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出土先秦秦式陶器工艺研究
现在,陕西发现的春秋玉主要来自秦国的陵墓和遗址。近年来,在邯郸梁岱村春秋虞王贵族墓中发现了几种春秋玉,其特点也更加突出(图1.3)。众所周知,位于黄河中游地区的陕西,曾是秦人长期活动的主要地区。秦与中原诸国相比,立国较晚,又长期地处西北一隅,与东方诸国处在互相对立的半隔绝状态下,经营陕西关中之地,在接受周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一种地域性和民族性较强,而独具特色的秦文化。如秦国的青铜礼器、仿铜陶礼器、金器、玉器等,其器物造型、器物纹样及制作工艺,均与东方诸国不尽相同,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学术界将这些极富特色的器物造型、独特的器物纹样、别具一格的雕琢工艺的秦国玉器称之为“秦式玉器”。秦式玉器起源于秦,主要流行于当时的秦国,迄今发现最多的是陕西凤翔县的秦都雍城遗址、凤翔县南指挥村的秦景公大墓、宝鸡市益门二号春秋秦墓、秦都咸阳城遗址、西安市北郊战国晚期至秦代祭祀坑等。从目前已发现的玉器分析判断,秦式风格的玉器萌牙于春秋早期,成长于春秋中期,成熟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仍有延续,但总体呈衰落趋势。另外,陕西境内还发现不少楚式风格的玉器,反映了秦楚之间文化交流较为频繁。一、春、月不同出土玉件及其他玉串饰的制作迄今所见,此期出土的玉器主要有陇县边家庄秦墓、宝鸡县福临堡和秦家沟秦墓、凤翔县八旗屯秦墓。户县宋村和户县南关春秋早期墓也出土了部分玉器。玉器的种类有礼器,如圭、戈、璧、璜;装饰品,主要有玦、环、亚字形佩、鱼形佩、蚕形佩、龟形佩、兽面形佩,龙纹凸齿长方形佩、半圆竹节形佩等;葬玉,有石鱼、玉琀;玉工具,有玉凿;实用器,有半球形扣等。玉戈标本(两件),之一,通长22、援宽2.5、厚0.2厘米。1986年陇县边家庄秦墓(M9)出土。青灰色,直内直援,援部平直不起脊,两侧开刃,锋部呈三角形,光素无纹,援内分界处钻一圆孔(图4左)。之二,通长17、援宽2.2、厚0.2厘米。1986年陇县边家庄秦墓(M11)出土。青灰色,含石质较多,三角形锋,直援梯形内,援两侧开刃,平直不起脊,下端钻一圆孔,通体光素(图4右)。龙纹玉玦(一对),直径4、孔径1.1、厚0.2~0.25厘米。1986年陇县边家庄秦墓(M11)出土。青黄色,正面以双钩雕出两条张口对视的龙纹,龙体后端呈交尾状,背面光素(图5)。玉颈饰,1986年陇县边家庄秦墓(M9)出土。它由玛瑙串珠、六件亚字形玉佩、白玉环、龙纹长方形凸齿玉佩、白玉贝等组合而成。其中亚字形玉佩高2.8、上下底宽1.8、厚0.3厘米。亚字形玉佩背面光素,正面以阴线雕出垂鳞纹,上下两端各钻有三个与背面相通之隧孔(图6)。玉串饰,1986年陇县边家庄秦墓(M9)出土。它由鱼形璜、玉鱼佩、玉觽、玉贝、玛瑙串珠等组成(图7)。半圆竹节形玉佩,长2.2、宽0.7、厚0.5厘米。1986年陇县边家庄秦墓(M12)出土。青玉,微黄,形如一段竹节纵向剖开的一半,故称半圆竹节形,节部雕出较宽之凹槽,背面平直,通体光素(图8)。依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可知,春秋早期秦墓出土的玉器具有如下特征:1、在墓葬中往往出土大量的玉石圭,此种现象与西周明显不同。2、在墓葬中发现的玉鱼形佩、玉鱼形璜、玉蚕均是西周时常见的玉器,出土的龙纹玉玦与西周晚期玉玦几乎完全相同,说明秦国早期使用的玉器直接继承西周传统的较多。3、新出现的器形:主要有半圆竹节形玉佩、半球体玉石扣、龙首纹獠牙形玉觿,这些玉器未在西周玉雕中发现,可以肯定是属于春秋早期作品。二、春春中期秦玉文秦国春秋中期的玉器多出土于风翔县秦都雍城内姚家岗和豆腐村一带的宫殿遗址以及马家庄一带的宫殿和宗庙遗址。另外,在凤翔县孙家原头南村春秋中期墓葬中也有玉器出土。秦式龙首纹玉玦,直径2.3、厚0.6厘米。1974年凤翔县姚家岗建筑基址出土。牙白色,圆形扁平体,中心钻孔,侧面雕一三角形缺口,两面和侧面均以阴线刻出秦式龙首纹(图9)。玉系璧,直径2.3、孔径0.7、厚0.5厘米。2004年凤翔县孙家原头南村春秋中期墓(M2)出土。青玉,有赤褐色泌,环形扁平体,中部为台面,向内孔和外缘各形成倾斜面,横断面呈八边形,通体光素无纹(图10)。玉觿,通长4.6、首宽1.2、厚0.25厘米。2004年凤翔县孙家原头南村春秋中期墓(M1)出土。青玉,扁平体,前端雕出龙首轮廓,后部为獠牙形身尾,头部钻一圆孔,通体光素无纹(图11)。