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男孩》的两个版本与两版本版的比较_第1页
《有一个男孩》的两个版本与两版本版的比较_第2页
《有一个男孩》的两个版本与两版本版的比较_第3页
《有一个男孩》的两个版本与两版本版的比较_第4页
《有一个男孩》的两个版本与两版本版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一个男孩》的两个版本与两版本版的比较

《有一个孩子》是英国浪漫诗人华兹华斯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短诗。国外已经有对于《有一个男孩》的研究,国内的华兹华斯研究专家对于《有一个男孩》的读解还没有充分的注意。本文拟对《有一个男孩》的不同版本进行考究,从而探寻华兹华斯创作这首诗的真正意图。国外对于此诗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特纳在《华兹华斯——游戏和政治》以及贝特森在《华兹华斯新解》中专辟的研究《有一个男孩》的章节。这两位文评家在华兹华斯研究领域都有着突出的成就。他们为研究《有一个男孩》单辟的章节,都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手段。所不同的是,特纳的研究,主要是从性心理分析的层面出发的,贝特森的研究侧重的则是一般的认知心理。本文对于《有一个男孩》的研究,是从不同的版本出发,研究不同版本的不同侧重,然后通过对于不同版本互文式的阅读,达到揭示文本的深层涵义和拓展解读的美学层次的目的。一、信笔笔写了自己作为“我”的我”在经过一定的耙罗抉剔之后,笔者认为《有一个男孩》一诗至少有六个版本,即1798、1799、1800、1804、1815和1850年版。其中1798年的版本系丢失多年,于上世纪50年代才被发现的手稿版,也只有这一版同其他版本的差别最大。笔者所要进行比较研究的就是这一版同其他版本的差异。值得说明的是我国著名的华兹华斯翻译和研究专家杨德豫先生在《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中收录了华兹华斯的这首诗,但是杨先生在诗末注明的时间是1798年。实际上,杨先生选的这个版本应该是1799年的版本,而不是华兹华斯于1798年的最初本。1由菲利普·霍布斯鲍姆编篡的《华兹华斯诗歌和散文选》是不多的收录《有一个男孩》1798年版的选本之一。现参照杨德豫先生的译本翻译如下:有一个男孩,是你们熟悉的伙伴你们——威南德湖的峭壁与岛屿!多少次,傍晚,当最早露面的星星在天边那一线青山之上,刚开始悄悄移动——沉落或升起,这孩子总是独个儿站在树下,要么站在微光闪烁的湖水旁边,十指交叉,两掌紧紧闭合,往唇边一拢,就成了他的口笛,向林间不声不响的猫头鹰,吹出模拟的叫声,招引它们的回答。它们果真叫起来,一声声,越过潮湿的山谷,应答着我的呼唤:颤音,长长的拖腔,尖利的调子,再加上洪亮的回声,往复回旋,汇成了一曲欢乐嘈杂的合唱!有时候,它们不叫了,沉默了,仿佛我的口技不灵了;一片寂静里,我侧身倾听,不由得微微一震:是远处山洪奔泻的音响,传入了我的心间;要么,眼前的景色——一幅幅庄严的图象,不知不觉地印入了我的脑海:山岩,林木,平静无波的湖面上依稀映现的那变动不居、愈来愈暗的天空。这首诗是华兹华斯于1798在德国的格斯乐所作。诗歌创作过后,诗人将它寄给自己的挚友柯尔律治,得到他的称道。1799年,诗人将其收入自己的《抒情歌谣集》第二版第二卷中。但诗人却对原稿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将原诗歌第一人称自传体改为第三人称的颂歌体。也就是说,1798年版的一个男孩写的是“我”(在很大程度上说,这个“我”即指诗人自身)。而1799年版的一个男孩则成了另一个人,而且还加上了诗人在这个孩子去世之后到他的坟前凭吊的内容。这孩子,他被死神夺走了,撇下了伙伴们,死的时候还不满十二岁。好一处秀丽的山乡!他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村庄的墓地就在学校上面,那儿是一片斜坡;夏天傍晚,我信步徐行,有时经过那一片墓地,就会在那边停留半个钟头,默然无语,向他安息的坟冢依依凝望。这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变动,诗人转换人称和增加内容的用意何在?改写前后诗歌的意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问题。1800年华兹华斯对诗歌又做了微调,即将孩子死亡的年龄从12岁改为10岁。1804年,当华兹华斯将这首诗收入《想像的诗》时,又将年龄重新改了回来。