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执行传《杨维史》的经历_第1页
杨维执行传《杨维史》的经历_第2页
杨维执行传《杨维史》的经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杨维执行传《杨维史》的经历

杨维珍(1894-1577),广东人,诚实的人,铁崖和东维子,铁磁子和道士。晚年,他自称是浙江诸暨市的老铁。元末明初奇士。精于诗文、音乐、书法。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乐府》《铁崖文集》等。杨维桢少年时就聪颖过人,可“日记书数千言”。其父杨宏为他在铁崖山中筑万卷楼,绕楼植梅花百株,创造良好的环境促其读书,杨氏在楼上苦读五年,于泰定四年考中进士。署天台尹,改钱清场盐司令。由于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合时流,十年间不曾升迁。在会修辽、金、宋三史的问题上,杨维桢作《正统辨》一文,阐明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因而得到总裁官欧阳玄功赏识,被向上举荐,但未果而终。后擢江西儒学提举,未上任即遇到兵乱,避兵于富春山,又迁至钱塘。张士诚举兵浙西,屡召不赴。晚年迁居松江。直到洪武二年,明太祖召他纂修礼乐书,作《老客妇谣》一首,表明不仕两朝之意。至京,修书叙例略定,即请归,抵家卒。年七十五。(1)杨氏一生的经历,大致是“先官后隐”。青年时期苦读考就功名,然而为官之路坎坷。再加上元末兵乱,他不得不弃官,浪迹于名山大川,终日以诗文、音乐、书画为情感寄托。他在自传中写道:“皆不信其素志,辄弃官。将妻子游天目山,放于宛陵毗陵间……”(2)杨维桢一生最大的成就在文学上。宋濂在其墓志铭中写道:“元之中世,有文章巨公起于浙河之间曰铁崖君。声光殷殷,摩戛霄汉。吴越诸生多归之。殆犹山之宗岱,河之走海。如是者四十余年。”(3)他在江浙文坛的地位如同大海、泰岱一般重要显赫,其影响可见一斑。他与李孝光、张雨、倪瓒、顾瑛等为诗文友,相互唱和,形成了著名的“铁崖诗派”。杨氏不仅在诗文上有非凡的建树,他在音乐方面也颇有造诣。朱彝尊《杨维桢传》中说他“颇溺于音乐,行辄以歌伎随”。他曾“获断剑,炼为笛。冠铁叶冠,衣冕褐,吹之作《回波引》”。《回波引》为曲牌名,是他独创。杨氏文集中现存杨维桢散曲近三十首。数量虽不算多,但由于他精通音律,其作品都是自吟自歌,是许多元曲作家不及之处。他所作二十四首《清江引》重头小令,算是老铁一生的年谱。这种形式的作品在元曲中绝无仅有。(5)杨维桢在诗文、音乐上的成就如此之高。其书名则几乎为其所掩。他在自传中说:“虽病凶、危坐,不披文则弄札翰,或理音乐。”(6)生病严重时都在披阅文章、写字或者研习音乐。这里的“札翰”并不包括绘画。因为他又说“素不善弈、画,谓弈损闲心,画为人役,见即屏去。”(7)下棋损耗闲暇心情,擅绘画则会被别人驱使利用,所以弈与画都是他摒弃的。由此可见,他对书法和绘画的态度不尽相同。杨维桢存世书法约五十件(包括画跋),其中除《周上卿墓志铭》为楷书,《杨维桢铁笛图款》为篆隶外,其余都是行草书作。(8)从风格上来看,杨氏的行草书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章草意味较浓的作品。代表作有《张氏通波阡表》《梦游海棠诗卷》。《张氏通波阡表》是杨维桢七十岁时应松江张麒之请所撰写的阡表。虽有乌丝栏界格,但全篇书写笔意轻快跳跃而又不失古朴之趣,时以牵丝连接上下两字,甚至三字,极大地增加了章草的表现力。阡表属于实用文体,用这样自然活泼的形式来书写,实属少见。《梦游海棠诗卷》是杨维桢七十四岁时梦见游览仙境海棠城后作诗并书。