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电厂蓄热装置技术条件第1部分:热水蓄热罐目次前言 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24 型号和参数 44.1 产品型号 44.2 主要参数 45 蓄热罐本体 55.1 通则 55.2 罐体 55.3 罐顶 65.4 布水器 75.5 基础与锚固 75.6 平台扶梯 86 定压与安全保护 86.1 定压系统 86.2 安全装置 87 热工测量与联锁控制 87.1 液位测量及控制 87.2 温度测量及控制 97.3 压力测量及控制 98 保温与防腐 108.1 保温 108.2 防腐 109 预制与安装 119.1 环境条件 119.2 预制要求 119.3 安装要求 119.4 焊接要求 1210 检验与试验 1210.1 质量检验 1210.2 性能试验 1311 包装、运输与保管 1511.1 标志 1511.2 包装 1511.3 运输 1511.4 保管 15附录A(资料性附录)热水蓄热罐示意图 17附录B(资料性附录)热水蓄热罐主要参数 18热电厂蓄热装置技术条件第1部分:热水蓄热罐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热电厂热水蓄热罐装置的技术条件,主要包括热水蓄热罐的型号与参数、本体结构、定压与安全保护、热工测量与联锁控制、保温与防腐、预制与安装及检验与试验。本文件适用于圆筒型钢制常压热水蓄热罐,圆筒型钢制蓄冷罐可参照执行。本文件不适用于承压热水蓄热罐。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699优质碳素结构钢GB/T700碳素结构钢GB/T706热轧型钢GB/T713锅炉和压力容器用钢板GB/T985.1气焊、焊条电弧焊、气体保护焊和高能束焊的推荐坡口GB/T985.2埋弧焊的推荐坡口GB/T1591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3077合金结构钢GB/T3087低中压锅炉用无缝钢管GB/T3091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GB/T3274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钢板和钢带GB/T3531低温压力容器用钢板GB4053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GB/T8163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923涂覆涂料前钢材表面处理表面清洁度的目视评定GB/T11263热轧H型钢和剖分T型钢GB/T13384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GB/T14976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9189压力容器用调质高强度钢板GB/T24511承压设备用不锈钢和耐热钢钢板和钢带GB50128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施工规范GB50341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油罐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20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73钢制储罐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L5022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072发电厂保温油漆设计规程JC/T647泡沫玻璃绝热制品JGJ106