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可知,春秋中期秦国玉器具有以下突出的特征:1、玉器的数量有明显的增加,如姚家岗遗址和马家庄遗址出土的玉璧就达百件之多。2、玉器种类相对较少,器形较简单,制作较粗糙。玉器种类基本上是以圭、璧、璜、玦等祭祀类玉器为主,装饰性的玉器仅限于玉系璧和玉觿,绝大多数玉器质地较差,制作工艺较粗糙,器物纹样较为潦草。3、玉玦上出现三角形缺口为新的形制,有的玉玦中心不钻孔,此种现象在春秋早期的玉玦上尚未发现。4、最突出的变化是在玉璧、玉玦、玉璜表面出现了阴刻几何形状的纹样,它们实际是方折回转的秦式龙首纹或简化的秦式龙纹。5、横截面呈八边形的玉系璧,在秦国玉器中首次发现。三、北朝时期的模型迄今为止,陕西发现的春秋秦国玉器,风格最为成熟的典型器物主要出自春秋晚期的遗址和墓葬。此期秦国的墓葬也出土了数量不少的楚式玉器,而楚式玉器最显著的特征为蟠虺纹全是不减地浅浮雕,且多有一字形简化的绹索纹,间或加饰细鳞纹。(一)玉试验结果,秦式cox为-环控片形,其纹型设计车关自亚国第四圈环分级1972年,凤翔县南指挥乡河南屯村民在村东平整土地时,于地表4米深的断崖处,发现了两块平置的大型玉璧(甲、乙),此处位于秦都雍城城墙外西南方向约1.5公里,附近有秦汉时的夯土遗址。玉璧(甲),直径达29.7、孔径5.9、厚0.9厘米。此璧是迄今发现的春秋时期形体最大的玉璧,有学者认为此璧应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遗物,秦人对其利用并雕琢上秦式龙纹。玉璧呈墨绿色,两面均碾琢极细的阴线组成的四圈环带状之秦式龙纹,龙头部互相勾连纠结,身尾为勾连云纹组成斜三角形,两条龙为一组,身尾互相叠压,象征其处在交尾状态。环带状龙纹两侧各以细阴线组成一圈斜细纹,两面龙纹合计98条(图12);玉璧(乙),直径16.8、孔径4.2、厚0.5厘米,此璧呈墨绿色和青黄色,圆度规整,厚度均匀,两面均由碾琢的细阴线组成四圈三种不同形态的秦式龙纹,从外至内,第一圈和第三圈为方形龙首纹,第二圈龙纹较写实,龙张口吐獠牙,两条龙为一组,身尾互叠;第四圈龙纹头部为变形勾连云纹,略去目纹,身尾呈三角云纹。此璧两面龙纹合计124条,璧外缘和孔外缘各有一圈细阴线,使所有龙纹均处在两圈环线之中(图13)。以上两件大型玉璧,从出土时均平置,附近又有建筑遗址分析,可能是建筑奠基时举行祭祀活动的遗物。(二)秦公代玉1976~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以10年时间在南指挥乡南指挥村发掘了一座秦公大墓,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此墓规模空前,总面积达5300平方米,总体积达7万立方米,列于迄今已发现的各诸侯国国君陵墓规模之首。根据墓中出土的残石磬上的刻辞证实,此墓主人是在秦国执政达四十余年之久的秦景公(公元前576年-公元前537年)。经过发掘,出土了几千件随葬品,其中有近千件大大小小的各式玉器,有的出自墓上建筑基址中,有的出自盗洞中,有的出自椁盖上,大量的出自主椁室,有的则散落在椁木周围。这些玉器主要有圭、璧、环、玦、璜、琮、玉牌、雕琢秦式龙纹的各式玉佩、戈、鞋底、龟、马头、绿松石佩、玛瑙串珠、带钩、掏耳勺、镶玉煤晶、蝉、麦粒、鱼、料管串饰等。按玉器的基本用途分类,择其典型器物作以叙述:1、祭祀性礼玉。主要是出自秦公一号大墓上的建筑基址中的素面玉圭、秦式龙纹玉璧、秦式龙纹玉璜、秦式龙纹玉玦,它们是作为墓上建筑奠基时埋入地下作祭祀用途。玉圭,青白色,长12.5~15、宽1~1.2、厚0.25厘米,呈尖首狭长形,表面不平整,底部有断茬,上有朱砂痕,光素无纹(图14)。玉璜,玉色青白,长12.8、宽4.1、厚0.5厘米,扁平体扇形,两端各钻一孔,两面均以细阴线组成互相勾连的秦式龙首纹(图15)。秦式龙首纹玉玦,直径2.7、厚0.7、孔径0.5厘米。青玉,微泛黄色,圆形扁体,中心钻孔,刻出秦式龙首纹,内外缘均刻阴线圈(图16)。2、礼仪性兵器,出自秦公一号大墓墓室中的一件大型的白玉戈,它仿铜戈之形制,长13.6、高11.8、内长3.5、宽1.6厘米。直援,内直,三角形锋,长胡三穿,援部不起脊,上下两侧开刃,此玉戈形体大,形态逼真,工艺精湛,但绝不会是实用器,它是秦景公生前所用的仪仗性兵器,象征景公在秦国握有生杀之大权,景公死后便将玉戈埋入墓室(图17)。3、符节器,在秦公一号大墓木椁盖正中的朱砂面上,发现了一双蓝赭色为主并杂以黄绿色的玉石鞋底,长23、前宽7.5、后宽6.5、厚0.8厘米,它是典型的符节之器,其鞋帮可能为丝织品已朽,玉石鞋底则象征周天子授于诸侯征伐异国,保捍疆域之权力(图18)。4、实用器,秦公一号大墓所见实用玉器主要有两件,一是玉质掏耳勺,另一件是鸟首形玉带钩。