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研究_第1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研究_第2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研究_第3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研究_第4页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文学类文本研究01理论基础命题及答案特点学情及备考建议0203目录1理论基础新高考文学类文本考什么

研究新课程标准,研究高考评价体系,

回答:为什么要考,考什么,怎么考

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选材方面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考考什么高考评价体系——高考核心功能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彰显高考的育人功能。高考评价体系——核心价值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道徳品质和综合素质: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12小点)(关键能力、学科素养)5.发展逻辑思维。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阐述自己的发现;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学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8.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11.理解多样文化。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作品,懂得尊重和包容,初步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学习目标与内容:(必备的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1)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2)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课程标准怎么考1.理解

B⑴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⑵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⑵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学类文本考查要求规律与趋势2命题及答案特点选文特点客观题特点主观题特点文学类文本选文特点年份高考卷篇目作者总分体裁2020

新高考全国Ⅰ(山东)《建水记》于坚16分散文新高考全国Ⅱ(海南)《大师》双雪涛18分小说2021

新高考全国Ⅰ(山东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石门阵》卞之琳16分小说新高考全国Ⅱ(海南辽宁重庆)《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18分散文+小说2022

新高考全国Ⅰ(山东广东福建湖南湖北河北江苏)《江上》冯至18分小说新高考全国Ⅱ(海南辽宁重庆)《到橘子林去》李广田16分散文1.分值比较稳定,16分或18分。2.文体:散文和小说均有。年份高考卷篇目文本数量字数2020

新高考全国Ⅰ《建水记》11671字新高考全国Ⅱ《大师》11792字2021

新高考全国Ⅰ《石门阵》11846字新高考全国Ⅱ《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21777字2022

新高考全国Ⅰ《江上》11909字新高考全国Ⅱ《到橘子林去》11910字3.字数在1600-2000,字数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4.近三年中只有2021年全国卷Ⅱ出现双文本。从文本的融合度来看,融合度不高,如果能解决多文本的综合设题的问题,文学类多文本可能会成为新高考卷中更为凸显的趋势,反之亦有可能在文学类文本中只是昙花一现。引导教学多文本可能出现的题型:论述类、文学类、文言文、诗歌、语用多文本教学方向:综合性探究、比较异同年份高考卷篇目作者(1919-1949)(1949至今)主题2020

新高考全国Ⅰ《建水记》于坚中国现当代作家文化游记新高考全国Ⅱ《大师》双雪涛中国当代作家父爱亲情2021

新高考全国Ⅰ《石门阵》卞之琳中国现当代作家革命文化新高考全国Ⅱ《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废名中国现代作家民俗文化2022

新高考全国Ⅰ《江上》冯至中国现代作家历史新高考全国Ⅱ《到橘子林去》李广田中国现代作家乡间活动革命文化5.均为中国现代或现当代作家作品,多为跨界作家作品。于坚、卞之琳、冯至等都是著名诗人。6.主题多样,关照历史和文化,倾向于让考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学类文本客观题特点年份高考卷篇目第6题第7题2020新高考全国Ⅰ

《建水记》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新高考全国Ⅱ

《大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新高考全国Ⅰ《石门阵》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新高考全国Ⅱ

《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022新高考全国Ⅰ

《江上》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新高考全国Ⅱ

《到橘子林去》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1.分值都是每小题3分,不再固定选择“正确”或“不正确”。2.主要从内容理解和艺术特色两个角度设题,一般分开设题,但也有从这两个角度共同设题的情况。年份高考卷篇目第6客观题的选项第7题客观题的选项2020新高考全国Ⅰ

《建水记》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B.文意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繁华富庶)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议论、抒情)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引用作用、类比手法、重点语句的手法与作用、语言表述特点新高考全国Ⅱ

《大师》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淡泊)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父亲并未下棋、形成反差,烘托淡泊形象)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重点语句的作用、人物形象语言表述特点及效果、重点语句的作用、插叙年份高考卷篇目第6客观题的选项第7题客观题的选项2021新高考全国Ⅰ

《石门阵》A.用煤油箱改造水桶子,既说明王木匠手巧,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后文并无照应)B.

王木匠讲故事不乏新意识,他的灵感除了来自“八阵图”,还来自“一点新闻”。C.石门阵故事取材于政治指导员的报告,“麻子”“小耳朵”等鬼子均确有其人。(杜撰)D.