1815年和1850年,诗人将《有一个男孩》收入《序曲——或一位诗人心灵的成长》,作为该书第五卷《书籍》中的部分诗行。在这后两个版本中,诗人只是将部分诗句做了调整,使其具有密尔顿体的特征而和全诗的艺术特色保持一致。(可参阅丁宏为先生的《序曲》译本)但总的来说,后几次的调整都不及头一次重要。二、诗歌中“自然”的情感表达—对于1798年版本的解读要理解好《有一个男孩》的1798年版,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诗歌中人称的使用,二是作为华兹华斯诗歌独到之处的与自然沟通的能力。先来关注诗歌中人称的使用。这首诗与华兹华斯别的诗有所不同,作为一首有着自传色彩的诗,诗人却同时运用了三种人称。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即从第一行到第十一行,诗人运用了第三人称,仿佛是在跟读者讲述一个喜欢吹口笛的孩子的故事。而到了诗歌的第十一诗行,诗人突然写道:“它们果真叫起来,一声声,越过/潮湿的山谷,应答着我的呼唤。”这里,第三人称被替换成了第一人称,读者才明白这个男孩原来就是儿时的诗人。这样的替换,在一般的读者看来,是比较突兀的。但是,细心地体察就会发现诗人做这样的替换别具匠心。在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使用第三人称,意在客观地描述一个孩童玩着吹口笛的游戏。这样的描述显得平实,甚至有少许的平淡。而且只一句“Therewasaboy”(黄杲先生将此句译为“从前有一个孩子”以体现时间意味)就将读者拉进了历史,仿佛是在听一个被不止一次讲述的故事。华兹华斯的短诗,很多就是以平实或少许平淡的历史叙述作为开篇的。而一俟进入“应答着我的呼唤”,历史的间隙一下就被填平了。文体的特征也从行文初起时的平实转向了对于心理感受的非常真切而又生动的描述。虽然初读此句,会有一些理解上的困难,这个孩子怎么突然之间成了诗人自己。但我们很快又能够更深刻地感到这就是诗人自己真切的感受。这样的转变有着非常强烈的美学效果。这样的行文方法,比一开始就用第一人称要胜出一筹。更重要的是,从语用学的范畴来考察,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一般意义上的指示功能基本是文外照应,而第三人称基本上是文内照应。文外照应的特点在于语境性,往往给人以一种当下和真切的感受;而文内照应的特点在于文本性,给人以历史和间离感。所以,诗人从第三人称转换到第一人称,就是从一种历史的语境回到当下的语境,时间仿佛在此刻凝滞,从而形成了一种含蓄而深远的意境。如果诗歌开篇就用第一人称,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而全诗中的第二人称所指称的对象是自然。诗的一二诗行这样写道:“有一个男孩,是你们熟悉的伙伴,/你们——威南德湖的峭壁和岛屿!”在这个意义上,后文第一人称所指称的诗人与此处第二人称指称的自然之间构成了平等的对话关系。诗人与猫头鹰以及山洪之间的一声呼唤和一声应答,简单来看,就是孩子玩的口笛游戏。但是这种呼唤与自然的回声所形成的正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对于诗人来说,只有做到真正发自内心地去召唤自然,又在忘我的状态中去屏息聆听自然的呼声,才能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我侧身倾听,不由得微微一震:/远处山洪奔泻的音响,传入了/我的心间;”注意诗人在这里使用了心间一词,本来音响应该产生的是听觉效果,但是因为诗人是在用心谛听自然的回音,所以这自然的音响在诗人的心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种与自然沟通与交流的能力,深刻启迪了后来的诗人。美国20世纪著名的女诗人毕谢普,素有小华兹华斯之称。她特别注重这种通过召唤与聆听获得的与自然交流的能力,并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努力实践这种能力。诗人用心去体味自然是通过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去实现的。但是,这些感官都是实现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媒介和手段。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分析家指出,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很少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更多的是给人心灵的震撼。