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禅宗的生活观与心理调适
韩凤鸣,男,哲学博士,河工大学副教授。(南京210098)平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个十分朴素的生存维度———“平常心”主导下的禅化生存。禅化的平常生活首先表现为朴素的自然生活,没有绚烂的心理和动人的事件发生,却保存着生存的整体性和贯通性。进一步是,长期生活在这个维度中的人,把他们的生活绝对化,由于看到它朴素的真理性而以它为纷纭的生活境象的基础。在本质上,这种生存状态不是某些生存方式的组合,不是通过优选的生存能力或生活手段的综合,而是人生俱来即在其中的“本来”生活,当人们在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境界中睁开他们洁净眼睛的时候,都生活在这种“平常心”中。.一、地藏和其人生选择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他的世间生活,就以不同的方式塑造着自我,同时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丧失“真我”。禅宗看到这种丧失的深刻性:“染污真心,丧失智慧,劫功德财。”(1)当他感到丧失进而寻找真我的时候,他与生存的世界就产生疏离感,在没有回到真我之前,为了掩盖孤寂,他要走进常人世界以嘈杂的世情代替家园。但他的常人世界最终肯定了他的孤寂,所以当他在这里有所作为的时候,他的孤寂一方面是被掩藏了,另一方面是更加成熟了。孤寂对一切遇到的东西都容易伸手,在遇到同样是孤寂事物的时候容易产生共鸣。当无数的世间孤寂伴侣不失时机地来给予“帮助”的时候,虽然在短暂时间和表面上协调了人的孤寂,但结果是更加深重的孤寂。在这个现实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一般孤寂者并不是真的孤寂,他只是看到了自己与世界“分”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合”的实际,是他的“边见”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更看到,孤寂感是对本合而分产生了觉悟,人越是孤寂,就越是肯定了“本来”的完整性。我们的孤寂肯定了存在的无限背景,我们知道我们的有限在无限当中,有限在面前起伏,无限是它的永恒背景。清凉文益禅师在行脚的时候,遇到大雪,在地藏院躲避。与地藏等禅师在一起烤火的时候,讨论起《肇论》。当谈到“天地与我同根”时,地藏禅师问文益:“山河大地,与上座自己是同是别?”文益说:“是别。”地藏竖起两指,文益又改口说:“是同。”地藏又竖起两指,没有说话就离开了。(1)两个手指代表分离的“二”想,但一切“二”想都是心灵作用,即使是“一”想也是心灵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当我们产生“一”想且以此为真理的时候,它就不是清净的“一”,它是烦恼的“二”。不久雪睛了,文益要走,地藏送他出门,继续问:“您平常的时候总是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么我问你,门前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说:“在心内。”地藏禅师说:“你为什么要安块石头在心里呀?”文益回答不出来。于是留下来,苦苦参究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向地藏表达新见解。但地藏都说不对———文益仍然在“想”中。一天文益说“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了,我词穷理绝了。”地藏说:“好,若论佛法,一切现成。”文益当下就开悟了。(2)当人从自己逃向邻人和朋友的时候,他是放弃了本来和真实的生活,放弃了现成的真理,以攀缘之物为自我,实质是在分裂自己,他的孤寂和找寻是难免的。在禅宗看来,显现在眼前和记忆中的这些残浮的世事光影,只是追求表层感觉的产物,它们只是人类感观的、由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结合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流动而产生的,它们不代表实际,因而也会很快分散。禅宗期望人来到“心心不触物,念念绝攀缘”(3)的清净生存境域。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明心”,明白心灵本来清净的真实,明心以后而能“安心”,生活走向安宁。随俗流浪是生活的第一次分裂,在这样的生活中对“彼岸”的追求是又一次分裂,后一次分裂提供了回归起点的可能。禅者告诉人们,全心于自然的生活,安心于当下的生活,就会发现心灵真相,进而来到真实的生活。安于生活体验,甚至是安于贫困,安于苦难、污损,会体验到人生全面而真实的场景。梁武帝问达摩大师:我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无数,有多大的功德呀?达摩大师说:没有功德!(4)这是当头一棒。达摩告诉人,当彼岸的追求成为此岸的执著的时候,就成了人生额外的负担。禅者时刻都在告诉人,世俗以肤浅的知见和贪爱培养了世界,以之为可以信赖的事物,实际上是在埋葬自己。