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理系统行业调查报告_第1页
热管理系统行业调查报告_第2页
热管理系统行业调查报告_第3页
热管理系统行业调查报告_第4页
热管理系统行业调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治理系统行业调查报告20231.发动机热治理系统概述发动机热治理是从系统整体角度,集成把握发动机的燃烧、增压与进排气、冷却系统和发动机舱等的传热,提高循环效率,减低热负荷,把握发动机部件凹凸温极限、温度分布及其规律变化,在提高发动机的冷却力气的同事,保持发动机良好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能和牢靠性。应用发动机热治理系统技术,可以有效的将发动机中所涉及到的传热系统当作一个大的综合系统进展考虑并得到发动机各个热流系统的准确的边界参数,从而对各个热流系统的温度进展准确的把握,可以保证关键部件和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把握和优化热量传递过程,减小冷却系统的尺寸和功率消耗,合理利用热能,降低废热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削减环境污染。发动机热治理与传统发动机的冷却系统有着显著区分。从发动机冷却到发动机热治理,不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治理、设计思想的突破。发动机热治理技术已成为发动机节能、降低排放、提高动力性、牢靠性及发动机寿命的重要措施。2.发动机热治理的争论现状及进展状况国外大公司对动力系统主要部件及热治理部件如散热器、中冷器的争论已经相当成熟,系统匹配已经综合考虑整车动力性、经济性、排放、乘坐舒适性、牢靠性等,并做到了智能化治理。并且国外整车公司于发动机公司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在国内将发动机热治理当作一个系统来进展考虑的比较少,这方面的工作根本局限于大学,整车企业和发动机企业只是刚开头,根本停留在冷却系统争论的初级阶段。主要还是对各子系统单独考虑,并在此根底上进展一些优化。整车和发动机企业缺乏合作争论,只是各自进展匹配,进展的工作也是基于冷却角度,不是热治理的角度,一般以要求发动机冷却系不过热为目的;只留意部件开发,不重视系统的匹配。没有能够意识到热治理系统对整车性能的影响,进而无法最合理的安排发动机所产出的能量,削减能量的无效损耗,将更多能量集中供给客车行驶;同时更好的把握发动机工作环境,延长发动机使用寿命.目前,世界对于发动机热治理技术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使用电子智能化把握、转变发动机部件构造、使用型材料等方法和手段,由于发动机热治理系统的简洁性,目前发动机热治理系统的争论和利用,根本上都对汽车原本构造进展了比较简洁的变动,甚至有的争论对汽车的构造进展了大幅度的改动,如美国T-VEC对汽车前段换热器越来越多的特点研制出全布局的发动机热治理系统,将换热器由风冷改为水冷,从汽车前段移到发动机罩下,研发难度大,并且改造本钱昂贵,不宜大面积推广。3。发动机热治理系统优化3。1风扇传统的冷却系统中承受机械驱动的冷却风扇,风扇由发动机曲轴通过皮带驱动,冷却风量取决于发动机转速并与发动机的转速成正比,而非发动机实际运行时冷却量,无法对通过散热器的空气流量进展准确把握,从而难以使发动机在最正确的温度下工作,导致排放过高,燃料经济性和发动机性能变差。除此以外传统冷却风扇冷却调整的灵敏度不高,功率损失也很大,耗功严峻,比方风扇消耗的功率可以到达发动机总功率输出的1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消灭了自控电动风扇,电控风扇的转速能够依据冷却液温度和空气调整循环参数来调整,通过传感器和计算机芯片依据实际的发动机温度把握运行,供给最正确的冷却介质流量和风扇转速,综合调整冷却力气,削减了在低温时发动机的传热损失、功率损失、和过度磨损,抑制了发动机过热的发生,降低了噪声和燃料消耗。