2正如诗人在诗歌中描述的一样,当他侧身倾听时,“不由得微微一震”。除了诉诸于听觉达到心灵与自然的交流以外,诗人还调动了视觉的因素。但是,这视觉中的自然,同样不是给人感官愉悦的,因为湖中天空的倒影是灰暗的色调。但这些自然的风物,也同样借助视觉“印入我的脑海”。从完形心理的角度看,当外在的自然通过眼睛和耳朵进入人的心灵,就形成了一次完形的建构。诗人与自然合二为一。时间的流逝仿佛也在诗人倾心谛听和凝神观看中凝滞了,此刻被归化为永恒。这样一来,人与自然,瞬间与永恒的差异被消弭了。结合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有一个男孩》1798年的手稿,深刻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然的情结。这种情结,并非为一个简单的自然的观赏者所有,而是为一个主动地参与到与自然平等沟通,并在这样的沟通中获得与自然神交的诗人所有。在评论家眼里,华兹华斯是一个灵视诗人。这里的灵视,与其说带有某种神秘的色彩,不如说是诗人的这种情结。诗人在俯仰天地,视通万里中实现了与自然的浑然一体。这也充分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之子”的思想,作为自然之子,应该具备与自然沟通融合的能力。三、自然之子的死期因为《有一个男孩》的其他几个版本,是我们常见的版本,且彼此区别不大,所以我们姑且将其称为流行版,以和1798年的手稿版区分。这个版本与其他版本的区别,正如前文所述及的,一是人称的改变,二是后面另加的关于孩子夭亡和诗人凭吊的内容。在诗歌的后一个诗段,我们突然得到了这样一个讯息,“这孩子,他被死神夺走了”。这样的讯息,真是令人惊讶。但是,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讯息,凭踪辨迹地去回溯诗歌的第一个诗段时,我们会更惊异地发现,死亡的阴影,实际上早就笼罩在这个自然之子的头上。“傍晚,当最早露面的星星/在天边的那一线青山之上,刚刚开始/悄悄移动——升起或沉落”(杨先生的译文为韵律起见,译为沉落或升起)。斗转星移,暗示了世事的变迁。特别是华兹华斯此处将升起和沉落紧密地并置在一起,实际上也喻示了由生至死这一过程的短促。星辰的降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不禁令人想起华兹华斯其他脍炙人口的诗,如《我有过奇异的心血来潮》,诗中那几句,“只见那一轮明月,蓦地/沉落到茅屋后边。/‘天哪!’我向我自己惊呼,‘万一露西会死掉!’”;还有《她住在达夫河源头近旁》中“像夜间独一无二的星光/在天上荧荧闪光。/如今,她已经躺进墓里,/在我呢,恍如隔世!”。这样的诗行,也透出了同样的讯息。在穹窿之下的孩童,“总是独个儿站在树下”,而此时又时近夜晚。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就愈发显得孤独和脆弱。也许,此刻那个吹着口笛的孩童,未必能体味出这份凄惶,但这层阴影却已经深深地笼罩在他的身上。接下来的诗节,就是孩子与自然的对话。猫头鹰也并不总是乐意于回应这个孩子动听的口笛声,所以才出现了诗歌中口技不灵的说法。下面的一句,“在一片寂静中”更是给人刻骨铭心之感。这一片寂静实际上是一种死寂,是一种主体消亡的寂静。这又不由人想起了德·昆西的《论〈麦克佩斯〉剧中的敲门声》,德·昆西评述道,在敲门声响起前的一片寂静中,“我们感觉到日常生活的世界突然停止了活动”,人性泯灭,魔性上场了。这样就昭示麦克佩斯的死期将至了。而在这首诗歌所描述的一片寂静中,我们也能够感到,一切都不复存在,神已经张开双臂来迎接这个自然之子了。而这一诗段最后的平静无波的湖面,变动不居、愈来愈暗的天空等意象,也似乎是在加快死神到来的步伐。因为在华兹华斯很多的诗歌中,水面的意象往往是和溺亡结合在一起的,天空愈来愈暗则说明同死亡紧密结合的夜的到来。果然,到诗的第二个诗段,我们就得知了这孩子在幼年夭亡。这个孩子,生于此地,长于此地。此地也成了这个自然之子的最后归宿。他现在是真地和自然融为一体了。还有谁会来看望这个早逝的孩子呢?只有诗人会信步来此,默默地替他守望片刻。整个第二个诗段,被一层忧伤所笼罩。我们可以说,《有一个男孩》的这个流行版的主题就是一个自然之子的死亡。而正因为这死去的是一个真正的大自然的孩子,所以,诗人也包括读者就越发地感到痛惜。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这首诗歌看成是诗人所写的悼亡诗中非常优秀的一首。但是,这个流行版的意义恐怕还不止于此。在笔者看来,这首诗还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悖论。Bialostosky在自己的专著《华兹华斯、复调和批评实践》中,深刻地阐述了华兹华斯诗学中的悖论问题。