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说课稿_第1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说课稿_第2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说课稿_第3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说课稿_第4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程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心理学》课程说课稿各位在座的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一、课程定位(一)课程简介与性质《心理学》是小学教育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心理学》也是一门把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认知和人格发展以及学习现象,包括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应用性学科。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小学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三年制大专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的学生。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28学时,实践学时8学时,课程学分为2学分。(二)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我校“全人+特长”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小学教育全科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该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一定心理学素养的小学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心理学这门课既为学生学习教育学与教法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又为他们以后在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学理论提供必要的基本训练。本课程主要以讲授心理学中的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及个性心理等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的心理现象为主,同时适当穿插心理健康知识与心理咨询技术。在“讲”、“看”、“议”、“练”和“经典实验分析”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服务于小学教师资格证国考及入编考试,为学生今后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开展教学活动奠定坚实基础。(三)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和配合《心理学》是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课程,对先修课程无严格要求,它主要是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门课程的学习也是为整个教育学理论体系架起了桥梁,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见习、实习活动提供了心理学理论的依据,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淀了心理学素养。(四)课程目标根据《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理学课程标准》等的具体要求以及大一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我将课程总体目标及具体目标制定如下:总体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及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知识目标:(1)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3)了解心理产生的生理、心理基础,提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心理学和心理现象以及小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力目标(1)能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小学儿童心理特点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素质目标(素养目标或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相关教育学科知识的兴趣,增强对专业的情感,对教育对象的了解与热爱,逐步形成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积极参与心理与教育活动的动机与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热爱中小学教育事业,热爱儿童,具有与儿童一起活动、分享的童心与爱心;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不断进取的态度。其中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其重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并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是其难点。二、课程设计(一)课程理念与思路结合上述目标,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的基本理念和《心理学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扎实的心理学素养为核心”的要求为依据,本课程设计始终坚持如下三大设计理念:1.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2.坚持理实结合的理念,学习系统理论知识时借助于经典实验案例的分析,模拟活动教学等方式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教师引导等方式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能力,从而养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据设计理念,同时确定了以下课程设计思路:首先,理论学习生活化。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围绕基本原理、核心知识讲授;另一方面,注重理论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进行生活化教学。以突出课程内容选择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学习过程案例化。理论内容的学习结合课程与教学的真实案例,通过典型案例的交流、分析和点评,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最后,知识运用实践化。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运用于教学实践,在班级管理规划、实施、评价、研究及见习实习中得以运用,“教、学、做”一体化,学以致用,以落实工学结合的思想。(二)课程内容理清课程设计思路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高职高专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以及大一新生的身心特点,我们遵循“良好中选优秀,优秀中选精品”的原则,选用了由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的高等师范院校国家级规划教材《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该教材具有科学性、研究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该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主要是向学生系统介绍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进程,了解其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概念。该部分内容有机渗透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学的界定及其具体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方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及四种主要研究方法等。基本原理模块:主要让学生掌握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即感受性及感受阈限,掌握知觉恒常性并理解其影响因素;理解注意的认知理论,掌握感觉记忆、瞬时记忆及长时记忆的概念、编码方式和遗忘特点;表象、现象及思维的概念、特征,问题解决的基本原理等,主要就是个体心理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前者体现为个体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后者体现为心理活动倾向性和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此外就是研究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即社会心理,包括群体共同的心理现象和个体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实践应用模块:该部分内容主要体现为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例如小学生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创造力及言语的特点和规律在今后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能得到切实的运用和体现,本课程有两章内容主要介绍了“教”与“学”的心理学问题,系统的介绍了教学思想的心理学定位,为师范生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心理学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深化所学,提升能力。