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NB/T47008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NB/T47009低温承压设备用合金钢锻件NB/T4701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常压热水蓄热罐atmosphericpressurethermalenergystoragewatertank设计压力大于-0.02MPa且小于0.1MPa,设计温度不高于98℃用于存储热水对外供热的立式圆筒形常压容器。斜温层thermocline热水蓄热罐内的水由于温度不同造成密度不同,从而产生自然分层,上层高温水和下层低温水之间温度随高度梯度变化最大的过渡水层。斜温层厚度thicknessofthermocline热水蓄热罐内的水温是自上而下连续变化的,将温度介于(Tc+ΔT,Th-ΔT,)的过渡水层厚度定义为斜温层厚度,其中Tc为热水蓄热罐冷水温度,Th为热水蓄热罐热水温度,本文件推荐ΔT=2.5℃。工作压力operatingpressure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热水蓄热罐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设计压力designpressure热水蓄热罐顶部的最高压力,与相应的设计温度一起作为设计载荷条件,其数值应不低于工作压力。设计温度designtemperature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热水蓄热罐金属元件可能出现的最高温度,标注在铭牌上的设计温度通常是指罐体的设计温度。布水器diffusor用于产生热水蓄热罐内斜温层的多通道分流布水结构,分为上布水器及下布水器。抗风圈windgirder设置在热水蓄热罐壁上,用来增加罐壁抗风能力的构件。定压系统pressurestabilizationsystem用氮气或蒸汽等为热水蓄热罐提供防止热水汽化的稳定压力,同时提供防腐保护等功能的系统。完全蓄(放)热状态fullycharged(discharged)condition根据设计要求,热水蓄热罐处于不能继续蓄存(释放)热量的状态。蓄热量chargecapacity热水蓄热罐从初始状态开始,达到完全蓄热状态时可蓄存的热量。放热量dischargecapacity热水蓄热罐从完全蓄热状态开始,达到完全放热状态时可释放的热量。蓄热时间chargetime根据设计要求,热水蓄热罐从完全放热状态到完全蓄热状态所需的时间。蓄热损失thermalenergylossduringthermalstorage热水蓄热罐达到完全蓄热状态后静置24小时进行对外放热,达到完全放热状态时蓄热量与放热量的差值。蓄热损失率coefficientofthermalenergyloss热水蓄热罐蓄热损失与蓄热量的比值型号和参数产品型号编制方法4.1.1.1热水蓄热罐产品型号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表示产品名称、设计温度和有效容积,各部分之间用短横线“-”隔开,形式如下:4.1.1.2热水蓄热罐产品名称用三位大写字母“TST(ThermalStorageTank)”表示。4.1.1.3热水蓄热罐设计温度用两组参数表示,按照热水侧设计温度在前,冷水侧设计温度在后的顺序排列,两组参数之间以斜线隔开,设计温度取整数,单位为摄氏度(℃)。4.1.1.4热水蓄热罐有效容积用热水蓄热罐实际有效容积除以100后的数字表示,单位为立方米(m3),有效容积取整数。产品型号示例热水侧设计温度90℃,冷水侧设计温度50℃,有效容积为10000m3的热水蓄热罐,其型号为TST-90/50-100。热水蓄热罐示意图热水蓄热罐示意如附录A所示。主要参数热水蓄热罐主要参数如附录B所示。蓄热罐本体通则蓄热罐设计寿命蓄热罐的设计寿命不应少于20年,宜为30年。蓄热介质蓄热罐的蓄热介质宜为软化水,当选用水质较差的介质时,可考虑设置能提高水质的工艺设备并对蓄热罐本体进行防腐处理。设计参数5.1.3.1蓄热罐设计温度应取用介质设计温度,且不应高于98℃。