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1页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2页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3页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4页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湖南卷【真题题文】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答案】B【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约6000年新石器时代。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考古发掘反映出现原始农业、手工业、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因此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说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源头,B项正确;早期城市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产生,而城市不是人类文明的要素,排除A项;“已摆脱”说法绝对,排除C项;该遗址出现阶级分化,表明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命题方向】以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考古成就为依托,历史、客观地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得分要点】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起步,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2【真题来源】2023年山东卷【真题题文】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所学可知,人类早期生产力水平较低,过着集体生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归贵族所有,材料中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说明当时贫富差距已经出现,私有制产生,C项正确;仅凭遗址出土的陶器无法证明当时人类出现私有财产,因为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究竟属于个体所有还是集体所有,材料没有明确告知,排除A项;多人合葬墓主要反映当时人类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差距,排除B项;D项说明当时人类的陶器制作具备一定的水平,但是不能证明当时出现私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主要通过遗址出土情况的分析,来考察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命题方向】以生产力标准为依托,以遗址出土为材料,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得分要点】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准,原始社会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以生产关系为标准,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氏族间的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在中国,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他们通过战争不断争夺财富和权力,中国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3【真题来源】2023年高考新课标卷(五省)【真题题文】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A.公共墓地出现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D.文字的使用【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C项正确;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人们有了比较固定的农业聚落,开始出现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现是氏族血缘观念的集中体现之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农业的产生意味着新石器时代的开始,排除B项;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主要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明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命题方向】以图文材料为依托,辩证、客观地理解中国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繁荣。【得分要点】新石器晚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新石器晚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引发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促使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4【真题来源】浙江省2023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真题题文】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试题解析】根据材料“良渚古城遗址”及所学可知,已有私有制的产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遗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遗址,D项正确;良渚遗址不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良渚古城遗址,属于知识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正确选项的能力。【命题方向】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为依托,考查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成就。【得分要点】中国古代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良渚古城。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和玉钺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变革,社会已经分化成不同的等级阶层,这在墓葬遗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等贵族墓地,大都建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墓台,贵族墓大都具有宽大的墓穴、精致的葬具,特别是随葬有一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与其相对的则是如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遗址所见到的小型平民墓葬,它们不具有专门的营建墓地,只是散落在居住址的周围,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可见,良渚社会已在激烈的冲突中显现出等级差别。贵族墓之间,贵族墓与平民墓之间随葬玉器的种类、组合差异,以及平民墓中有无玉器随葬的差异,构成了良渚文化用玉制度的等级差别。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良渚文化中发现的一些制作精致的刻有繁缛的蟠螭纹或鸟禽纹图案的陶制双鼻壶、鼎、豆等器形,均出自贵族墓,它们或可看作是用玉制度在陶器上的反映!礼制的核心是体现人们之间贵贱、上下、尊卑、亲疏的隶属关系。良渚文化的用玉制度正是表现了这样的关系。以用玉制度为主要特征,表明了良渚文化礼制的产生,这无疑是社会发生质变的表现。良渚社会已从荒蛮的史前期踏入文明的社会!良渚遗址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实证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5【真题来源】2023年湖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真题题文】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下表是“农”字的演变历程,其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从虞夏时代起,经商、西周迄春秋止(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排除A项;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最为主要的工具是石头工具和草绳木叉等,群居生活,围捕渔猎,而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排除B项;因“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不一致,排除C项。故选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先秦经济,属于推断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借助所学知识分析解读图文材料信息的能力。【命题方向】从“农”字的演变历程,历史、客观地研读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得分要点】中国古代的农耕生产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这一时期木石工具仍在广泛使用,耒耜和锄钁是当时的主要农具,“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原始农耕的生产状况。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这个小专题,2021年的全国乙卷和2022年的全国乙卷以及2022年的广东卷都有涉及,主要涉及商周时期历史的考查。2023年的湖南卷、山东卷、新课标卷和浙江1月高考卷不约而同的注目新石器时代,各出一个由生产力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唯物史观入手的选择题。2023年湖北卷则从象形文字“农”字的演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1.(2022年广东卷)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开采的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铁器残片出土于春秋早期的晋国,说明春秋早期人们已经在使用铁器了,故选B项;商朝的统治区域主要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内蒙古地区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只能说明商朝时期与内蒙古地区存在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陶片是古代早期先民重要的生活器具,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陶片,这说明不晚于东周时期人们已经存在冶铜的现象,排除C项;先秦时期,兵器主要以铜器为主,铁镞属于特殊兵器,少量存在使用铁器的情况,排除D项。2.(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答案】C:【解析】依据图示可知,商周政治重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比较珍贵且坚韧度不够好,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未标示统治区域,无法得出扩大到江南,且青铜铸造的繁荣主要缘于技术进步等因素,地理因素不是主因,D排除。