所以在生活的能力、智慧或创造上,最高明的不是业绩最高、技艺最好、最为聪明的人,而是心灵最洁净的人。人生的种种分裂、多事和自寻烦恼,让自我被近身者代替,“平常心”的要求出现了。人生的一切艰苦奋斗实际上都是为了发现某个“平常”的心灵状态,人们期望生活在这个永恒的安定里。这个平常在禅宗表述为“平常心”的获得:“了取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5)有个僧人问禅师:什么是平常心呀?禅师说:要眠即眠,要坐即坐。僧人说,我不懂。禅师继续解释说:热的时候就到凉的地方坐,冷的时候就生火取暖。(6)平常心不仅仅是一个人呼,一个人回答一声那样“自然”,也不仅仅是因无心而全心全意地做着日常事,它的根本内涵是对宇宙人生命运的深刻觉察。生存的价值在于清净的心对缘起实际的觉悟。在世事的流转中,平常心有着对存在的清净底蕴的清醒理解和深刻把握,不着痕迹地与宇宙真际一齐流动,过着一种清醒的、活在当下的生活。二、种金融类型的研究意义不同作为心灵常道的平常心,在禅宗又称之为真心、真性,是心灵健全和纯真状态,是心灵的本来状态或自在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一切人生的苦、惑、空、颠倒梦想、烦恼恐惧都远离,只是一颗无缚的清净心,赤裸裸地呈现着当下的真实。当清净心走向平常生活而呈现为“平常心”的时候,平常心就是世俗之道的源头和基础,平常心的出现就是世俗的光明。平常心,本源天真自性也。虽居千万人中,如无一人相似,此岂粗浮识想、利智聪慧所能测哉。(1)平常心不是单纯的“自然心”,平常心象自然心一样能感觉到寒来暑往,一样能察觉到善恶美丑,但心不粘着,在清净的世事中继续着无念而有为的生活。平常心是断裂中的新的缝合,是扫除中的新的肯定,是对平常事物的新感觉,是存在的“本来面目”的自在流布。为了说明这种平常心,我们特别要注意它与一些“超常”心理的区别,如失心、幻想、冥想等。这些特殊心理及其呈现,最容易让人误以为泄露了某种先天的源头或基础,误以为与平常心来自同一个地方,我们要把它们严格区分开来。不可把平常心的清净、无念心理状态与日常生活中的“失心”、“恍惚”等心理状态等同,有人就将这种偶然的失心当做“禅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证明,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这种“失心”和“恍惚”是脑力不济的一时失智的体现,如果他在这种失智恍惚中干出什么来,既算不上有什么心理意义,也谈不上是禅心的作用。有人以这种恍惚为自由,以这种恍惚的自由为乐,其结果是真正的“失智”而超越了平常,其脱离社会的胡言乱语,是一种精神病。这种病态是禅宗坚决反对的。那种称为“冥想”的瑜伽修习与禅宗的平常心有重大区别,冥想是一种对“心”的机能的特殊训练,在静观、调息、调姿中强化感官觉知,并可能由此引发超能力。这种对心灵智能的深层挖掘常常停留在对心灵事实的探索中,执著于其有相机制,虽然对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焦虑、引发深层感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心灵解放有帮助,但心灵可能游离到“另一次元”的宇宙,丧失了真正“平常”的生活。如瑜伽语音冥想“曼特拉”(Mantra)趣在把人的心灵从其某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等精神负担中引离开去,超越昏昧和激情等而处身在某种善良品质的高度上,看起来是高尚而神圣的,但它的特定形式离开了日常生活,对高位品质的执著让他们无视日常,真正的日常生活反倒成了多余的事,这之中难以说获得真正的自由。对“平常心”还有两种差别很大的理解。一种将“平常心”理解为庸俗、混沌的无智之心,是自然心在生活中的随波逐流。这种平常心看似无忧无虑,却是一种真正的无知,他们没有清净心,不能迎接生活的风雨,他们随缘即变,没有真正的“平常”;另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无心顺物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哲学计谋,是一种功利态度。这种平常心最容易让人混淆,由于它没有平等心,心不清净,没有佛教基本的缘起性空理念的支持,这种智慧是难以贯彻到底的,最后的生活总是被动和无奈的。平常心是清净的,平常心中的事物是平等的,这个清净心看到万物都是前因后缘和合而成的“假相”存在,有了这个认识的人能依于清净的事实而生息。所以真正的平常心是时刻具备清净心,理解了万物依于缘起而本来性空的事实,把握了缘起性空本质而又回到日常的平静生存。平常心主导的生活一定是清净的,平常心观察中的世间就是净土,这个意义上的平常心被称为“真心”。或曰:何名平常心也?……不逐万境迁移,设使随流得妙,不离当处湛然,觅即知君不见,乃真心也。或曰:何名不平常心耶?曰:境有圣与凡,境有染与净,境有断与常,境有理与事,……真心本具,不随不平常境生起种种差别,所以名平常真心也。(1)“不平常心”是分别心,是平常心的迷失,佛门喻之为红尘劲风、苦海恶浪。不平常心清净下来,认识到它的缘起性空本质,就来到平常心。但禅宗更深刻地看到,不平常心也是“本来无一物”的,不平常心不是什么,平常心本来清净。所以不能执著于有一个“平常心”,这是真正的平常心理解,产生真正的平常视野。所以,虽然“平常心”与种种奇特心、分别心不是一回事,但在真正的平常视野里,又都是一个心,都是清净无染的“真心”的作用。