5.1.3.2蓄热罐设计压力应高于介质设计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且宜高于介质设计温度对应的饱和压力1kPa以上。5.1.3.3蓄热罐设计流量应与介质系统设计流量一致。5.1.3.4蓄热罐设计液位不宜低于2.5m。工作条件5.1.4.1蓄热罐最高工作温度不应高于介质的设计温度,蓄热温差宜不小于5℃。5.1.4.2蓄热罐最高工作压力应低于呼吸阀的呼气开启压力,最低工作压力应高于呼吸阀的吸气开启压力。5.1.4.3蓄热罐工作液位应不低于最低设计液位,且不应高于最高设计液位。5.1.4.4蓄热罐工作流量应不大于设计流量,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中高温蓄热介质和低温蓄热介质的质量流量宜维持一致,蓄热过程和放热过程中蓄热罐斜温层宜平稳,不宜出现扰动,斜温层厚度不宜超过斜温层设计厚度。蓄热罐容量及容积5.1.4.1蓄热罐最大存储容量为介质液面达到最高设计液位时的介质总容积。蓄热罐有效容积为存储的可供利用热量的蓄热介质在设计温度下的体积,且不应包含斜温层所占的体积。5.1.5.2蓄热罐罐壁顶端应预留不低于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罐内液面晃动波高的气体空间。蓄热罐上布水器上方应预留蓄热介质膨胀空间,蓄热罐底部应预留淤泥存留空间。蓄热罐设计原则5.1.6.1蓄热罐设计应符合GB50341和GB50128中的规定。5.1.6.2蓄热罐应按不同荷载组合进行设计。罐体罐体设计5.2.1.1罐体设计应考虑蓄热罐泄水放空后空罐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倾覆风险。5.2.1.2罐体设计宜考虑斜温层运动引起的锚固组件、罐壁板和罐壁接管的热应力对强度的影响。5.2.1.3罐壁板内径应相同,且上圈罐壁板厚度不应大于下圈罐壁板厚度。5.2.1.4罐底应采用对称布置方式。罐体材料5.2.2.1罐体板材应符合GB/T713、GB/T3274、GB/T3531和GB/T19189的规定。5.2.2.2罐体管材应符合GB3087、GB/T3091和GB/T8163的规定。5.2.2.3罐体连接法兰材料应符合NB/T47008和NB/T47009的规定。5.2.2.4罐体连接紧固件材料应符合GB/T699和GB/T3077的规定。5.2.2.5罐体结构型钢材料应符合GB/T700和GB/T1591的规定。5.2.2.6当蓄热罐所处环境最低温度低于0℃时,罐体材料宜进行低温冲击试验。罐体开孔5.2.3.1蓄热罐应设置热水接管、冷水接管、排污接管、溢流接管、仪表接管和人孔等。5.2.3.2罐体接管开孔应进行补强,热水接管、冷水接管和溢流接管宜设置补强板。5.2.3.3罐体开孔角焊缝外缘(当设有补强板时,为补强板角焊缝外缘)到罐壁纵环焊缝中心线的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罐壁板厚度不大于12mm时,距纵焊缝不应小于150mm,距环焊缝不应小于罐壁板名义厚度的2.5倍,且不应小于250mm;——罐壁板厚度大于12mm时,应大于较大焊脚尺寸的8倍,且不应小于250mm。5.2.3.4罐体设置温度传感器时,温度传感器接管宜靠近扶梯布置,在高度方向上宜等间距布置,布置间距应满足测量斜温层厚度的条件。罐顶罐顶设计5.3.1.1罐顶应为固定顶,且应为自支撑式拱顶,拱顶球面的曲率半径宜为0.8倍~1.2倍罐体直径。5.3.1.2罐顶板间的连接可采用搭接或对接方式。5.3.1.3罐顶需承担布水器支吊时,应设置钢制单层球面网壳结构,罐顶结构型钢设计应满足不同荷载组合下支吊上布水器和罐体内侧热水管道的要求,宜采用空间梁系有限元进行计算。罐顶材料5.3.2.1罐顶板材应符合GB/T713、GB/T3274、GB/T3531和GB/T19189的规定。5.3.2.2罐顶管材应符合GB3087、GB/T3091和GB/T8163的规定。5.3.2.3罐顶连接法兰材料应符合NB/T47008和NB/T47009的规定。5.3.2.4罐顶连接紧固件材料应符合GB/T699和GB/T3077的规定。