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_第1页
5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_第2页
5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_第3页
5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_第4页
5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0年代农业集体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改变农业落后的面貌^共领导人选择了一条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道路。首先是土地改革,然后是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56年几乎所有的农民都被卷入到集体化的洪流中。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又展开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形成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农业集体化的道路,根据制度变迁的形式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以前,这是一个诱致性制度变迁阶段。土地改革后,农民虽获得了土地,但是由于牲畜、生产工具的普遍缺乏,依靠农民的独立的家庭经营,很难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为了不使农业生产中断,在中国政府的倡导下,农民进行互组合作,使农业生产互助组这一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从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之后到1958年人民公社体制形成。1953年之后,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这样使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迅速实现我国的工业化,政府极力压低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工业化建设的成本。与这一政策相适应,中共选择了从农业合作化到集体化的道路,这是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阶段。旧中国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个体农民由于生产力低下,为了维持生产历来就存在劳动互助的习彳凱国旧有的劳动互助合作,根据一些现存的资料反映,在西北、华北、东北、东北、华南等地区都广泛存在。旧时的互助合作特点是规模小、临时性和不固定性。同时互助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自发组织起来的。这一章还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互组合作运动,党领导的互助合作运动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土地革命发展起来的。这种互助合作弥补了劳动力不足的缺陷,并保证了不违农时。新中国的互助组是在解放区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发展的动因:(1)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生产资料普遍缺乏。(2)土地改革后,虽然农民经济地位上升,出现中农化倾向,但部分农生活贫困。(3)优秀互助组的示范效应。(4)互助组充实新的内容。(5)国家对于互助组的扶持。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了全国解放后互助组快速发展。从单干农民到农业互助组的制度变迁,是单个农民响应当时制度不均衡条件下的获利机会,而自发进行的制度安期新的制度安排能够给他们带来获利机会,或符合他们的利益的前提下,进行新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农民的经济福利都有所提高。因而从单干农民到互助组的制度变迁是帕累托改进型的制度变迁。排。这制度变迁是以一致同意为前提,是在所有参与者预1952年底,随着国民经济大规模建设的展开,工业人口和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原料作物种植地区扩大了,工业用粮比过去增多。同时,土改后农民生活有所改善,农民的消费粮食也比过去增多。一方面,粮食需求量猛然上升;另方面,农村粮食总产量增加的同时收购量反而下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不应求必然引起物价上涨,这样便导致了粮食购销危机。农业是当时工业化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粮价的上涨将产生一系列的反应,最终导致工业建设成本的上升。为了稳定粮价,降低工业化成本,迫使政府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从而保证粮食的收购和供应。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中国后来所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制度形成以后,国家为了农产品低价收购政策,就必须强制地取消农产品自由市场,由国家垄断市场。同时,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生产。实行对主要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之后,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断加速。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做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中国在1953和1954年分别通过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导致了当时制度环境的改变,进而引起了其它制度安排变革。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改变了经过个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再实行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贯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或者说,成为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当时党所提出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安排,它是进行其它制度安排的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农业合作社的步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54年宪法实质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法律化,而总路线的实质是实现“一化三改”,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经济基础,1954年宪法规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的方向,剔除了家庭经营继续长期存在的可能性。进而言之,它缩小了国家对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集合。述方针政策的实施,中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4年春兴起的办社热潮,很快引发出急燥冒进的倾向主要表现在:(1)盲目追求办社数量,互相攀比,急于求成。在盲目贪多的同时,一些地方又出现了追求大社的倾向。办社中的盲目贪多求大倾向,引发一些干部的强迫命令、简单粗暴的作风。1954年秋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是同粮食统购统销工作同时展开的。是年夏季,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河北省,雨量集中、持续时间长,发生了数十年罕见的水灾,再加上当年旱灾、霜冻灾,由于受灾面积较大,造成当年农业生产未能完成计划。而1954年统购粮食的任务却超额完成了,多购了47亿公斤;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数量也在迅速翻番,然而,这都引发了一场后来被毛泽东称为生产力暴力”的严重危机。1954年冬农村出现大量出卖或宰杀牲畜的现象,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下降.农村关系的全面紧张的状况,是对农业合作社化进程要求过急过快的反应。中共中央和中央农村工作部对此非常重视.1955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和巩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通知》,通知指出:“整顿和巩固这四十几万个社,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在1955年春耕前后立即进行了对合作社的整顿和巩固工作。全国整顿的结果,全国原有67万个社,经过整顿巩固下来的有65万个社。1955年下半年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以后,在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推动下,各地农业合作化运动先后掀起热潮。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安排,国家是这一制度安排的供给者,它没有取得农民的“一致性同意”。政府虽利用合作社这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了农民的大量的经济剩余,支持了重工业的发展,但是大大降低了农民应获得的经济福利水平。因而,初级社的制度安排属于典型的非帕累托改进。1958年8月的北戴河会议刚结束,人民公社化运动即席卷全国。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超英赶美的一再提前的高速发展战略指导下,发动起来的,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具体化。因此,伴随着“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的推动,浮夸风、瞎指挥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干部特殊化风也就刮遍中国大地,形成五风”泛滥,导致1959—1961年中国陷入粮食危机,进而给人民生活、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和影响。正是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农业生产,给整个国民经济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中共中央领导开始反思人民公社的管理体上的弊端,并调整政策纠正实际工作中的“左”的偏差。1962年2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确立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是低级形式的所有制,虽然不能再退了,但却给“进”留下了空间,其方向是逐步向大队和人民公社所有制过渡。因为生产队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