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心一与清华教育
说到张心1,兰州人可能不熟悉。说到徐佳山的森林公园,有一部深刻的印象。是的,徐家山森林公园的树,就是在他倡导、规划下种植的。张心一原名张继忠,甘肃临夏大河家人,1897年1月17日生于兰州口袋巷。先生出生不久,父亲就离世而去,迫于生计,母亲卖掉了乡下的几亩薄田,寄居于兰州的亲戚家。母亲为人帮佣,先生读书之余,也要做不少活计补贴家用,少年的生活,无疑是十分艰辛的。就这样,先生读完了小学,于1914年考入兰州中学。这期间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一位受当时军阀追缉的大学生躲进了他家的草棚,而且一躲就是四个月。先生在照顾他吃喝之余,还听他传授了不少民主进步的思想,以及外部世界的种种变化,这对张心一今后生活道路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还有一个重大的收获是在短短四个月中,那位大学生竟给他打下一个良好的英文底子!1914年,就在先生考入中学的那一年,清华在全国招收留学预科生,甘肃分得一个名额。去北京读书,在当时交通不便又十分闭塞的兰州人心中,无疑像上月球一样遥远和充满不测,而且之后还要出洋读书。当时兰州的名门大户、小富之家是根本不予考虑的,所以当时竞争并不激烈。也许是那一点英文底子,先生顺利考取了清华。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一位17岁的少年告别了老母,背起兰花包袱、赤着双脚跟着东去的商队,向京城走去。据先生回忆,他一直走到河南商丘,才搭上火车东行,这一段路,他当时竟走了一个多月。无法想像当时路上的艰难,先生也没提起自己坐上火车这一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飞驰在中原大地上的感想,但他就此便从那封闭落后的黄土高原走出来了。当十几年后他再次踏上这片黄土地时,他已是一个拥有农业经济学硕土学位的学者了。清华最初拒绝了这位黄土高原之子。理由是他已17岁,太大了,各地的预科生不过十三四岁。面对人海茫茫而无所依靠的北京,先生爆发出西北人特有的“犟”劲:“不让上学,我就碰死在清华门口”!最后先生以特例入学。从这时起,先生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学之路。清华毕业后,漂洋过海进入美国依阿华农学院,考取学位后又入康奈尔大学,仅用一年时间,就获得农业经济学硕土学位。可见先生当年学习是何等刻苦!不过先生自己对美国求学这段经历倒只提了两件事:一是先生参加了很多学生公益活动,在校期间还被推举为世界大学生联合会主席;另一件事是在该校学生运动会上,先生赤足参赛,勇夺1500米田径赛冠军!1927年先生学成回国,先在金陵大学任教授兼农业推广系主任。30年代后又任立法院统计处农业统计科科长、中国银行农村贷款主任。在30年代,他完成了两件事:第一件是迎娶了著名教育家黄炎培老先生的爱女为妻;第二件是骑着自行车深入甘、青、桂三省,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第一次用现代经济学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调查,写成了《中国农业概况估计》书稿。该论著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广为国际上引用,被称之为“张心一数字”。到了1940年,张心一已经44岁,当时的他可能还不知道,他就要迎来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六年。1940年,当时的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发表了张心一任甘肃省建设厅长的任命书。据说当时先生正骑着自行车在甘肃往重庆的崎岖山道上,省政府连发数电沿途拦截。半月后,先生赶回兰州参加就职仪式,上身穿光板羊皮袄,足蹬河州短靴,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当时省政府只设四个厅,厅长职位重要,部下们认为不能以此面目就职。先生无奈,只好借来一件中山装穿上就职。就职之后,建设厅的幕僚们围住先生要庆祝一番,先生欣然颔首。