5.3.2.5罐顶结构型钢材料应符合GB/T700、GB/T1591和GB/T11263的规定。5.3.2.6当蓄热罐所处环境最低温度低于0℃时,罐顶材料宜进行低温冲击试验。布水器布水器设计5.4.1.1布水器的设计宜使介质平稳地流入或流出蓄热罐,同一时间不同径向位置的斜温层厚度的差值宜小于0.1m。5.4.1.2布水器出口流速宜小于0.6m/s,布水器出口管道雷诺数(Re)宜小于850。5.4.1.3布水器出口宜沿周向均匀布置,在大温差胀缩工况下不应发生明显变形。5.4.1.4布水器应采用便于安装检修或无需检修的结构型式。布水器材料布水器材料应符合GB/T14976和GB/T24511的规定,宜采用S30408或S31603材料。布水器支吊方式5.4.3.1布水器的支吊设计应考虑热水管道内外存在温差的情况下布水器位移受限对罐壁接管附近罐体强度的影响。布水器不宜在竖直方向上相对罐壁板发生明显位移,且不宜明显地转动或摆动。布水器在水平方向上的支吊结构应与罐壁板铰接,支吊结构宜选用钢管或钢拉杆。5.4.3.2上布水器在竖直方向上的支吊结构应与罐顶结构型钢铰接,支吊结构宜选用钢管或钢拉杆;下布水器应在竖直方向上通过钢结构被罐底支撑。基础与锚固基础设计条件5.5.1.1蓄热罐基础设计应符合DL5022、GB50473和GB50007的规定。5.5.1.2蓄热罐基础设计应考虑罐体泄水放空后空罐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倾覆风险,且应按GB50191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基础验收5.5.2.1蓄热罐基础验收应符合GB50202和JGJ106的规定。5.5.2.2蓄热罐安装前应具备基础施工记录和验收资料,并应对基础进行复检,基础检查应符合GB50128的要求。5.5.2.3蓄热罐应按GB50128的规定进行基础沉降观测。锚固方式及要求锚固组件设计应考虑热膨胀影响。锚固螺栓沿圆周方向应均布,锚固螺栓数量宜为4的整数倍。平台扶梯平台扶梯形式5.6.1.1蓄热罐应设置顶部平台,顶部平台距地面高度大于10m时应设置中间休息平台。5.6.1.2蓄热罐应设置扶梯,顶部平台距地面高度小于10m时扶梯宜为直梯,顶部平台距地面高度大于10m时扶梯宜为盘梯。平台扶梯设计5.6.2.1平台扶梯设计应符合GB4053和GB50341的规定。5.6.2.2平台应设置防护栏杆,防护栏杆顶端应高于平台铺板1200mm以上。蓄热罐顶边缘非平台部分应设置防护栏杆,栏杆顶端应高于罐顶保温结构的金属保护层1200mm以上。5.6.2.3盘梯应全部支承在蓄热罐壁上,盘梯侧板的下端与罐基础上表面的间距应不小于100mm。盘梯内侧和外侧应设置防护栏杆。平台扶梯材料5.6.3.1平台扶梯结构用钢管应符合GB/T3091的规定。5.6.3.2平台扶梯结构用扁钢应符合GB/T3274的规定。5.6.3.3平台扶梯结构用角钢和槽钢应符合GB/T706的规定。定压与安全保护定压系统开式热水蓄热罐应在罐顶设置通风孔。闭式热水蓄热罐应在罐顶设置呼吸阀,同时宜配置氮气或蒸汽定压系统。氮气定压系统宜配置制氮机、氮气工艺罐、氮气缓冲罐及氮气管道等。蒸汽定压系统宜采用热电厂原有系统蒸汽源,经过调节装置调整参数后通过蒸汽管道接入蓄热罐顶部。安全装置闭式热水蓄热罐应配置安全泄压保护装置,保证蓄热罐内压力稳定,不超过设计压力。热水蓄热罐应配置溢流装置,保证蓄热罐内水位稳定,不超过设计最高值。热工测量与联锁控制液位测量及控制液位测点配置7.1.1.1蓄热罐本体应设置连续测量液位的液位变送器,液位变送器宜选用导波雷达式或差压式。7.1.1.2蓄热罐本体应设置测量点液位的液位开关,宜设置对应高高、高、低及低低4种液位状态的液位开关。7.1.1.3蓄热罐本体设置的液位变送器及液位开关宜冗余配置,每个测点宜配置2台仪表。液位测量信号应传输至蓄热罐集中控制系统。7.1.1.4蓄热罐本体设置的液位变送器及液位开关应安装在便于维护检修的位置,必要时可设置专用检修平台。液位控制要求7.1.2.1蓄热罐高液位开关动作时,应发出报警信号并采取措施减少蓄热罐进水量或增加蓄热罐出水量,直至蓄热罐液位恢复正常。