此卷较之《张氏通波阡表》更为轻盈流畅,笔画交接处多以方折为之,可见其所用毛笔弹性极好,起讫干脆利落,从笔迹可想见杨氏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精神饱满。第二类是行草书作品。这类作品数量较多,风格多样,是杨维桢最具个性的一类作品。代表作有《元夕与妇饮诗册》《竹西志》《晚节堂诗札》《城南唱和诗卷》《题钱谱草书册》《题邹复雷春消息卷》《真镜庵募缘疏卷》等。这些作品基本都是以行书为主,其中夹杂草书或用牵丝调节全篇节奏。用笔刚劲倔强。整篇当中轻重、大小,奇正、燥润等对立的造型元素跃然纸上,营造出极有表现力的画面。古典书法作品中的点画,在他笔下改变了体量,点、线、面交错出现,一个个汉字被赋予鲜明的个性。这些作品多取横势,字距大于行距,随着作品的时间性削弱的同时,增强了空间感和体量感。大有“大将班师,三军奏凯,破斧缺斨,倒载而归”(9)的气象。此外,杨维桢的小楷也清劲可爱。他所写《周上卿墓志铭》有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笔意。但与小欧相比,这件作品点画灵动轻快,结字也不像小欧那样险峻挺拔,颇具文人笔墨情趣。杨维桢在诗歌上主张上追秦汉,力倡学习古乐府,从诗歌的源头上汲取活水,以扭转当时诗歌创作注重模仿词句的弊端。他在书法上同样也力求高古。他的行草书主要取法章草,并成功地把章草的形式语言融入行书和今草。在元代,写章草的书家不少,但在形式上多承袭传统样式,创建不多,唯有杨维桢开创了新的境界。这恐怕与他对书画艺术本质的理解不无关系。他在《图绘宝鉴序》中说:“书成于晋,画盛于唐宋,书与画一耳……画品优劣关于人品之高下。无论侯王贵戚,轩冕山林,道释女妇,苟有天质,超凡入圣,即可冠当代而名后世矣。其不然者,或事摹拟,虽入谱格,而自家所得于心传意领者则蔑矣。”(10)上文我们曾指出,杨氏对书与画的态度不同,但他认为书与画之间的原理是相通的。这里所指的“人品”与道德无关,指的是“天质”,也就是一个人的天资。如果一个人只会摹拟古人,虽说入了“谱格”——学到了传统的形式法度,但无法达到“心传意领”的最高追求。要想让书画艺术能够表达情感,“天质”的作用至关重要。“天质”实际上就是书画家把握传统形式语言之后,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自然就能创造出新的形式,开创新的艺术境界,从而表现新的情感,这样的艺术形式就能够“传心领意”。这一观点与孙过庭提出的“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一脉相承,都指出了艺术的表情功能。我们也不难从杨维桢的书作中窥见其过人的“天质”,惊人的创造力以及炽烈的情感。当然,任何书法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书法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工具和材料,杨维桢自然也不例外。他曾在《画沙锥赠陆颖贵笔师序》中说“……袭名颖贵,而制之精者,标其号曰‘画沙锥’。尖圆遒健可与古韦昶(晋人)争绝,余用笔喜劲,故多用之,称吾心手,吾书亦因之而进。”(11)这种可以与韦昶所制毛笔相媲美的“画沙锥”对杨氏的书艺帮助很大。他在这篇序文的末尾写道:“铁龙道人杨木贞氏,在云间之拄颊楼试画沙锥,染奎章赐墨,书诗八韵在别纸,为海雪生所夺,再书于龙虎山白箓小素。”白箓小素即白鹿纸,是元代最好的纸。他曾在书作、文章中,多次提及所用笔墨纸张,可见他对书写工具和材料的重视。他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