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怎么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课件【ch04】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_第1页
大学怎么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课件【ch04】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_第2页
大学怎么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课件【ch04】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_第3页
大学怎么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课件【ch04】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_第4页
大学怎么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 课件【ch04】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简史“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精品教材大学怎么读——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第4章01追根溯源一一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必定是孔子无疑了,其经典教育思想几乎人人知晓。儒家的粮食店作为一家千年老店,不仅提供了人们必要的精神食粮,而且质量上乘,回味无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中被开门见山地提了出来,并在后文中不断被重述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等。如果只将复习看作“重复学习”,那就错了。通过复习,学生可将不同知识关联起来,使之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日后的某一瞬间不经意地流露出来。儒家教育思想除了对学习的认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最大贡献莫过于创办了私学(见图4.1)。基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他主张并躬行了“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论门第、籍贯抑或年龄,只要有心学习愿意接受教育,对于学问保持着尊重和虔诚,便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进一步涤荡心灵。他主张言传身教,以榜样去影响学生,“天纵之圣”的美名他当之无愧。儒家教育思想与孔子并称“孔孟”的孟子(见图4.2),一生以学习孔子为志愿,作为儒家中保守的唯心主义学派,首倡“性善论”,认为人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是人所固有的良知,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孟子的思想与下文陆九渊、王阳明的思想串成一线,暗示了心学的发展脉络。儒家学者都相信教育的无穷力量,突出道德的至高无上。正是在儒家教育思想的孕育之下,中国教育得以发端,中国人有了“非吃不可”的精神食粮。道家教育思想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著作《道德经》以寥寥五千字道破天机与人事,让中国的思想界紫气东来。在老子的哲学中,天地无须推动也运转得井然有序,万物无人塑造也生活得怡然自得,这些都仰仗于“道”的自然造化,人就不用再多管闲事了。道家教育思想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因此,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他看来,老师应顺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像天地万物一样自然发展,从而尽其所长。老师不应将教育停留于语言与书本的字里行间,因为这样就像为学生戴上一件华而不实的饰品,知识与思想流于表面,却没有内化为他们的一部分。道家教育思想从“以人为中心”脱胎出来的“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思想观点,看似是对于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则却是一种解放。教师回归“引路人”的身份,既给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自由,也给了教师用心授课的自由。毕竟我们时刻应该谨记,教育的施予者是老师,但接收者是学生,只有学生的反馈才是教育效果的评定结论。道家教育思想在学习方法这一话题上,老子讲究“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中“为学”是探究客观知识的活动,而“为道”则是升华精神境界的活动。在“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过程中,学生海纳百川、日积月累,使知识呈现出“日益”的趋势。但是与此同时,这些知识很可能包含着虚与委蛇的成见与得陇望蜀的欲念,只有经过“损之又损”才能回归自然本真,达成“为道”的目标。由表及里,由形入神,历经相辅相成的“为学”与“为道”,人的能力终将凝聚起来归于和谐统一如初生的婴儿一般温和纯真,甚至能够以柔克刚。道家教育思想人们常说“老庄哲学”,谈起道家学派,老子之外,必然要提起庄子。庄周梦蝶的故事(见图4.4)极尽浪漫的笔法,将庄子对于人生真实与虚幻的参悟融入其中。若为蝴蝶,天地任逍遥,若为庄周,凡尘多喧。道家这个药店里的药,专治思想上的疑难杂症,若觉得有需要,它随时随地都乐意给你提供帮助。佛家教育思想佛家是百货店,其商品的琳琅满目自然不在话下,这里简要介绍几样镇店之宝与其品牌故事,欢迎你心情好时前来逛逛,不买倒也无妨。第一件商品是“空杯心态”(见图4.5)。第二件商品是“不立文字”。第三件商品是“机锋棒喝”。佛家教育思想三件商品展示完毕,不论你买或者不买,既然来了这家百货店,最后就奉上佛家的一件礼物,感谢这次有缘的遇见。