7.1.2.2蓄热罐高高液位开关动作时,应发出报警信号并立即采取措施暂停蓄热罐进水,同时采取应急排水措施,直至蓄热罐液位恢复正常。7.1.2.3蓄热罐低液位开关动作时,应发出报警信号并采取措施增加蓄热罐进水量或减少蓄热罐出水量,直至蓄热罐液位恢复正常。7.1.2.4蓄热罐低低液位开关动作时,应发出报警信号并立即采取措施停止蓄热罐进出水,同时排查蓄热罐现场情况。温度测量及控制温度测点配置7.2.1.1蓄热罐本体应根据控制要求配置温度测点,温度测点宜沿罐壁从罐顶至罐底按照一定间隔均匀布置,应安装在便于维护检修的位置。7.2.1.2蓄热罐本体配置的温度测点宜选用高精度测量仪表。温度测量信号应传输至蓄热罐集中控制系统。温度控制要求7.2.2.1当蓄热罐内水温达到最高工作温度时,应发出报警信号并采取措施降低蓄热罐内水温至正常运行温度。7.2.2.2当蓄热罐内水温达到设计温度时,应发出报警信号并立即采取措施停止蓄热罐进出水。压力测量及控制压力测点配置7.3.1.1蓄热罐本体宜设置测量罐体底部压力的压力测点。7.3.1.2蓄热罐罐顶按微正压设计时,应设置测量罐顶空间压力的压力测点。7.3.1.3压力测点的仪表宜冗余配置,每个测点宜配置2台仪表。压力测量信号应传输至蓄热罐集中控制系统。7.3.1.4测量液体的压力测点取样管道应根据环境温度考虑伴热系统或使用具有耐低温介质的仪表。压力控制要求7.3.2.1蓄热罐罐顶按微正压设计且工作压力低于设定值下限时,应启动定压装置直至工作压力高于设定值下限。7.3.2.2蓄热罐内水位可采用底部压力进行反馈控制的方式进行调节。保温与防腐保温保温设计原则8.1.1.1蓄热罐保温设计应符合DL/T5072的规定。8.1.1.2蓄热罐24小时散热损失不宜超过设计蓄热量的2%,保温结构外表面温度不应超过50℃。罐壁、罐顶及管道保温8.1.2.1蓄热罐罐壁和罐顶外侧应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外侧应设置金属保护层。8.1.2.2蓄热罐罐壁和罐顶的保温层厚度不宜小于100mm,保温材料宜通过固定件固定在罐壁和罐顶外侧。8.1.2.3蓄热罐罐顶的金属保护层宜为彩钢板,罐壁的金属保护层宜为压型彩钢板,彩钢板可通过型钢固定于罐壁及罐顶外侧。8.1.2.4蓄热罐设置的热水管道、冷水管道和排污管道应设置保温层,保温层外侧应设置金属保护层,溢流管道可不设置保温层。罐底保温8.1.3.1蓄热罐罐底应设置隔热层,隔热层材料应能承受在设计液位高度下蓄热罐总重产生的压强。8.1.3.2蓄热罐罐底隔热层材料可选用泡沫玻璃,泡沫玻璃材料应符合JC/T647的规定。防腐蓄热罐外表面处理及防腐8.2.1.1蓄热罐外表面防腐设计应符合DL/T5072的规定,安装地点为沿海地区的蓄热罐宜考虑防盐雾腐蚀等措施。8.2.1.2蓄热罐外表面涂装前应根据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底层涂料种类选择钢材表面除锈等级,除锈等级应符合GB/T8923的规定。8.2.1.3蓄热罐涂漆表面应均匀、无漏涂、无皱折、无裂纹,涂料应附着良好。蓄热罐内表面处理及防腐8.2.2.1开式蓄热罐内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保证在设计水质条件下蓄热罐内表面不产生腐蚀,设计水质含氧量较高时应提高蓄热罐内表面的防腐性能。8.2.2.2闭式蓄热罐内的防腐气体应与定压系统统筹设计,宜为氮气或水蒸气,如防腐气体采用氮气,其纯度宜不低于99.95%,且通入蓄热罐前应进行过滤干燥。8.2.2.3蓄热罐内的液相空间和汽相空间中宜分别设置腐蚀检测片,腐蚀检测片应能定期取出并更换。预制与安装环境条件预制环境蓄热罐的预制环境应符合GB50128的规定,普通碳素钢剪切加工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6℃,低合金钢剪切加工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2℃。