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化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一、传统课堂主要表现为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冲突生与学生的关系是学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其影响深远。师生关系又是一种难以界定的关系,人们从哲学、伦理学、管理学、系统学、教学论等不同维度去理解,将师生关系描述为“主一客”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主导”与“主体”关系、服务与被服务关系等。这些描述阐释了师生关系的部分特点,但却没有揭示出师生关系的本质。笔者以为,要深入解读师生关系的本质,须从文化的视角入手。文化是人最本质的存在方式,表现为某种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情感倾向及行为方式。正如伯纳德·奥斯特利在《文化联系》一书中所言:“文化,无论我们怎样给它下定义,都是我们所做的和所想的每件事物的中心。”文化视野下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而是一种文化的关系,是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文化主要是指教师这一职业群体的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语言符号等。从广义上讲,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与表现。学生文化是指学生群体在课堂、班级以及校外其他场所和情境中,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与教师文化相比,学生文化是一种生成性的、极不稳定的文化。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师生间的文化对立,表现为由师生之间的代差、不同的角色职责、不同的价值思想所引发的观念碰撞、需求错位、行为失范等。师生间的文化统一,表现为大文化背景的同一性、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并非完全一致)、学生对教师一定程度的依赖性等。传统教育中,在师道尊严的文化背景下,在教师基本处于知识垄断地位的现实背景下,在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式的制约下,教师轻而易举地维持着一种天然的绝对权威,学生则天经地义地处于被动接受和仰视的地位,师生关系便很容易达成“平衡”,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是靠教师的天然“威信”来建立的,是靠传统道德伦理来维系的,是以牺牲学生的独立个性为代价的。如今,教师的天然权威已然式微,传统道德伦理因时而变,教师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却因植根于传统而惯性向前,教育改革因囿于应试藩篱而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空前开放的信息环境、多元化价值取向、浮躁变幻的世风,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塑造着他们的性格,左右着他们的价值诉求。当学生总是冲撞着现在、憧憬着未来的时候,教师却群体性、习惯性地停留在原地乃至过去,师生间的文化平衡便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师生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师生冲突由于烈度不同有显、隐之别。显性冲突表现为言语冲突、肢体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等。隐性冲突是一种“非暴力不合作”式的冲突,表现为学生对教师要求的“不买账”:或阳奉阴违,或置若罔闻。不管形式如何,师生冲突都将导致严重的心理隔阂和情感割裂。据报道,上海市曾在几年前对中小学生和教师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其中对学生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教师爱你吗?”有95%的同学认为教师不爱他们。而同样的问题问教师:“你认为你爱学生吗?”有95%的教师认为自己是爱学生的。两个“95%”之差,可见师生之间的隔阂有多深!二、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必要性重构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当务之急。和谐师生关系的重构,不是对师生矛盾的简单调和,不是将已被打破的平衡进行简单修复,而是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造”,塑造新的内涵。“和谐”二字的含义,《辞海》将其解释为“思想、大小、颜色、音调等方面各部分彼此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均衡匀称,没有什么使人产生不愉快或讨厌的感觉”。笔者以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有三种境界:一是“和”的境界——没有“战争”,太平无事,即没有显性冲突;二是“谐”的境界——彼此尊重,互相协同,即没有隐性冲突;三是共振的境界:彼此悦纳,相互成就,共同发展,超越自我。显然,只有达到了第三种境界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那种将学生“驯服”而得来的和谐,或者将学生压服而得来的和谐,只是表面的和谐,或者说是“伪和谐”。新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构必须顺势而为——顺文化发展之势。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前喻文化、互喻文化与后喻文化。当代社会是三喻文化并存的时代,网络文化的勃兴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深刻地改变着人际交往的方式和内容,此种形势下,建立一种互喻共生的师生关系便成为必要和可能。互喻共生的师生关系具体应体现三个文化特质:1.以“教”学“学”所谓知能互馈,意即师生在教学和管理上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为补充,从而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同提高。在教学方面,“知能互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而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建构”。在这种交互式信息建构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鼓励思考,而不是传授知识。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提倡知能互馈,绝不是排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强调教师要以真正的“学习者”姿态与学生结成学习共同体,就像一个好学的导游,不仅把求知的游客引入知识的殿堂,引发他们的思考,而且与他们一起欣赏、交流,并有所得,从而使“导”的过程变成“学”的过程。教师的学习,不仅指在自己的经验总结中进行教学技能的学习,还包括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进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时下一些学校大胆推出师生同台技能比赛,便是师生互相学习的生动表现。当然,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不应局限在某些特定的技能上,也不应局限于课堂内,而应当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时空。在学校管理及文化建设方面,师生间的知能互馈有着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应主动向学生“取经”,为学生提供磨砺才智的平台,放手让学生实行班级自治,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学校工作的决策和规章制度的制定。