在他看来,悖论分为两种,一是客观存在于文本中的人物与情境的矛盾,这种矛盾之所以是客观的,因为它不为言说者所知晓。3而另一类就是已经为言说者(诗人)所感知,并且要在诗歌中加以表现的。通过对于华兹华斯《威斯敏斯特桥》和《美丽的夜》这两首诗歌的仔细阅读,Bialostosky认为,前期的研究者在研究华兹华斯时,一般是将其诗歌中的悖论归为客观悖论来研究的,事实上,华兹华斯对于这些悖论是洞晓的,而且要在自己的诗歌中加以着力表现。此言不虚,在这首诗歌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诗人的洞察力。诗人显然是敏感地意识到了一个悖论,而那个吹口笛的孩子对于这个`悖论却是一无所知。这个悖论集中体现在自然之子和他的早逝上。诗人似乎在昭示真正的自然之子是很难幸存下来的。华兹华斯在《我们是七个》、《露西·格瑞》等有关童年的诗中也反映了同样的悖论。照理,这些自然之子单纯、质朴又十分地可爱,他们能够在同自然的交流中渡过一日又一日幸福的生活。但是,他们却被一层死亡的阴影笼罩着。也许,他们格外地受到神的青睐,故而要将他们早早地召回。华兹华斯对于自然之子早夭命运的揭示,实际上暗合了古希腊悲剧理论的某些重要观点。古希腊人认为,神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向人类任意地施加奖赏或惩罚,而这些都是世人所无法理解也无法改变的。而善行最终却不得善终,则恰恰反映了悲剧的主题。作为自然之子,他们亲近自然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一种真、善、美的统一,但是他们却以早亡的命运终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孕育在讽刺中的悲剧。四、自然之子:“人的自然”结合《有一个男孩》1798年作者的手稿和以后出现的流行版来进行比较研究,有一点是很值得思考的。那就是,作者原本是想以自传的方式来进行创作的,但是在定稿的时候,作者却改作了为他人树碑立传。可以说,这里面反映了诗人自己在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思考时出现的矛盾。这些问题主要是主体和客体以及存在与消亡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历来是文评家对于浪漫主义诗学研究的焦点。我们通过《有一个男孩》来思考这些对于浪漫主义诗学研究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目的就是要解剖麻雀。首先来看在这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中所反映的主客体关系问题。这里所提及的主客体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为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始终将自然作为诗歌描写和反映的主要内容,所以在浪漫主义诗学研究中,人和自然的关系备受关注。例如,比较有影响的浪漫主义文论家阿布拉姆斯属于传统的研究派别,他在关注华兹华斯诗歌创作中人与自然的主题时,更多地关注诗人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努力,换言之,就是更多地关注人与自然在交流中实现融合的问题。在传统的浪漫主义研究者看来,这种融合的努力,实际上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突出的特征。但是,解构主义的研究却反其道而行之。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保罗·德·曼恰恰是从对于华兹华斯的诗歌再阅读中,得出了这样的信息:华兹华斯意识到了主体的有限性和短暂性,表面看,诗人是在通过诗歌谋求与自然的统一,但事实上,诗人深刻地认识到主体超越客体的结果终将是失败。在对华兹华斯1798年《有一个男孩》的手稿本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个版本实际上深刻体现了华兹华斯自然之子的观点。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通过与自然进行平等地对话和交流中,实现与自然的融合。这里,华兹华斯确实有如阿布拉姆斯所言的融合主体与客体的倾向。并且,从更严格的意义上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被转化成了“一种主体间的、人际间的关系,也即是主体与其自身的关系;于是先在性便由外在的世界彻底转向了人的内心深处”。