玉质掏耳勺,以纯净青白玉制作,通长8.3厘米,长柄小勺,勺前端呈舌尖状,柄部前细后渐粗,并钻有透孔,通体光素(图19)。鸟首形玉带钩,青玉制作,高2、环径1.8、厚0.8厘米,钩头为反向鸟首形,鸟圆首尖嘴,眼部钻一浅孔,环身,通体抛光(图20)。5、艺术品,秦公一号大墓墓室出土一件玉马头,以墨绿色玉雕琢,长5.5、宽5.5、厚1.3厘米,马头近似长方形,棱角分明,单阴线双目,嘴微张,双耳略残,颈后端为榫头状,其上钻一排小孔,以便与其它材质的马身嵌合固定(图21),秦人原为游牧民族,其崛起的过程中就以善驭马而闻名,秦先祖因养马受到周天子器重。因此,秦人熟悉马崇拜马是有悠久传统的。此玉马雕琢风格简洁明快,而距其几百年后的秦俑坑中发现的陶马造型风格仍与其一脉相承。6、葬玉,所谓春秋时的葬玉,一是指玉覆面及玉琀,二是棺饰玉。玉琀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形体较小,其上无孔的小玉蝉,另一种就是玉麦粒。玉麦粒,是以纯净无瑕且晶莹温润的上等白玉制成,长1.3、宽0.7、厚0.5厘米,其造型酷似麦粒,形象极为逼真,裸粒饱满,原是作玉琀放入墓主人之口,表示墓主人不是空腹而亡(图22)。玉琀蝉,身长0.9、宽0.5、厚0.25厘米。青白玉,长条扁体,双目外凸,阴线刻出鼻、口、翼,蝉体无孔(图23)。棺饰玉,主要也有两种,它们都是悬挂在棺饰上的玉器,秦公一号大墓主棺室两侧旁散落了大量的玉鱼和雕有秦式龙纹的凸齿斜角长条形玉器。根据出土迹象推测它们原是棺饰上的玉器。玉鱼,数量不少但造型却基本相同,均为长条形,两面有阴线纹饰,前端口部钻一圆孔(图24)。秦式龙纹凸齿斜角长条形玉器,有大有小,但其基本形态是相同的,上端有凸棱,左右两侧均琢出7个大小不等且略有错位的凸齿,在中部一侧的方齿上钻一个小孔,下端为一斜角,在玉器两面均琢出阴线组成的秦式龙纹,龙纹表现形式有繁有简,将其悬挂在棺饰上,寓意群龙拱卫墓主人,其中较典型的一件标本,长11、宽1.9、厚0.3厘米,上端雕有大型龙首纹,其下则布满了较完整的若干组秦式龙纹(图25)。7、装饰品,是秦公一号大墓中出土数量最多,造型丰富多采,工艺最为精湛,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主要有:秦式龙纹宫灯形玉佩,以白玉雕琢,直径4.9、高5.1、厚0.5厘米。扁平体,外形酷似宫灯,上下边缘均雕琢成方向相反的长条状,并镂雕出“山”字形、“八”字形、“L”形透孔,上下交叉对称,中部又镂雕出互相勾连的尖足形透孔,在玉佩正面布满了阴线秦式龙纹,在背面中部透孔的上下两侧各钻一对隧孔,以便缝缀佩戴(图26)。秦式龙纹马鞍形玉佩,它以白玉雕琢,通长3.4、最宽1.6、厚0.4厘米,片状弧形,中腰较窄,形如马鞍,正面碾琢出阴线秦式龙首纹,背面光素,两端各钻有两个与背面相通之隧孔,以便缝缀佩戴(图27)。秦式龙纹亚字形玉佩,平面呈亚字形,上下两端均钻有与背面相通之隧孔,其上有镂雕的勾连云纹透孔和“八”形透孔,并随透孔琢出阴线纹。其典型标本,高3.2、上下底宽2.6、厚0.3厘米(图28)。弦纹亚腰形玉佩,青白玉,上下底宽4.5、腰宽2、高5.3、厚0.4厘米。扁平体,形若两个等腰梯形相连,中部束腰,正面琢出数道平行的弦纹,背面光素,但在腰部两侧以及四个角的侧面均钻有与背面相通的隧孔,以便缝缀佩戴(图29)。镂空三角形玉佩,青玉,其底边长9.2,另两条边分别长6.6、6,高5厘米。外轮廓大致呈三角形,底边近似弧形,中心镂雕出三角形透孔,三条边的边缘均磨低一层,顶角部位钻一圆孔,三条边背面又钻出三对隧孔(图30)。秦式龙纹长方形镂空玉牌,长10、宽5、厚4厘米,白玉,长方形扁体,一角残缺,底部平齐,余三边均镂雕出直折线形孔,边缘多镂雕出“八”字形缺口,形成齿棱,中下部两面均凸出长方形台面。台面底部雕琢出一深槽,方形台面上阴刻15个互相勾连的方形龙首纹,台面边缘之外镂雕五个三角形透孔,周围阴刻13条互相勾连的方形龙兽纹,余处均阴刻S形纹或平行的折线,两面纹样相同(图31)。秦式龙纹磬形玉佩,通长7.2、宽1.5、厚0.3厘米。青玉,长条回折斜角状,正面随形刻一周阴线,其内阴刻秦式龙纹,背面钻两个隧孔(图32)。秦式龙纹凿形玉佩,通长11、直径0.5厘米。白玉,上半段为尖首三面体长条形,其上阴刻秦式龙纹,两组龙纹头向相反,身尾互叠。下半部为圆柱体,中部钻一圆孔(图33)。秦式龙纹梯形玉牌,上宽2.6、下宽2.1、高2、厚0.3厘米。白玉,正面阴刻四条秦式龙首纹,靠上两个龙纹略去目纹,背面光素无孔(图34)。秦式龙纹尖顶等腰双足形玉佩,底宽3.6、高5.2、厚0.25。白玉,尖顶等腰,两足均琢成两个弧形,底部居中切出一三角形缺口,正面阴刻六个秦式龙首纹,背面光素,顶角处和下端均钻出两个隧孔(图35)。