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感知家乡风物 唤醒文化记忆_第1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感知家乡风物 唤醒文化记忆_第2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感知家乡风物 唤醒文化记忆_第3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感知家乡风物 唤醒文化记忆_第4页
高考作文主题训练:感知家乡风物 唤醒文化记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作文主题训练感知家乡风物·唤醒文化记忆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家乡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用适当的方式关注和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学习剖析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增强认识社会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这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之一。参与家乡的文化生活,我们可以:①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类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我们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待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记录。②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建议。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以促进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为出发点,在文化环境、文化活动、文化传承、生活方式、乡风民俗、人际关系等方面,对家乡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从以上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4)不得泄露写作者个人信息。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家乡文化包括家乡人物、自然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等。展现家乡文化风貌,有助于增强我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剖析家乡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辩证思考文化发展与个人、社会的关系;参与家乡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家乡是我们生活的地方,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7000多年的历史积淀,22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古朴典雅的坊巷古厝、宛转悠扬的闽剧伬艺、幽艳润泽的脱胎漆器、滋味万千的传统美食……今天,每一条街道的社区之家,蜿蜒穿梭于茂林繁花的福道,智能便捷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休闲广场的弹性空间……千年古城延续文脉展露新颜。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你对家乡文化建设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套作,不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乐山大佛,剑门古道;三苏祠、小平故居,朱德故里;五粮液酒,东坡肘子;抬工号子,唢呐闹春……这些地方特有的风物,承载了当地丰富的历史记忆。在你生命出发的地方,也有特色鲜明的风物,丰富着灿烂的文化生活,凝聚着深刻的文化记忆,沉淀着浓郁的文化情感。学校组织同学们考察家乡文化生活,校刊“话家乡”栏目以“感知家乡风物·唤醒文化记忆”为主题,举行“家乡风物博览”征文活动,请你参加,选择自己最熟悉、最能彰显家乡特色的或风景名胜、或建筑特产、或传统习俗……写一篇“家乡风物志”。要求: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例文:天下无桥长此桥说起家乡的文化见证,我首推家乡的“五里桥”。我的家乡安海有一座宋代修建的石桥,安海人都称它“安平桥”或“五里西桥”。五里桥在小镇最南端,对岸是南安市水头镇,两镇相隔的水道未淤积前只有船只来往。安海曾为全国对外通商重要口岸,晋江和南安两边的货物和百姓要来往两地,从水路走费时易发生事故,风浪险恶,因此才有修桥之议。安平五里桥据说是南宋绍兴八年安海财主黄护和僧人智渊带头捐资,由僧人祖派主持修建的。中间修修停停,至绍兴二十一年才完工,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工程技术来看,称得上空前绝后。有一种说法:安平五里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桥。安平五里桥与泉州洛阳由宋代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互相辉映,现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里桥桥长二千多米,宽三至三点八米,共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现存桥墩三百三十一个。