当学生的热情得到充分激发、智慧得到充分开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学校的管理工作一定可以更科学、更高效和更人性化,学校的“集体智商”也一定可以因此得到大幅提高。2.师生关系的和谐追求所谓情感互娱,指师生彼此悦纳,互爱互融,共享快乐。其中,“互相悦纳”是基础,“互爱互融”是实质,“共享快乐”是目的。师生情感互娱应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享求知的快乐。如果说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那么营造快乐的课堂就是教师的天职。如果教师的课堂索然寡味,学生在学习中就很难体会到快乐,当他们巴不得这个老师不进课堂的时候,又怎么可能对这样的老师做到敬而爱之呢?如此,师生关系又如何融洽?为了让课堂快乐起来,教师必须培养一点幽默细胞,必须拥有一点娱乐精神,必须不断提升教学的艺术。教师不但要善于教授知识和技能,还要善于向学生输送快乐。能向学生输送快乐的教师,自己也一定是快乐的。其二,以交往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如果教师只能通过作业本与学生打交道,师生感情是不可能交融的。师生情感互娱更多地需要从生活化的交往中获得。生活化的师生交往可以不拘身份、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下下棋、打打球、拉拉家常、侃侃大山、说说笑话、发发牢骚,无一不可。总之,教师不能只是以教育者的身份立在讲台上,不能只是以管理者的身份巡视于课桌间,不能只是以长者的身份指点江山,而是要以一个交往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进行零距离的分享,以丰富而务实的方式建构起立体的互动空间,从而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愉悦彼此的身心,分享到类似于亲人之间的“天伦之乐”。很多时候,教育的目标也就在这种无形的情感对接中得以达成。3.重新建构:和谐教育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是价值观。“互喻”文化情境中的价值观以“互构”的方式进行塑造。社会互构论者认为,我们正身处于社会互构的时代,“当每一方以自己的意愿、理念和逻辑来改变对方时,也难以避免被对方型塑和构建”。“不同主体间的并存互构、相应协变关系成为一种基本特征。”文化互喻关系中的师生共同组成学习共同体、管理共同体,并最终凝聚成价值共同体。作为共同体的一员,师生彼此互构共生,相互间不断发生建构和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和重新建构总是围绕价值观这个核心来展开,其结果将出现正向(向积极、和谐的方面建构)和逆向(向消极、冲突方面建构)两种可能。和谐师生关系的精义就是要努力让这种互构朝着尽可能好的方向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在教师以及学校文化力场的作用下不断建构和重新建构,并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教师的价值理念(特别是教育价值取向)也在师生互动中得以检验、修正和升华。要确保价值互构这一良好结果的出现,教师必须努力去建构一种积极有效的价值互构机制。这方面,一言堂的做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无效手段,“价值对话”才是唯一务实的选择,是走向良性价值互构的关键。从价值对话到价值认同,再到价值内化,应是师生价值互构的有效机制。在价值互构机制中,价值认同是核心。价值认同绝不是简单的价值观的规定,不是简单的求同,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在“存异”基础上的“求同”——微观上“存异”,宏观上“求同”。价值认同是大是大非上的求同,这种求同不但不与价值多元和价值自主矛盾,反而是其存在的基础和保障:只有“尊重和发展个性”这个观念求得认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才不会被人大惊小怪;只有当“多元智能”的理念深入人心,“差生”的标签才能彻底清除;只有当独立人格备受推崇,质疑问难才不会被讥为钻牛角尖,独立见解才不会被斥为异端。由于实际教学和师生互动中各种矛盾和摩擦在所难免,因而价值认同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而必然是一个曲折缓慢、螺旋上升的动态整合过程,是一个随着知识增长和心智发展而逐渐内化、调整和强化的过程。三、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克服自身的文化缺陷,以主动的态度克服网络文化环境的弊端和谐师生关系的重构,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教师精心营构的“文化力”来推动。强大的文化力来自教师高度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简言之,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教师的文化自觉应当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树立积极的学生观。积极的学生观,体现在用“文化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即将学生视为一种独立的、可塑的、充满活力的文化存在,充分理解其思想、心理诉求及行为模式,以平等的身份与其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傲然视之,漠然处之。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挑战与冲击,教师能辩证识之,冷静处之,并以积极的心态因势利导。二是善于进行自我文化反思。教师要对自身的文化观念(特别是教育价值观)、教育语汇、教育行为模式进行检视,对自身的文化惰性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克服。克服教师的文化惰性,就要坚决抛弃狭隘的师道观,抛弃唯我独尊的文化优越感,就必须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做一名广收博取的学习型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塑造自己的时代气质,以持续不断的专业化发展引领自己不断走向超越。三是坚持对“先进文化”的追求。对先进文化的追求,首先体现在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成现实的教育力。教师要努力将教育理念付诸教育实践,将价值追求化为行动细节,将行动细节变成行为习惯,而良好的教育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凝聚成最强大的教育力量——文化力。对先进文化的追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创新上。创新意识的树立、创新精神的养成、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都将凝聚成文化的力量,助推教师站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校园科技节活动合作合同(2篇)
- 2025农业产业合作投资合同
- 浙江省台州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 化学试题(含答案)
-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临床护理
- 阴囊皮炎的临床护理
- 眼睑恶性黑色素细胞肿瘤的临床护理
- 2025房地产营销协作服务合同协议范本
- 小儿汞中毒的临床护理
- 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的临床护理
- 《展览物流协调管理》课件
- 新生儿肠胀气课件
- 物业管理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 专题17浮力与液面升降问题(选择、填空题)-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解析版)
- 《麻醉后苏醒延迟》课件
- 《物业客服培训》课件
- 06J403-1 楼梯、栏杆、栏板图集
- 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 供货合同终止申请书范本
- 中国军力报告2023全文
- 深圳市南山区教育系统招聘公办幼儿园园长考试题库2023
- 【管理会计在华为公司中的应用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9600字(论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