领着众人出了省府,穿过无数如“陶乐春”等著名饭庄,直走到东城濠一家破败的河州饭馆。先生看来是常客,进门就吩咐揪面片、打散酒。部下们面面相觑了一番后,有人小心翼翼地提出是不是再搞些下酒菜。先生慨然道:这个自然,我早有所备!当即从皮卡衣中陶出一只羊腿来,吩咐店家整治了下酒。这顿饭,让这群部下们第一次见识了留学生出身的厅长风格,但这比起以后的事来,还真算不得什么。其实,写张心一先生其人其事,我远不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我既不懂农业经济学,也不是近代甘肃史的研究者,对于张心一在甘肃的专业业绩,更缺乏专业眼光的评估和认识。我只是在偶然的几次对旧资料的查阅过程中,读到有限的几篇关于张心一其人其事的文章,从此便在心中留下一个挥之不去的背景。之后在对一些老人的采访中,明知张心一的事迹与我手头的创作没什么关系,但我却一次次禁不住地追问下去,常常是谈者有兴,听者意浓,说到高兴处,相顾唏嘘,常为先生轶事拍案叫绝,只可惜今人多不知先生。我宁愿以此小文做抛砖引玉之事,也不愿见这位为甘肃做了巨大贡献的农业经济学家就此埋没。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案头放着一些张心一先生在兰业绩的材料。细数一下,令人惊异。我无法想像先生是怎样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完成那么多项艰巨的工程。要知道,1940年的兰州甚至连一座像样的楼房、一条够等级的公路也没有呀。六年间,张心一率先全国将行政与企业、事业分开,创建了水利林牧公司、矿业公司和水泥公司等企业,外请了很多专家学者,并且通过实践和保送深造,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切实兴办了农林牧、水利气象和工矿交通等几十个很有成绩的企业和事业。这些工作在我国都是开创性的。另外还兴修了金昌鸳鸯池水库、湟惠渠、清丰渠等水利工程,河西及兰州周围农民至今仍受其惠。他始创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从美国引进草木樨等90余种牧草良种,当然,还有兰州著名的白兰瓜。西北向来干旱少雨,植被树木稀少。先生在兰州市黄土荒坡的徐家山率先倡导挖水平沟,植树种草,蓄水保土,是甘肃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奠基人。据说当徐家山成林后,先生曾问过来参观的美国同行,自己这样做的得失如何。美国同行耸着肩说:美国没有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你这样做竟然成功了,那是一个奇迹。据说,每年徐家山种树的季节,政府各机关的官吏们初认为是官样文章,赶着马车,载着帐篷和酒肉,预备大吃一场。等大家到了徐家山,却见张厅长早把个人额定的20棵树种完,正挑水来浇,大家不免暗叫惭愧,也没人再好意思支起帐篷来吃喝。先生做事雷雳风行,自己则诸事从简。省府当时为现职高官人人配得一辆马车,先生却从来不坐,去哪里只是骑上自行车就走,也不带随从。一次,先生去榆中视察,县长弄来百十个学生摇着小旗在城外寒风中瑟瑟半日,却不知先生已入城工作半日矣。有一回先生独自骑车去陇东,回来路上遇到土匪,没搜到钱,打了一顿,要杀时,却有一个土匪曾是跟他修过水库的民工,力保张先生是个好人,后来土匪们不但放了他,还送他大洋一枚做盘缠。那一年,河西一带遭了灾,张心一奉命带人赈灾。当晚车至永登,县长不敢怠慢,备下丰盛酒席一桌,回头却不见了张厅长踪影,赶快派人分头去找,却在城外一贫穷寡妇家见先生正缀着苦茶与老寡妇闲活。先生回来见了酒席,二话不说,掏出两只银元来拍在桌上对县长说:你县里有那么多家都断粮了,你怎么还能忍心吃喝,去把酒席退了!只这一次发作,之后再行至河西诸县,无一位官员敢摆酒接待。行至永昌时正值午饭,大家又一次不见了先生。当时社会治安不行,大家赶快上街去找,却在一个街边小摊前,见先生端了一盘凉面蹲在路边吃……先生衣着从不讲究,总是一身布衣工装,戴一项鸭舌帽,生活也很简单。当时兰州发明了牛肉面的马保子的后人,在酒泉路开了一家面馆,省府的职员们常去吃,先生也爱去。旧时官体贵重,职员们见先生进来,无不弃面遁去,而欲进来的人见了先生也转头就走,影响了面馆生意。精明的马保子后人想出个主意:先生吃面时,就派一个伙计站在先生身后,反复大声说:“先生,我们还要做生意呢!”如此这般,先生便不好意思再去,只是冲着厅里的职员嘟哝:一起吃面嘛,跑什么,现在看,害得我面也吃不成了。