此尚无研究,而且由于史学界长期对北洋政府持否定态度,也较为忽略该政府在塑造新国民的积极作用,对于从国庆节——“双十节”仪式角度去分析更是付之阙如。“双十节”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象征符号,它的创建是整个民国政治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英国学者HenriettaHarrison曾在《塑造中华民国国民:中国的政治仪式与象征1919—1929》一书中,将国庆节作为政治仪式进行过研究,为本文奠定了基础。(P93-98)但是,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研究之处,如民众对于“双十节”的参与及接受程度到底如何,作为组织者主体的北洋政府举办“双十节”庆典的目的与作用,均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以重新理性评估北洋政府在对新国民塑造方面的作用。一国庆日:民众对国家的认同与认同关于“双十节”的说法,由国民党人吴稚晖首先提出。国庆纪念日由阴历的八月十九日改为阳历的十月十日,他认为“十月十三字甚为凑巧,正与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等一样好,大较八月十九日为直捷,如其援重九之例,命名为双十节,尤为简便。”民国成立之初,北洋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使纪念日程规则化,使其获取了权威的标准形式,从而强制性的使民众参与到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中。1912年9月25日,参议院议定“每年阳历十月十日(武昌起义日)为国庆日,正月一号(南京政府)二月十二号(北京宣布共和)为纪念日,各举行祝典。”29日,袁世凯签署大总统令,“参议院议决国庆纪念日案,兹公布之。武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左: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南京政府成立之日(阴历正月初一)暨北京政府宣布共和南北统一之日(即阳历二月十二日)为纪念日,均放假休息。”由此,国庆日成为国家法定节日。北洋政府以武昌起义之日为国庆日,暗含了对武昌起义历史意义的肯定,同时也使民众对北洋政府统治权力的来源产生想象性认同。中国制定国庆日是效法自欧美,“法美各国均以革命独立之日为国节,我国国节亦应效法英美自是一定,办法即以武昌起义之日为国庆日而更以南京政府成立之日及北京宣布共和南北统一之日为纪念日,以为国庆日之辅助。”国庆日的创造蕴含着对新生政权艰难诞生的历史记忆。因此,国庆节作为纪念日是欧美近代民族国家统治者有意识创建的一种政治象征符号,利用国庆日,以定期回顾伟大的历史开端,进而唤起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国庆纪念日的举行,能够有效的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民众联合起来,提供一种大众层次上的经验与记忆,从而激起他们对国家的强烈感情。正因为如此,尽管国庆纪念日在1915年袁世凯称帝时,因国体的变更而暂时遭受到了禁止,但是帝制取消以后,北洋政府重新恢复了国庆纪念日的庆祝活动,以利用民众对国家的感情来加强自己的统治。1916年12月21日,公布了《民国纪念日修正案》,规定:一、昌起义之日,即阳历十月十日,为国庆日,应举行之事如左:一放假休息二悬旗结彩三大阅四追祭五赏功六停刑七恤贫八宴会。二、京政府成立之日,即阴历一月一日北京政府宣布共和,南北统一之日,即阳历二月十二日,国会开幕之日,即阳历四月八日,云南倡议拥护共和之日,即阳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纪念日,均放假休息。”北洋政府通过在双十节有意识地利用仪式、庆典,动员民众参与国家纪念日的庆祝,从而赋予双十节国家政治符号的价值,进而重构着民间社会关于国家形象的想象,而这种被重构了的想象又在影响着他们对于“国家历史”的记忆,进而重建着他们对北洋政府统治合法性的认同。北洋政府设计和利用国庆日动员民众的感情以支持其合法性,并激发民众对其政策的热情。在传统社会,民众与国家的距离比较疏远,国家控制人民的深度和力度也极其有限,“天高皇帝远”并不仅仅是对皇权的蔑视,而是实际存在的情况。民间基层社会有着很大程度的自治权,其对地方上的共同体的认同感强于国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使近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光复之初,所排者异族而已,所推翻者帝政而已,苟与此二者无关,而为国俗所习惯者,宜咸在保守之列,而不必轻易更张矣。”