冷却风扇由传统把握方式转化为智能把握方式,散热风扇的冷却力气随着发动机散热的需要而自动准确地调整,提高了发动机的预热速度,有效的防止水温过热或过冷,使其始终保持最正确工作温度,而且避开了能源的大量铺张,其中削减风扇功率消耗90%,节约燃油10%。另外,为提高冷却风扇的效率,用塑料翼形风扇取代圆弧形直叶片冷却风扇;承受翼形断面塑料和流线型风罩,在风扇气流入形成流线形气流,可提高风扇的液力效率。综合各项措85%。水泵传统的机械驱动式冷却水泵由曲轴通过V带或齿轮驱动,运行速度与发动机转速成正比,冷却介质流量取决于发动机转速。很多争论显示,传统水泵水量仅5%的时间内正确,无法对通过散热器的冷却介质的流量进展准确把握,从而难以使发动机在最正确的温度下工作,导致燃料经济性和发动机性能不佳。而电控水泵由电机驱动,可以对流量进展独立把握.电控水泵由于不用曲轴驱动,安装位置比较灵活,可以优化水泵水利特性设计,同时由于不用齿轮或者带轮带动,削减了V齿轮对水泵轴承的循环侧向负载力,降低了驱动损失。电控水泵依据发动机冷却要求而不是速度来供给冷却流量,避开了局部负荷及高速状况下的过冷状态,削减了不必要的功率消耗。国内郭民等对装载机冷却系统把握装置进展了争论,利用单片机依据冷却水温度的变化调整电磁比例溢流阀的溢流量以实现冷却水泵转速的自动调整。结果说明,低温预热时,该把握装饰可使预热时间削减50%,提高了暖机速度,预热阶段节约燃油43%。1999年Valeo实现了水泵和缸里的分别,泵的流量和通风装置都通过发动机的ECU把握,便于水泵的安装,而且远离缸体这一热源后,水泵可以用塑料制成,既降低了本钱,又减轻了水泵的重量,到达了水泵的转速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进一步降低Stepanoff泵和轴流水泵的设计理论,通过转变叶轮外形、提高外表光滑度,能使发动机冷却水泵的效率提高到75%。日本尼桑公司基于这一理论制造出了一种水泵,通过减小会泵的构造尺寸,该公司又通过增加叶片数目、改进叶片曲线设计,使水泵最大效75%.节温器节温器功用是依据冷却水温度的凹凸自动调整进入散热器的水量,转变水的循环范围,以调整冷却系的散热力气,保证发动机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节温器是内燃机冷却系统中把握冷却液流淌路径的关键零部件,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的节温器都承受石蜡作为感温介质,其存在“相应延迟”和“滞回特性”,无法满足冷却系统准确把握的要求,致使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增加,使用寿命缩短.为了进一步的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效率,电控节温器应运而生。电控节温器的把握系统有传感器、电机和把握模块组成,可以依据冷却液温度或者发动机部件温度来把握冷却液流量.当发动机运转时,把握单元依据传感器信号得出的计算值对温度调整单元加载电压,通过对加载电压大小的把握来把握石蜡的溶解速度,进而有效准确快速的把握大小循环的开度,使发动机各个部件始终处于最正确的温度范围,以提高燃油的燃烧效率,增加进气量,削减磨损,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1997年,美国Oakland大CAHLON冷却系统工作过程中的动态特性,并且给出了该模型数值解的算法。22?26国Clemson大学JohnR。Wagner等人开展了发动机冷却系统智能节温器的争论。他〔阀芯的伸缩运动,从而实现对冷却液大小循环通道的切换。29T.Mitchell4承受石蜡节温器、电动两通阀、电动三通阀和担忧装节温器4发动机暖机试验。他们的争论认为:承受电动三通阀这种形式,在发动机暖机时间和燃油经济性方面的性能最好。