秦式龙纹残玉琮,残高5.8厘米,玉色青黄并夹赭色,从残存的情况看,此琮外轮廓原为长方体,中心有孔,两端有射,在琮体外表包括短射之表面布满了阴刻的秦式龙纹。龙头均为几何形状,张口露出獠牙,三角形身尾,两条龙为一组,头向相反,身尾互叠(图36)。U形玉佩,青玉,通高2.4,宽2,厚0.5厘米,体如U形,片状,通体光素,在两个面上各钻一孔(图37)。半圆形玉佩,直径5.4、高3.1、厚0.2厘米。大致呈半圆形,底边为两个对称的弧形,通体光素无纹,背面钻有两个隧孔(图38)。钟形玉佩,通高2.2、宽1.9、厚1厘米,玉呈青色,夹杂赭色,实心扁体,上端有钮,钮上一穿。下部轮廓呈弧形,通体光素(图39)。半圆竹节形玉佩,长1.7、宽0.85、厚0.65厘米。白玉,玉色鲜润,抛磨光亮,造型为半圆竹节形(图40)。蟠虺纹单孔玉璜,通长3.8、宽1.3、厚0.2厘米。白玉,弧形扁平体,正面中部琢出竖向凹槽,靠凹槽左侧上部钻一小孔,正面浮雕互相缠体的蟠虺纹,背面光素(图41)。蟠虺纹象形玉佩,通长2.4、高1.6、厚0.5厘米。白玉,外轮廓宛如一头小象,两面均浮雕四条互相缠体的蟠虺纹,左右侧面对钻一横向透孔(图42)。(三)地震地质及装饰特点1992年发掘的宝鸡益门二号春秋墓出土了大量的宝玉石制品,有由108件玛瑙器和2件玉器组成的串饰,由40件绿松石组成的串饰,由其大小如同油菜籽一样的1615粒料珠组成的串饰,还有由84件料管组成的串饰,这四组串饰,件件都是难得的奇珍异宝。最令人震惊的是该墓出土的三把金柄铁剑,其金柄玲珑剔透,又镶嵌绿松石,制作工艺之精湛,被学者们称之为鬼斧神工,匪夷所思。81件组玉器均出土在棺内中部。其中玉璧10件,两件较大的为浮雕蟠虺纹,其余8件较小的为素面玉系璧,绹索纹玉环7件,浮雕蟠虺纹的玉璜24件,浮雕蟠虺纹玉斧、鸭首形玉带钩各1件,鸭首形玉带鐍1件,半圆竹节形玉饰3件、亚字形玉佩49件、秦式龙纹玉觿13件,秦式龙纹凸齿斜角长条形玉器6件。多数玉器玉质上乘,造型纹饰精美,工艺精湛。现择其若干典型金玉器物作以简要介绍:镶嵌绿松石的金柄铁剑,该器通长35.2厘米,身长25厘米,肩部宽4厘米,柄长12.8厘米。铁质剑身,金质剑柄,两者分别铸造,然后再将铁剑茎插入金柄内腔铆合,金剑柄整体镂空,两面造型和纹饰相同,浮雕阴线与细球纹组成蟠虺形象,镶嵌勾云形、圆形绿松石以及圆形料球,以象征蟠虺眼睛和翅羽,首端为三组蟠虺形象,剑茎两侧各铸造出五个略有错落的方齿,格部以双虺纹组成兽面形象,此剑工艺之精湛,装饰之豪华精美,世所罕见(图43)。蟠虺纹四孔玉璜(珩),通长6.9、宽1.9、厚0.35厘米。白玉,玉质温润细腻,抛磨光洁,扁平体弧形,周边均琢出齿棱,中腰琢磨出凹槽,将璜体分为左右两部分,正面浮雕出4个互相缠体纠结的蟠虺形象,虺体上阴刻卷云纹,虺体下以斜线纹、扭丝纹为底并以短阴线相连接,两端面中部各琢出一个缺口,两端侧面上下各钻一与背面相通之隧孔,背面光素(图44)。两种不同风格的玉璜,益门二号墓出土的24件玉璜应是玉组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件玉璜相当特别,该玉璜通长5.2、宽1.8、厚0.35厘米,弧形扁平体,两端各钻一圆孔,一面平整,其上为阴线组成的四条几何形状的秦式龙首纹,另一面则微鼓,居中琢出竖向凹槽,凹槽两侧浮雕互相缠体之蟠虺纹。在同一件玉器两面雕不同风格的图案是极其罕见的(图45)。蟠虺纹牛形玉佩,通长2.8、宽1.5、厚0.2厘米,长方形扁体,中部微鼓,周边琢出齿棱,外轮廓似牛,右侧上端的牛首形实为昂首翘鼻之蟠虺,两面均浮雕互相缠体之蟠虺纹,两端对钻一隧孔(图46)。蟠虺纹斧形玉佩,通长6、刃宽2.2、中部厚0.6厘米。扁平体,断面呈梭形,顶部呈弧状,刃部略宽,一面浮雕互相缠体之蟠虺纹,另一面则浮雕互相纠结的变体蟠虺纹(图47)。蟠虺纹虎形玉珩,通长13、宽3.3、厚0.6厘米。弧形扁平体,虎探首弓背,卷尾,前后侧皆屈收腹下,两面均布满了浮雕的蟠虺纹。口部、背部、尾部均钻一孔,此玉虎佩造型生动,纹饰精细,工艺极为考究,是迄今发现的春秋时期品相最佳的一件虎佩,是玉组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图48)。蟠虺纹蛇首形玉带钩,通长2.8、宽2.2、高1.5厘米。钩头为蛇首形,钩体呈中空长方形,正面平直,背面微拱,两面均浮雕蟠虺纹,钩体腔内仍留有管钻多次打孔的弧形痕,体背部钻有三个与体腔相通的小孔,以便用丝线捆扎革带(图49)。鸭首形玉带鐍,通长6、高1.6、椭圆形环长径3.5、短径2.6、管长2.15厘米,中部为椭圆形环,一端琢出昂起的鸭首,长扁宽喙,喙面起脊,另一端紧连一短管,通体抛磨光洁,形制规整,工艺精湛,其用途与带钩类似(图50)。蟠虺纹扁管形玉佩,通长12.5、宽1.65、厚0.4~0.65、孔径0.3厘米。