民间社会观念领域和精神世界的滞后性势必会影响对新生政权的认同,而通过国庆日的举行,可以动员民众广泛参加,“虽若无预于大计者,然足以激起吾民观感,而使之向前途进行,于既得之民权,不复放弃,而并设法为政府后盾。”二结语:民生之道北洋政府主导的国庆纪念日活动中充斥着大量的仪式。郭于华在《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中认为,仪式,在民间社会层面,往往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生存技术,而在国家层面,它们则与权力技术相关联,或者说它就是一种权力技术或权力实践的过程。他的研究表明通过仪式与象征的运作,国家权力与政治力量深刻而透彻地嵌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P8)而北洋政府也通过国庆日里的大量仪式性表演和象征形式,使普通民众感受到了国家权力的存在,进而利用它建构着民间社会对于中华民国的国家观念。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首先完成的是对象征体系的重构。对权力中心的建筑物名称的改变,使中华民国的建立得以象征化。1912年10月10日,第一届国庆纪念日,“昨日举行国庆大典,极为严肃,并将大清门改为中华门。”大清门隆重的改名仪式,向民众昭示了满清专制皇权的垮台,民国政权的正式建立,“将大清门改为中华门,与东华门西华门并时而三,以符建立中华民国之旨”。北洋政府在国庆纪念活动中“发明”了新的节日象征形式。第一届国庆纪念日,北洋政府在北京“共和纪念会场,在琉璃厂内工艺局一带地方,东西街口、会场左右门,均扎松花牌楼,场内亦有彩棚数处,”“且有彩扎之黄鹤楼一座,高接云表,殊壮观瞻。”用扎制成的黄鹤楼象征着武昌起义发生的地点,从而激起民众对民国历史伟大开端的想象。武昌“是日城内外,均悬五色旗,沿江悬挂红灯及万国旗。通衢大道以及船埠,均建有松柏牌楼,缀以各色电灯。”上海“是日城内外暨闸北各地方,居户铺商,均高悬国旗,且有悬灯结彩者,并有牌楼十余座。”各省都督府及使署机关内,“悬灯结彩,满扎松柏鲜花,并用五色彩棚装设电灯。”各城市的街道上挂灯结彩,悬挂五色彩旗,火灯、电车门首都贴着“共和万岁”“民国万岁”的标语,营造出普天同庆的节日氛围。双十节中满街悬挂的五色旗、松枝牌楼等向人们暗示着这个时间和空间所代表的国家,给民众以直接的视觉冲击,使民众建立起切身的感官体验。国家通过这种方式与民间社会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北洋政府通过对为民国的创立而牺牲的先烈们的祭礼来激发民众对国家的情感。1912年10月9日,袁世凯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国庆日举行追祭礼,由国务总理赵秉钧前往致祭。”通过对祭礼的精心准备使国家的符号出现在祭礼的空间场域,“琉璃场窑为开会地点,当中为追祭坛,上有灵牌大书中华民国为国死事诸君灵位。”祭礼的仪式充满了现代性,“灵位之前置花果肴馔,到者皆向灵位鞠躬,旋奏乐,陈献花果、祭品,后由赵秉钧宣读诔词,颂扬先烈德行,众乃复向灵位行鞠躬礼。”1913年“十号国庆日先农坛内举行追祭,是日一切设备均归去岁。”1916年10月10日,为共和复活后的第一个国庆纪念日,北洋政府又重新规定国庆日特别应举事情之一,就是“派员祭先烈”。同时每年各省也同样展开对先烈丰功的追忆。1918年双十节,“由杭县知事购办祭品,柬请上级官厅,于是日下午九时,诣西湖先烈祠致祭。”北洋政府组织的对国民革命烈士的纪念,使民众关于共同国家的历史得以不断的被记忆,对新的国家的认同也不断地强化,而这种认同反过来增强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基础。这种仪式使开创民国的历史场面不断地得以在人们面前展现,而且“可以使人们体会到彼此的亲属关系,使人们感到自己变得更加强壮,更有信心:如果一个人看到如此遥远的过去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如此宏伟的事物重新激荡者他们的胸怀,他就会更加确立自己的信仰。”(P495-496)北洋政府还通过征用民间的庆祝仪式,动员着广大民众参加国家的纪念庆典,以达到对民众的塑造。典型的就是国庆期间的由各级政府组织的提灯会,游艺会被安排在双十节的庆祝当中。第一届国庆纪念时,北京“共和纪念会会员,复组织提灯会,备办各种花灯,于十一日夜,整队出游,导以军乐,殿以马队。”“上海入夜,城内闸北均举行提灯会,鱼龙曼衍,光怪陆离,与会者凡十余团体,计共数千人,更间以军乐马队。”南京“九号十号十一号三日夜间最为热闹,各军队均举行提灯会,普通灯则用五色国旗或书革命周年纪念或书光复纪念或书铁血立国周年纪念,特别灯则用醒狮灯取中国如睡狮猛酣之意,其各种花灯名目不一,光怪陆离。”共和复活后,杭州各界庆祝双十节,“计提灯到场者不下二万余人,而游观之众,几于衢无隙地,只见万头攒动,忽东忽西,不下三十万人,诚极一时之盛也。”