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演变_第1页
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演变_第2页
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演变_第3页
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演变_第4页
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演变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历史演变

黄河三角洲文化是指具有特定内涵的地域文化,即黄河三角洲产生和发展的地域文化。这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创造的所有文化的总称。本文着重对黄河三角洲文化的起源、发展阶段及内涵特征作一论析。一、丁公陶文是原始农业所创造的文化从纯粹自然地理学的角度讲,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区域形成相对较晚,甚至沿海的某些区域还是近几百年才刚刚冲击形成,例如东营市河口区、垦利县、利津县的大部分和滨州市沾化县的淤地部分等;加之历史上黄河入海口不断变迁及长时间的漫流淤积,该区域又长期处于中心文化的边缘地带,历史文献记载匮乏,似乎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形态,在黄河三角洲表现并不明显。在史学界,自50年代以来,一提起黄河三角洲地区,便有人认为这里是退海之地,只是到了明代从山西洪洞和河北枣强迁发移民以后才有人居住,文化根本无古可考。其实不然。黄河三角洲文化同它的地域历史一样源远流长。文献无征,只有以考古和其他社会资料来证明。在过去的50年里,特别是近20年来,黄河三角洲发现了大批古人类文化遗址,向我们展现了该区域灿烂的远古文化。从自然条件看,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暖温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自南而北有小清河、黄河、徒骇河和马颊河等几大水系,形成了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中、光照充裕的自然环境。这样一种特殊的空间条件,必然孕育和造就一种内容丰富、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黄河三角洲文化产生的时限当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特征是伴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形成的农业文化。这种文化既不是来源于中原,也不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产生,从其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看,属当地的土著居民东夷人创造的文化范畴。我们可以从后李文化及稍后的北辛文化(仰韶文化)在黄河三角洲区域的表现看到它的最初形态。其后,古代先民所创造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在该区域都有明显的表现和遗存。其典型代表是今邹平县境内的苑城丁公文化遗址、广饶县境内的傅家及五村文化遗址和惠民县境内的大商文化遗址,而且这些文化遗址中都有夏商周的遗存。这是研究黄河三角洲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例如,傅家和五村文化遗址以大汶口文化遗存为主,从已经获得的文物看,其文化面貌独特,与泰安大汶口文化相比有自身发展的明显特点。这些遗址早的可以上溯到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层,并一直延续到商周时代,其连绵百余里的自然布局说明这一地区远古居民的兴盛;从其出土的文物看,该区域的文化面貌既与周围地区保持着多方位的文化接触,又长期保留着自成一系的文化特色,其水平也是比较高的。苑城丁公文化遗址尤其典型。从到目前为止发掘的文化层堆积来看,自下而上依次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晚商至汉代等五个时期的堆积。龙山文化是其主要的文化层堆积,绝对年代约在距今4600年至4000年之间,基本包括了目前典型的龙山文化全过程。引入注目的是在丁公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文。据考证,其绝对年代约在距今4200年至4100年之间。它的面世引起了国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认为:丁公陶文是“一系列属于殷商文字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在相当范围内或相当大的人们共同体内认同了的具有特定社会涵义的意符文字”,“在以象形、表意为主的方块字系统发展中,丁公陶文恰处于大汶口文化单体意符与甲骨文的中介位置上”,尽管我们目前还没能释读丁公陶文,无法弄清楚它的确切意义,但从现存陶片上的文字看,“显然已经脱离了刻画符号和文字画的阶段”。可以确定,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古文字。这一发现“一下子就把我国文字出现的时间往前推了八九百年”。语言、文字在人类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性在于:它作为人类交往的最重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显现。特定的文化,总是蕴含于特定的活动之中,是特定活动中的心理和知识的总括,而特定的语言及其文字,则是表现特定文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陶文”这一文字的产生,是黄河三角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在丁公文化遗址中还发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龙山文化城。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四周城墙比较规整,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墙体外坡陡直,内坡平缓,用五花土分层夯击筑成,城外有宽约30米的护城沟。在北面城墙偏西地段有一个排水洞,为树立木板支撑,上面圆木覆盖,高1.5米,宽1.2米。考古专家称,用木料支撑的这样大型的排水设施,在目前全国发现的古城址中尚属首例。经探查,城址中发现各个时期的房基47座,灰坑697座,沟9条,陶窑1座,墓葬42座。