青玉,一面呈灰白色,另一面青白色,并夹有淡蓝色,长条扁管形,两侧边较薄,并琢出错位的突棱,两面均浮雕互相缠体的蟠虺纹,虺目略去,虺体之间以斜线组成的弧形的扭丝纹为衬底。从两端钻一圆孔,孔径大小不一,孔璧不直,其造型、雕纹等均与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M3)所出土的I式扁条状玉佩相同,佩上仍残留朱砂(图51)。蟠虺纹鼓形玉佩和玛瑙管,斜线纹鼓形玉佩,最大外径0.8、高0.85厘米;蟠虺纹鼓形玉佩,直径1.5、厚0.5厘米;柱体尖锥形玛瑙佩,直径1.2、高0.6厘米;玛瑙管、水晶管长1.3~4.1、直径0.4~0.7厘米。它由红色、殷红色的玛瑙管六枚、白色水晶管一枚、红色柱体锥形玛瑙佩一枚、青黄色鼓形玉佩和青黄色蟠虺纹鼓形玉佩各一枚,共计九枚所组成的串饰。玛瑙管分为筒形和腰鼓形,水晶管为腰鼓形,均通体抛光,柱体尖锥形玛瑙佩,造型独特,从顶部向四面边缘各蚀有一条白色射线,射线之间的斜面上各蚀有一个白色圆点。从柱体两侧面对钻一圆孔。斜线纹鼓形玉佩,中部外鼓,上下两端钻一圆孔,表面雕出三周以阴线圈围起的密集斜线纹。蟠虺纹鼓形玉佩,通体浮雕三条互相追逐蟠虺形象。蟠虺之间以斜线相连,蟠虺造型生动,形象清晰完整(图52)。蟠虺纹玉璧,青玉,直径4.5、孔径1.6、厚0.3厘米。表面夹杂灰黑色斑点,形制规整,表面均为不减地浅浮雕蟠虺纹(图53)。宝鸡益门二号墓出土的玉器和秦公一号大墓类似,既有典型的秦式玉器,如亚字形玉佩、半圆竹节形玉佩、秦式龙纹玉觿、秦式龙纹凸齿斜角长条形玉器,也有典型的楚式风格玉器,如大量不减地浅浮雕蟠虺纹玉器都是楚式风格。此种现象说明了在春秋晚期有数量可观的楚式玉器入秦。最耐人寻味的是前述的那件玉璜,一面纹饰为典型秦式,另一面为典型楚式,从种种迹象分析,秦式纹饰雕琢在先,楚式风格在后。此件玉璜又证明了楚不但将自己玉器输入秦国,而且还派遣了自己的玉工赴秦国雕琢玉器。历史文献也证实了,春秋晚期尤其是秦景公时期,秦楚关系最为密切。而且往往是楚国有求于秦国,因此,楚式玉器以多种方式入秦就不难理解了。(四)秦式瓷器、金兽面带纹纹蟠虺纹鸭首形玉带钩,长3、宽1.8、高1.4厘米。1977年陕西省凤翔县高庄秦墓(M10)出土。青玉,玉质细腻,钩头作鸭首形,鸭首为圆顶,扁宽喙,喙中部起脊,鸭头顶浮雕勾云纹,双目圆睁,喙正面阴刻对称的反向S纹,S纹上部以双阴短线和水滴斜线纹相连,下部有两个S纹双阴线框相连,阴线框内为斜线纹。鸭首颈部光素,钩体为长方形,体正面浮雕勾云纹,并以阴线勾勒,勾云纹之间以双阴斜线相连,组成变体的蟠虺形象。钩体上凿出一长方形体腔,腔后端钻一圆形凹槽,中部留一圆柱,以便丝带从体腔穿入然后系在圆柱上。此玉带钩造型独特,工艺考究,是少见的古玉精品(图54)。秦式龙纹玉觿,通长14、首宽2.8、厚.4厘米。2000年陕西省长安县茅坡村西汉墓葬出土。白玉,玉色温润细腻,獠牙形,前端为方形龙首,口中钻一圆孔,口缝较深,背部略靠前亦钻一圆孔,身尾部的边缘切成斜边。两面以细线阴刻若干组秦式龙首纹,其中两个较大的龙头上有角、有獠牙、有发冠,上下斜边上亦阴刻排列整齐的变体秦式龙纹(图55)。金兽面衔玉环,金兽面长2.5、厚1.5、玉环直径1.5厘米。1972年陕西省宝鸡县千河乡魏家崖村出土。以黄金镂造出兽面,上部为两条张口露獠牙的龙对视,形成兽面的双角和额饰,下部兽面为一对弯眉。一双菱形大眼,长鼻回卷成环状,衔一青玉环,玉环鲜润纯净,加工规整,通体抛磨,光素无纹。金兽面背面成凹字形,上下之间有一铁梁相连,这是一件金铁玉结合的典型器物,器形虽小,但构思设计独特,工艺考究,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图56)。根据迄今已掌握的资料可知,春秋秦式玉器有以下特点:1、秦式玉器的造型的特点是以几何形状为主,如:长方形、镂空长方形、片状弧形、半月形、凸面圆形、圆片凹腰形、镂空宫灯形、镂空三角形、镂空三角鼻形、梯形、弧状梯形、片状盾形、片状亚腰形、亚字形、镂空亚字形、尖顶等腰双足形、U形、工字形、马鞍形、拐角尖足形、长条斜角磬形、突齿斜角长条形、凿形、锺形、半圆形竹节形、鞋底形等等,其中许多形制迄今仅见于秦国。其次是圆雕,如玉麦粒、玉马头、鸭首形、鸟首形、龟形、贝形、蝉形、蜗牛形。圆雕造型也是刀法明快简练,许多动物形态仅具轮廓,并不精雕细刻。2、秦式玉器的装饰纹样最独特之处,就是以方折回转的细阴线,组成几何形状的各式龙纹。这些独具特色的龙纹,有些是头、眼、鼻、唇、冠毛、角、獠牙、足、身尾齐全,有些是仅有头部,略去身尾,有些有头无眼,有的以S纹来代表龙纹,有时以龙角代表龙纹。秦式玉器装饰纹样只有阴线刻,不见浅浮雕和高浮雕。3、秦式玉器雕琢工艺主要镂空工艺、钻孔工艺、切边工艺、开口工艺、研磨凹面工艺、镶嵌工艺、装饰工艺等等。