这件礼物叫“禅宗”。禅宗曾达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是唐宋以来的文化核心精髓。以禅宗为引,细细品味“空杯心态”“不立文字“机锋棒喝”中的无穷智慧,为心灵求得一方栖息之所,寻找到回归本真自我的方式,追寻人与万物的内在联系,生命的重量便得以沉淀和累积。纵横家教育思想叱咤风云的苏秦与张仪正是纵横家鼻祖鬼谷子(见图4.6)的得意门生。鬼谷子的生卒年月无据可考,我们只知道他是春秋时人,原名王禅,经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归隐鬼谷而自诩其名。纵横家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政治家与外交家,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只为以合纵连横等手段获取成功。纵横家教育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漫长嬗变过程当中,儒、道、佛三家有时会打得不可开交,有时又能握手言和,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与佛家为辅的格局,纵横家虽然有非主流的意味,但也绝不仅是一位过客。在中国,传统文化铭刻骨髓的影响依旧俯仰可见。例如,我国高校正在推广书院制度,虽取材自西方模式,但其具体组织形式却借鉴了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思想内涵也从传统书院中取精华,以“三人行”“不言之教”等诸多古代教育思想作为灵魂。02历史回眸一一中国古代大学演变从五帝到明清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前104年)有言:“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早在黄帝时代,华夏大地便孕育了最初的学校--“成均”,直至五帝末期,舜帝又设“上座”,一方面为国家耆老提供休养场所,另一方面由其开展教学工作。夏朝设立“东序”,商朝创立“暮宗”,周朝增添“辟雍”,形成五学并立而官师合一的大学格局,贵族子弟在这里习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技能。除此之外,西周时的大学与小学组成国学,与国学相对的还有乡学。从五帝到明清魏晋南北朝时,官学再次沉寂到了谷底,私学仍然风华正茂。但值得一提的是,晋朝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开设了“国子学”,这所贵族学校仅限五品以上士族贵胄入学,而将其余生源留给太学。魏晋南北朝时,官学再次沉寂到了谷底,私学仍然风华正茂。大唐盛世,科举制度粉墨登场,“救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里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从五帝到明清到元、明、清三代,朝廷不再设置太学,科举制度继续和国子监等演绎着爱恨情仇。元代,科举将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加注的“四书”划入出题范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明代科举正式明晰五级考试体系,考生需要通过童试、院试、乡试与会试的严苛选拔,才能来到金銮大殿参加殿试,题目则由皇帝亲自圈定。科举制度可以说成了当时知识分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它用客观的制度保障公平性,避免了层级的固化,实现了“以才选贤”的目标,给予了更多寒门子弟实现抱负、为国家挥洒热血青春的机会。朱熹“理学”与书院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非常独特的办学形式,独独“书院”二字,就有缠绵不尽的笔墨清香。在细究书院为何始终在人们心头萦绕书香气味的原因前,有两个人和他们的故事不得不说道一番。书院在中国历史上能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多亏了他们的细细研磨。首先便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见图4.9)和他的书院。朱熹“理学”与书院朱熹少年求学历经多个学派,自幼诵读儒家经典,受武夷三先生影响出入佛老十余年,在屏山先生指引下感悟道家“虚静观复”思想,最后师从其父亲的同学李侗,完成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变。这种以儒兼融佛老,在儒道之间,喜同而略异的“三道合一”理论,对其日后提出“格物致知”的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除了对外求学,自学对于朱熹的成长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某年十七八岁时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求学自学凝精神朱熹“理学”与书院游学访学修书院朱熹一生考察名山大川,游历城乡,考察民间疾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凝练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方法。据考证,他创办的书院4所,修复的书院3所,读书的书院6所,讲学的书院41所,总共67所。著名史学家方彦寿在其著作《朱书院与门人考》一书中明确讲道:“纵观我国古代教育史,能有如此众多的书院与己有关,朱意可以说是第一人!”朱熹“理学”与书院游学访学修书院白鹿洞书院(见图4.10)前身为庐山国学,朱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白鹿洞书院,奏请赐额及御书,并亲自订立《白鹿洞书院揭示》(以下简称《揭示》),可谓是中国最早的“学籍管理制度”。朱熹“理学”与书院游学访学修书院岳麓书院创立于北宋开宝九年,由官府捐资兴建。绍熙四年,朱熹出任潭州知府,主持大规模修复岳麓书院,颁布“朱子书院教条”,使岳麓书院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学规。不仅如此,朱熹更是利用晚上从政之暇,亲自到书院讲学授徒。朱熹“理学”与书院“会讲”制度——朱张会讲各家学派汇聚是南宋理学的特点,朱嘉为代表的闽学派,张拭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等等,彼此之间相互争论,竞争激烈。而对此,朱熹选择摈弃成见,邀请不同学派的人物来书院讲学,或者自已去其他书院讲学,给予思想呈现、展示的空间,认可思想在碰撞中的演变和进步。这便是著名的“会讲”制度。张拭与朱意就湘学和闽学的讲学故事首开书院会讲先河,堪称书院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史称“朱张会讲”。朱熹“理学”与书院1167年,朱意应邀赴潭州与张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思想交流。以岳麓书院为中心,往来于善化城南、衡山南轩二书院,岳麓书院与张拭的城南寓所仅一河之隔,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切磋学术,探讨奥妙,文津的“朱张渡”