房屋有两类,一类是半地穴式建筑,面积一般不超过10平方米;另一类为地面建筑,面积较大,有的近50平方米,并有用小孩或成人奠基的现象。据考证,其绝对年代约在距今4600年至4000年之间。这可能就是黄河三角洲最初的城市。城市是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城市一旦形成,便意味着史前生产方式和村落生活方式的基本结束,标志着新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出现。丁公古城的出现当然具有上述意义。它代表了黄河三角洲文化发展的历史水平,对研究我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丁公陶文和古城址的发现,表明在远古时期黄河三角洲就是中华文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二、周文化与黄河三角洲文化的结合黄河三角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历经百代沧桑变迁。考察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自远古到商周之际,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孕育和形成时期。黄河三角洲文化的萌芽,初见于距今约8000年左右的后李文化及稍后的北辛文化(仰韶文化),诞育于大汶口文化,初步形成于龙山文化时期,到岳石文化及商周之际,形成了独具黄河三角洲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形态。从该区域出土的器物看,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及青铜器,而陶文化是其主要内容。从各时期所采集到的陶器来看,从陶质、器类(用途)、形制、陶色、纹饰到制作工艺和水平,因因相袭,生动地再现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育、发展的过程和特色。例如邹平县苑城西南村遗址中出土了北辛文化时期的陶鼎,在纹饰和纹样方面出现了极富地域特征的乳钉纹;广饶县五村遗址中发现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敲击乐器陶鼓,可证明那时黄河三角洲的音乐、歌舞已经产生;尤其是在龙山文化时期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制作出了薄如纸、黑如漆的各类蛋壳陶器,标志着此地域制陶技术已达到史前制陶的最高水平。龙山文化时期丁公陶文的产生和最初城市的出现,应是黄河三角洲文化形成的突出标志。虽然夏商之际的岳石文化遗存在该区域发现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分布比较广泛,而且与山东其他地区的岳石文化呈现明显的差异,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已遍布全区域,出土的遗物十分丰富,在文化面貌上也显露出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阶段,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融入齐文化的阶段。此阶段共历800年左右,在融入齐文化的同时,黄河三角洲文化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商周时期,黄河三角洲区域的文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例如在惠民县麻店大郭遗址清理的一座商代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在阳信出土了西周时期具有高超铸造雕刻工艺和艺术水平的铜铺和铜等。春秋以来,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在列国兼并争霸中,处于黄河流域的秦、三晋和燕、齐几个大国都各自成为民族融合的中心,在黄河下游沿海一带,出现了齐文化取代其他文化而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圈。黄河三角洲隶属齐国,被纳入齐文化圈当属无疑,且该区域今之广饶、博兴、高青、邹平等县是当年齐国重要的经济区,齐对之实行“鄙野”式统治。从文化渊源上讲,齐文化是太公姜尚初封齐,在当地“因其俗,简其礼”而渐次形成的。当时齐国地处海滨,从太公开始,“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到齐六世胡公时,仍建都于今博兴县境内,七世献公时才迁都临淄。自太公封于齐到献公迁都临淄,其间历时约200年,齐文化即是周文化与黄河三角洲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这个历史融合的过程中,黄河三角洲文化对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第三阶段,秦汉至唐宋时期,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多元交融阶段。秦并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新纪元,汉继其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秦开创的大一统局面,汇成了以汉民族为主体、以儒学为核心的汉文化圈。同时,齐文化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影响日渐缩小,儒学繁盛起来,出现了一大批儒学大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并据有黄河流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其结果是汉文化在向四周传播的同时,游牧文化也被带到黄河流域。此外,在这一时期特别是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全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也经历了空前的战乱,人心归佛门,佛教开始大规模登陆三角洲,该区域出土的大批铜、石、瓷佛造像就是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加之区划变更频繁,人口流动性大,一时间,本土文化与外来的游牧、佛教等各种文化交融汇聚于黄河三角洲地区,丰富了该区域文化的内涵,直接促发了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第四阶段,元明清时期,黄河三角洲的移民文化阶段。宋代以降,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政治动荡,战乱不止,黄河三角洲文化渐入低谷。