24发动机动态性能的影响,他们指出:节温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与系统延迟效应相互作用,导致发动机热系统动态特性简洁.当节温器延迟时间短、温度偏移量小、节温器振荡弱时,发动机进温度波动小,稳定所需时间短,调整效果好.3.2冷却水套冷却液流量、压力以及合理的流场分布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冷却效果.发动机通过水套将热传递给了冷却系统,水套设计是否合理是关系到发动机冷却效果的最关键因素。合理的水套构造首先要保证水套壁厚的均匀性,壁面由于水套壁面厚度的不合理分布所造成的发动机某些区域热应力过大的状况发生;其次,要保证水套型腔的合理性,使得冷却液在水套中能够正常流淌,不会消灭流淌的死角,造成发动机某些部位过热;除此之外要保证发动机各个部位的分水量要合理,发动机各气缸燃烧室的壁面温度尽量全都.改进发动机冷却水套构造,寻求适宜的流场分布,可以改善发动机的热负荷和热应力,防止发动机部件损坏,提高发动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发动机功率及燃油经济性.CouetouseH.等人在1984年提出了分流式系统的设计,即汽缸盖和汽缸体有不同的冷却回路,适合气缸盖和汽缸体具有不同的温度。这是由于较低的气缸盖温度有利于进气和改善排放,而较高的气缸体温度则有利于降低摩擦损失,改善燃油经济性。分流式冷却水套系统的优势在于使发动机各局部在最优的温度设定点工作,到达较高的冷却效率。试验结果说明,将流向气缸盖的冷却液温度降为50?,而流向气缸体的冷却液温度为80?,可使压缩比从9提高到12,能够实现局部负荷状态节油5%、怠速节油7%、满负荷时的功率输出提高10%的目标。CloughM.J.1992年提出了“准确冷却”的概念,即利用最少的冷却以到达最正确的温度安排.准确冷却系统的设计关键在于确定冷却水套的尺寸,选择匹配的冷却水泵,保证系统的散热力气能够满足发动机低速大负荷时关键区域工作温度的需求。争论说明,承受准确冷却系统,在发动机整个工作转速范围,冷却液流量可下降40%。准确冷却的潜在优势在于加快暖机速度、削减热应力和热量损失.降低摩擦系数和冷却水泵功率消耗,提高平均有效压力和抗爆性.Clough对四气门汽油机的气缸体和气缸盖进展改造,实现准确冷却,使得水套容积削减64%,水泵功率消耗削减54%,暖机时间也削减18%.无论是准确冷却系统还是分流式冷却系统,都要求对发动机冷却水套进展必要的改进以优化冷却液流淌。从设计和使用角度看,分流式冷却和准确冷却相结合具有很好的进展前景,有利于形成抱负的发动机温度分布,满足发动机对将来冷却系统的需求。3。3目前,热治理系统材料比较单一,散热器材料通常为铜、铝及、铝合金,冷却介质主要是水和乙二醇混合物。传统散热器的设计方法已经趋近极限,因此急需一种全高效的冷却理念来实现冷却性能的改善。纳米流体纳米流体是一种工程传热流体,通过在传统传热流体〔水、乙二醇混合物和机油〕〔Argonne国家试验室正在研制一种纳米微粒来提高发动机冷却液及机油的导热特性.测试结果显示,可提高40%的导热率。Leong等承受纳米流体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争论觉察,总传热系数和传热率比仅用基液乙二醇有较大提高,在散热器空气侧和冷却液侧的雷诺数分别为60和50时,参与2%的铜纳米粒子使散热器传热增加了38%,由此可估量空散热器的空气迎风面积削减18。7%.与此同时,纳米流体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应用可以将重型汽车的冷却系统的尺10%,因此发动机的燃烧效率将会提高5%。承受纳米流体还可以使用承受较高温度的冷却液,削减热损失。这种高温散热器的应用将散热器的尺寸减小30可以节约约10%的油耗.图4给出了不同纳米流体〔金属微粒和氧化物微粒〕导热率比值k/k°〔k.为乙二醇导热率〕和纳米微粒体积比的关系.石墨泡沫材料奥克里奇国家试验室〔ORNL-0akRidgeNationalLaboratory〕开发出一种独特的石墨泡沫材料,可以极大提高传热系数。