桥墩用石板交叠搭成,部分桥墩面水两侧修成船头形状,以减少水流压力。桥面石板长五至十一米,宽与厚均约零点五至一米,横切面大致为正方形。每块石板约重三吨,据说修桥的石板当年都沿水路远从金门采运而来。每块石板约重三吨,在当时的工程和运输条件下,开采与搬运都极其艰难。在金门码头装载上船,然后一路风浪颠簸运到安海,然后运到工地,然后架上桥墩。五里长的桥,要费多少工夫才能一块块搭起来?之前要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先做工程设计;再之前要四处募捐,筹措建桥费用;再之前是动念起议,要有那种放狂的胆识,也要有那种准备遭遇千难万险的毅力……我读小学的时候,五里桥已经部分倾圮,桥两边早就淤积成陆地,只有桥中水心亭一带见到一点水道。桥上所有的护栏都消失了,有些桥面石板断裂,斜架在桥墩上,过桥时可见到桥底的泥地。这些断裂的石板隔几个桥墩就有一处,就像五里桥经历岁月风霜留下来的伤疤。桥头有两座石翁仲,约与成年人齐高。人们经过时,都会习惯性地在他们旁边站一站、摸一摸,遥想千年前的匠人,如何一锤一凿,雕成这两个不辞风雨看守长桥的石将军?偶尔有人在桥上垂钓,有人在桥下淤泥中捉螃蟹。我们经过时在那里歇脚,桥上风来,暑气略消,放眼周遭的旷地,茅草在风里摇曳,更远处的水头和安海,民居灰蒙蒙一片。人间沧桑变迁,天地运转不停,其中有某种神秘感,我们永远都无法破解。那时不免又想起南宋年间的先祖们,一样从桥上过,一样在这里歇脚,一样赞叹修桥人不朽的功德,一代又一代安海人,呼吸同一片空气,在这里繁衍生息。近年五里桥经过几番整修,已经面貌一新,坍塌的桥板补齐了,桥面两侧加建了围栏,更重要的是桥下引了水来,使桥因水而更名正言顺。桥头的白塔、水心亭也都翻修整治,长桥虹影,白塔斜阳,与五里桥互相辉映。五里桥现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五里桥”,是我心中典型的家乡风物,承载着家乡悠久的文化,沉淀着浓郁的家乡情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所供材料首先指出家乡文化的意义:从大方面讲,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从小方面讲,是每个人情感精神的寄托。然后,材料进一步说明关注参与家乡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出写作任务。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生活,将个人思考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鼓励青年参与家乡建设。其中,第一个任务的重点在于“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也就是要展现出那些最能体现家乡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家乡特产、城市写真等,及与之相关的历史沿革、现存状态、文化底蕴,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风土人情,风物产生的历史价值、社会影响,给人们留下的现实启示或引发的思考等等。对于这一任务,要注意到不能仅仅罗列家乡风物,还应该展示风物的历史沉淀,揭示出风物的文化魅力,反映出家乡的巨大变化,将对家乡的爱与深情写进去。同时,要突出家乡地域特色。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他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记述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记述中要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第二个任务的重点在于“为家乡文化建设提建议”。在这里,建议的对象可以是家乡的相关部门;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得体,因为写作者的身份是中学生,所以在表达中不能是说教式,更不能是命令式,应是委婉的建议式。对部门的建议一般以理性分析为主,简要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要有依据,切忌根据个人好恶乱提建议。具体写作时,一定要注意从小处切入,比如若选任务一写一篇记叙文,最好选择家乡的一个具体地址,这样可以方便以其为依托来展开叙事,比如选择的地方是“黄鹤楼”,则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写自己小时候只是把它当作一座巍峨的建筑,后来认识到李白等先贤曾经在此留下笔墨风流,而今再次登临意识到这既是一个空间坐标,也是一个历史文化的坐标。通过叙述自己在登临过程中对其认识的深化,来表达自己对这一家乡文化价值的思考。立意:1.登临黄鹤楼,遥想千年事。2.古代与当代相通,传承与创新并举。3.让家乡文化活起来。4.家乡文化给我供氧气,我为家乡文化添光彩。2.例文:受家乡文化浸润,促家乡文化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物产丰富,背山面海,养我以稻黍鱼虾;我的家乡文化昌盛,乃海滨邹鲁,育我以诗书礼乐。我的家乡,让我们体格健壮,让我们精神文明。家乡以文化浸润我辈,久而弥芳;我辈当思以传承和发展反哺家乡文化,长行不怠。家乡的文化是襁褓,也是行装。它给我们温暖,让我们茁壮成长。徜徉在家乡的小巷上,领略“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的文雅之风也,不由地举止为之文雅;立在古老书院的庭院里,感受“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文化盛况,不由地开始向往读书。这份来自家乡文化的温暖,温润着我们;这份家乡的文化,还能变成行装,陪着我们走漫漫长途,去开拓新天地。