a、镂空工艺,秦式玉器上所镂之孔,计有方折的线状勾连云纹孔、“山”字形孔、“八”字形孔、“T”形孔、“L”形孔、“工”字形孔、长方形孔、长条圆角形孔、三角形孔、双足相连形孔。而其中的方折的勾连云纹形孔,就是代表着龙纹。玉器内的线状孔均是先用桯钻钻出一圆孔,再将线据插入其中,然后往复运动,切割成各种类型的线状孔。b、钻孔工艺,分为单面钻和两面对钻,除了圆孔之外,还有隧孔,隧孔又分为横向和纵向,有的隧孔在背面,有的侧背相结合,还有的隧孔,在两个侧面之间。c、切边工艺,秦式玉器中有许多器物边缘切成斜边,如秦式龙纹玉觿,就是边缘两面均切成斜坡状,另外一种,是将玉器边缘磨低一层,如秦式龙纹盾形玉佩、三角形镂空玉佩,均是将玉器边缘平均降低一层。d、开口工艺,秦式玉器中有不少玉器边缘开口,有些切成方口,有些切成外小内大的凹形品,有些是线状口,有些则是外大内小的凹形口,如玉戈内部的凹形槽,秦式龙纹长方形多齿镂空玉牌,下端中部也是外大内小的凹形槽。e、研磨半球状凹面工艺,如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大量圆柱体煤晶,两端均呈半球状的凹面,均是研磨而成的。f、镶嵌工艺,秦公一号大墓出土的一件圆柱体煤晶,先在柱体上切割出许多菱形凹口,然后将菱形玉片嵌入其中。另外,如前已述,金柄铁剑、金兽面、鸭首金带钩均是或镶嵌玉片或镶嵌绿松石片。g、金玉结合工艺,如前已述,宝鸡陈仓区魏家崖出土的金兽面衔玉环,是金玉结合的典型。四、秦式龙形玉饰,铜带纹,形长长7.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仍在雍城达百年之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在秦都雍城的东郊东社及西郊河北屯等村发现过许多以汉白玉圭璧组合的祭祀场所,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堆放若干组圭、璧。一般是3件璧和6件圭为一组。3件璧水平上下叠置,其上再依次叠放圭尖均指向西北的6件圭。这种现象可能是祭祀天地、日、月等自然神灵。另外,在秦公陵园内还曾出土了3件汉白玉俑,似有男女之别,其造型为圆头、短臂、长条形躯体,阴线刻出五官,其祭祀对象应是秦公陵墓的主人。此期玉器主要出自秦都雍城遗址及秦咸阳城遗址一带。目前发现的玉器数量虽然不多,但有部分玉器仍具有鲜明的特色。玉器种类有礼器,如圭、璧、璜、管等;装饰品,有龙佩、工字形管衔环佩、兽面S形凿形饰等;玉剑具,如剑首;葬玉,有含蝉等。玉璧,直径11、孔径6.5、厚0.5厘米。1981年陕西省凤翔县八旗屯秦墓(M11)祭祀坑内出土。青白玉,玉色光亮,玉质细腻润泽,制作规整,光素无纹(图57)。谷纹玉璜,通长17.5、最宽3.5、厚0.15-0.35厘米。1992年陕西省眉县常兴车站附近出土。青玉,扁平体弧形,两端和上下边缘均琢出凹口,形成扉棱,两面周边均雕琢成阳线突棱,其内浮雕密集的谷纹,谷纹尾部再碾琢出阴线纹,玉璜的一端较薄,上弧正中钻一圆孔(图58)。谷纹龙形玉佩,通长9.5、宽7.3、厚0.4厘米。1982年陕西省西安市吴家坟基建工地出土。玉呈青黄色,尾部有少许受沁白斑,玉质温润,扁平体,龙回首,拱背,卷尾,龙头上有角,颈上有鬣毛,背上有弯勾形脊刺,阴刻杏仁状眼,口微张,上下颚边缘琢有扭丝纹,两侧雕琢出四足,足分四爪,龙体边缘雕琢出粗线,两面均为浅浮雕带芽之谷纹,背面正中钻一圆孔(图59)。秦式龙纹工字形管衔环玉佩,高5.2、宽3.1、厚1.2厘米。1982年陕西省长安县韦曲战国墓出土。玉呈青褐色,表面有少量受沁之白斑,形若铺首,上部为工字形管,下雕一长方形钮,套雕一能转动的素面玉环,工字形管和长方形钮之表面,均阴刻几何形状之秦式龙首纹。两管内原留有朽木(图60)。兽面S形秦式龙纹凿形玉饰,长9.7、宽2.1、厚0.2~0.4厘米。1976年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沙坡西汉墓出土,白玉,玉质纯净细腻,扁平体,该玉饰可分为头、身、尾三大段,头部为兽面形,兽嘴前伸,无下唇,菱形目,粗眉,眉毛密集,以阴线饰大鼻,额上饰菱形网状纹,首与身之间琢一凹槽,以示颈部,身部呈方折的“S”形,又可视为双头连体龙形。尾部呈梯形及狭长的三角形,中部有隆起的脊线,两侧和尾部斜杀成刃,整体观之为一匍匐前进状之长尾兽。在S形身部上阴刻6条方形秦式龙首纹,尾部靠前阴刻两条秦式龙纹,其后阴刻龙之身尾。身部有用线锯镂雕成“L”形透孔,末端各有两面对钻一圆孔。玉器背面光素无纹,但在身部的侧面有形象不完整之秦式龙纹,兽面上唇后有未抛光的断茬,由此证明了当初先雕成较厚之玉器,再纵向一剖为二。此器出自西汉墓葬之中,但从它的诸多特征分析应是战国早期秦人的作品(图61)。