那一年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华,临行前打电报给老同学张心一,问他想要点什么。先生回了一封长长的电报,要求他为兰州带来92种适于生长的草籽及蜜瓜籽。华莱士到了兰州,省府设宴招待,先生这一日特意穿了西装与夫人前往,而省府门卫却拦住先生不让进去。夫人说:这不是你们厅长吗?门卫再细一看,才笑着敬礼放行,他们已经习惯见一位“布衣厅长”了。先生生性狷介,公家之物,不取分亳。家人同事都是知其性,从来无人敢捋虎须。有一次,他调解了甘南牧区的一宗林权纠纷,藏族头人为表示感激,派管家骑马送来大洋100元。藏人性直,见先生不要,就硬塞,引得先生大怒,一顿拳打脚踢将那人赶走。据职员们回忆,先生只收过一次礼,那是1944年,雁滩一带种的华莱士瓜第一次丰收,喜悦的农民拉来满满一车瓜送给先生,不由分说,扔下就走。先生也不以为忤,笑眯眯地捧了瓜分给大家。这瓜可费了先生不少心血呢。先生的奇闻轶事可真不少,我写至此,尚不足半。唉,如今则很难听到关于官员们的轶事了,难道这是一个缺乏轶闻的年代?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先生调至南京中央银行任职。解放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计划局农业计划处处长、农业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长、中国农学会专职副理事长、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名誉理事及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长。1990年,先生被国际农业经济学会誉为终身会员。据说,建国后先生亲自在陕、甘、宁、晋等省倡导介绍挖水平沟,蓄水保土,造林种草,并建议以小流域为单元承包治理发展生产,整治黄河持续半个世纪未尝稍懈,深受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与赞誉。1985年,先生以88岁高龄最后一次返回故乡,又一次登上徐家山看了他当年种下的树。走时曾以这样的话嘱以家人:“把我的一绺头发埋在兰州徐家山,立个小小的标志,写上张心一在此曾试验用水平沟拦蓄雨水,种草种树,以期黄土丘陵上农民都这样试验,实干200年,使黄河流清水”1992年3月23日先生于北京病逝,享年96岁。可以想见先生在病榻之上时,他的目光无数次地穿过北京灰蒙蒙的天空落在西北这块苍凉的土地上,亦有无数次神游徐家山这令他牵心的地方。临终,嘱其子张孔先生将其骨灰撒在徐家山水土保持林里。先生终究还是离不开这块生他养他的黄土地。有学者说,中国之所以历数千年而终为大一统者,是因为中国社会多了一个“士”的阶层。“士”的称呼始见于周,当时百姓每五家供养一“士”,而“士”则经过学习、训练后服务于乡里。后来又有文士、武士之分。至于后世,“士”又多指读书人,又有“士子”、“名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版企业短期用工劳动合同范本
- 游戏式数学学习
- 研究生涯之旅
- 音乐鉴赏深度解析
- 2025保健品代理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 2025年农业设备租赁合同的法律效力解析
- 2025项目经理聘用合同修订
- 2025域名购买合同示例
- 2025水果订购合同范本
- 2025年购买水果产品的合同范本
- 脑电图判读异常脑电图
- 人体所需的七大营养素(卓越)
- 《小学生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班会》课件
- 传统园林技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直播中的礼仪与形象塑造
- 2024年八年级数学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老年人中医健康知识讲座总结
- 海南声茂羊和禽类半自动屠宰场项目环评报告
- 跳绳市场调研报告
- 《民法典》合同编通则及司法解释培训课件
- 交通事故法律处理与索赔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