这就是地藏的用心,是文益的悟处。当我们念念无著而自净其心的时候,就来到清净、平常的世界。三、常见的自我意识禅门的解脱者被说成是“平常人”,他从世俗心到平常心的过渡,从外在看来没有什么飞跃,禅门生活被说成是无事、无为的。但“平常心是道”不是一句平常的话,“平常无事”不是真的没有任何事可做了,平常心的“道”是存在完整而清净的现量认知,是当下境、行、识的纯粹统一。当下的现量不能全体开放而喻之于“平常”、“无事”,它不是忽视世间或在世间没有事可做了,而是在做事时不著于事相,具有平等心和清净心,是在认识了清净真相后的不执著于虚幻表象的生活,是炫烂之极的平淡。无论生活怎样变化,禅者的平常心都洞察了世事清净的缘,不断有为和善行事业。所以我们单拈一个“平常”或“无事”的话语表象,或者停留在平常心的世俗认知的肤浅层面,自身即走出了平常,沦为世俗。人们常常遗漏平常心这些深刻的地方,从而对什么是真正的平常、怎样去实现平常心存疑惑,对真正的平常生活状态并不明白。按日常生活现成的方式去生活,按照世俗心理和生活逻辑来处理世务,在世俗层面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只要心情平静就能过上快乐生活,就能轻而易举地认识生命的真相,却是错误的想法。一方面我们看到,禅门的平常心还是种种法门历种种苦修后的真知,并不是一句“平常心”可说得尽。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提倡饥餐困眠、随缘任运、无所用心的自由生活,在一般世俗这里也是不可能的。“有般底人道,本来无一星事,但只遇茶吃茶,遇饭吃饭,此是大妄语。谓之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元来不曾参得透,见人说心说性,说玄说妙,便道只是狂言,本来无事。……人多错会,打在无事界里。”(2)所以单纯的无心、无事之道是世俗的肤浅的心,可能流落成无所用心、无所事事从而放任自流,把生活本可拥有的种种风光都错失了。这是在理解禅宗平常心时要引以为戒的。无条件的平常、无事是不可能的,单纯的平常无事是对现实生存的否定。禅宗早已看到了这一点:“平常心是道,举步入荒草。”(3)但一些人还是坐在平常心的口头禅里,行其无智无力的平常之道,这是自欺欺人的祸事。首先,“平常心”不是对整个人生失去激情而平淡下来,不是人生被他“看透”而没有任何新的意义、因而无事可做了,也不是落入庸俗的日常生活随波逐流。真正的常心是通过“悟”而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一次彻底的革命,通过悟而走向、平等的生活理解。他的生活随着诸缘变化,积极地响应着世事进程而不断创造着透彻的自由,他在清净的轴心做着“随缘不变”的事。“无明既尽,厌求都息。始觉同本,用还归体。平等平等,无二无别。”(1)这是他生活心理的基本写照。其次,平常心还可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丑恶行径反感,对崇高的行为表示赞叹,为自己的清白而欣慰;平常心没有放弃对物质的、肉体的、精神的生活的联结,还有丰富的人生事务和烦恼波澜要面对,他仍然从小善、小事做起,从不间断,贯穿一生。最后,具备平常心的禅者虽然依赖着这种平常心自由地生活,但这种平常心要求不断巩固已取得的成果,他也许不在期待圆满,但每天都走向圆满。“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惟勤修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移动机器人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办公技术新动向模板
- 述职报告:智慧农业实践
- 职业导论-房地产经纪人《职业导论》点睛提分卷2
- 心理协会辩论赛策划书
- 二零二五年度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服务与环保材料采购协议3篇
- 人教版小学数学(2024)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认识平面图形综合素养测评 B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吉林省长春五中高三(上)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客房入住体验提升合作协议2篇
- 企业年会摄影服务合同
- 电商运营管理制度
- 2025年上半年上半年重庆三峡融资担保集团股份限公司招聘6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协议
- 内燃副司机晋升司机理论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2024北京东城初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及答案
- 2024设计院与职工劳动合同书样本
- 2024年贵州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B卷)
- 电工高级工练习题库(附参考答案)
- 村里干零工协议书
- 2024年高考八省联考地理适应性试卷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