因而得名。两人讨论《中庸》之义,以“中和”为主题,对太极、乾坤、心性等理学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辩证讨论。“会讲”制度——朱张会讲朱熹“理学”与书院“会讲”制度——鹅湖之会“会讲”制度的另一经典之作当属铅山鹅湖之会了。1175年,吕祖谦为调和朱熹“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邀请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在江西鹅湖寺进行公开论辩朱熹“理学”与书院岳麓书院究竟是凭借什么扎根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呢?教学目标是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湖湘学派的基地,岳麓书院始终以道德人格培养作为最高教育目标,儒家的德性教育在书院的办学过程中被一以贯之,学子在书院中先学为人,再学做事。首先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挖掘出人性的潜能,然后“传道济民”,完成外在社会价值的实现。再谈岳麓书院王阳明“心学”与书院王阳明(见图4.14),是讲起书院,讲起明朝心学时,绝对不能避开的大师与朱熹相同,王阳明的一生也同样经历了儒、道、佛家等各个学派的思想交汇,并最终回到了儒学的体系。与朱熹不同的是,王阳明终身将“读书成圣”作为第一志向,坚定地追求身心合一。王阳明“心学”与书院王阳明的从政体验并不友好,为官数十载,曾因上疏直谏而冒犯了宦官刘瑾,遭廷杖四十,下诏狱。他结合自己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有一天忽然顿悟,明确了心是感应事物的根本,“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正式放弃朱熹向外求理的格物致知说,形成自我体系,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龙场悟道办书院王阳明“心学”与书院“讲会”制度平民化由于其坐落在龙场,远离市井的喧嚣与功名,前来问道的学生也大部分是贵阳、龙里的士子,保留着固有的淳朴,知识水平的层次也无法与士大夫群体相提并论。王阳明在深思这些差别之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了异于朱喜的教学方法,将朱熹的“会讲”制度做了适应龙岗书院的拓展,世人称之“讲会”制度。王阳明“心学”与书院论“良知”在王阳明的思想中,人终其一生都应该为了恢复本心,去除邪念物欲而不断努力,这样的过程便是“致良知”。影响凡人成圣,最大的阻碍就是知与行的分离,心被私欲所蒙蔽,不能依良知而行。“知”离开“行”,便不是“真知”“行”离开“知”,便是私“行”,两者必须相辅相成,密切配合。这一点与程朱理学“先知后行”的主张有着巨大的差别。王阳明“心学”与书院育人“成圣”在王阳明的理念中,教育是为了教人做人,而做人的楷模便是“圣人”,因此,他提出通过“致良知”,让人本能的道德意识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唤醒人良知的本性,即使再愚笨之人,都能够成为道德境界很高的“圣人”。学者学为圣人,成圣,是王阳明终其一生的追求。从小开始,他便立志要做圣人,坚持凡人只要愿意学习,便能净化心灵理解天理,成为圣人。“成圣”贯穿于他所有的学说理论之中。书院教育特色虽然在书院发展过程中,治学理念和展现形式不断变化,但有些思想是共通的也是书院得以立身的力量。书院的治学特色有以下几个共同点。(1)自学为主,总结方法。(2)尊师重道,德行为先。除此之外,书院的治学特色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列举了。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书院始终将完善学生道德品格作为首要目的,教书不忘育人,亦即“教训合一”。03博古通今一一中国近代大学形成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简称北大,见图4.15)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北京大学可以将校史上溯到设立太学之时,被视为我国历代最高学府的唯一学脉。20世纪初,面对辛亥革命成果得而复失的动荡局势,新文化运动邀请“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与之抗衡,教育救国迫在眉睫。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早在1912年7月的全国教育会议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归来、临危受命担任教育部部长的蔡元培(1868-1940年,见图4.16),便在《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开会词》中提出从受教育者本体出发,养成其“健全人格”的教育宗旨。所谓“健全人格”,类似于洪堡定义的“完人”,包括知、情、意的统一,“个性”与“群性”的融洽,德、智、体、美的和谐三个方面,通过“五育并举”可以实现。梅贻琦与清华大学沿着清华大学(简称清华)的荷塘,是错落有致、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是如梦似幻、倾泻而下的月色,是朱自清这位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学者与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