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案例及分析_第1页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_第2页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_第3页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_第4页
观察法案例及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测法案例及分析小学教育张颖案例一:帕顿(Parten)有关“小朋友游戏的研究”——时间取样法1926年10月——1927年6月,观测了2岁至5岁小朋友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性行为,设计了6种反应小朋友参与社会性集体活动水平的预定类型指导观测,并赋予操作定义(表1),设计了时间取样表(表2)和观测登记表(表3)表1表2时间取样登记表表3小朋友社会性活动观测登记表分析:这是一种经典的时间取样法的运用,通过观测记录可以得到小朋友在一段的时间段内伴随时间的推移他们行为发生的变化。优缺陷:较之描述法,时间取样法由于赋予了操作定义,可以克服观测者一定的主观见解,也比较省时省力;不过在观测之前需要大量的准备,也也许只好到表面现场无法懂得深层原因。这个观测试验中假如给操作定义用符号来替代的话,也许记录时愈加以便及时。对教师来说,这种观测措施的运用可以协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剪发展的状态,从而对教学进行合适的调整。案例二:达维(HelenC.Dawe)有关“小朋友争持事件的研究”——事件取样法达维(HelenC.Dawe)对学前小朋友的200例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是在自然情景中运用事件取样技术的经典研究。这项研究是在幼稚园的自由时间里,对小朋友的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做了观测描述。观测者对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观测对象(女19人,男21人)进行了58小时的观测,记录争执事件200例,平均每小时3-4次。重要观测内容①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②争执持续的时间;③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④争执什么(玩具、领导权等);⑤争执者把饰演的角色(侵犯者、报复者、对抗者、被动接受者等);⑥争执时的特殊言语或动作;⑦结局怎样(被迫让步、自愿让步、和解、由其他小朋友干预处理、由教师干预处理等);⑧后果与影响(快乐、忿恨、不满等)。通过三个多月58小时的观测,共记录争执事件200例。观测成果①68例发生于室外,132例发生于室内;②平均每小时发生争执事件3.4次;③争执时间持续1分钟以上的只有13例;④平均争持持续时间不到24秒;⑤室内争持持续时间比室外争持持续时间短;男孩争执多于女孩,袭击性水平也高于女孩;⑥争执常发生在不一样年龄组、相似性别的小朋友之间;随年龄增长,争执事件减少,侵犯性质增强;⑦几乎所有的争执都伴有动作,如冲击、推拉等,争执中,偶尔有大声的喊叫或哭泣,但无声争执占大多数;导致争执发生的原因往往是对占有物品的不一样意见;大多数争执自行平息,往往是年幼小朋友被迫服从年长小朋友或年长小朋友自愿退出争执;争执平息后,恢复常态很快,无耿耿于怀、愤怒的征候。分析:事件取样法的目的比较明确,一般在观测前就已经确定了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是针对性较强的一种观测措施。优缺陷:时间取样法可以全面理解行为或事件发生的过程,节省搜集资料的时间,合用性也比较广;不过由于观测者重视行为发生时的状况,也许对整个情境缺乏完整的理解。对于我们将要走上教师岗位的人来说,事件记录法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来对班级某种现象或是某个学生的特定行为进行观测记录,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案例三:陈鹤琴对儿子的观测——日志描述法幼儿教育家陈鹤琴用日志方式记录了儿子陈一鸣自出生起来的发展,观测了808天,刊登了《小朋友心理之研究》一书。