此期秦国使用的玉器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征:1、当浮雕谷纹的大型玉璜、浮雕谷纹蝌蚪纹的龙形玉佩具有明显的中原式风格或楚式风格。2、秦式龙纹兽面S形凿形玉饰,秦式龙纹工字形管衔环玉佩,均是战国早期秦式玉器的代表性器物,是秦式风格在战国时期延续的典型实物证据。套雕工艺在秦式玉器中属首次发现。五、桃形卷云纹,玉试验至第一乐章:楚式龙组文化公元前350年,即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将都城迁至咸阳,咸阳城故址位于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乡和正阳乡一带。迄今为止,在陕西境内发现的能判断为战国中期的玉器为数不多。它们分别出自长武县樊罗村、长安县韦曲北、凤翔县南指挥村战国中期墓、秦咸阳城遗址。此期玉器的种类有:礼器有璧;装饰品有环、龙凤佩、觿等。桃形卷云纹玉璧,直径9.5、内孔径5.8、厚0.4厘米。1975年陕西省长武县亭口乡樊罗村出土。青白色,环状扁平体,中孔较大,形制规整,一面留有较厚的土斑,璧两面内外缘各饰一周阴线,其内布满了浅浮雕桃形卷云纹,在玉璧十字交叉延长线上分别各雕一个尖头向外并有尾部的卷云纹(图62)。浮雕谷纹玉璧,直径11、孔径5.5、厚0.5厘米。1972年陕西省长安县韦曲北出土。青玉,有部分赭色及少许受沁白斑,环形扁平体,在内外边缘各雕一周阴线,并碾琢出内外缘边廓,璧两面采用剔底浅浮雕出较为密集的谷纹,谷纹顶部尖突,绕谷纹饰一圈有带尾阴线纹,其尾部与相邻的谷纹尾部相连,并且在玉璧边缘四个等距离处,各雕一个长尾蝌蚪纹(图63)。龙凤纹合体玉佩,通长10、宽4、厚0.3厘米。1974年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乡秦都咸阳城遗址出土。玉呈灰褐色,扁平体。镂空透雕成平置的“S”状,一端为龙头,另一端为凤头,龙张口卷鼻,近似菱形眼,眼角线均延长,头上有角,挺胸,一腿前伸,肩上雕有三层羽翼,龙颈中部有纵长双弧线,并有若干组横向短弧线与左右边廓相连,龙凤身部有两组反向相迭的圆首尖钩纹,在圆首和尖钩纹之间内填细密网状纹。凤圆眼尖钩喙,头上有冠,颈部纹饰同龙颈相同,但在纵长线下端雕琢一圆形网状纹,凤肩部亦雕出三层羽翼,在龙下唇后,凤勾喙后各钻一小孔,在龙肩部和凤肩部各钻一个较大圆孔,在龙背部又钻一个孔。该玉器线条流畅,工艺精湛。此器为典型的楚式龙凤佩(图64)。战国中期秦国使用玉器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两点:1、浅浮雕桃形卷云纹和尖头带尾的卷云纹的玉璧,是首次在出土玉器中发现,该璧造型规整,花纹线条流畅,制作工艺精湛。2、秦咸阳城遗址出土的龙凤纹合雕玉佩,由于龙头上有纵长弧线,龙凤体上均有圆首尖钩纹,凤头下有花朵形纹,这些纹样都是楚式玉器的典型特征,因此,尽管该玉佩出土于秦咸阳城遗址,但却是楚式玉器无疑。它说明秦楚文化交流在战国时期亦未中断。六、件玉样品的形制在陕西境内发现的战国晚期玉器,数量较多的有两批,分别出自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和芦家口村的秦祭祀坑之中,其数量大约有三百余件。另外凤翔县高庄的战国晚期秦墓、凤翔八旗屯西道沟战国晚期秦墓、旬邑县转角村战国晚期秦墓、长安县茅坡战国晚期秦墓、长安县潘家庄战国晚期秦墓以及西安市车张村秦阿房宫遗址范围内也有比较重要的玉器出土。此期的玉器种类计有礼玉,如祭祀类的圭、璋、璧、琮、璜、琥、玉人、觿、玉猪等;装饰玉,如螭虎纹兽面纹佩、大型组佩;实用器,如带钩;玉剑具,如剑首、剑镡、剑璏、剑摽;玉容器,如高盘足杯;葬玉有握。玉圭(一对),长8.2、宽2.2、厚0.8~1厘米。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出土,青玉,均为平底尖首长条扁平体,形制规整,通体光素(图65)。玉璋(一对)高20.5~21、宽7、厚2.2~2.4厘米。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出土,青玉,半圭形,宽大厚重,形制规整,通体抛磨,光素无纹。(图66)。素面玉璧(两件),直径4.6~5、厚0.5厘米。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出土,青玉,圆饼状,中心仅钻一细孔,通体光素(图67)。玉琮(一对)高3.5、外方边长7、孔径6、射高1.2厘米。