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学制表_第1页
中外教育史学制表_第2页
中外教育史学制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制1902年

壬寅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

(学习日本)1912年壬子-癸丑学

制1922年

壬戌学制

(学习美国)1928年

戊辰学制中外教育史一中国近代学制内容即《钦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最早在中国提出义务教育,但是保有科举的痕迹,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该学制虽经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即《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法定学制,它首次将幼儿教育纳入学制,另有师范及实业教育系统,同时只在学制形式上开放“女禁”,使女子教育合法化,是我国最长的学制。虽具有资本主义教育形式,但仍留有浓重的传统教育烙印(读经课)。取消了科举的阴影(取消奖励“科举出身”和废止“读经课”),开创了男女同校(贯彻教育平等精神),增加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教育更加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即《学校系统改革案》,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订立七项标准作为指导原则即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伸缩余地。学制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这在我国近代史上是第一次;初等阶段教育趋于合理,更加务实;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新学制增加了职业教育(最显著特点是兼顾升学和就业);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高等教育阶段缩短年限,取消大学预科。这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学制,但它脱离中国实际,完全照搬美国模式。即《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在原有学制基础上提出添设乡村师范学校,可以单独设立职业学校,大学采用多院制,取消单科大学,同时明确规定小学是国民教育的场所。中外教育史一外国近现代教育法案法案 内容即《初等教育法》,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由补助权和监督权,实施强迫1870年 义务教育,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这是近代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福斯特法案教育的法案,标志着英国国民初等教育制度的形成,为英国教育国家化奠基,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学校并存的局面,即“双轨制”。促成了英国政府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当局的结合,中央与地方共管教1902年 育。该法案第一次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放在一起论述,是国民教育变成完英巴尔福教育法整的初等义务教育,并把中等教育纳入地方管理,提供了建立国家公共教育的基础,是英国进入20世纪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1918年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在英国历史上首次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费舍教育法到建立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制度,但未触及双轨制。即《关于青少年教育的报告》,它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了使中等教育国 1926年 成为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的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角度,明确提出哈多报告了初等教育的终点和初等教育后的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提出“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报告坚持了哈多教育改革方向,强调各类中学之间建立对等关系的重要1938年 性,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斯宾斯报告学和技术中学,使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报告》还提出了设立在同一种学校中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特点的多科性

1944年

巴特勒教育:中学的设想。1944年

巴特勒教育:1963年

罗宾斯原则探讨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极其重要的法令,它决定了战后英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结束了战前英国教育制度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法形成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国民教育制度,扩大了国法民教育的机会,确定了“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是英国教育制度的主要基础,形成了由文法学校、技术中学和现代中学组成的中等教育结构。1963年

罗宾斯原则探讨高等教育如何为社会服务这一重大问题。提出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等。这个报告的许多精提出扩大高等院校的入学途径,调整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和结构,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管理,开辟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途径等。这个报告的许多精1981年雷沃休姆报告神体现在政府的有关文件法令中,也为1988年英国推出新的改革法案提供了思想准备。该法案主要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