此外,天津、广州等各大中城市的民众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北洋政府在国庆日中对民间庆祝仪式的利用,营造出了热闹的节日气氛。其实这种热闹的场面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意义。政府通过这些仪式,建立起了民众与国家的接触途径,而且民间仪式所具有“喜庆”“祥和”的象征意义被凸显了出来,作为‘安宁、团结的政治局面’的印证。民间仪式在历史上制造‘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盛世气氛的功能也可被用来表达对政府成就的肯定。(P327)三从主观体验到政治觉悟的提高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多数民众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同这场意义重大的革命有什么关系,“在一般人的心里,这件事的意义是‘连皇帝也会革掉的’!这是中国革新的一个最深刻的象征。”(P170)北洋政府成立后,虽然展开了双十节的庆祝活动,然而其主要目的在于建构民众对国家的感情,“使吾民得以及时行乐,而又可藉以唤起人民合群爱国之心。个人之欢娱,国家之概念,二者交致其用,其影响于民生国势者,实非浅鲜。”因此伴随着双十节热闹的庆祝活动,武昌起义的革命精神并没有渗透到双十节的庆祝当中。北洋政府塑造的双十节在普通民众中缺乏真正的共鸣,不能调动民众参加双十节纪念的主动性。鲁迅在其《头发的故事》中,通过N先生的对话,描绘了国民在警察的强制下挂旗参与国庆庆祝的场景。(P67)在鲁迅的小说中,N先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从这个文本中,可以看出在民间社会的仪式活动中国家的力量通过警察显现出来。在国家力量的强制动员下,民众对中华民国有行为上的认同,但是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的认识却很肤浅,主要是从主观体验中对民主共和政体形式上的认同。双十节并没有在人们头脑中获得一种意义,成为人们观念体系中的一个要素,“什么爱国咧,什么共和咧,什么政治改良咧,什么社会改造咧,口头上的话你们只管去说,吾侪小民,只是吃饭要紧。”(P66)但是在经过袁世凯的专制统治的体验和1916年的护国运动的宣传,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各界在1916年的国庆活动中,南京在“民国三四年间皆寂然无所举动,今此共和再建,……各界兴高采烈”。此外象苏州,杭州等地各界在国庆活动中都热闹非凡,“几有万人空巷之势”。从在国庆活动中民众表现出来的巨大热情不难看出他们从心理上对民主共和制度的拥护。但是此时民众对民主共和毕竟还停留在形式上的认识。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民主思想的启蒙先驱们,展开了民主主义思想的宣传,“他们努力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从民主共和政体的表层引导入民主政治的内核――独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政治理想。”(P327)民众的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通过节日的庆祝,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念。1919年的双十节,“北京学生鉴于北京空气恶劣,人民对于国庆观念薄弱,于是决定举行庆祝典礼,共分三种手续:一发纪念面包,二分布传单,三游行演讲。”“面包分发队伍中的旗帜上写着如‘庆祝国庆’‘平民万岁’‘德谟克拉西万岁’等。”“演讲团人数不下五千余人,演题除庆祝国庆外,并有‘尊重劳工’‘妇女解放’‘普通选举’‘打破军阀’种种。”上海的学生界更是借助这个时机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他们拟定:“各学生于是日上午出外演讲中华民国成立之历史及共和真义,以唤人民爱国之心”。在知识分子的动员下,民众的政治觉悟也在不断的提高。1922年的双十节,北京各界民众召开“国民裁兵运动大会”,借国庆纪念的集会,表达“裁兵减额、救国救民”的政治意愿。浙江国民裁兵运动大会,各界代表递请愿书,“恳请督办速行通电全国,共谋实行,使全国兵额减至最小限度,以纾民困。”民众的社会政治心理已经远远突破了对民主共和形式上的认同,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梁启超对双十节中的市民运动高度赞赏:“市民的群众运动就是表示国民意识地最好法门。”(P136)城市中是如此,小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