焊接环境蓄热罐的焊接环境应符合GB50128的规定,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暂停焊接或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后再进行:——雨天及雪天;——采用气体保护焊时风速超过2m/s,采用其他方法焊接时风速超过8m/s;——碳素钢及低合金钢焊接时低于-20℃,不锈钢焊接时低于-5℃;——相对湿度在90%及以上。除锈及防腐环境蓄热罐的除锈剂防腐环境应符合GB50128的规定,除锈及防腐环境要求:——施工环境温度宜为5℃~38℃,相对湿度宜不大于85%;——钢材表面涂装施工时,表面温度应高于露点温度3℃;——户外施工应避免在大风、雨、雾及强光照射时进行。预制要求蓄热罐预制和安装检验用样板应符合GB50128的规定蓄热罐的预制方法不应损伤母材和降低母材性能。蓄热罐构件的切割及焊缝坡口加工,应符合下列规定:——碳素钢及低合金钢宜采用机械加工或自动、半自动火焰切割加工;——不锈钢宜采用机械或等离子切割加工。焊缝坡口的加工应平整,不应有夹渣、分层、裂纹等缺陷,应去除火焰及等离子切割坡口产生的表面硬化层。焊接接头的坡口型式及尺寸应符合GB/T985.1及GB/T985.2的规定。安装要求蓄热罐安装应符合GB50128的规定,安装前应将构件坡口和搭接部位的铁锈、水分及污物清理干净。拆除组装工卡具时,不应损伤母材,钢板表面的焊疤应打磨平滑。不锈钢罐的安装,还应符合下列规定:——罐壁、罐底及附件不应作硬印标记;——组装工卡具宜采用不锈钢材质,碳素钢工卡具不应与不锈钢罐接触及焊接,需要接触及焊接时,应在卡具上焊不锈钢隔离垫板;——在安装焊接过程中应防止电弧擦伤等现象。蓄热罐安装过程中应采取符合安装工艺的安全措施,防止大风等恶劣条件对蓄热罐造成破坏。焊接要求蓄热罐焊接应符合GB50128的规定,蓄热罐焊接选用的焊接设备及焊接材料应符合设计文件及焊接工艺的要求。对于异种钢的焊接,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不同强度等级钢号的碳素钢及低合金钢钢材间的焊接,选用的焊接材料应保证焊缝金属的抗拉强度不低于强度较低一侧母材抗拉强度下限值,且不高于强度较高一侧母材标准规定的上限值,焊接工艺应与强度较高侧钢材的焊接工艺相同;——奥氏体高合金钢与碳素钢、低合金钢之间相焊,应选用铬、镍含量保证焊缝金属为奥氏体的不锈钢的焊接材料。检验与试验质量检验总体要求蓄热罐的检验应符合GB50341和GB50128中的有关规定。无损检测10.1.2.1蓄热罐底板无损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所有底板焊缝应采用真空箱法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负压不小于53kPa,无渗漏为合格;——屈服强度大于390MPa的边缘板对接焊缝,在根部焊道焊接完毕后,应进行渗透探伤,在最后一层焊接完成后,应该进行渗透或磁粉检测;——厚度大于等于l0mm的边缘板,每条对接焊缝的外端300mm范围内,应进行射线探伤,厚度在6~9mm的边缘板.每个焊工施焊的焊缝,应至少抽查一条;——底板三层钢板重叠部分的搭接接头焊缝和对接罐底的丁字焊缝的根部焊道焊完后,在沿三个方向各200mm范围内,应进行渗透探伤,全部焊完后,应进行渗透或磁粉探伤;——磁粉和渗透探伤应符合NB/T47013.2的规定,合格等级为I级;——射线检测应符合NB/T47013.2的规定,检测技术等级为AB级,质量评定以不低于II级为合格。10.1.2.2蓄热罐壁板无损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对于纵向焊缝,每一焊工焊接的每种板厚(厚度不大于1mm的可视为同等厚度),在最初焊接的3m焊缝的任意部位取300mm进行射线探伤;——对于环向对接焊缝,每种板厚(以较薄的板厚为准),在最初焊接的3m焊缝的任意部位取300mm进行射线探伤。以后对每种板厚在60m焊缝及其尾数内的任意部位取300mm进行射线探伤,探伤部位中的25%应位于丁字焊缝处,且整个蓄热罐不少于两处;——当底圈壁板厚度≤l0mm时,应从每条纵向焊缝中任取300mm进行射线探伤。