王木匠因追求手艺完美而无法做出理想中的衣橱,他对着自己的手发出了感叹。(因为战乱)A.小说以王木匠重提诸葛亮八阵图故事开头,再写村民们的表情神态,这样,石门阵故事还未正式展开,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形象就已经确立起来了。B.小说描写村民们的面孔,用“带胡子的有,麻的有……”,而不用“有的带胡子,有的麻……”,突出了不同面孔最显著的特点。C.小说调动了许多“声音”来配合王木匠的讲述,如小梅子等人的插话、王木匠的干咳声,乃至与故事毫不相干的驴叫声,读来令人如临其境。D.小说讲了一个王木匠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不仅使小说叙事变得更为复杂,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重点语句的理解与作用重点语句的表述效果、故事结构新高考全国Ⅱ

《放猖》A.火柴匣子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文章将猖神庙比作火柴匣子,既强调猖神庙的小,也点出猖神世俗性的一面。(“放猖”这一民俗活动具有世俗性。)B.猖兵画花脸后显得有地位,而“我”天生的面反而不算什么,这个对比表达了“我”对猖兵的羡慕之意。C.“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个比喻写猖兵的“迹”不再,也写“我”因放猖结束而感到失落。D.文章写了放猖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结构紧凑,不枝不蔓,这表明“我”对放猖这一活动的记忆十分深刻。A.莫须有先生让学生写荷花时,期待他们从荷说到杂货店,是因为他希望学生作文时能写到生活实际。B.莫须有先生所说的“写生”,是指文章应该事物写得清楚明白,让对该事物陌生的人读了也能一日了然。C.小孩子喜欢“放猖”“送油”,却写不出,这说明作文除了要知道写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写。D.莫须有先生在乡下时要写“放猖”以记民俗,但未写成,后来弥补了这一过失所以说是“补过的快乐”。(弥补了这一遗憾,强加因果,原文”好像是一种补过的快乐。)重点语句的艺术手法及效果全文的内容与结构重点语句的理解年份高考卷篇目第6客观题的选项第7题客观题的选项2020新高考全国Ⅰ

《江上》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原文语句可知,放下仇恨也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主题理解错误,次要人物)重点语句的理解(心理)重点语句理解及作用新高考全国Ⅱ

《到橘子林去》A.“我”决定带小岫到橘子林去,只是因为不想“随便放过”偶然到来的晴天,与她提醒“我”履行承诺无关。(曲解文意)B.“我”从“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到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这个变化表明“我”的出游兴致变高了。(曲解文意)C.赶大车的人让“我”感到可亲近、可信任,除了他们“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还因为他们为抗战做出了贡献。D.返回城里的路上,“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父女二人的沉默表明他们对未到达橘子林感到有点失落。(曲解文意)A.“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这一句将马人格化,写出了马对车夫的感情,生动而饶有趣味。(运输物资的辛劳,马与车夫之间的亲昵温情)B.“我”在判断小岫对去橘子林的态度时,用语从“定”变为后来的“也许”,暗示小岫的心理变得难以琢磨了。C.小岫让“我”领她去橘子林,实际上全程“我”都是由她拉着走的,由此可见,小岫的言行决定着本文的节奏。D.本文借助小孩子的视角,先后描写了街道、山林、骡车店等处的景象,看似散漫,实则突出主题,使本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重点语句的理解(心理)重点语句的作用、叙述视角、结构特点3.无论是题干还是选项都有意不出现能够辨别文体的字眼,小说也用“本文”“文章”等代替,选项中更是有意避免这些字眼出现。4.重视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作用的考察。理解重要语句常常涉及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等的判断和分析,同时特别重视文本在特定情境中的理解。考察作用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心理、品质、情感)、主题等。换句话说,就是极其注重对文本和情境的解读。5.考察语言叙述的特色、文章思路结构等也是重要的方向,但基本不是设误的选项。文学类文本主观题特点2020新高考全国1

《建水记》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新高考全国2

《大师》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2021新高考全国1

《石门阵》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新高考全国2

《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2022新高考全国1

《江上》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新高考全国2《到橘子林去》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1.分值不是“4+6”组合,就是“6+6”的组合,可能主要是题目简单与否,以及与150分配合的原因,但是答案基本都能答出三点或以上。2.主观题考察内容一般避开在客观题中出现,注重学生独立的阅读体验。年份高考卷篇目考点2020新高考全国Ⅰ《建水记》8.理解重要语句在文中的作用9.梳理文章行文结构线索新高考全国Ⅱ《大师》8.分析重要物象作用9.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2021新高考全国Ⅰ《石门阵》8.反复手法的效果(艺术手法的效果)9.物象的含义新高考全国Ⅱ《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8.理解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9.探究作品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2022新高考全国Ⅰ《江上》8.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心理活动线索9.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新高考全国Ⅱ《到橘子林去》8.分析理解重要内容和标题意蕴