故选C项。【点睛】本题以商周青铜器为切入点,揭示了商周青铜文明与长江流域铜矿开发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共同塑造了早期华夏文明的结论,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认知。3.(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诸侯国大夫的采邑不断增多,实力逐渐增强,将会危及诸侯国君权力,排除C项。故选D。分析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历史试题的第一题有很大可能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但是每年的侧重点不同,如2023年湖南卷、山东卷、新课标卷和浙江1月高考卷在新石器时代命题,2023年湖北卷则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状况,讲出题的目光转向原始社会,中华文明的起源。2021年和2022年则瞩目早起国家的发展,特别是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青铜铸造、农业生产的发展等。2024年高考题,很有可能在这里继续命题,需重点关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化;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等知识点。1.(2023·全国·二模)人们借助考古发现更新世(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全新世即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当时()A.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C.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答案】D【解析】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是在距今约1万年时,那么材料中的更新世是旧石器时代,全新世是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相比旧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所以出现了完整的碳化粮食遗存,这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的表现,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从事原始农业,这一时期,农业的耕作技术比较落后,A项表述与史实不相符,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农业处在原始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剩余少,因此粮食保存技术不会高,排除B项;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指的是原始社会末期即距今五六千年才会出现的情况,时间与题干不对应,材料没有强调人类即将进入阶级社会,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石器时代,人类农业取得一定进步,排除C项。故选D项。2.(2023·全国·二模)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以炊器划分,长江流域为釜文化圈,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为三足器文化圈,燕山南北地区为筒形罐文化圈。各地区努力开展远距离交流,交流内容主要是原始宇宙观、天文历法、权力表达方式、丧葬和祭祀礼仪等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精粹。据此可推知()A.炊具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 B.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C.长江流域是饮食文化的发源地 D.南北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不同地域文明在炊器使用上存在差异,但彼此之间又存在密切交流,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从材料可以推知距今1万多年前的中国已产生炊具文化,但仅凭此不能得出炊具是中国最原始的文化形态,排除A项;材料提及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燕山南北地区的炊器文化差异,不涉及饮食文化发源情况,排除C项;材料提及南北之间存在密切交流,仅凭此不能得出南北交流是文化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全国·二模)距今约7000至5000年的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类型为代表。其彩陶上的玫瑰花瓣纹引人注目,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有可能是中华民族以“华”为名的起源。材料表明该考古研究()A.可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B.证明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C.必须与文献记载相互验证 D.需要大胆假设更需小心求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全称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是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玫瑰花瓣纹中的“花”可能是中华民族以“华”为名的起源,这一考古研究可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了仰韶文化的考古情况,无法证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排除B项;“必须与文献记载相互验证”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仰韶文化的考古研究可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需要大胆假设更需小心求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2023·全国·二模)龙山时代晚期,淮河作为文化上的南北分界被完全确立,淮河流域成为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的舞台,在其西北部,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材料表明()A.自然环境影响文化交流 B.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C.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 D.夏朝国家结构较为严密【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四大强势文化区交互影响”和“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得出文化汇融催生国家文明的结论,B项正确;材料没有探讨自然环境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淮河成为中华文化中心”,说法违背史实,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夏朝国家结构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5.(2023·全国·模拟预测)1979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辽宁喀左县东山嘴村发现一处大型的史前祭坛,其建筑中心部分,东西长来,南北宽米。从1981年至今,在牛河梁遗址先后发现多处史前祭祀中心。这些大型祭坛、祭祀遗迹的发现,说明当地()A.产生原始宗教意识 B.拥有相近的精神信仰C.具有类似的活动仪式 D.具有原始图腾崇拜色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史前时期。根据材料“多处大型祭坛、祭祀遗址”可知,修建这种用于祭祀的建筑是当地部落群体共同的行为,这说明当地的氏族群落具有原始的宗教意识,A项正确;由这些祭祀性的建筑,不能得出这些群落有相近的精神信仰,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类似的活动仪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当地具有“原始图腾崇拜色彩”,排除D项。故选A项。6.(2023·全国·校联考模拟预测)有学者指出,殷墟时期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原料。另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测定,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也是从云南输人的。蜀、滇两地相邻,虽然蜀地有铜矿,但商代开采的记载极少,而锡料更是必须仰给于云南。这可以用于佐证商代()A.长江流域已成为经济中心 B.中原文化向边远地区传播C.区域间存在一定经济联系 D.长途贩运业得到迅速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黄河流域的青铜生产使用了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金属原料”、“三星堆青铜器中的铅就是从云南输入的”、“而锡料更是必须仰给于云南”等信息可知,商代西南地区的铅、铜、锡原料输入黄河流域和蜀地,反映出区域间存在一定经济联系,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时间是商朝,当时经济中心是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黄河流域和四川地区与云南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是中原文化与边远地区关系,排除B项;“长途贩运"与材料中“蜀、滇两地相邻”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2023·全国·二模)商代受中原以外文明的影响,在农业作物中,出现了南方的稻与西方的麦;在建筑方法上,把南方的木结构与中原的夯土技术相结合,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这体现了()A.集权促进文明交流 B.早期国家已经形成C.商代文明影响广泛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材料“出现了南方的稻与西方的麦”“把南方的木结构与中原的夯土技术相结”体现的是南北方的饮食及建筑技术的融合,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D项正确;先秦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与早期国家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原以外的文明对商代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8.(2023·全国·二模)周王朝有意识地扩展姬姓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异性诸侯则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其在周王朝的权势地位,于是更多的异性诸侯被纳入“封建亲戚”的行列,作为周王朝的“藩屏”。由此可知()A.血缘联系有利于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基础B.联姻实现了贵族集团的政治垄断C.分封制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周天子的权势D.异性诸侯逐渐演变成为分封主体【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周王朝与异性诸侯之间的联姻有利于加强统治集团内部的血缘联系,进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并不是所以异性诸侯都会跟周王朝联姻,“实现了……政治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