当板厚大于10mm且小于等于25mm时,应从每条纵向焊缝中取两个300mm进行射线探伤,其中一个应靠近底板;——厚度大于25mm且小于等于38mm的各圈壁板,每条纵向焊缝都应进行射线探伤,厚度大于10mm的壁板,全部丁字焊缝均应进行射线探伤;——除丁字焊缝外,可用超声波探伤代替射线探伤,但其中20%的部位应采用射线探伤复验;——射线探伤应符合NB/T47013.2的规定,其中焊缝厚度大于等于16mm的纵焊缝质量评定以不低于II级为合格,其他纵焊缝质量评定以不低于III级为合格,丁字焊缝质量评定以不低于II级为合格;——超声波探伤应符合NB/T47013.10的规定,合格级别不低于II级为合格。充水试验10.1.3.1蓄热罐的充水试验应符合GB50128中的有关规定,充水试验前应用压缩空气及肥皂水对补强圈进行检漏试验。10.1.3.2充水试验流程:——罐内充水至设计高度,水温不应低于5℃,检查罐壁并同时上紧所有地脚螺栓,松紧适度;——保持至少48h,检查罐壁罐底的严密性以及锚固螺栓的松紧程度等;——液面上加压至设计压力,稳压15min,然后降至50%设计压力,检查罐体、锚固、罐顶及顶板与承压圈连接焊缝,检查所有焊缝应无泄漏。10.1.3.3通风孔及呼吸阀的开启试验可同时进行或在罐体试压之后进行,当充水试验完成后,应进行外压试验,试验时应使气相空间的真空压力等于-1kPa。性能试验蓄热罐性能试验主要包括有效蓄(放)热量、蓄(放)热功率及斜温层厚度等性能指标。性能验收试验蓄热罐性能试验1)根据热水蓄热罐的设计流量及工作温度,设定热水温度为Th,冷水温度为Tc,设计蓄放热流量为Qd。2)试验开始后先使蓄热水罐充满温度为Tc的冷水,随后调整外部热源工作状态,使热水温度达到Th。蓄热过程开始后通过对循环泵控制使蓄热过程的运行流量为Qd,热水侧流量Q1和冷水侧流量Q2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当蓄热罐热水侧温度T1达到Th时蓄热过程结束,记录热水侧温度T1、压力P1、流量Q1及冷水侧T2、压力P2、流量Q2,同时记录蓄热水罐上各温度测点随时间的变化。3)调整外部热源工作状态,使冷水温度达到Tc。放热过程开始后通过对循环泵控制使放热过程的运行流量为Qd,冷水侧流量Q2和热水侧流量Q1应尽可能保持一致,当蓄热罐冷水侧温度T2达到Tc时蓄热过程结束,记录热水侧温度T1、压力P1、流量Q1及冷水侧T2、压力P2、流量Q2,同时记录蓄热水罐上各温度测点随时间的变化。4)放热过程结束后,蓄热罐继续放出高温热水,直至蓄热罐热水侧出口温度T1降低至Tc+ΔT,通过对循环泵的控制使得放热过程的体积流量尽可能接近Qd,冷水侧流量Q2和热水侧流量Q1应尽可能保持一致,记录热水侧温度T1、压力P1、流量Q1及冷水侧T2、压力P2、流量Q2。5)重复流程2和流程3两次至三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土地无偿赠与合同范本
- 个人家政保洁合同范本
- 制定合同范本 作用
- fidic条件合同范本
- 买卖延期合同范本
- 医用机甲租赁合同范本
- 净水设备售卖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药店
- 出租和谐公寓合同范本
- 修建垃圾台合同范本
- 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改善
- 监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卷(答案)
- 2024-2025学年中小学校第二学期师德师风工作计划:必看!新学期师德师风建设秘籍大公开(附2月-7月工作安排表)
- xxx项目财务评价报告
- 《急性心力衰竭的急救处理》课件
- 2024年中国养老产业商学研究报告-银发经济专题
- 高教版2023年中职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册
- 川教版四年级《生命.生态.安全》下册全册 课件
- JJG 693-2011可燃气体检测报警器
- 工程结算单(样本)
- 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营销之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