行走天涯,我们会想起福州侨民遍天下,敢闯敢干是乡风;路遇坎坷,我们会想起,福建水师英雄气,不惧强敌气凛然。然而,再美好的家乡文化,都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家乡文化虽然绵长而温美,但如果不发展,不加以创新,不把新时代的新鲜血液输入进去,那么,它就成了一潭死水,就成了一方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化石。何止家乡文化,哪种文化不需要传承的同时创新发展?文化的活力,也正是在创新发展中迸现。四大徽班进京,相互碰撞,融合创新,形成了国剧——京剧;白先勇把现代音乐审美融入《牡丹亭》,让昆曲这一古老剧种,又流出一脉清溪,散发出青春的气息。我们要让家乡的文化传下去,还要活起来。发展,意味着活力,意味着新生。如何发展家乡文化?首先,要研究透家乡的文化精髓,在理解其精髓的基础上,秉承其精神,按照其特性,用当代的技术、材料、理念去丰富它。其次,要敢于创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生活,在保留传统家乡文化精髓的前提下,结合当代生活实际,勇于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用传统文化温润现代生活,用现代生活赋予传统文化以活力。再次,要让文化走进生活。只有文化走进生活,文化才能活起来,才富有生命,不然,只是供人凭吊的化石,毫无生机。当然,发展文化,进行创新,都应以保存文化精髓为前提。不能保护传统的创新,是伪创新。比如,某街道打着打造历史街区的名义,拆掉了明清建筑,把整条街建成了崭新的假古董,这不是创新,这是破坏。我们承受家乡文化的浸润,我们感恩;我要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我们谨慎且勇敢地前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的主题词是“家乡文化”。材料第一句首先解释了“家乡文化”的内涵,由此我们可看出,家乡文化可以是自然风物,可以是生活器物,可以是风味特产,也可以是人文景观、生活体验,甚至生命印痕、旧有记忆等等。所以,对于这一抽象概念,也就不难找到记叙抒情的载体了。此后,材料则分别从“展现家乡文化风貌”“剖析家乡文化现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等角度,指出了我们可以与家乡文化交流、交融的方式。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是亘古不变的永恒情感,家乡是我们的精神之根,所以家乡文化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最深刻的印记,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我们可以去保护、去发扬、去建设,不管途径如何,这都是我们身为“家乡人”的责任。材料也启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与思考家乡的文化建设,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为家乡的文化繁荣做贡献。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生活,将个人思考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鼓励青年参与家乡建设。对此,若写议论文,就“传承”“创新”“保护”“规划”“建设”“变化”等话题展开联想与思考均是适合的立意。若能展开话题的思辨则更佳,比如,可谈“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齐头并进”。然后采取层进式结构,先分析家乡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正面影响,为后面的论证张本。接下来,辩证分析我们既要传承它,又要通过创新丰富它,活化它。然后,还可以针对如何做提出具体建议。若写记叙文/散文,可选择一个切口(美景、美食、建筑、风俗、艺术等),先适当写出我们对于家乡的喜好、经历、情感、思考,展现(城市精神,精神风貌,文化品味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我”为家乡文化所做的一切,比如传承家乡的某一项传统艺术,保护家乡的古建筑等等,体现“我”/他(们)与家乡文化的紧密联系,以及主人翁态度。立意:1.传承与创新并举,让家乡文化璀璨生辉。2.让家乡文化活起来。3.家乡文化给我供氧气,我为家乡文化添光彩。3.例文:受家乡文化浸润,促家乡文化发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物产丰富的福州,背山面海,养我以稻黍鱼虾;文化昌盛的福州,乃海滨邹鲁,育我以诗书礼乐。名城福州,我的家乡,让我们体格健壮,让我们精神文明。家乡以文化浸润我辈,久而弥芳;我辈当思以传承和发展反哺家乡文化,长行不怠。家乡的文化是襁褓,也是行装。它给我们温暖,让我们茁壮成长。徜徉在福州的小巷上,领略“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的文雅之风也,不由地举止为之文雅;立在古老书院的庭院里,感受“路逢十客九青衿,巷南巷北读书声”的文化盛况,不由地开始向往读书。这份来自家乡文化的温暖,温润着我们;这份家乡的文化,还能变成行装,陪着我们走漫漫长途,去开拓新天地。行走天涯,我们会想起福州侨民遍天下,敢闯敢干是乡风;路遇坎坷,我们会想起,福建水师英雄气,不惧强敌气凛然。然而,再美好的家乡文化,都需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家乡文化虽然绵长而温美,但如果不发展,不加以创新,不把新时代的新鲜血液输入进去,那么,它就成了一潭死水,就成了一方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化石。何止家乡文化,哪种文化不需要传承的同时创新发展?文化的活力,也正是在创新发展中迸现。四大徽班进京,相互碰撞,融合创新,形成了国剧——京剧;白先勇把现代音乐审美融入《牡丹亭》,让昆曲这一古老剧种,又流出一脉清溪,散发出青春的气息。