这种石墨泡沫材料密度为0。2,0.6g/cm?,导热率为40-187/m.K。由于泡沫为蜂窝状的网状构造,接触外表很大〔>4?/g〕,用石墨泡沫材料做成的散热器其整体传热系数要比传统的散热器提高10Klett22。9cmx17.78cmx15.27cm〔散热器〕,588kWV868。6cmx48。3cmx7。6cm散热器。在车速为290km/h,水温99。4?的稳定工况条件下,冷却水流量仅为57。5L/min,风扇空气流量仅是原来的2。3%。其整体传热系数要比传统的散热器提1048cmx69cm量的状况下,其尺寸可以削减到20cmx20cm。这样就可以削减散热器的体积、质量和费用,从而提高燃油效率。4。汽车热治理的仿真和试验争论4.1汽车热治理是一个简洁的流淌与传热耦合系统,早期的仿真争论多承受无量纲化解析方法或作一维流淌的假定,随着计算机硬件性能、数值计算格式和方法、湍流模型及计算可视化等学科分支的进展,三维流淌和传热数值模拟方法得到大量的应用。流固耦合方法可以将相互作用〔流淌和传热〕的流体和固体同时建立模型并离散各自的传热把握微分方程,将原来简洁的外边界条件变为内边界条件,并由软件进行边界自动耦合,进而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计算结果。SteveZoz等人分别运用一维仿真、三维仿真和原型试验三种方法比较发动机冷却水泵的设计和性能推想,分析了各自优缺点[52]。M。R.Jones等人把汽车前部的热交换器拆分成一维软件flowmaster中的标准组件建模,按各组件的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特性来进展分析和实验]53]。LinjieHuang3CFDVirtualThermalComfortEngineering建模进展耦合计算,试验说明计算结果较准确[38]。为了对热治理系统集成于整车的实际性能进展分析和推想,使用软件数据接进展1D/3DBOOSTFLOWMASTER模拟发动机冷却液循环和油路循环,用KULI、TILL或SWIFT进展空气侧流场和舱室模拟,用FIRE模拟发动机缸内燃烧和水套的流淌和传热,用ABAQUS或NASTRAN模拟固体构造温度分布。将CRUISE置于整个模型的最顶层,实现各软件的数据交换[54]。目前国内的争论仍侧重于某个子系统的仿真争论,对热治理集成争论较少。曹旭应用AMESim软件对发动机的润滑系统和冷却系统的各组件进展建模,利用发动机台架进展验证,通过仿真计算优化相关组件设计[1].齐斌利用整车热治理仿真软件KULI建立某型号商用车系统模型和发动机瞬态模拟模型,计算风扇的功率消耗对整车热治理系统的影响,分析发动机起动暖车的效率】55—56]。罗建曦建立散热器内、外流淌与传热耦合效应模型、风扇旋转效应模型,建立适用于热治理系统与整车集成的汽车内外简洁流淌与传热分析数学模型;仿真争论热治理系统空气侧流速分布、温度分布等流场构造对热治理系统性能的影响机理。4.2〔汽车热治理试验争论试验争论是汽车热治理的根本争论方法之一,通过试验可以找出或验证各种热治理对象的热负荷特性、热治理系统的流淌与传热特性以及外部环境与汽车热量传递的规律.汽车热治理的试验争论可分为部件级、系统级、整车级试验等。试验平台是汽车热治理系统争论和开发的根底设施.Clemson大学已建成的特地争论电子把握冷却系统的试验平台。24年清华大学杨胜承受物理模拟和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半物理仿真试验平台,并针对热治理系统与整车的合理集成进展专项技术试验争论[4]。25年谭建勋以ZL50G装载机为对象,建立由整车工况模拟系统、数据测试和处理系统组成的热治理系统试验平台,可实现对冷却系统各个参数,如变矩散热器、液压油散热器、发动机冷却液以及风道空气的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的实时测量与把握。5〔汽车热治理集成争论热治理系统集成技术,是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