9.理解艺术特色并筛选信息的能力。(细节描写)3.考察重要语句的作用,考察重要语句或物象的含义、意蕴的特点明显,这两类题型几乎每年必考。4.从艺术特色的角度设题的特点明显,包括行文脉络、艺术手法和写作特色等的方向。年份高考卷篇目理解重要语句及内容2020新高考全国Ⅰ《建水记》8.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8.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涉及对象的在内容上的作用)新高考全国Ⅱ《大师》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6分)参考答案: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涉及人物形象及语句情境之下的特殊用意)2022新高考全国Ⅱ

《到橘子林去》8.“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8.①本文以“到橘子林去”为题,文中也一再强调让读者对橘子林充满期待,而“我”和小岫最终选择放弃,结果出人意料;②“到橘子林去”是叙述的主要线索,本文主要记述的是去橘子林途中的所见所闻;③突出小岫的随性,到橘子林去是出于她的要求,放弃也是她的决定。(内容相反的两处语句,同时涉及标题的作用)5.同样考察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不仅需要考虑语句涉及的主要对象,更要注意特定情境之下的理解,还要分辨题目中杂糅着的其他考点。年份高考卷篇目分析重要语句或物象的含义及作用2020新高考全国Ⅱ

《大师》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6分)参考答案: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2021新高考全国Ⅰ《石门阵》9.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文中的“木头门”被烧了,就砖头堵门。②指石头门,石门阵,这是王木匠讲的故事艺术加工出来的,表现人民抵抗侵略者的智慧和决心。③指的是“大门”“二门”和没有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是过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中的“二门”是家门,守护住了国门,没有人敢来侵略,那么老百姓就不需要关自家的门。新高考全国Ⅱ

《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8.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参考答案:①形象的解说了“放猖”的内涵,就是各处乱跑一阵;②连用“跑”字渲染了“放猖”民俗热闹的气氛;(2)表现孩子对自由自在奔跑的羡慕之情。

6.呈现信息筛选和概括的特点。7.题干的问法有意避开“作用”一词,且刻意提及其他要素,让“作用”的答案更加综合,考察的难度也随之上升。年份高考卷篇目分析艺术手法2021新高考全国Ⅰ

《石门阵》8.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4分)参考答案:①反复手法,在形式上可以抓住村民的注意力,引导听众的思绪,让听众跟着讲述者的节奏走,比如:“干咳了一声”“那条小街上有人吗?没有。那个院子里有人吗?没有。那堆小树丛背后有人吗?没有。”②反复手法,在内容上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让听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麻子盯住了一家的屋门,不作声。”“小耳朵也盯住了那家的门,不作声。”“向左看:石头门。”“向右看: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石头门。”表现王木匠擅长讲故事的特点,也使情节紧张跌宕,吸引读者阅读兴趣。2022新高考全国Ⅱ《到橘子林去》

9.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③小岫偷偷看自己的指甲,透露出孩童的小心思;④“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这是孩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体现孩童的天真。8.艺术手法的对象更加细微化,且隐藏在题干的表述中,容易被忽略。9.答案中效果的对象角度丰富,且需要进行一定的解读才能得出效果的对象。年份高考卷篇目分析行文思路、脉络2020新高考全国Ⅰ

《建水记》9.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参考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商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2022新高考全国Ⅰ《江上》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①江上的风景使伍子胥心态平和宁静;②想到父亲和哥哥被杀的家仇,他的心又膨胀起来;③渔夫平坦豁达的心境,纾解了伍子胥心中的仇恨,希望自己能从血海深仇中解脱出来。

10.对文章思路脉络的概括主要考察的是对线索的分析:时间、空间、情感。11.题干的要求更加隐秘,需要学生精准审题才不致丢分。年份高考卷篇目探究写作特色2021新高考全国Ⅱ

《放猖》《莫须有先生教国语》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6分)

参考答案:鬼神祭祀之事在成年人眼中是郑重、严肃,不可亵渎的,作者却将“放猖”习俗置于童真未泯、稚气天真的孩子的眼底,用儿童一样纯真而敏感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非理性的直觉来体验。①觉得“放猖”的猖兵很神奇,内心羡慕;②“放猖”的习俗简直就是一场快乐的闹剧;③“放猖”后要面对热闹后的寂寞;④再见昨日的猖兵时有偶像破灭之感。2022新高考全国Ⅰ

《江上》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参考答案①渔夫拒剑并自杀的历史故事,体现了渔夫的侠肝义胆,与普通人的生活较远,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人,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作者通过写渔夫的歌声、平坦疏散的心境和淡泊名利的性格对伍子胥的影响,表现了伍子胥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③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伍子胥和渔夫,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④渔夫不仅摆渡伍子胥过江,还摆渡了他的灵魂,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渡人者”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12.文本的个性特征多样,且指向文本特征的语句或文字多,或拗口难解,增加了审题的难度。13.答题时应现解读文本的个性特征,然后再回扣知识点作答。3学情及备考建议1.文本篇幅长,阅读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