日志节选:第一天这个孩子是1912月26日凌晨2点零9分生的。生后两秒就开始大哭,一直哭到2点19分,共持续哭了10分钟。出生后45分钟就打哈欠。出生后2点44分钟,又开始打哈欠,后来再打哈欠6次。出生后的12十点钟,生殖器开始能举起,这大概是由于膀胱盛满尿的缘故,随即就小便。同步大便是一种灰黑色的流汁。用手扇他的脸,他的皱眉肌就皱缩起来。用指头触他的上唇,上唇就动。打喷嚏两次……分析:日志法是研究小朋友行为较早的一种措施,需要在较长时间内反复观测幼儿的行为,持续地记录变化,记录新的发展和新的行为。优缺陷:作为个案研究的记录可以对幼儿进行系统完整的纵向分析,并能发现某些小朋友成长的规律;不过日志描述法取样有限不具有代表性,并且花费时间和精力,效率比较低。新发展:日志记录法的理念可以借助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如用视频录像替代纸笔记录,运用专业的分析措施得出更具科学性的结论。案例四:《华盛顿邮报》在美国地铁里的一种试验——事件取样法与轶事描述法(美国)埃莉·布劳恩·哈利陈荣生译一种寒冷的上午,在华盛顿特区的一种地铁站里,一位男子用一把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共演奏了45分钟左右。他前面的地上,放着一顶口子朝上的帽子。显然,这是一位街头卖艺人。没有人懂得,这位在地铁里卖艺的小提琴手,是约夏·贝尔,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他演奏的是一首世上最复杂的作品,用的是一把价值350万美元的小提琴。在约夏·贝尔演奏的45分钟里,大概有人从这个地铁站通过。大概3分钟之后,一位显然是有音乐修养的中年男子,他懂得演奏者是一位音乐家,放慢了脚步,甚至停了几秒钟听了一下,然后急匆匆地继续赶路了。大概4分钟之后,约夏·贝尔收到了他的第一块美元。一位女士把这块钱丢到帽子里,她没有停留,继续往前走。6分钟时,一位小伙子倚靠在墙上倾听他演奏,然后看看手表,就又开始往前走。10分钟时,一位3岁的小男孩停了下来,但他妈妈使劲拉扯着他匆匆忙忙地拜别。小男孩停下来又看了一眼小提琴手,但他妈妈使劲地推他,小男孩只好继续往前走,但不停地回头看。其他几种小孩子也是这样,但他们的父母全都硬拉着自己的孩子迅速离开。到了45分钟时,只有6个人停下来听了一会儿。大概有20人给了钱就继续以平常的步伐离开。约夏·贝尔总共收到了32美元。要懂得,两天前,约夏·贝尔在波士顿一家剧院演出,所有门票售罄,而要坐在剧院里聆听他演奏同样的那些乐曲,平均得花200美元。其实,约夏·贝尔在地铁里的演奏,是《华盛顿邮报》主办的有关感知、品味和人的优先选择的社会试验的一部分。试验结束后,《华盛顿邮报》提出了几种问题:一、在一种一般的环境下,在一种不合适的时间内,我们可以感知到美吗?二、假如可以感知到的话,我们会停下来欣赏吗?三、我们会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承认天才吗?最终,试验者得出的结论是:当世界上最佳的音乐家,用世上最美的乐器来演奏世上最优秀的音乐时,假如我们连停留一会儿倾听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在我们匆匆而过的人生中,我们又错过了多少其他东西呢?案例分析:这是《华盛顿邮报》做的一种试验,在观测中综合使用了事件取样法和轶事描述法,从文中很清晰的看出观测者是以“驻足倾听”和“施舍”为记录的原则,对路人的行为进行了描述,并且标识了时间。(遗憾没有找到观测试验中最原始的记录)这是一种有组织的观测试验,虽然文章中说是在试验后提出了几种问题,我认为在进行这个观测试验之前,组织者事先就进行了某种假设,这样才能选择观测的时间和地点。长处:这是一种比较成功的观测试验,观测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人物、时间、地点的选择)通过对事件的清晰记录,反应了某种社会现象,引起了思索。缺陷:我认为,这个观测试验还可以进行深入的设计。在时间上,这里选择的是上午,上午正是一天中最忙碌的时间,人们也许出在一种急匆匆忙的状态,赶着上班或者赶着上学,这种状态并不利于人们对美的感知,虽然有人发现了这打感人心的音乐,也也许由于时间紧迫而不能停留下来欣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