所以,在自然之子的眼里,自然并不是和他们对应的客体,而是可以和自己进行心灵交流的主体。从另一个意义上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的这种转化,反映了主体超越客体的努力。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自然客体所代表的是一种永恒和稳定的状态,主体则代表了短暂和易变的状态。主体同客体的融合,实际上反映了主体对于永恒和稳定的追求。这实际上体现了浪漫主义诗学对于主体意识的张扬。但是,通过继续阅读《有一个男孩》的流行版,男孩夭亡的悲剧命运又证实了主体与客体融合的追求实际存在着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主体与客体融合的真正实现,恐怕只有在主体消亡以后。也许,只有当这个孩子静谧地睡在坟墓里的时候,主体与客体才真正地合二为一了。因为,按照基督的教义,人是来自泥土,最后又复归泥土的。只有当“托体同山阿”时,人才实现了真正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另外,“有时候,它们不叫了,沉默了,仿佛/我的口技不灵了;一片寂静里,/我侧身倾听,不由得微微一震:/是远处山洪奔泻的音响,传入了/我的心间;”这几句诗行,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问题上所表现出的矛盾。因为这几句诗行形成了一个转折,这个转折,从文本的层面看,是孩子吹口笛,希望能邀来猫头鹰的回应,但是,他的口技却突然失灵了。贝特森在研究这个转折时,着重分析了这个孩子的心理的变化,即从期待与自然的交流,到短暂的失望最后再到这种失望的情绪又在自然的抚慰下得以平复。特纳则侧重用性心理的分析方法来分析这个孩子情绪的变化。这个孩子对于自然起初是怀着深深的恋母情节的,但是在这种爱恋的情节遭到挫折后,他调整了心态,开始用一种正常的爱来回报自然母亲。在笔者看来,这几句诗行所体现出的转折,更多地反映了诗人在对于主体与客体关系体认上的转折。这几句诗行前面所表现的内容,实际上是主体在与客体进行交流。这种交流的实质是主体通过发挥能动的想像作用,实现对于客体的超越。在诗人看来,自然不再是难以企及和不可逾越的。这在诗人描写这个孩子和猫头鹰一来一往的回应中得到了反映。但这种超越的真正实现却是在一片寂静中。此时,猫头鹰显然厌倦了同这个孩子的游戏。但这里的一片寂静,实际上是主体在凝神关注自然时融入客体的瞬间。这一片寂静,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无我的境界,也就是主体性丧失的境界。诗人在忘我或无我的境界中,希冀与客体求得同一。所以,这一片寂静虽然是转瞬即逝的,但是诗人却寄予了这一片寂静以永恒的希望。主体意识的消失,是实现在与客体完全的统一中的。而这个统一,也深刻地内涵了诗人模糊主客体界限的努力,以及在主体融入客体后对于永恒的追求。但这一片寂静又是一个二律悖反。因为,这个主客体融合的瞬间是以忘我或者无我为代价的。它是以消灭了作为主体存在的最重要的表征的意识为代价的。也就是说,当这个孩子在凝神关注自然,希求同自然的融合时,他是忘却了自我的存在的。这又可以回到我们先前分析时所用到的德·昆西的对于麦克佩斯的精彩分析。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这里的一片寂静,既是诗人追求的主体超越客体达至永恒的状态,同时也是诗人所深为畏惧的主体意识完全丧失的状态。也正因为主体意识的丧失,周围的世界才呈现为一片寂静。当这个孩子回到意识状态下后,“不由得微微一震”,才又开始用自己的心力和脑力来处理那些山洪的声响和湖面的景色,他恢复了自己的感知。这里“微微一震”所体现出的意境,同麦克佩斯在听到敲门声时所感到的震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致。当然,这样的分析并不是建立在单个文本的基础上的,因为华兹华斯在初写《有一个男孩》时,主要反映的是自然之子的主题,自然之子这一主题实际上体现了诗人对于主体与客体融合的一种执迷。但当他在修改稿中用第三人称创作时,他恢复了自我意识,来反观吹口笛的男孩的命运,从而认识到了主客体融合的理想性。只有通过结合这两个版本来分析,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另外,诗人对于存在和消亡的认识也是可以通过两个版本的比较阅读显现出来的。在1798年的版本中,诗人用第一人称进行创作,但到了后来定稿的版本中,第一人称改成了第三人称,并且这个第三人称最终的命运是死亡。如果我们假设这里的第三人称可以等同手稿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