1980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芦家口出土,玉色呈青灰色,夹有赤褐色,从玉色和纹理观察,这两件玉琮原为一件玉琮从中部横切成两件,故琮体一端射较高,从形体观察,此琮可能原为齐家文化遗物,秦人将其切割成两件使用(图68)。玉璜(一对),通体长11.3、宽2.5、厚0.4厘米。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出土,青玉,呈青黄至青灰色,弧形扁平体,通体抛光,无纹,在外弧缘中部钻一细孔(图69)。大尾玉琥(一对)通长11.5、高4、厚0.35厘米。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出土,青玉,扁平体,以片状玉雕琢出虎之外形轮廓,虎昂首,两面均以阴线刻菱形眼,隆鼻,耳后抿,大尾上卷紧贴背,四肢粗壮有力,呈伺机捕食状(图70)。玉猪,通长12、宽4.5、厚0.7厘米。1980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芦家口出土。青玉,扁平体,猪的造型为大头巨目,尖嘴肥身,短腿小尾,全身布满了蒲格谷纹和残缺不全的双身动物图案,可以明显看出它是由玉璧改制而成的(图71)。偏髻玉人(一对),高7.4、宽16、厚0.6厘米。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出土。青玉,青褐色,长方形扁平体。头部上琢偏髻,以阴线刻出五官及胡须,躯干及下肢为长条状,上肢被略去,腰部前后均有细线阴刻的斜方的格纹,以象征腰带,从五官特征观察,偏髻玉人表现的是男性形象(图72)。圆顶无髻玉人(两件),高10~12、宽2.3、厚0.5厘米。1971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联志村出土。青玉,两件高矮不同,面部有细线阴刻的五官,腰部有一条细阴线,以示腰带,从玉人口小且无胡须等特征分析,无髻玉人应为女性形象(图73)。涡纹回首玉龙佩,长17.2、高11.2、厚0.25厘米。1987年陕西省旬邑县转角村战国晚期秦墓出土。青玉,弧形扁平体,镂空透雕,玉龙拱背回首,一侧呈长弧形,龙头上有角,无目,上颚翻卷,下颚回卷至上颚,一条腿前伸,腹下另一条腿足爪一分为二,一前伸,一回卷,尾部呈长弧形,颈、背、腹及腿均饰一圈阴线,颈部和尾部再阴刻一纵长之弧线,将其一分为二,以短双弧线与两边相连,身部布满了涡纹。龙背部边缘居中处钻一圆孔(图74)。蒲格涡纹风字形玉龙佩,长27、宽8、厚0.4厘米。1987年陕西省旬邑县转角村战国晚期秦墓出土。青玉,扁平体,镂空透雕成风字形,玉龙回首拱背,卷尾,头上有角,略去目纹,上颚翻,下颚上卷,龙佩边缘饰一周阴线,龙颈部腿部、尾部均阴刻一条或两条纵长的弧线,前胸下伸一腿,后腿足爪一分为三,在一面尾部上阴刻一“S”纹。龙佩一面的边缘,龙颈部腿部、尾部均阴刻一条两两条纵长的弧线,前胸下伸一腿,后腿足爪一分为三,在一面尾部上阴刻一“S”纹。龙佩一面的边缘上有斜坡状断茬。龙背中部边缘上钻一圆孔(图75)。谷纹云纹高足玉杯,通高14.6、足高4.4、足径4.5、口径6.4、壁厚0.2厘米。1976年西安市西郊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固始土鸡蛋批发销售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年度城市供水管网建设与运营合同协议2篇
- 2024年度安置住房购买协议样本版B版
- 2025届山东省邹平双语学校三区高三第三次测评英语试卷含解析
- 2024年度地坪工程设备租赁合同
- 2024年度煤炭市场居间协议模板文件版
- 2024年度牛羊肉订货协议版
- 2024年度企业间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委托代运营合同
- 上海市宝山区同济中学2025届高考英语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ppt课件
- 探伤报告格式模板
- 一张A4纸引出的……
- FD7冬季备料方案
- --某煤矿采空区积水疏放措施(精)
- 废纸的回收利用及前景分析
- 十二地支会合破害冲刑图
- 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应税劳务清单(模板)
- 停车场交通标线方案方针
- 5G基站天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范文
- 生活中的科学小发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