我们要让家乡的文化传下去,还要活起来。发展,意味着活力,意味着新生。如何发展家乡文化?首先,要研究透家乡的文化精髓,在理解其精髓的基础上,秉承其精神,按照其特性,用当代的技术、材料、理念去丰富它。其次,要敢于创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生活,在保留传统家乡文化精髓的前提下,结合当代生活实际,勇于探索新的文化表现形式,让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用传统文化温润现代生活,用现代生活赋予传统文化以活力。再次,要让文化走进生活。只有文化走进生活,文化才能活起来,才富有生命,不然,只是供人凭吊的化石,毫无生机。当然,发展文化,进行创新,都应以保存文化精髓为前提。不能保护传统的创新,是伪创新。比如,某街道打着打造历史街区的名义,拆掉了明清建筑,把整条街建成了崭新的假古董,这不是创新,这是破坏。我们承受家乡文化的浸润,我们感恩;我要传承和发展家乡文化,我们谨慎且勇敢地前行。【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先指出家乡对人们的意义:它既是我们生活、成长的地方,同时,它又以所承载着历史文化,熏陶着我们,哺育着我们,并呼唤我们融入它,丰富它。然后,材料分别介绍了福州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这是用具体的实例,向考生展示了作为家乡的城市,所承载的文化的悠久与丰富,引导考生打开思路。在题干中,提示到“这里有历史,有传承,有创新”。这是在启发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与思考家乡的文化建设,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以为家乡的文化繁荣做贡献。试题紧扣时代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文化生活,将个人思考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鼓励青年参与家乡建设。枚举福州历史和现在的典型文化符号,直观呈现了福州城市文化的变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行动,让理想信念在奋斗进取中升华。围绕传统和当下的关键词来写作,层次清晰,有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物质到精神,过去到现在,传统到传承,市井到艺术等皆可。议论文:就“传承”“创新”“保护”“规划”“建设”“变化”等话题展开联想与思考均是适合的立意。若能展开话题的思辨则更佳,比如,可谈“家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齐头并进”。然后采取层进式结构,先分析家乡承载着怎样的历史文化,以及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正面影响,为后面的论证张本。接下来,辩证分析我们既要传承它,又要通过创新丰富它,活化它。然后,还可以针对如何做提出具体建议。记叙文/散文:选择一个切口(美景、美食、建筑、风俗、艺术等),写出各人的喜好、经历、情感、思考,写出福州味(城市精神,精神风貌,文化品味等)。立意:1.古代与当代相通,传承与创新并举。2.让家乡文化活起来。3.家乡文化给我供氧气,我为家乡文化添光彩。4.例文:天下无桥长此桥

——家乡风物志说起家乡的风物,我首推家乡的“五里桥”。我的家乡安海有一座宋代修建的石桥,安海人都称它“安平桥”或“五里西桥”。五里桥在小镇最南端,对岸是南安市水头镇,两镇相隔的水道未淤积前只有船只来往。安海曾为全国对外通商重要口岸,晋江和南安两边的货物和百姓要来往两地,从水路走费时易发生事故,风浪险恶,因此才有修桥之议。安平五里桥据说是南宋绍兴八年安海财主黄护和僧人智渊带头捐资,由僧人祖派主持修建的。中间修修停停,至绍兴二十一年才完工,以当时的物质条件和工程技术来看,称得上空前绝后。有一种说法:安平五里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桥。安平五里桥与泉州洛阳由宋代蔡襄主持修建的洛阳桥互相辉映,现在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里桥桥长二千多米,宽三至三点八米,共有疏水道三百六十二孔,现存桥墩三百三十一个。桥墩用石板交叠搭成,部分桥墩面水两侧修成船头形状,以减少水流压力。桥面石板长五至十一米,宽与厚均约零点五至一米,横切面大致为正方形。每块石板约重三吨,据说修桥的石板当年都沿水路远从金门采运而来。每块石板约重三吨,在当时的工程和运输条件下,开采与搬运都极其艰难。在金门码头装载上船,然后一路风浪颠簸运到安海,然后运到工地,然后架上桥墩。五里长的桥,要费多少工夫才能一块块搭起来?之前要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先做工程设计;再之前要四处募捐,筹措建桥费用;再之前是动念起议,要有那种放狂的胆识,也要有那种准备遭遇千难万险的毅力……我读小学的时候,五里桥已经部分倾圮,桥两边早就淤积成陆地,只有桥中水心亭一带见到一点水道。桥上所有的护栏都消失了,有些桥面石板断裂,斜架在桥墩上,过桥时可见到桥底的泥地。这些断裂的石板隔几个桥墩就有一处,就像五里桥经历岁月风霜留下来的伤疤。桥头有两座石翁仲,约与成年人齐高。人们经过时,都会习惯性地在他们旁边站一站、摸一摸,遥想千年前的匠人,如何一锤一凿,雕成这两个不辞风雨看守长桥的石将军?偶尔有人在桥上垂钓,有人在桥下淤泥中捉螃蟹。我们经过时在那里歇脚,桥上风来,暑气略消,放眼周遭的旷地,茅草在风里摇曳,更远处的水头和安海,民居灰蒙蒙一片。人间沧桑变迁,天地运转不停,其中有某种神秘感,我们永远都无法破解。那时不免又想起南宋年间的先祖们,一样从桥上过,一样在这里歇脚,一样赞叹修桥人不朽的功德,一代又一代安海人,呼吸同一片空气,在这里繁衍生息。近年五里桥经过几番整修,已经面貌一新,坍塌的桥板补齐了,桥面两侧加建了围栏,更重要的是桥下引了水来,使桥因水而更名正言顺。桥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