其中,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模块,奠定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实践应用模块则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出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这也是我校“三维增长•二元融合”(即全面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坚持工学交替、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三、课程实施(一)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小学教育专业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已经基本具有教师教育的概念,但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还未接触,教育教学素养还未形成,所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是重点,此外,这一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合作意识弱;理论背记意识强,实践运用意识弱;网络依赖意识强,借助网络解决问题意识弱。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了在课程实施时应以“实践教学”为主,贯彻“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的教学策略。(二)教学模式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实际,本课程选用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和学生自学—辅导式的教学模式。课初,会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待学生确定学习任务以后,让学生借助网络媒体资源、推荐的参考资料以及教材内容在小组中进行自主合作式学习。当学生初步解决问题后,师生共同对任务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和评价、总结和反思。此外,本门课程注重基本理论与经典实验相呼应,因此还安排了课堂实验演示,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心理学的经典实验的视频,将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抛锚式和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引领下,根据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特点,除传统讲授法外,我还采用了讨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法,学生则在教师引导下采用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法。本门课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为多媒体课件、课程网站、微课等,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性、降低学习的难度。四、课程资源(一)教学团队我们有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既有校内专任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既有专业理论功底扎实的研究型教师,又有经验丰富的实践型教师。其中讲师1名,为校内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发表论文多篇的学前教育理论(二)教研室主任冯丽。初等教育系教育与心理学类教师王楷清、苏珊珊。另外,还有来自与我校建立“U-S”合作的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兼职小学教师等。(二)教材建设、数字化教辅除本课程教材外,我还选用了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黄希庭的《心理学导论》、张述祖,沈德立的《基础心理学》以及《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应用心理学》、《教育研究与实验》等著名期刊杂志,国家基础教育纲领性文件等来丰富本课程资源。在数字化教辅方面,除自制多媒体课件外,还充分利用了微课、QQ群等,以及中国知网、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资源来辅助课程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三)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资源方面,我校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等可供学生随时实践的丰富校内资源。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方面,我校与校外多所小学建立了“U-S”合作,有专门的校外见习实习基地,借助于校外实习基地,学生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做到理实结合。总之,校内外资源拓展了本课程的实践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五、课程评价为了更好地保障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形成了从“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二个层面进行评价的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其中,针对学生的评价为“学习效果”评价,它以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70%)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又包括出勤(10%)、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解析案例和一份检测试卷(20%)两大部分。“教学效果”评价是针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为了达到客观真实的评价效果,我采用了多方面的评价,主要运用了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及督导评价的综合评价模式。从而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课时举例《记忆》课时举例(一)教学内容我所选取的课程内容为本课程中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教学课时1个课时。下面我将围绕这一内容来说一说我是如何根据课程设置要求和抛锚式、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来设计具体教学过程的。(二)教学目标本课学情与课程学情一致,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根据课程目标设置,我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以下三方面:知识目标:能说出记忆的概念及其类型知道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知道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能说明遗忘的规律是什么能力目标:理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并能领会运用能有效运用学习中增进记忆的方法3、素质目标:通过掌握并运用相关记忆理论,激发学生心理学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理性认识到人类的记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储存库,从而将其运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三)教学重难点上述目标中,掌握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是重点,领会运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运用记忆方法是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以上分析,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本课教学运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学生自学,教师辅导的教学模式,借助于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等教学手段,将情境创设、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有机融入教学之中,以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五)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具体设计为如下方面:第一环节,直接导入新课,第一章已经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个体心理,而个体心理又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过程的第一类即为认知过程,今天所学的人的记忆系统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二环节,教授新知促理解。本环节主要分为三部分教学,第一,通过讲解的方式学习记忆的概念,并举例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介绍不同划分标准下的记忆的分类,借助小组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用举例的方式介绍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请同学结合模型及自主阅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的内容,谈一谈记忆的四个基本环节,并说一说三种类型的记忆应该如何理解并掌握。第三,借助例子讲解遗忘的概念及其各种表现,通过介绍艾宾浩斯对遗忘的研究引出遗忘曲线,并借助图表掌握遗忘规律,针对这种规律现象,寻找影响因素,并寻求增进记忆的方法。第三环节,总结归纳。与学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尝试叙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征,并且结合教育教学活动论述一下如何利用遗忘规律去增进学生的记忆。通过以上教学过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掌握记忆的相关理论并有效运用于教学。六、课程建设成效与反思(一)特色与创新本课程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学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