至元末明初,由于元军与红巾军在鲁北展开拉锯战,尤其是燕王朱棣历时四年的“靖难”战火,黄河三角洲地区生灵涂炭,社会生产力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化受到严重摧残,几近断层。为了改变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状况,洪武、永乐年间,明朝从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迁发大规模的移民,入居黄河三角洲。据《山东省地名志》及各县市史志、族谱、碑刻提供的资料,该区域绝大多数村庄为明初立村,尤其三角洲北部村庄更是占到90%以上。明初大规模的移民充实了该地区的人口,也带来了三晋、燕赵等区域的文化,至明中叶以后,黄河三角洲经济与文化得以恢复并繁荣起来,最突出的是在教育方面。从明朝开始,该区各县均设立学校,到清朝时期,各县的官学、私学林立,以邹平县为例,仅清代恢复创办的书院就有伏生书院、范公书院、长白书院、梁邹书院、凤山书院、群英书院、东皋书院、会仙书院等8处。书院初为读书人互相研究讨论问题、增强学术交流的场所,之前多为私办,到清时多为官办。这些官学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仅清代现邹平县区域有68人荣登进士及第,中举者达252人。这样的文化氛围,造就了明清时期一大批誉满郡县乃至全国的乡贤居士、名门望族。明清两代社会教育的发展和繁盛,是该时期黄河三角洲文化复苏繁荣的突出标志。从上述若干阶段,可以看出黄河三角洲文化历史悠久、异彩纷呈的风貌,同时,也不难发现,黄河三角洲文化有着某时期的文化断层。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战乱、迁徙,但每一次战乱过后,由于新的因子的进入,黄河三角洲又孕育着新的文化繁荣。三、黄河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虽然黄河三角洲区域远离历朝文化的中心,这里的文化内容却是相当丰厚的。首先,这里有早期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尤其丁公文化的新发现可与尧舜禹的时代相系,这是研究中华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线索,可以说,黄河三角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历史源头之一。其次,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文化格局有一个大的变动,齐文化在其中居于文化前列的地位,而黄河三角洲作为齐文化的重要区域,对齐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特殊贡献。在秦大一统后,黄河三角洲文化依然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明:1.秦汉以来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寺庙、古建筑、古墓葬、古遗址、古器物、碑刻造像等,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为数众多。如战国至汉代的信阳城遗址在无棣,据《无棣县志》载,相传为韩信下齐时所筑;还有梁邹侯墓、伏生墓、汉八博士墓、汉相兜宽墓、郭来仪墓(魏王豹墓)、唐代牛王冢、元胡哈喇墓等古墓葬,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这些地上地下的遗存,可以填补很多历史记载的空白和不足。这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2.黄河三角洲地区对儒文化的繁延也作出过独特贡献。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期,邹平人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将儒家六艺之一的《书经》匿藏在墙壁中得以保存。汉定天下后,他将残存书籍抄录整理,继续教授儒家学说。汉文帝时,朝廷诏颁天下,寻求能治《书》者,知伏生能传,遂派太常掌故晁错亲赴邹平,到伏生家拜师学习,由伏生口授,晁错笔录,得《尚书》28篇,传41篇。现今文《尚书》,就是由此流传下来的。《尚书》在伏生之前称《书》或《书经》,“尚”是由伏生加上的,历代学者皆誉伏生为“尚书再造”。西汉的《尚书》学者,大都出于伏生门下。3.从文学艺术和史学的角度来讲,黄河三角洲文化也异彩纷呈。例如文学大家东方朔、政治家兼文学家的范仲淹、著名词人李之仪等,他们或出生在这里,或是于此成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突出的位置。另外,晚唐邹平人段成式著有《酉阳杂俎》,以内容广博而闻名中外,一生著作等身;中国魏晋之际的大数学家刘徽,按最新考证其籍贯应是邹平县;我国传世最古的山水画卷《游春图》,是今惠民人展子虔所作。史学方面,黄河三角洲也有不少名家。史学家马家居邹平,潜心研究从远古到秦汉的历史,著有《绎史》160卷,被顾炎武盛誉“必传之作”,同时还撰成卷帙宏富的《十三代瑰书》,汇集周到隋各种书籍222种。史学家成,对经籍史书、天文地理、地域沿革、周髀径隅等无不涉猎,尤其是他把石鼓文产生的年代推定在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6年)二月,一时名闻遐迩。还有,著名学者倪宽主持制订新历法《太初历》,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长白先生”张临,是元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无棣人吴式芬,为我国著名的金石学家等。在文学艺术及史学方面,黄河三角洲地区可谓人才辈出。4.宗教在黄河三角洲地区也很有特色。南北朝时期,该地区佛教文化盛行,至今还有兴国寺、龙华寺、醴泉寺、胥家等众多寺院的遗址和北魏弥勒石像及魏故根法师碑。值得一提的是,东魏天平元年所建的兴国寺丈八佛,历经千余年沧桑至今依然挺立。这里还出土了大量同时期的石、铜、汉白玉、瓷等佛像,尤其是博兴出土的瓷佛像,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大批佛造像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极大兴趣,被称为近年来我国佛教考古的重大收获。隋唐时期是中华文化的繁荣期,黄河三角洲遗留下来的遗址、文物也极为丰富,例如在龙华寺出土了隋仁寿三年(603年)立的“奉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及铜、石像,唐开元三年(715年)立在醴泉寺的“大唐齐州章丘县长白山醴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